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教師於社群網站的日常使用

第四章 資料分析

第一節 大學教師於社群網站的日常使用

本節描述社群網站的日常生活表演,以瞭解受訪者的使用型態、使用策略以 及使用意圖等。

一、 社群網站的使用情境

首先以社群網站的時間說明。對於許多受訪者來說,Facebook 即為一天開 始接收新訊息、重要訊息的來源,例如 E 提到的情況:

就如同 E,社群網站融入受訪者們的日常生活,且為密切關注新訊息的媒介。

從一天中全部的使用時間來看,大部分的受訪者認為自己頻繁使用 Facebook,

此包含更新自己的動態或是觀看他人動態,以及私下的一對一與群組傳送訊息、

使用應用程式等。然而這個現象其實是源於一天中多次往返社群網站的積累,受 訪者們大都在零碎時間或空閒時間使用社群網站,例如工作結束的空檔、通勤時 間、下班回家後等。F 仔細描述了利用零碎時間的使用方式:

30

綜觀訪談內容,零碎使用方式的產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出於所有受訪者皆認為 自己相當忙碌,他們不願意、也無法整天在社群網站連續長時間停留,甚至是與 他人同步溝通。A、E 表明自己無法長時間停留社群網站,A、B、C 則指出自己 不喜歡花太多時間使用聊天室同步溝通,因為花費太多時間。

雖然受訪者們是以零碎時間的方式使用社群網站,但仍讓 A、F、G 感覺到 自己有成癮的傾向,如 A 提到自己急診開刀結束後馬上使用 Facebook。G 描述

自己出現「 」類似成癮的情形之外,關注

及互動的人數增加而加長使用時間而影響正事,則更讓 G 感到為難。

二、 社群網站的使用目的

本研究整理受訪者所提到的 Facebook 使用目的,可參見表 4-1。受訪者們對 於 Facebook 的使用有許多相似部分。以下依照表格的順序分述各項內容。

表 4-1 受訪者 Facebook 使用目的一覽

使用目的 受訪者

與他人聯繫、互動 A、B、C、D、E、F、G、H 觀看推播的資訊 A、B、C、D、E、F、G、H 分享、傳播某種概念或資訊 A、C、D、E、F、G、H 研究活動等工作記錄 A、D、F、G

教學、處理學生事務 A、B、C、D

瞭解學生 B、C、D、G、H

日記、生活記錄、流水帳 A、F、H

抒發心情 B、E、F、G、H

消遣、放鬆、獲得趣味 A、B、C、 E、F、G、H

滿足虛榮心 A、F

首先,受訪者們使用 Facebook 最主要的目的切合社群網站的宗旨,也就是 串連、聯絡社群網絡中的成員,並與成員們互動。一般的情況不外乎替代其他工

31

具找到聯絡人、維繫朋友關係、重新聯繫失聯故友、組織聚會等,互動對象主要 為熟識者、朋友、家人、學生、同事等,此與受訪者的社群網站成員有關。大多 受訪者將這樣的功能視為理所當然。對此,單獨在研究室中與他人隔離的情境下 工作的,A 指出使用社群網站等網路工具是出於社交聯繫的需求:

這或許可以解釋受訪者們使用社群網站聯繫的原因。

觀看塗鴉牆上由系統演算法所推播的內容也是重要的使用目的。受訪者們藉 這種方式瞭解各式各樣的內容資訊,與聯繫對象不同,受訪者們關注的資訊內容 受到對於社群網站使用定位的影響,大部分的受訪者都會觀看他人的貼文瞭解對 方的近況等資訊,不過 B 和 G 則特別留意學生所發佈的資訊,B 藉此瞭解學生 對於事件的態度,G 則由此尋找可與教材連結的內容。此外,某些受訪者,如 F 則會挑選一些較為輕鬆有趣的題材的來觀看,避免嚴肅的公務資訊或政治資訊。

然而大部分的受訪者都以被推播到塗鴉牆的動態為主,並不會特別過濾資訊。

對於受訪者們來說,Facebook 的另一個優點在於能夠快速傳播資訊,分享 資訊的目的在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認同,或散布資訊,其中 C 對於與同儕分享 問卷後,在一日中累積 100 人而感到印象深刻。發佈資訊的種類很多,例如與學 術專業相關的資訊,A 經常分享與學術興趣相關的資訊,C、D、F、G、H 都曾 分享學術類型的資訊,以學科領域相關的新聞文章為宗。部分受訪者直接主張分 享偏向非生活瑣事或抒發的「硬性」資訊,例如 D 以分享閱讀過且與學術專業 相關的報章雜誌文獻為主;不過受訪者們也會分享生活資訊或富饒趣味的資訊,

像是笑話、網路流傳的惡搞合成圖片等,如 E 會分享有趣的資訊,藉此與網絡 內的成員互動。與發佈學術資訊相關的是,部分受訪者會發佈自己的工作進度或 工作記錄,包含舉辦活動記錄與相片、參訪相片,以及撰寫文獻或業務的進度,

32

33

以自己研究興趣相關的文章為主,F 較多為內容物的閱讀或觀賞心得以及簡要的 學術發展文獻。或許和這些因素有所關聯。

由以上的描述可以瞭解,當時大學教師對於社群網站的使用,除了教育用途 之外,都使用一般功能,並沒有使用特別的應用程式,或者過於複雜的用途。這 樣的結果,可能是出於使用時間的緊迫,又或者,如 E 所言,是研究後面會說 明的一種「單純的使用」:

三、 運用社群網站機制自我呈現

(一) 動態內容

在按讚數與回覆數,儘管 8 位受訪者發佈的動態數量懸殊,對比每位受訪者 按讚及回覆次數前三名的動態,可以發現重複的比例很高,可見按讚數與回覆數 的增加應該是有關聯的。此外,也可以發現這兩者與朋友數及動態發佈的數量似 乎成正比,但這需要大量數據更仔細地驗證。

另外,研究者列出與自我呈現較相關的計數指標,分別為「非作者之轉貼」

以及「可判斷與受訪者本人有關聯之動態內容」,這兩項指標分別由不同角度來 看,受訪者的更新內容是否與其有關。「非作者之轉貼」指剔除轉貼的內容,判 斷受訪者是否為該則動態的原生內容作者。非轉貼的內容通常包含自己的心情、

心得感想、相片、自己著作的文章等內容;而轉貼內容則包羅萬象,從輕鬆的影 片或是嚴謹的學術研究皆包含在內。「可判斷與受訪者有關聯之動態內容」即可 標題所示,研究者根據動態內容的描述或圖片、影音展示,判斷該則內容是否顯 露受訪者的個人資訊,例如文中所提到主詞「我」,或是相片中出現受訪者本人 或標明這是與受訪者參與的活動等。綜觀本文所有受訪者兩項數值的比例,可以

34 蒐集到資料的方式使用 Facebook,例如透過私下的訊息收件閘、聊天室、Facebook 社團、或者他人塗鴉牆留言、按讚等,又或者經常潛水觀看。

表 4-2 受訪者動態內容次數累計 動態發佈時間 2011/4

受訪者 A B C D E F G H

Facebook 朋友數 1233 364 750 1694 277 295 98 330 受訪者推測學生作為 Facebook

朋友數 100 300 600 500 240 220 7 30

35

36

37

按讚數,R 代表回覆數。「累計次數」皆以一則動態為單位。

(二) Facebook 朋友組成與數量

表中的數據為受訪者們至 2011 年 10 月的 Facebook 朋友人數,以及 2011 年 4 月的動態內容更新次數、按讚次數、回覆次數等詳細的統計資料。

首先是朋友數的部份,由朋友數量對照學生數量及訪談內容,可以瞭解受訪 者們對於 Facebook 朋友的定位。例如 A 和 D 的 Facebook 朋友人數都超過 1000 人,根據訪談內容所述,明顯大於其他人許多,是因為 A 是站在推廣學術興趣 的立場,所以加入朋友時僅剔除心中的黑名單人選。而 D 提到自己會加入許多 對於 D 所關注的事務有共同興趣者,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未曾謀面的研究學者、

朋友等,因此也可以理解為何 D 的朋友人數較多。

不過更新的動態數量與朋友數量則不一定很大的關聯;根據訪談所提,受訪 者們都是依照自己的心情、使用習慣以及可用時間決定是否發佈動態。其中可以 發現 B、D、F 三人的更新次數較多,進一步剖析,B 和 F 的動態都是以當下很 即時的狀態、感想居多,他們習慣以文字敘述的方式頻繁發佈自己的即時狀態。

但 D 則不是如此,除了活動記錄的相片之外,D 所大量發佈的是當下看到的報 章雜誌文獻,有點類似將這些文獻以便利貼的方式黏貼於 Facebook,D 說明如 此除了助於記下自己所閱讀的重點內容,同時也可以分享、推廣這些文獻內容。

(三) 動態內容主題

本研究亦分類動態內容的主題,即根據動態內容分類,不過每一分類不互斥,

並可重複分類。然而由於受訪者的動態數量差距懸殊,所以本研究僅檢視個別受 訪者分類項目超過一定比例的項目。

表 4-4 受訪者動態內容主題分類比例較高者

38

39

40

就如同受訪者們所提到,這些內容主題的呈現其實與受訪者對於社群網站的 使用定位有關,以及經過各種考量決定要發佈的動態內容。下一個部分便將描述 受訪者於此所使用的策略以及決定的過程。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