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教師的社群網站自我呈現

第四章 資料分析

第二節 大學教師的社群網站自我呈現

本節描述大學教師於社群網站的自我呈現。主要以自我呈現的時期與策略作 為描述的框架。

一、 接觸社群網站的契機

從最初的開端來看,與受訪者們的日常生活行為類似,所有受訪者的呈現開 端都是源自於實用的目的,例如 B 與 H 都是為了與國外的朋友聯絡而開始使用 Facebook,他們在 2009 年的開心農場熱潮之前早已使用,例如 H 所提到:

相對於 B 和 H,F 和 G 是在熱潮的時候加入。G 是在工讀生的介紹下開始 使用,目的正是在使用「開心農場」應用程式,而且

為了避免小孩太早涉足網路世界,於是在初期 G 選擇與家中的小孩一同共 用帳戶;F 則是看到其他學生使用遊戲應用程式遊戲、周圍的人也大量使用後才 開始使用。相對於自己出身於資訊學科背景,F 認為作為新興工具「late adapter」

的考量,是在於可以自己時間有限,並且評估使用工具的必要性。

除了主動註冊外,A 和 E 則描述自己被邀請進入社群網站的過程。E 提到加 入 Facebook 的原因是收到學生所發送的朋友邀請 email,雖然最初的幾封信並沒 有答應,之後逐漸產生了好奇心因而加入。A 加入 Facebook 是「一種叫做

『mistake』」,因為當初熟識的好友使用尋友工具發送 email 邀請 A 使用,沒想到

42

在 A 認為是極好朋友邀請的緣故而註冊後,朋友卻再次發信表明邀請信這是一 個過失,這樣一個陰錯陽差的結果導致 A 一直使用至當時。有趣的是,邀請 A 的朋友在當時都仍未使用。

承前所述,可以知道並非所有的受訪者一開始接觸社群網站就持續使用,

如 E 剛開始收到 email 的時候拒絕邀請、F 評估一段時間後才開始使用;C 則是 註冊後停用了一段時間。除了註冊時 Facebook 才剛開始在台灣流行之外,C 說 明了其他因素:

C 當時認為似乎使用 Facebook 必須將一切公諸於眾,受到他人關注,且當 時尚未熟悉新的就職環境,也是其停用的原因。直到訪談的上個學期,C 想瞭解 學生所拍的班級活動相片才又啟用,而至訪談時持續使用了 8 個月。

由以上的訪談內容,可以瞭解到受訪者們踏進 Facebook 這個呈現舞臺的過 程:不論是主動加入或是被動收到邀請而答應;或是基於聯絡他人或使用遊戲應 用程式的不同使用目的而開始,受訪者們多是基於對於此工具功能性的訴求,並 且出於自己的意願而使用,或者像 C,選擇在自己狀態與環境較適合的時候啟用。

出於自由意願的使用,或許是受訪者們當時願意持續使用 Facebook,也不介意 在使用過程中流露與自我相關資訊的原因之一。

二、 自我呈現策略

承續前文,這部分將討論受訪者們於訪談中所提到呈現策略的背景脈絡、策 略本身及使用情節。

43

(一) 使用意圖、定位作為策略指引

使用的意圖及定位為最主要的後續策略實施最重要的指引,本研究的受訪者 據此選擇後續的呈現策略。第一,依照使用定位,主要可以分為自我導向與公開 導向,本研究中的受訪者大多屬於自我導向的定位,使用社群網站多是自己在社 交聯繫需求下,供個人使用,典型的情況例如 H 當初在美國由他人邀請而建立 帳戶,目的是為了與美國朋友保持聯絡;又或者如 G,當初是為了與家中幼兒一 同使用遊戲應用程式而加入。E 則是為了與畢業學生們互動而使用,其 Facebook 朋友類型多為學生,也願意頻繁於 Facebook,C 也以與學生互動為主要目的。

另外一種使用定位是推廣學術興趣,例如 A 和 D。A 的 Facebook 使用除了 記錄自己的生活之外,也會在上面有大量和學術興趣相關的教育推廣訊息以及創 作內容,這樣的定位使 A 對於 Facebook 的朋友的採用事後管理的方法,也就是 在黑名單之外的人都可以加入 Facebook 朋友,然而若被 A 發現有不合心中規範 者則在此時被剔除。在聯絡之外,D 的呈現是以記錄學術活動、分享與個人學術 興趣相關並有意義的報章雜誌文章為主,因此,對照前文,可以理解為何 D 的 塗鴉牆中充滿轉貼內容;D 也因為這樣的定位而鮮少張貼個人情緒抒發的貼文。

然而隨著時間,某些人的使用定位發生了轉變。例如 B 原本以聯絡朋友和 抒發心情為主,但在擔任導師後,則以使用 Facebook 社團,以及與學生溝通、

處理學生事務為焦點。G 也由原本的聯繫美國朋友,轉為與行政機構環境中的學 生及課程中的學生聯繫、互動。不過大部分的受訪者是沒有改變的。

(二) 策略使用脈絡

受訪者們的提到的策略使用脈絡具有一些共通特性,分別敘述如下:

1. 策略性使用

指受訪者們注意並規劃自己的社群網站使用、願意與觀眾們互動,他們對於

44

自己的呈現經過思考與挑選,甚至投注了心力,例如上傳許多家貓相片的 H 提 到自己後來照相技術進步後才開始上傳較多的相片,這即是對於呈現內容的經營 策略。至於 C、E、G 等都認為自己是在經營社群,其中 E 則表示自己主動經營 社群是為了與畢業學生們互動,這是主動、沒有人強迫的行為而一度關閉 Facebook 的 C 甚至說明了經營互動需要與對方持續往來的理念:

此外,某些受訪者表示當初在嘗試使用後會規劃、決定 Facebook 的使 用目的,例如 E 描述了嘗試學習的過程:

在學習過後,F 發現自己並不適合而後來只選擇用塗鴉牆按讚、貼文留言以及訊 息等溝通功能。

2. 經濟使用

就如本章第一節所述,所有的受訪者們都表示自己不是有那麼多的時間能夠 使用、停留於 Facebook,因此他們所選擇的部分使用或呈現策略,和此脈絡有 密切的關聯,也就是說,某些情況他們會經濟地使用時間與資源以自我呈現或經 營社群。對於時常與畢業學生互動但又覺得工作忙碌的 E 來說,「

」其指出社群網站的快速與方便特質是被重 視的一點。而本研究中擁有 Facebook 朋友數量較多的 D,看到生日快樂提醒通

45

知的時候會給予對方祝賀,雖然內容都很相似,不過誠如 D 所言:「

」此更顯現出 Facebook 中出現的經濟使用現象,以及便利、快速的互 動功能是受訪者們使用 Facebook 的重要原因。

3. 公開環境

Facebook 為公開環境亦為受訪者們所認同。在公開環境下,受訪者們篩選 不適合呈現的內容,並挑選自己所想呈現的一面。公開的特性對於受訪者們是一 種可以利用的特性但也同時是限制,例如與導生班學生於 Facebook 互動熟絡的 B,提到自己考量不張貼將某些較隱私的家庭相片,但是系上活動的照片是公開 的,還是適合張貼於 Facebook。此外,註冊帳戶後未立即使用 Facebook 的 C 則 如前文所述,當時對於剛來到就職的學校環境不熟悉,加上對於 Facebook 的感 覺是必須被他人關注 直到好奇導生班學生張貼的系上活動照片,才於兩年後又 開始使用 Facebook。

4. 多重的關係類型

儘管本研究中的受訪者們加入的 Facebook 朋友幾乎都是認識的人,除了 A 為了推廣學術興趣而僅排除黑名單之外,受訪者如 B、C、E、F,其網絡中很大 一部分的成員甚至都是學生或畢業生,不過他們仍然感覺 Facebook 是一個關係 類型多元的場域,例如參與機構行政決策的 F 提到自己覺得加入的成員關係類型 太雜亂,包含家人、學生、同事、朋友、相關業者等,因此不想張貼牽涉機構公 務的資訊,以免流到第三者。這顯示出受訪者們確實可能受到脈絡崩解議題的困 擾。

總而言之,受訪者們對於社群網站的使用與呈現具有某種程度的策略性,經 濟使用為受訪者們主要的使用考量,公開環境與多重關係類型則為呈現的背景環 境。在這樣的脈絡下,受訪者們便使用了不同的策略來選取或限制呈現的內容。

46

(三) 呈現策略與呈現情形

基於以上的脈絡背景,本段分別陳述受訪者所使用的呈現策略。

1. 真實自我呈現策略

受訪者們最顯著的呈現原則是真實的自我呈現。所謂的真實自我呈現,是指 呈現不虛假的自我,受訪者們在其中所展露的關於自我的內容是真實的,不管是 生活中的行動或是當下的狀態,對於表演者自己和觀眾來說,都是真誠可信的。

這對於受訪者們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受訪者的社群成員多是源自於線下認識者的 網絡,線下的觀眾與 Facebook 中的觀眾重疊許多,所以這是一個很自然而然的 呈現策略。例如 C 談到自己對學生的言論很直接或是開一些玩笑,但學生在社 群網站上並不會因此介意,這是因為這些觀眾們理解受訪者的行為:

「…

這樣的策略讓表演者與觀眾都覺得自然,也不會像捏造的自我令人感到虛偽或被 質疑真誠。

此外,運用策略的另一個原因則與經濟使用有關,例如當受訪者們正在忙碌 時,並沒有時間、資源使用社群網站,或處理於其中的呈現,此時就可能像 B 一樣,以顯示離線狀態的方式呈現自己忙碌的印象:

在這裡值得注意的是,每位受訪者在內容符合真實的向度上有所不同。例如

47

F 因為微網誌同步的使用,致使其當時每則動態的時間間隔較其他受訪者來得短,

甚至是動態與動態之間可能有一些因果關聯,例如某則動態提到當時計畫書進度 是 5000 字,接下來就是的動態就提到這份計畫出已交出去。這樣的自我呈現或 許可以讓觀眾感覺到 F 在社群網站的中深刻的臨場感以及親近性。

另一方面,某些受訪者則強調符合自我性格與真誠情感的真實,相對於 F 的那樣

另一方面,某些受訪者則強調符合自我性格與真誠情感的真實,相對於 F 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