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對產業變遷的因應之道

第五章 臺灣之大學課程對產業變遷之回應

第一節 大學對產業變遷的因應之道

臺灣自 1960 年代即進入所謂工業經濟時代,然而,當時的產業結構仍係以 勞力密集型的輕工業為主,對於人力之需求係屬勞力階層人員。然而,隨著社會 人口結構的改變,市場的變化,使得產業型態也隨之進行調整,對於人力也總以 才能作為用人標準,面對人才需求之變革,臺灣方面亦有所因應。政府於每期之 國家經濟建設計畫中,皆針對當時國內外主要趨勢、國內整體經濟情勢進行總體 規劃,同時,亦針對人力資源的運用與培育等提出指導方針。而每一次的人力發 展計畫,皆對各級教育提出應改善之處,其中,大學肩負創造知識、應用知識,

且能將人力資本發展成為技術與創新能力之責而深受重視。

回顧臺灣之大學發展,1950 年時,僅有國立臺灣大學一所公立大學,至 1960 年代,大學於數量上開始產生擴增之現象,其中部分原因為政府需要人力以協助 發展國家經建計畫,因而鼓勵私人興學,1974 年公布《私立學校法》之後,除 了奠定私立學校的法制基礎外,也使得大學數量快速擴增。直至 1980 年時,已 擴增至 16 所大學,到了 2008 年為止,大學數量已多達 102 所,其中私立大學數

104

量約占大學總數之 59%,公立大學數量則約占總數之 41%(表 5-1)(教育部統 計處,2008)。

表 5-1 臺灣之大學數量變化情形

(單位:間)

年 公立大學 私立大學 合計

1950 1 0 1

1960 6 1 7

1970 6 3 9

1980 9 7 16

1990 13 8 21

2000 25 28 53

2008 42 60 102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統計處(2008)

在面對大學數量不斷增加,所培育之學生人數同樣地亦不斷增長,每年教育 產出之學生數多達三十萬人,然而,卻仍舊出現無法學以致用與「人才供需失衡」

的情形,在量多的情況下,卻產生質不精之困境,培育出之人才無法為產業所用 而造成產業職能之缺口,同時亦出現「高學歷、高失業」的問題。對此,大學教 育應該如何調整才能培育出產業所需之人才即為當前首要目標。

壹、配合國家人才培育政策

處於知識經濟的時代,眾多知識型產業亟需專業之從業人員,以促進產業升 級與轉型,並協助國家提高其整體競爭力,是故,人才之培育實屬重要之工作,

同時也突顯出教育之重要。大學之主要功能,於《大學法》第一條中即言:「大 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因此,

大學作為創新知識與發展新技能之場域,與國家之經濟發展及社會進步等息息相 關,同時也將配合國家整體人力發展與人才培育計畫進行調整。

105

然而,臺灣於 1965 年開始之第一期人力發展計畫至 1997 年跨世紀人力發展 計畫以前之各期人力發展計畫,由於文獻取得不易,在此將羅文基(1993:25-28)

針對臺灣大學教育因應各期人力發展計畫所採取重要措施之整理,加上行政院經 建會(1977:61-62;1994:54)之人力發展專案計畫加以統整,如表 5-2。

表 5-2 大學配合國家人力發展計畫所採取之措施(1965-1996) 資料來源:行政院經建會(1977:61-62;1994:54);羅文基(1993:25-28)

由表 5-2 可知,1960 年代時,臺灣仍以勞力密集型為主之產業,無法有效的 運用大學所產出之高級專業人力,因此政府將大學教育轉向培育就業市場導向之

106

人才,以因應產業需求。此外亦於國內成立五所科學研究中心,即臺灣大學之數 學研究中心與化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之物理研究中心、成功大學之工程研究中 心以及由中央研究院與臺灣大學合辦之生物研究中心,透過研究中心之設立,期 培育高深科學研究人才以提供大學與研究之師資及國家建設所需(行政院國際經 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人力發展小組,1971)。

隨著 1970 年代由勞力密集型產業逐漸轉向至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同時,產業 結構的調整也使得市場對人力之需求有所轉變,開始重視具有技術之人才,也因 此更為加強教育與經濟之結合,大學顧及國家科技發展並培育所需之科技人才。

到了 1980 年代,由於受到各種思潮之影響,國內外經濟情勢之轉變使得政府開 始推動「策略性工業」,強化科技之研發以厚植產業,大學方面也受到政府政策 之影響,配合國家政策以培育重點領域之科技人才為主。總的來說,大學自有國 家人力發展計畫之時,即配合國家整體產業結構進行適度之變革,或調整現行科 系與招生名額,亦或受到市場對於人才需求之轉變而加強教育與經濟之結合。

而後,行政院經建會(1997)「跨世紀國家建設計畫」,係以強化亞太營運中 心之製造中心、海運中心、金融中心等之人力為目標,「新世紀國家建設計畫」

則是因應知識經濟時代之到來,企圖發展以知識為本之產業,同時提出「知識經 濟發展方案」,以落實環境保護,發展資通訊產業與綠色產業。然而,隨著全球 化與知識經濟的影響,高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也使得科技成為帶動國家整體經濟 之關鍵,同時亦成為評估國家競爭力之關鍵指標。例如: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MD)即採用如政府效能、金融實力、

基礎建設、科技實力與人力素質等八大指標,作為評估全球各國世界競爭力之基 準,另外世界經濟論壇(WEF)亦於全球競爭力評估中,採用科技能力項目進行 評比,是故,在面對以知識為主,強調創新精神的時代,科技創新的能力往往取 決於質與量皆精的科技人力,科技人才成為國家產業(經濟)發展之要素。

107

亞太地區如日本、新加坡等國家亦積極擬定科技人才培育策略,前者如進行

「第三期科學技術基本計畫─科技人力資源綜合計畫」,後者則有「2010 年科技 計畫」等,其他歐美地區之國家也提出多項重點科技發展與人才培育計畫(財團 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與資訊中心,2007a)。臺灣方面,樓玉梅、趙偉慈、

范瑟珍(2006:1)認為:

臺灣經濟隨著產業結構的加速轉型,惟產業擴充規模及研發進度往往超前 於學校教育體系之調整,加上就業市場對人力素質的要求提高,使科技人 力資源之規畫與運用,是否能配合國家經濟及科技發展之需要成為重要之 核心課題。

由上可知,臺灣於近些年來以發展高科技產業為主,高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 與規模快速的擴張,卻造成相關之科技人員不足,而大學所培育出的人才,卻不 一定能符合產業所需,對此,政府提出各項規劃,包括:行政院(2003)「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選定六項重點產業(半導體、影像顯示、數位內容、

生技、通訊與資訊服務業),推動「科技人才培訓與運用方案」,期望透過加強產 業科技人力培訓以彌補科技人才之缺口,同時亦提出多項重點領域科技計畫及人 才培育先導型計畫。2005 年時,「新世紀第二期國家建設計畫」中亦主張具體落 實「重點人才整體培育及運用規劃」,提出十二項推動策略與多項重點工作,其 中十二項重點領域之範圍包含半導體、影像顯示、資通訊科技、數位內容、生醫 科技、奈米與尖端材料、能源科技、基礎科學等,結合人才供給(學校)與需求

(產業)兩面向之計畫,以消弭人才之缺口(行政院經建會,2005b;2005c)。

另外,行政院(2006)提出之「2015 年經濟發展願景第一階段三年衝刺計畫

(2007-2009)產業人力套案」,納入「新世紀第二期人力發展計畫」與「重點人 才整體培育及運用規劃」,認為我國人力資源有四大挑戰,其中之一即為創新研 發人力資源配置有缺口,因此以培育產業發展所需之專業技術及研發人才,促進

108

科技創新與產業加值之發展為目標。

綜觀以上各計畫中所選定之重點領域產業,可歸納出臺灣產業發展中最為主 要的科技產業,即半導體、影像顯示、通訊產業、數位內容與生技產業與資訊服 務業等六大產業,而除了政府積極推動這些科技產業外,更指示大學應協助培育 產業所需之科技人才,以提升國際競爭力。關於科技人才之意涵,廖淑玲(2000:

41)認為「科技人才係指從事或利用科技來改善人類生活者」,而樓玉梅、趙偉 慈、范瑟珍(2006:11)亦提出其見解,其認為「科技人力為國家建設所需之理、

工、農、醫等四類科學技術人力,包括從事生產、研發等之科技人力,而從事這 些工作者必須為大學以上程度」。簡言之,科技人力(人才)為透過科學技術從 事生產、研發工作,並藉以改善人類生活的高級專業與產業實用性人才,範圍涵 蓋兩兆雙星產業與資通訊產業、綠色產業等高科技產業之人力。

根據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分別於 2005 年及 2007 年針對臺灣科技人才進行評 估,調查中卻發現,這些重點產業所需之人才皆呈現出短缺現象,即產學人力產 生供需失衡之問題(如表 5-3 所示)。以 2007 年之調查來說,2007 年至 2009 年 六大產業所需之科技人員若為持平狀態,則需要 107,010 人,而學校相關科系之 畢業生數有 100,640 多人,然而,卻可能因為個人經驗、學歷與學校偏好或是跨 領域等條件之考量,而使得六大產業持平狀態時,將產生約 32,900 多個職缺。

對此,大學在政府的規劃下,配合國家計畫與各重點領域科技計畫,進行包 括半導體產業(主要為積體電路與系統設計)、影像顯示科技、資通迅科技、奈 米科技、生物及醫學科技、以及工程科技跨領域之綠色科技等領域之教育改進計 畫,包含教學軟硬體環境之改善與調整教學與課程內容等,而後為大力提升人力 素質,更將各項教育改進計畫更名為國家型科技教育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同時 亦結合國家與民間之力量,期望培育出具國際水準之高科技人才以發展這些極具

對此,大學在政府的規劃下,配合國家計畫與各重點領域科技計畫,進行包 括半導體產業(主要為積體電路與系統設計)、影像顯示科技、資通迅科技、奈 米科技、生物及醫學科技、以及工程科技跨領域之綠色科技等領域之教育改進計 畫,包含教學軟硬體環境之改善與調整教學與課程內容等,而後為大力提升人力 素質,更將各項教育改進計畫更名為國家型科技教育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同時 亦結合國家與民間之力量,期望培育出具國際水準之高科技人才以發展這些極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