•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葛利菲斯《幻想曲集》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

第一節 《幻想曲集》之創作背景

頓,節錄威廉‧夏普的詩集《地球的聲音》(Earth’s Voices, 1884)中〈記錄〉(A Record) 和《人類的傳承》(The Human Inheritance, 1882)中〈母親〉(Motherhood)的片段詩 句:

… the old impetuous sea

Changeless, yet full of change, it seems The very mirror of those dreams We call men’s lives-

………

As ………one great wave Doth rise and scorn an ocean-grave, And leaves its crown of foam where high The cliffs stare seaward steadily:

So from love’s throbbing, pulsing sea All lightning-lit by passion, reared A mighty wave resistlessly.

…這片古老奔騰的海

費歐納‧馬克里歐德是威廉‧夏普的筆名,他以威廉‧夏普寫作延續超過三 十年,以費歐納‧馬克里歐德筆名寫作是最後的十二年。1892 年威廉‧夏普旅居 羅馬,認識他的妻子潤特(Edith Wingate Rinder)。威廉‧夏普曾在寫給妻子的信裡 說道:「因為有她才讓我發展成『費歐納‧馬克里歐德』…沒有她就不會有費歐納‧

葉慈和羅素(G. W. Russell, 1867-1935)等都受到他的啟迪,而發展後來的「凱爾特 文藝復興運動」(Celtic Revival),可說是凱爾特文學史上重要的文藝運動啟發人物。

根據威廉‧夏普的太太表示,費歐納‧馬克里歐德所寫的詩,是在想像其夫 婦從未有過一個女兒的聲音。Edward Yadzinski 曾說:「費歐納‧馬克里歐德的詩 句是模範的文學風格,被稱為「賽爾特人之曙光」(Celtic Twilight)。」

       

68 Elizabeth A. Sharp, William Sharp (Fiona Macleod) A Memoir Compiled by his Wife (New York: Duffield & Company, 1910), 222.

69 原居住在蘇格蘭的古老民族,這個名詞後來演變為代表蘇格蘭傳統文化的代名詞。

70 原為愛爾蘭北部凱爾特族的一支,公元五世紀時移居蘇格蘭,於 1707 年與英格蘭 合併。在此處指的是高地蘇格蘭人的傳統語言,有豐富的口說(beul-aithris)語文學傳統,

被視為蘇格蘭人承傳吟唱詩歌文化的重要傳統語言。 

第二首〈夜曲〉創作於 1915 年,引用魏爾連《善良之歌》(La Bonne Chanson, 1870)中的一首詩〈白色的月〉(La lune blanche):

L'étang reflète, Profond miroir, La silhouette Du saule noir Où le vent pleure…

Rêvons; c'est l'heure.

墨鏡般的

經常從音樂中汲取養分。他曾言:「音樂高於一切。」(“De la musique avant toute chose.”)《詩的藝術》(Art Poétique)足以代表他的詩作美學觀。

《善良之歌》總共輯錄 21 首魏爾連的詩,〈白色的月〉是裡面的第六首。《善 良之歌》是魏爾連獻給未婚妻馬斯爾德‧莫岱(Mathilde Mautè)的一組詩,取材平 凡,某些作品表露單純與真摯的情感,堪稱魏爾連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例如〈白 色的月〉一詩即是。這首〈白色的月〉精巧短小,僅有三個詩節,每行四個音節 的詩。曾有四位音樂家以這首詩為題材,創作不同的樂曲。例如:馬斯內(Jules Massenet, 1842-1912)〈入夢吧,是時候了〉(“Rêvons, c’est l’heure”),阿恩(Reynaldo Hahn, 1875-1947) 〈 美 好 的 時 刻 〉 (“L’Heure exquise”) , 蕭 頌 (Ernest Chausson, 1855-1899)〈怡然自得〉(“Apaisement”),佛瑞(Gabriel Fauré, 1845-1924)〈白色的 月〉(“La Lune blanche”),四首藝術歌曲雖以同一首詩為根據,但依表達的情境重 點不同,而有不同的曲名,不同的快慢節奏和表情。

       

71 Paul Verlaine, 《魏崙抒情詩一百首》,莫渝 譯(台北:桂冠,1995),85-86。

第三首〈詼諧曲〉創作於 1913 年,並於 1919 年改編為管弦樂曲,且命名為

《酒神節》(Bacchanale),無論形式或精細的音樂,它皆是這類型短的管弦樂最令 人興奮的作品之一。〈詼諧曲〉完全為夢幻般的童話故事,在結尾有個狂野的高潮。

葛利菲斯親自在樂曲前寫了一段敘述:

From the Palace of Enchantment there issued into the night sounds of unearthly revelry.

Troops of genii and other fantastic spirits danced grotesquely to a music now weird and mysterious, now wild and joyous.

在一座如夢境般的皇宮中,那兒的夜晚,洋溢著塵世罕見的狂歡之聲。冰雪聰明 的士兵和稀奇古怪的精靈怪誕神秘地、粗野歡樂地跳著一首古怪的樂曲。

(筆者 譯)

《三首音畫》與《幻想曲集》於每一首樂曲前皆引用一段詩文,關於詩文翻 譯的部分,筆者採用字義翻譯而非逐字對照,因節省篇幅起見,除〈夜晚的湖〉

與〈詼諧曲〉的詩文之外,其餘四首採排版左右並排方式呈現。〈夜晚的湖〉引用 葉慈的詩文〈茵湖島〉,筆者採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莊坤良教授的翻譯。〈夜 風〉引用愛倫‧坡的詩文〈湖〉,筆者採用網路作家李旭祥的翻譯。〈夜曲〉引用 魏爾連〈白色的月〉,筆者採用當代台灣詩人、詩評家兼資深翻譯工作者莫渝(本名 林良雅)的翻譯。〈夢之谷〉引用愛倫‧坡的詩文〈睡眠之人〉,〈船歌〉引用威廉‧

夏普的詩文以及〈詼諧曲〉為葛利菲斯自行創作的詩文,這三首為筆者譯。除〈夜 晚的湖〉因莊坤良教授翻譯完整且說明清楚,筆者採全文呈現,其餘詩文的全文 與翻譯見附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