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工業革命以後之大學課程

第三章 產業變遷與大學課程

第二節 工業革命以後之大學課程

十八世紀之工業革命,大學如同 C. Kerr(1963)云「沒有窗戶的城堡」(引自 戴曉霞,2000:12),無視於工業革命之發生與變革,到了法國大革命之後,法 國針對境內工商業設立之專門學院以及十九世紀以後英國城市大學之出現,大學

54

開始開設實用性課程以回應產業需求。

壹、工業時代之大學課程

隨著社會變遷,大學教育逐漸走向世俗化發展,同時,因應工商業發展與資 產階級興起,以培育神職人員或紳士階層為要的教育目標開始動搖,社會上開始 出現以培育適應社會發展所需人才之呼聲。技術的革新使得多項傳統產業走向機 械化生產,許多新興產業如土木工程、化學工程等於此時開始發展,面對市場之 擴大,人力與技術之需求與供應不足,使得大學教育也走向改革之路,新型教育 機構的出現,不論在教育理念或課程內容上皆與傳統大學有些差異,大學教育至 此已發展至前所未有之局面。

受到法國大革命資產階級興起與英國工業革命之影響,法國之大學課程逐漸 與國家利益和工業發展密切關聯,於課程上加入近代科學與技術實用性課程,

1789 年所設立之各種專門學院,是依不同學科分別設置,以國家需要為設立之 旨,設立大量實用性學科,其中以軍事、機械、農業學院為多(見表 3-1)。除了 各種專門學院外亦建立綜合理工學院,學院之設置多與軍事和土木工程有關,為 國家戰爭提供所需之人才與各項建設,課程上加入許多近代科學內容。以 1794 年課程設置為例,如解析幾何課程內容含固體與流體力學之應用,畫法幾何學則 有切體學、建築學之內容,同時,為有利於紡織工業之發展,設有如礦物學、有 機物質等化學課程,課程內容逐漸走向實用導向之課程。

表 3-1 法國自 1789 年以來設立之各種專門學院

學院類型 主要設置之課程

數學、物理 純數學、應用數學、天文學、物理、化學

倫理、政治 一般倫理、文法、歷史、地理、政治經濟

學、外交

55

表 3-1 法國自 1789 年以來設立之各種專門學院(續)

文學 東方語言學、希臘文學、拉丁文學、近代

文學

機械 機械學、應用化學、製圖

軍事 基礎戰術、戰略戰術

農業 農業、林業、麵包製造、園藝

醫學 生理解剖、外科、內科

製圖 繪圖、數學、建築、雕刻

音樂 簡譜、樂器演奏法

資料來源:修改自黃福濤(1998:76)

十九世紀中期以後,許多科學研究中心的出現為法國地方工商業之發展培育 更專業之人才,以理學院為例。1850 年後,理學院與地方工商業間之互動頻繁,

開設應地方工商業特色之實用性課程,如開設有關漂白、染色與一些工業物理學 等,理學院之設置多以化學和電學為課程主要內容,1870 年後,工科教育之興 起更為理學院之課程注入新血,引入自然科學知識加強基礎與應用研究,此一特 點也是與其他專門學院不同之處。理學院則受到德國柏林大學重視教學與研究之 影響,一方面進行自然科學之研究關同時亦關心地方工商業發展所需而設置實用 性、技術性課程,因此較專門學院更具地方色彩。

美國殖民地時期的課程深受著當時英國中世紀高等教育的理念影響,課程以 宗教至上,學習「七藝」,因此,在十七世紀、十八世紀的哈佛學院在學科上保 有著英國劍橋大學之課程內容,以「文、法、神、醫」為主科,文雅教育的提倡 亦是期待培育紳士階層,是社會地位的象徵。隨著歐洲文藝復興的展開,社會對 於傳統大學所秉持的理念與教學內容開始出現了懷疑的態度,在美洲新大陸的大 學課程,也受到此一浪潮影響,開始對舊有觀念產生動搖。十八世紀中葉,受到

56

啟蒙運動與理性主義的影響,宗教神學至上的觀點開始受到動搖,而耶魯學院即 是對舊觀產生動搖之代表。耶魯學院於 1734 年自歐洲進口望遠鏡、顯微鏡與氣 壓計等一批科學儀器,開始於教學上融入「新科學」,1766 年時,當時的八所學 院中即有六所設有數學及自然哲學學科。自此,新學(自然科學)在美國學院占 有一席之位,學院擁有科學儀器與設備,使得學生能夠進行天文學、物理學與化 學等的實驗。1795 年的普林斯頓大學設有化學科,為美洲首創,另外,其他大 學校院也開始配合地方產業發展而進行大幅度的課程調整,如國王學院為資本階 級之興起,在傳統學科外更加入了商業貿易類課程,還有航海、歷史、地理、採 礦等有關製造業的學科,學院更於美國獨立後改名為哥倫比亞大學,課程改革的 工作亦無停止,課程上設立了經濟學、自然史、法文等課程,課程改革不斷亦顯 示出大學隨著產業結構的變遷而有所變革(林玉体,2002)。

十九世紀以後,課程改革聲浪不斷,T. Jefferson 設立 Virginia 大學,在課程 上將大學分為八學門,學術領域包含語文、數學、自然哲學、醫學等,學院各自 獨立,同時亦提倡選科制,學生可自由在這些領域中選擇三「學院」(school)為 主修。Vermont 大學校長 J. Marsh 將全校分為四系,學生可依興趣擇一系就讀,

選課自由的主張不但助於學術自由,更讓教學與研究更加提升,同時,因教學打 破年級、課程固定形式,使得教學更具彈性,也更能配合社會需求有利於各階層 人才之培育(黃坤錦,1995;戴曉霞,2000;林玉体,2002)。美國《莫瑞爾法 案》的通過且在每一州設立強調機械和農業課程的「贈地學院」,強化州立大學 的實用性課程,此舉讓一向重視文理課程忽視實用性知識的美國紓解了學術與工 業發展難以配合之困境,時任 1904 年時任威大校長之 C. R. Van Hise 強調大學應

「把知識傳播給民眾」同時也應「為全州服務」,不僅將大學之服務理念括張,

更將大學校內之理論與研究實際應用於社會,以應用與實用導向回應社會與產業 需求(戴曉霞,2000;林玉体,2002)。同時,此一法案也擴大了美國公立高等 教育的規模,同時也滿足因工業與農業快速發展對高等教育人才之需求,康乃爾

57

大學與史丹佛大學等大學便是受到此法案之影響而成立,課程內容上兼顧實用與 知識的訓練(林玉体,1994;林信孝、黃俊傑,1997;戴曉霞,2000)。

德國柏林大學的出現,不論在教育理念或教學內容上皆具鮮明近代大學之特 色,強調教學與研究的結合,也在課程上加入許多科學的內容,基督神學不再為 各學科之核心,古典人文作品亦非課程唯一內容,因此,柏林大學在當時所設有 的文學或是自然科學課程數目遠多於其他大學,學科分化更為多為細,儘管如 此,在十九世紀末,德國高度工業化的同時,柏林大學多樣的課程內容卻無法培 育適合社會發展所需之人才,乃因柏林大學反對大學教育之職業性與實用性並拒 絕設立實用性課程或進行研究,僅重視學生心智的訓練以培養學生具探索精神與 掌握自然科學之道。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和科學的進步,此種理念卻又面臨矛盾,

工商業快速發展,各專門技術人才需求迫切,因此,工科大學便在此種情形下油 然而生。

工科大學為十八世紀成立之各種技術學院升格發展而成,當時的技術學院受 國家控制與管理,與地方經濟配合發展外更與軍事需求密切結合,因此深具實用 性導向。1870 年代以後,這些技術學院陸續升格為工科大學,課程內容以符合 德國工業和社會發展需要而設置,學科多樣且日益分化,除傳授一般人文和倫理 知識,更授以特殊知識,如冶金、礦業、機械等課程,不僅重視實用技術教育的 教學與研究,更強調科研與生產之結合,兼顧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也由於這些 專業化與實用性導向課程之設置,成為德國工業化發展之基礎知識而大受歡迎。

除在課程內容方面加入實用性知識外,德國如美國一樣設有國家基金會之機構─

德國研究聯盟(German Research Association),在國家贊助經費下大學與產業共同 進行研究工作,或於課程上聘請產業代表前來授課,主要多為與產業有關之內 容,如電子、工程、化學等領域(Wittig, 1996)。此外,各種專門學院亦與工商業 發展有關,課程內容包含化學、物理學、醫學、技術科學、農業與醫學等技術課

58

程,教育的改革使得德國培育出眾多集合企業家、科學家與工程師於一身之優秀 人才,如對電器工業極有貢獻之 W. Siemens,各種技術之發明與改良讓德國在生 產技術上逐漸消弭與英國之差距,其中在電氣與化學工業等新興工業之發展甚至 超過了英國,由此可知德國重視教育並進行課程改革,造成知識的分化與專門 化,而大學教育與產業之互動頻繁且關係更為密切(張彬村、林灑華譯,1989;

程漢大等,2002)。

貳、後工業時代及以降之大學課程

1960 年代以降,知識與技術的變遷使得不論是經濟、政治或是教育皆發生 重大轉變,全球化趨勢的到來更為全世界帶入一新局面。本小節將針對後工業時 代及以降社會的大學課程發展與當前發展趨勢進行論述。

一、產學合作的影響

1980 年後受到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來自政府之經費縮減,對於大學來說 經費的短缺造成一定之影響,因此,大學開始向外尋求財源,產學合作便是在 此一情況下愈為政府及大學重視。例如英國 Warwick 大學,Warwick 大學雖為 1960 年代英國國內高等教育擴張情況下所設立之大學,在設立時即以「追求 研究卓越」與「促進大學與工業之關聯」作為兩項發展重點。儘管在當時受到

1980 年後受到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來自政府之經費縮減,對於大學來說 經費的短缺造成一定之影響,因此,大學開始向外尋求財源,產學合作便是在 此一情況下愈為政府及大學重視。例如英國 Warwick 大學,Warwick 大學雖為 1960 年代英國國內高等教育擴張情況下所設立之大學,在設立時即以「追求 研究卓越」與「促進大學與工業之關聯」作為兩項發展重點。儘管在當時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