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課程之發展及趨勢與產業變遷

第五章 臺灣之大學課程對產業變遷之回應

第二節 大學課程之發展及趨勢與產業變遷

上節主要針對大學本身對於產業變遷與產業需求所作之回應與調整,其中也 論述了許多國家型科技計畫以及人才培育相關策略等,大學之變革除配合政策設 立教學資源中心或跨校研究中心,以及強化與產業界之合作以了解產業需求外,

於課程上亦進行多項改革,例如開設重點領域與跨領域學程,並調整學科組織方 式,打破系所疆界以發展彈性學制,另外尚有受到產學合作的影響,產業與大學 共同設計相關課程,讓大學了解產業所需人才為何,授以各產業之專業知識外,

同時為了培養或提升學生就業力而辦理就業學程之作法亦為策略之一,將於之後 章節詳述之。

壹、重點領域與跨領域的學習

大學之課程在發展重點上配合國家政策之決策方向,同時隨著產業型態之轉 變與結構之變遷進行調整,除以國家重點領域科技計畫作為調整系所與招生名額 總量管制外,亦積極發展科際整合或跨領域的學習,期望以較為多元的方式使學 生於彈性中獲得最大之效益。

一、重點領域的學習

先曾已經介紹過多種國家型科技計畫以及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所包含之 領域甚廣,但主要係以高科技產業為主要人才培育對象,其中如資通訊科技、

半導體(前瞻晶片系統設計)、生技科技與奈米科技等各項計畫,除皆明示大 學應積極發展產學合作外,於課程上亦提出應改進之道。因此,本小節將以資 通訊領域、半導體(機體電路)領域以及奈米科技領域為例。

121

(一)資通訊領域

教育部顧問室於 1993 年起便開始進行「通訊科技教育改進計畫」,以改 進大學校院通訊領域的教學環境,然而前兩期計畫中,參與之各校皆僅針對 硬軟體技術與設備作加強,對於課程方面並無提出太大的改進策略,因此,

於第三期的改進計畫中,以加強大學校院的通訊課程教學與實習環境為首要 工作。第四期教育改進計畫時,配合六大產業中之通訊與資訊服務業,以及 以培育電信產業人才為旨之國家電信型科技計畫,同時更將計畫更名為「資 通訊科技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規劃並鼓勵大學校院電資領域開設相關課 程外,亦推動大學校院透過資源整合以設立全國性的資電領域跨校聯盟中 心,如清華大學資工系下之「寬頻有線通訊聯盟中心」、交通大學電信系之

「無線通信聯盟中心」以及成功大學與臺灣大學之「電信研究中心」等(教 育部顧問室,2006a)。

除了推動跨校聯盟中心,為了培養更多具備資通訊領域專業知能之學 生,教育部於 2007 年起更提出「補助辦理資通訊重點領域課程推廣計畫」,

補助開設資通訊課程,並由各推動中心為各領域聯絡窗口,如清華大學資訊 工程學系係負責寬頻有線課程、交通大學電信工程學系則是負責無線通信領 域等,目前 2009 年課程計畫預計開設包括「數位電視與廣播教學領域」、「無 線通信領域」、「數位家庭領域」與「車載資通訊領域」等四大領域共六十三 門課程,期望透過重點領域之課程規劃培育專業人才,以因應產業快速變遷 造成人才不足的問題,同時,更期望能厚植產業提升其競爭力(教育部,

2008c)。

(二)半導體(積體電路)領域

半導體產業方面,主要為積體電路與系統設計人才領域,1996 年時,

122

由於國內積體電路與系統設計之人才較為不足,大學之軟硬體環境亦較為不 佳,因此教育部與國科會晶片中心共同辦理執行教育改進計畫,由各校電資 系所規劃並開設相關課程,如 2003 年臺大電子所、成大電機系、清大資工 系、交大電信所等校即開設「積體電路與系統設計課程」,協助培育產業相 關人才。教育改進計畫於 2005 年更名為「前瞻晶片系統設計人才培育計 畫」,同時亦為落實「晶片系統國家型科技計畫」之具體人才培育策略。本 計畫持續延續教育改進計畫各校發展特色課程外,另外尚有試辦跨領域學程 之作法,學程主要分為「理工系所積體電路設計」與「晶片系統商管學程」,

包括臺灣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與成功大學等 10 校共約四千餘名學生 修課,期望透過資源整合與校際交流,推廣矽導相關人才培育(行政院國家 科學委員會,2003a;教育部顧問室,無日期)。

(三)奈米科技領域

奈米科技產業除上述與生物技術相互結合以跨領域之方式進行研發 外,於 2003 年開始執行之「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由經濟部主導,教育部 負責其下學術與人才培育分項計畫,2004 年時所推動之「奈米國家型科技 教育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鼓勵大學成立跨系、跨院或跨校之研究團隊外,

更積極推動奈米科技跨領域學程(財團法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 訊中心,2007b)。舉例來說,清華大學於 2001 年由材料、物理、化學、電 機、醫環與生科等科系,共同討論並規劃奈米科技學程;嘉義大學於 2005 年結合物理、化學與生物機電等科系資源,設立「生物奈米科技學程」,其 他尚如交通大學、中興大學、中正大學等校亦成立奈米跨領域學程,期望以 多元化之方式培育奈米科技人才(教育部顧問室,2006b)。

然而,以上所提不論是生物技術學程亦或奈米科技學程等,課程開設對 象皆為各校校內大三以上與研究所學生,係屬「學分學程」,目的為拓展學

123

生視野以培養跨領域之研究能力,然而與目前各大學校院所增設之「學位學 程」除皆名為「學程」外,於本質上仍有所差異。

二、跨領域的學習與彈性學制

除了以上各重點領域產業外,跨領域的學習亦成為趨勢。

(一)跨領域學習與其必要性

「新世紀第二期人力發展計畫」中,除落實重點人才整體培育及運用 規劃以充實國家發展重點人才培育外,亦欲培育具有跨領域,能獨立思考 且具創新能力之優質人力,以因應產業快速變遷與技術日漸複雜性之趨 勢。其次,2015 年經濟發展願景,亦納入「新世紀第二期人力發展計畫」

與「重點人才培育及運用規劃」,提出五大套案,其中「產業人力套案」

以培養產業發展所需之技術與專業、研發人才為要,並提出四大策略,其 中之一的「札根策略」乃針對大學傳統學制僵化,且多以單一領域為主要 人才培育,難與知識經濟時代追求科際整合、跨領域相結合,導致培育出 的畢業生無法學以致用,因此提出以活化高等教育學制彈性及設立跨領域 學位學程為目標,期能透過務實致用的培育措施,彌補大學趕不上產業變 化速度之落差並提升學生就業能力(行政院經建會,2006;羅華美,

2007b)。

表 5-5 所示為臺灣自 1950 至 1980 年代,各時期主要產業及其相關之 大學科系。由表中可發現,在 1950 年代以農業與民生輕工業為主之勞力 密集型產業,大學產出之高級人力雖無法為產業所用,然所培育出之高級 專業人才可做為未來大學與研究所教育之師資。而人才培育之領域多為農 業、化學與物理、數學等單一領域,隨著臺灣 1962 年進入工業經濟時代,

工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工程技術與人力,也使得政府於人力發展計畫中言

124

明以工程技術領域為優先發展,而農業、化學、數學與物理等領域也加入 了應用性知識,例如應用數學、應用化學等科系,此外亦結合工程技術發 展如化學工程、、土木工程、電機與機械工程等科系。然而,隨著產業技 術逐漸分化且越分越細,技術本身即須結合其他領域之技術,技術的複雜 度提高也影響了大學課程之設置,例如,化學領域即因技術上之需要,結 合其他領域技術發展如生物化學、物理化學與材料等領域(學科),亦或 自化學系中衍生出如分子科學、原子科學等領域(學科)。

表 5-5 臺灣 1950~1980 年代主要產業與其相關之大學科系

時間 主要產業 相關之大學科系

1950 年代 農業與民生輕工業 化學系、農學系、物理系、數學系等

1960~1980 年代

重化工業:鋼鐵、石化工業等 化學系、數學系、物理系、材料工程系、

化學工程系、土木工程系、電機與機械 工程系、電子工程系等

策略性工業:機械、資訊通訊 與電子、化學纖維等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產業的變遷使得大學課程已經無法如同傳統產業一樣係以「一種產業 對應一個科系」,而亟需調整其學科內容與組織方式,尤其受到知識經濟 的影響,以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主軸之經濟時代,需要跨領域的技術與人才 方得以配合產業之多元與多樣性,而傳統單一領域系所所培育出之人才難 以學以致用(表 5-6)。在此情形下,大學於課程上亦進行適度之調整,因 為技術的多樣性與整合性,使得大學課程必須與其他領域之課程相結合,

以「跨領域」之形式呈現,而奈米科技即是「跨領域」趨勢下之最佳例子。

奈米科技乃結合化學、物理、生物等領域之技術發展而成,當其成為主要 產業之時,各大學亦設立如先前曾述之奈米科技跨領域學程。是故,跨領 域之課程對於產業變遷造成人才需求變革之補足實有其必要性。

125

126

其次,工研院與經濟部技術處(2008b)共同計畫之「2015 臺灣產業 發展願景與策略」,文中提出臺灣產業發展之六大趨勢,其中一項為多元 領域技術整合之趨勢,透過如半導體、資通訊等領域進行技術整合,以發 展如新興能源、微型化與智慧材料等多元領域(跨領域)技術,而這些技

其次,工研院與經濟部技術處(2008b)共同計畫之「2015 臺灣產業 發展願景與策略」,文中提出臺灣產業發展之六大趨勢,其中一項為多元 領域技術整合之趨勢,透過如半導體、資通訊等領域進行技術整合,以發 展如新興能源、微型化與智慧材料等多元領域(跨領域)技術,而這些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