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社團參與的意涵及相關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大學生社團參與的意涵及相關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學生社團參與及自我認定的意涵及理論,本章共分為三節。

第一節為大學生社團參與的意涵及相關理論;第二節為自我認定的意涵及相關 理論;第三節為大學生社團參與及自我認定之相關研究,作為本研究擬訂研究 架構之基礎,以及研究結果討論的依據。

第一節 大學生社團參與的意涵及相關理論

本節主要探討大學生社團參與的意涵與理論,首先探討學生社團的意涵,

其次回顧大學生社團參與的相關理論,以作為本研究的立論依據。

壹、學生社團的意涵

以下首先說明學生社團的意義,其次探討參與社團活動的功能及學生社團 的分類。

一、學生社團的定義

張火木(1992)認為學生社團為校內學生依學校規定申請成立及個人興趣 自由參加之組合,以同儕團體為基礎,透過由做中學之程序。社團中結合志趣 相同、年齡相若、背景相似之同學,藉群策群力以完成目標。

傅木龍(2000)認為學生社團的定義是校內學生,依照學校規定申請成立,

並由個人興趣自由參加的組織。它以同儕為基礎,藉由做中學的過程,有效經 營社團。

何進財(2000)認為學生社團指一群基於共同志趣與意願的同學,自動籌 組並由學校核准成立之組織;其活動係由全體社員參與,由學校老師輔導,期

10

能達成敦品勵學之目的,增進同學之身心健全發展,讓學子們體驗群體生活的 意義與價值。

林至善(2000)認為學生社團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為了共同的目標與理 想,經學校一定之程序,所組成的學生團體。

蔡志賢(2016)認為學生社團是學校內一群志同道合的學生,為了相同的 目標與理想,在符合學校規定的前提下,提出申請而成立的學生團體。

綜合上述,大學學生社團需具有以下條件:(一)成員為大學校內學生;(二)

依學校規定申請核准成立並由學校老師輔導;(三)依個人興趣自由參加;(四)

擁有相同的目標與理想。因此本研究將社團定義為:「由一群志同道合的學生,

依照自己的興趣來選擇社團,因此社團成員具備相同的興趣或理想,也經由向 學校申請正式成立且由學校老師輔導之組織,以期達成全人發展之目的」。

二、社團活動參與之功能

大學校院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具有多元化的學習,使其能力增長。何進財

(2000)也指出在學校教師的輔導下,學生參與社團活動能達成敦品勵學之目 的。國內學者,對於參與社團活動所能達成的正向功能也有不少論述,茲整理 如下:

井敏珠(1982)認為社團參與有以下的功能:(一)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的滿 足;(二)德智體群四育的發展;(三)民主生活的訓練;(四)自我發展;(五)

培養領導才能;(六)安定校園環境。

顏妙桂(2000)指出許多研究顯示,社團活動對教育有正向價值,能增進以 下之能力:(一)增進社會經驗;(二)領導才能;(三)情緒管理;(四)生涯規 劃;(五)利他價值;(六)服務觀念;(七)智力;(八)生活滿意度。

11

張雪梅(2005)調查全國學生事務課外活動組人員,認為社團具有下列功 能與重要性:(一)增長自信、激發潛能;(二)培養溝通、合作能力;(三)規 劃、辦活動能力;(四)增加領導力、建立人際關係;(五)給學生自制及自律的 訓練;(六)促進品格發展;(七)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八)培養榮譽感、正義 感、責任感,投入社團服務;(九)發展多元興趣;(十)使學生有凝聚力。

李美蘭(2005)以淡江大學參與社團學生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學生認為 自己參與社團的收穫依序為:(一)學習不同作事方法;(二)與不同背景的人相 處;(三)培養溝通協調能力。

林淑貞(2006)以虎尾科技大學學生共 8 位,進行訪談方式,探究參與社 團的正向經驗,研究發現:(一)能力增加;(二)自我成長;(三)人際互動增 廣;(四)興趣的培養;(五)生涯定向;(六)自我期許。

許雅雯(2009)調查臺北市、新北市 8 所大學之社團參與者,學生非常同 意參與社團能獲得的能力如下:(一)做事能力 36.4%;(二)人際關係 39.7%;

(三)領導能力 37%;(四)自我實現 28.6%。

林合懋、陳昭雄(2011)整理社團相關文獻認為社團具有以下功能:(一)

學習做人處事;(二)學習群體生活;(三)培養服從多數及尊重少數的觀念;

(四)協助學生畢業後面對多元化的社會;(五)擴展知識領域;(六)發展特殊 興趣;(七)增進領導才能;(八)增進身心健康;(九)參與及關懷社會;(十)

學習人格的彈性;(十一)培養多元化能力及價值觀。

核心素養是指個體為了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具備的知識、能 力與態度,且強調學習不應受限於學科知識及技能,而應聚焦在學習與生活的 連結,透過身體力行、實際投入,進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教育部,2014)。

12

研究者嘗試將上述學生參與社團所獲得及提升的能力,依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 育課程之「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三大面向的核心素養,歸納如 下:

(ㄧ)自主行動

參與社團活動能提升學生自主行動的素養,包括:自我實現、自我期許、

激發潛能、學習人格彈性、培養多元興趣、生涯定向、協助畢業後面對社會、增 進身心健康、發展德智體群四育、促進品格發展、培養價值觀及獨立思考、規劃 及舉辦活動、學習不同做事方法、增進做事能力、訓練自制自律。

(二)溝通互動

參與社團活動能提升學生溝通互動的素養,包括:溝通協調的能力、與不 同背景的人相處、增廣人際關係。

(三)社會參與

參與社團活動能提升學生社會參與的素養,包括:滿足人的需要及社會的 需要、民主生活的訓練、培養服從多數及尊重少數的觀念、培養榮譽感、凝聚 力、正義感、責任感、參與及關懷社會、安定校園環境、學習群體生活、培養及 增進領導能力。

三、學生社團的類別

目前我國大學校院學生社團並無一致的分類方式,但為有效輔導社團,各 校可以視其學校社團性質或數量等因素將社團加以分類(蔡志賢,2016)。根據 教育部「106 年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實施計畫」之社團評選類 別畫分為以下五類:(一)學術性、學藝性;(二)服務性;(三)體能(育)性;

(四)康樂性;(五)自治性、綜合性。本研究參照「106 年全國大專校院學生

13

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實施計畫」將社團分為以下五類(教育部,2017b):

(一)學術性、學藝性

以學術研究為主,例如:證券研究社、管樂社等。

(二)服務性

以校內、外服務為主,例如:文化服務社、社會服務隊等。

(三)體能(育)性

以體能或體育活動為主,例如:登山社、排球社等。

(四)康樂性

以康樂或休閒活動為主,例如:康輔社、口琴社等。

(五)自治性、綜合性

以自治團體為主,例如:系學會、學生會。

貳、社團參與相關理論 一、Kolb 經驗學習理論

Kolb(1984)提出經驗學習理論(experiential learning),他認為學習是經由 有意識的覺察認知歷程,透過一定程序的反思和驗證,將經驗轉換成知識的過 程。這種動態創造知識的過程,是藉由個體與環境互動,經歷衝突、問題解決的 結果(陳雪雲,2000)。經驗學習理論共有四個階段,包含情感面向的具體經驗 階段;觀察面向的反思觀察階段;思考面向的抽象概念化階段;行動面向的主 動實作階段,以下分別敘述四個階段的內涵:

(一)具體經驗

具體經驗(concrete experience, CE)具有開放的態度,願意把自己置身於新 的經驗中,強調以個人的感覺進行學習,且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毫無偏見的完

14

全投入,以個人的方式參與經驗及處理當前狀況。

(二)反思觀察

反思觀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 RO)在學習過程中,運用多元的角度,將 觀察周遭事物的變化,轉化為內在省思,反覆檢視問題的核心,尋求與過去經 驗的結合,以期了解某一情況或事件的真正意義。

(三)抽象概念化

抽象概念化(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 AC)以思考來進行學習,將想法與 經驗做連結,運用邏輯去分析,將概念轉化為理念,也就是說,有系統性的將理 念結構化的過程,最後才能構成有用的知識。

(四)主動實作

主動實作(active experimentation, AE)透過實際操作及行動的方式去進行 學習,有能力將事情順利完成,並運用前階段之結構化後的理念去做決定及解 決問題。

15

圖 2-1 Kolb 經驗學習理論 資料來源:Kolb, D. A. (1984: 42).

如圖 2-1 所示,人們的學習是經由實際的具體經驗中(階段一),透過反思 自己所觀察、體會的實際經驗後(階段二),從中領悟出新的道理及理念(階段 三),再運用新觀念於新的具體經驗(階段四)。

若將 Kolb 經驗學習理論運用於學生社團參與上,則學生剛接觸社團時,擔 任參與者及被領導者角色,參與學長姐所辦理的活動,藉由參與社團經驗,開 始反思活動內容及領導者的風格與作法,將好的保留、記取壞的並於下次改進。

隨著年級與經驗的增加,學生擔任了領導者角色,籌備活動時,記取前次的具 體經驗,予以改善,再進行縝密的規劃、與幹部們溝通協調,在活動進行當中,

具體經驗

(concrete experience)

階段一

主動實作

(active experimentation)

階段四

抽象概念化

(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

階段三

反思觀察

(reflective observation)

階段二

16

透過所見所聞及觀察感受,於活動後開檢討會議及自我反思,進而整合為自己 的一套理念與思考模式,運用於往後的日常生活中。周而復始不斷的循環,藉 由做中學的過程,將優點保留,改善缺點,結合自己理念與實際操作,以增進自 身技能,達到學習之目的。

二、Astin 投入理論與 I-E-O 模式

Astin(1984)提出「投入理論」(theory of involvement)是指學生在學習經 驗中,投入大量生理及心理的總能量,所謂高投入的學生是指在讀書上花較多 時間、留在學校時間較多、主動參與學生組織、也常與教師及其他同學互動。在 Astin 提出大學生投入理論後,許多實證研究顯示,參加校園組織或活動以及與

Astin(1984)提出「投入理論」(theory of involvement)是指學生在學習經 驗中,投入大量生理及心理的總能量,所謂高投入的學生是指在讀書上花較多 時間、留在學校時間較多、主動參與學生組織、也常與教師及其他同學互動。在 Astin 提出大學生投入理論後,許多實證研究顯示,參加校園組織或活動以及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