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

由於研究者欲了解教師對於印象動機與印象建構的具體而詳細情形,著眼於 發現研究對象的事實與經驗,因此本研究主要藉由質性的方法蒐集研究對象的資 料,並根據文獻整理的結果加以比較與分析。訪談前則請教師填寫簡易問卷,目 的是為了讓研究者容易掌握受訪者的使用情形,並減輕受訪者回答瑣碎問題的負 擔,也以問卷的答案作為詢問使用經驗的另一個根據。

另一方面,為了解研究場域內的實際狀況,研究者亦透過作為教師的 Facebook 朋友,直接獲得教師自我呈現的內容,藉此提高研究效度。以下便分 述此兩種蒐集方法的細節:

一、 深度訪談

根據研究目的與問題,研究者對受訪者進行深度訪談。透過深度訪談,也就 是別於量化研究的長時間的對話,可以使研究者了解在場域中的研究對象對於事 件的主觀意義(齊力、林本炫,2003),也就是從研究對象的角度來看事件,對 於問題有更加真實的體認。從訪談問題結構的來看,本研究採取半結構性訪談,

也就是以研究的主題為架構進行詢問,使受訪者的回答能夠確實依照研究的方向,

避免結構性訪談的過度限制。

(一) 訪談工具與訪談實施

研究者自訂的訪談大綱,使訪談聚焦於研究主題以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訪 談大綱的編製主要是依據 Goffman(1959)的自我呈現理論,以及 Leary &

Kowalski (1990)的印象管理模型為訪談問題的依據。Goffman(1959)的自我呈 現主要概念是表演者對於臺前、臺後的認識與劃分,並依此確認觀看表演的觀眾、

自身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應行使的表演。印象管理模型則是在表演者滿足自身最 大的利益的前提下,檢視表演者對於表演的建構與動機,更精確地剖析表演呈現

26

出的自我形象。

此外,在 Facebook 的使用情形方面,為了使訪談進行地更加流暢,節省受 訪者回答繁瑣問題的時間,研究者製作簡單的問卷,以便受訪者直接填寫。問卷 的內容亦作為訪談的依據,讓研究者可以一面看著訪談大綱,一面對照問卷的答 案提出問題。簡易問卷的題項主要分為四部分,第一是教師的基本資料,第二是 教師使用的使用 Facebook 的頻率,第三部分則詢問教師使用的功能與以此和學 生互動的狀況,第四部分則詢問教師目前使用的隱私設定,完整的問卷請參照附 錄三。其中,第一、第三部分主要是參考 Plew(2011)的問卷題項;使用頻率 則是參考 Mazman 與 Usluel (2010)的問卷;基本資料與隱私設定的部份為研究者 列出參考 Facebook 於使用中心所提到的功能。

研究者於訪談過程中,以錄音筆記錄訪談內容,使用筆記記錄觀察受訪者所 獲得的資料與想法,並將蒐集的訪談資料進行轉錄處理,訪談後謄寫逐字稿。

(二) 訪談資料分析

對於轉錄的文本,研究者採用紮根理論的方式整理、歸納文本,以開放式編 碼、主軸式編碼為主,研究者依據資料的意義所浮現的主題,配合文獻探討的內 容,歸類主題相同者,並在歸類的過程中逐漸調整類別,思考類別的命名。歸類 完成後便重新檢視是否有主題不同者,並對全體歸類進行調整,而後根據歸類的 內容撰寫研究發現。

二、 內容分析

研究者藉由內容分析的方式來分析資料。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是一 種蒐集資料以及分析文本內容的一種技術,「內容」指的是文字、意義、圖片、

符號、想法、標題或是其他可以溝通的訊息(Neuman, 2002)。經由內容分析,

可以了解受訪者使用 Facebook 的行為,在訪談之外可以實際看到受訪者活動的 情形。

27

(一) Facebook 資料的取得

對於 Facebook 之內容,研究者透過與教師成為 Facebook「朋友」,以非介入 的方式,也就是說,研究者僅複製研究所會使用的資料,而不干擾受訪者的表演 與對他人的互動。

如本章第一節研究場域所提,Facebook 有許多可以表達自我的管道,例如 塗鴉牆、相片、轉貼連結、網誌等,這些資訊的瀏覽權限是與位於使用者 Facebook 網絡內,雙方具有直接連結的「朋友」,或甚至是間接連結「朋友的朋友」,以及 所有人(也就是隱私權限「公開」的狀態)能夠看到的資訊;另一則為使用「聊 天室」及「訊息信件閘」等私密資訊。研究者蒐集的資訊是前者,私密資訊並不 在蒐集的範圍內。又,因為研究者欲探討教師與他人之互動,因此蒐集的資訊以 教師呈現於塗鴉牆與個人檔案的資訊為主。

當研究進行到一個段落,研究者便退出研究場域。在本研究中,即告知受訪 者,研究者停用只作為研究目的用的 Facebook 帳戶,以保護使用者的隱私權。

(二) Facebook 的資料處理

1. 塗鴉牆

塗鴉牆所展示的資訊包含使用者向朋友分享的各種內容,例如文字、圖片或 影像與超連結,資訊的單位以使用者一次發佈的資訊來計算,即為一則「貼文」, 貼文可以同時包括文字、圖片、影像等複合媒介,甚至是具特殊功能的應用程式,

例如網頁遊戲、事件活動、問卷調查等。貼文的下方記載張貼的時間、以何種載 具發佈訊息與使用者設定的內容分享權限。Facebook 亦會記錄使用者的各種操 作行為,例如與其他使用者成為朋友、訂閱了哪些資訊、更改個人檔案、於相簿 新增相片等,也都會顯示於塗鴉牆。

在瀏覽資訊方面,使用者可以選擇瀏覽混雜所有 Facebook 朋友資訊、純粹 以時間為排序基準的「首頁」,或是專屬於某位使用者的個人塗鴉牆。塗鴉牆的

28

資訊可以不斷往前回溯,因此使用者能夠觀看過往的記錄。

使用者除了瀏覽、追蹤其他使用者的資訊之外,亦可透過各種方式互動。就 塗鴉牆而言,在使用權限開放的情況下,使用者對於每則貼文都可以點擊「讚」

的按鈕,或是以留言回應;每一則回應也可以被點擊「讚」。使用者也可點擊「分 享」張貼該則訊息的相片、影片或超連結,將他人的訊息轉載於自己的塗鴉牆。

針對塗鴉牆的部份,本研究檢視受訪者 2010 年 6 月至 2011 年 6 月一年內,

資料取用權限屬於「僅限朋友」的貼文,對於以下項目進行分類與計算,以描述 性統計呈現結果,以了解受訪者的使用情形:

(1) 貼文數與回應數:貼文以張貼的次數為計算,回應數亦以張貼的次數為單位。

計算兩者數量後,再計算兩者的比例,以了解教師的與其 Facebook 朋友於 塗鴉牆的互動情形如何。

(2) 讚的次數:讚通常表示對資訊的認同、喜歡或是已讀的意思,計算讚的次數 有助於了解受訪者的觀眾對於貼文的關注或偏好。第二,部分使用者會對於 自己的貼文、自己或他人回應按讚,此可顯示表演者自己的偏好以及對觀眾 回應的處理方式。

(3) 貼文內容:研究者閱讀的內容後,根據內容的意義進行分類,並記錄使用者 呈現自我的媒材,例如文字、圖片影音、超連結等,結果以統計數據呈現。

2. 個人檔案

個人檔案於使用者註冊 Facebook 時,被系統導引所填寫,關於個人的各式 資訊。個人檔案則為系統於使用者註冊時,提供使用者填寫關於各種個人相關資 訊,從聯絡資料、興趣、宗教政治立場等。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