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自我認定的意涵及相關理論
本節目的在探討自我認定的意涵及理論,首先說明自我認定的意涵,其次 說明自我認定的相關理論,以作為本研究擬訂研究架構的立論依據。
壹、自我認定的意涵
「自我認定」(ego identity)一詞源自於國外,因翻譯關係國內常見的有「自 我認同」、「自我統整」、「自我統合」(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2005;黃淑芬,
1981;廖小雯、程景琳,2011;厲瑞珍,2002),其表達的意涵是相同的。
Erikson 使用自我認定一詞來代表「我」的心理本質,它結合了三個層面,
分別為生物基礎(biological endowment)、社會現實(social reality)和個體內在 組織(internal organization)。Erikson 在「認定:青少年與危機」(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1968)一書中提及,認定就是能覺察自我整合的方法,且在個人獨特 的性格中,包含了「自我一致感」及「連續性」。Erikson 進一步指出認定是多元 的概念,很難有明確的定義,因此嘗試用各種方法去詮釋,他指出認定一方面 包含個人認同的意識感(a conscious sense of individual identity)及追求個人性格 的連續性(continuity of personal character)。由此可知,認定是連續性自我整合 的行為,也是個人對團體理想及社會認定,保持著一種「內在一致性」。(Erikson, 1968;林淑貞,2006;楊智馨,1997)。
認定的形成不一定從青少年時期開始發展,也非停止於此時期,而是個體 從出生到死亡是連續不間斷的,與環境交互作用下所產生的結果(何英奇 1990;
張春興、黃淑芬,1982;楊智馨,1997)。自我認定是一系列自我探尋、自我成 長之歷程,由自我了解、自我悅納、自我肯定到自我實現以達成熟穩定統整之
20
人格發展(引自林淑貞,2006)。
在形成認定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的困難與選擇,當這些問題解決後,新 的自我就會產生。Waterman(1984)認為自我認定統整成功的人,擁有較好的 自我意識,個人未來的生活受其信念、價值、目標所指引著,會更有方向與目 標。
綜合上述,個體進入青少年期後,因社會所需與身心發展,必須將兒童時 期以來的認同加以選擇與捨棄,而在這個歷程中,經過不斷的價值選擇及探索,
形成自己所堅信的信念與行為就是自我認定,當自我認定達成時,將有助於個 體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其影響既深且遠。
貳、自我認定相關理論
一、Erikson 自我認定理論
Erikson(1968)是最早提出自我認定一詞的學者,他將人生發展分為八個 階段,每個階段因為身心發展與社會環境不同,而有相異的發展任務。在面對 這些發展任務時,可能會造成內心的衝突,Erikson 將之稱為「危機」,面對危機 有正負兩種發展可能,若個體能正向解決、成功化解危機,則有助於下階段發 展,形成人格健全;反之,無法順利克服內心衝突,則會影響往後階段發展與人 格形成。這八個階段要面對的危機分別是:(一)出生至兩歲:信任對不信任;
(二)兩至三歲:活潑自主對羞愧懷疑;(三)三至六歲:進取對內疚;(四)六 歲至青春期:勤奮努力對自貶自卑;(五)青少年期:自我認定對角色混淆;(六)
成年期:友愛親密對孤獨疏離;(七)中年期:生產對停滯;(八)老年期:統整 對絕望(Erikson,1968;張春興、黃淑芬,1982)
21
Erikson 雖然將人的一生發展分為八階段,但他認為第五階段的青少年期自 我認定發展是最重要的階段,因為青少年期危機的化解有賴於前四階段危機的 順利解決,此外,解決自我認定危機可以預期往後各階段的危機解決,也就是 說,青少年的自我認定形成是整個發展的樞紐(何英奇,1990)。針對此一階段,
Erikson 為詳細說明青少年期認定形成與認定危機兩種心理歷程,特別將導致成 敗或形成心理衝突以致發生危機的情況分為七個層面,這七個層面就是青少年 期面對的七個抉擇困境,每個層面都有正、負向的結果,正向代表認定成熟,化 解危機,統整順利;負向則代表認定延遲,未化解危機或在危機中,統整困難。
以下分別說明七個層面(Erikson,1968;張春興、黃淑芬,1982):
(一)時間透視對時間混淆
時間透視對時間混淆(time perspective vs. time diffusion)指個體因為生命時 間有限,需對於時間有明確的了解,必須思考自己的過去為何、對現在及未來 做客觀且正確的評估,擬訂計畫並付諸具體的行動。反之,則對時間沒有概念,
無法做正確的評估去擬定未來的計劃,對一切採遲疑的態度。
(二)自我確認對自我意識
自我確認對自我意識(self certainty vs. self consciousness)指個體知道自己 是什麼樣的人,清楚認識自己,並能肯定自己所做的決定及對未來目標有信心。
反之,則對自己保持的懷疑態度,或過度重視自己。
(三)角色試驗對角色固著
角色試驗對角色固著(role experiment vs. role fixation)指個體能從多個面 向去探索及嘗試社會賦予的各種角色,再從其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角色,不會 因為過多的選擇或環境因素,而限於某些特定角色。反之,受到太多外在環境
22
影響或選擇太多以致於無法適應,容易過度封閉、造成角色僵化。
(四)職業意願對工作懈怠
職業意願對工作懈怠(apprenticeship vs. work paralysis)指個體能選擇自己 未來想從事的工作,並為了達成目標而付出努力學習,以具備未來工作所需的 能力,並能對自己選擇的職業方向有信心。反之,對於工作缺乏興趣也不了解 職業的價值,容易造成工作懈怠的危機。
(五)性別分化對性別混淆
性別分化對性別混淆(sexual polarization vs. bisexual confusion)指個體對於 自己的性別角色能接納及認同,不會對於自己的性別有疑慮,或產生混淆及缺 乏信心的情況。反之,心理性別與自身性別角色不符或產生衝突,在親密關係 中容易有退縮情況發生。
(六)主從分際對權威混淆
主從分際對權威混淆(leadership and followership vs. authority confusion)指 個體參與各種活動或職場社會中,不論擔任領導者或被領導者,都能恰如其分 的扮演各種角色,對權威也不盲從的跟隨或反對。反之,對權威人物容易盲目 順從,無法與他人有適當的分工合作關係。
(七)價值定向對價值混淆
價值定向對價值混淆(ideological commitment vs. value confusion)指個體能 統合過去的經驗、現在的處境及未來的目標,並建立屬於自己的價值觀及判斷 是非對錯的標準。反之,缺乏是非善惡的判斷能力,對社會的價值觀產生懷疑 與不信任。
23
二、Marcia 自我認定狀態
Marcia (1966, 1980) 以 Erikson 的理論為基礎,依據青少年是否經歷「危機」
及是否做出「承諾」,來劃分自我認定狀態的依據,另提出其自我認定理論。
Marcia 指出「危機」是個人在面對生活中許多挑戰或轉捩點,是否經歷決擇的 壓力;「承諾」則是個人對未來的職業、信仰、宗教及性別角色的選擇與承諾。
爾後,Marcia 將「危機」向度修正為「探索」,他認為探索更為貼切,修正後的
「探索」是指個人對於父母設定的目標及價值觀提出異議;「承諾」是指個人選 擇自己希望的目標及價值觀。
Marcia(1980)將自我認定成功與否區分為四種狀態,以下就 Marcia 自我認 定狀態劃分方式加以說明:
(一)自主認定
自主認定(identity achievement)又稱為「認定達成」,是指個體歷經抉擇並 順利度過危機,對於自己的學業、宗教、性別角色、政治等已有明確的目標及承 諾,因此再經歷危機的可能性較小。
(二)他主認定
他主認定(identity foreclosure)又稱為「認定早閉」,是指個體尚未經歷發 展危機卻已做出抉擇,原因可能是個體並未依照自我意識做選擇,而是採取父 母意見或以符合社會期望的選項,視為是自己的選擇。
(三)尋求認定
尋求認定(identity moratorium)指個體正處於危機中,積極地想要找到方 向及目標,但仍在選擇中掙扎、尚未下定決心做出抉擇及承諾。
24
(四)認定混淆
認定混淆(identity diffusion)指個體未經歷發展危機也未做出承諾,缺乏一 致的信念或價值觀去訂定自己的目標,對於有無做出承諾也不關心,是四種狀 態中認定最失敗的一種。
由於 Marcia 將 Erikson 的自我認定理論加以操作概念化,提供自我認定狀 態的劃分方式,並以半結構式晤談法進行實證研究。後續諸多研究者廣泛使用 此架構進行研究,Kroger 曾統計過後續研究者使用 Marcia 為立論基礎的研究,
至少近 150 篇的相關研究(引自楊智馨,1997),國內也有許多研究者以 Marcia 的分類架構作為基礎進行大學生自我認定之研究(汪佳佩,2007;陳麗莉、李宜 賢、王敏秀,2009;黃淑芬,1982;黃慬韻,2015;黃慧雯,2002;楊智馨、林 世華,1998;廖小雯、程景琳,2011)。
三、Chickering 自我認定理論
Chickering (1969) 也以 Erikson 的自我認定理論作為基礎,並依據他多年針 對大學階段學生(18-24 歲)的實證研究,提出心理社會發展理論。Chickering 的研究聚焦於七個向度,他認為使用向度(vector)取代階段(stage)更為適合,
因為向度比階段更有方向的意思,但並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呈螺旋發展(林淑貞,
2006)。爾後,Chickering 和 Reisser(1993)將早期七個向度做部分調整,重新 修訂並出版《教育與自我認定》(Education and identify)一書,新作中的七個向 度分別是:(一)能力感發展(developing competence);(二)情緒管理(managing emotions);(三)自主走向互賴(moving through autonomy toward interdependence);
(四)成熟人際關係(developing matur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五)建立 自我認定(establishing identity)(六)目標的發展(developing purpose);以及
25
(七)整合的發展(developing integrity)。
Chickering 認為這七個向度具有順序性,大學一年級及二年級學生主要發展 為第一至第三向度,分別是「能力感發展」、「情緒管理」及「自主走向互賴」; 到了大學三年級及四年級才發展至「成熟人際關係」、「建立自我認定」及「目標 的發展」。至於最後一個「整合的發展」,則是必須歷經第一至第六向度,並整合 各向度的發展才能獲得,此向度也是大學生成功發展的最終目標。此外,依據 Chickering 的理論,大學生若能在第一至第四向度「能力感發展」、「情緒管理」、
「自主走向互賴」、「成熟人際關係」有良好的發展,較能順利發展到第五至第
「自主走向互賴」、「成熟人際關係」有良好的發展,較能順利發展到第五至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