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大學生的自我認定是需要長時間累積而成的,本節將根據研究結論對大學 生及學校相關單位提出相關建議,以及後續研究之建議。

壹、對大學生之建議

一、適度安排工讀機會累積社會經驗

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多數都曾有工讀經驗,且有工讀經驗的大學生在 自我認定及擔任社團最高幹部職稱的表現優於沒有工讀經驗的大學生;因此建 議大學生除了需重視專業知識的學習外,亦可適度安排自身的工讀機會累積社 會經驗,但以不影響課業上的學習為主。

二、積極參與學校社團並擔任領導者角色

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參與社團並擔任社團領導者對自我認定有正向的 影響;因此鼓勵大學生依自身興趣選擇社團,並勇於擔任領導者的角色,除了 自身的領導力提升,亦可藉由與幹部及社員間相處、合作,學與如何與他人共 事,遇到困難也不逃避的尋求資源解決,間接培養團隊合作與問題解決能力,

累積自己的軟實力。

三、培養及增強自身信心並勇於接納自己

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在自我認定中,比起身體認定、性別認定、價值認 定,自信與自尊認定的分數相對較低。自信與自尊是長久以來的累積,建議大 學生應了解自己的所長,找出對哪些事物有熱情,培養自身興趣或一技之長,

如遇失敗也無須灰心喪志,更應積極面對、尋找解決方式並記取教訓,凡事以 樂觀看待,建立對自己的自信並能接納自己。

128

貳、對學校相關單位之建議

一、學校須提供足夠的宿舍,並規劃宿舍學習方案

本研究結果指出,曾住過學校宿舍的大學生在是否參與社團和身體認定、

性別認定上皆高於未曾住過學校宿舍者;因此建議學校應提供足夠的宿舍床位,

妥善規劃宿舍的內部空間,不宜過於擁擠,建立宿舍同儕團隊制度,藉由該團 隊去主動關心及協助住宿生適應宿舍生活,並規劃宿舍學習方案,使學生除了 學習團體生活,與他人溝通建立關係,也藉由參與宿舍舉辦的方案,增強技能 及培養人際關係。

二、於相關課程中,加強學生的自信與自尊認定

研究結果指出,北區大學生自我認定為中上程度,尤其在性別認定層面表 現最好,可能與國內教育體制有關,從小學開始就開設性別教育相關課程,使 學生到了大學階段,對於性別層面的自我認定建立已更臻完全。然而,在自信 與自尊層面的自我認定得分則未盡理想,甚至未達理論平均值,因此建議各級 學校能將原先開設之輔導課、通識課等融入自信與自尊方面的內容,以提升學 生的自信與自尊,建立更完全的自我認定。

三、透過學務相關活動,增進學生自我瞭解與自我認定

研究結果指出,大學生在身體認定和自信與自尊認定分數表現相對較差,

建議學務相關單位可將上述兩項自我認定面向,融入平常例行性所舉辦之活動,

例如:校慶、就業博覽會等,透過相關活動的舉辦,使學生反思並從中學習,藉 此更了解自己,以提升自我認定的建立。

129

四、鼓勵學生參與社團並擔任社團幹部,以承擔責任,建立自我認定

研究結果指出,擔任社團領導大學生在自我認定-價值認定上,優於未擔任 社團領導者,建議學校行政單位可以鼓勵同學參與社團並擔任社團幹部,藉由 社團參與及擔任幹部,學習承擔責任,以提升大學生對自我的認定。

參、未來研究建議 一、研究主題

本研究係探討大學生社團參與及自我認定關係,然而,根據文獻得知,大 學生的校園經驗會影響學生自我認定的建立,校園經驗包涵學校目標、師生關 係、課程、教學、學校提供的相關方案等,而社團參與只是校園經驗中的一部 分,因此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針對大學生校園經驗的各面向對自我認定的關 係進行探究,藉以更周延的瞭解校園經驗對大學生自我認定的影響。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立意取樣選取北區「公立大學」、「私立大學」、「公立技職校院」、

「私立技職校院」各 3 所,共計 12 所學校做為研究對象,故研究結果要推論至 全國大學校院學生是有其限制性,建議後續研究者可採隨機抽樣,並將研究對 象擴及全國的大學校院,以提高研究結果的推論性。

三、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量化問卷調查進行研究,但學生自我認定有許多層面,包括:能 愉悅自己的身體及外表、性別及性傾向、能認同自己的文化及社會背景具有清 晰的自我概念、愉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及生活方式、能從重要他人的回饋更了 解自己、能自我接納及自尊,而封閉式的問卷調查較無法深入瞭解填答者真實 想法為何,若未來研究能增加質性訪談輔助,則研究結果能更加貼近受試者。

130

13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井敏珠(1982)。我國大學生社團參與、人格特質及其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秀敏(2012)。台灣北區私立技職大學學生人格特質、社團參與與人際關係之 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梅玲、陳佩妤(2014)。從資訊素養指標探討大學生課業學習與日常生活資訊 使用習性:以政治大學為例。載於王振鵠教授九秩榮慶籌備小組,王振鵠 教授九秩榮慶論文集(389-414 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何英奇(1990)。大學生自我認證與次文化近五年間的轉變:以師大教育院系學 生為例。教育心理學報。23,119-142。

何進財(2000)。社團指導老師的角色。訓育研究,39(1),1-3。

吳明隆(2010)。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李美蘭(2005)。大學生社團參與、社團經營及社團評鑑之研究─以淡江大學社 團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汪佳佩(2007)。台北縣市技專校院二技部應屆畢業生生涯自我效能、自我認定 狀態與生涯承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 北市。

林合懋、陳昭雄(2011)。我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發展:影響因素與期望落差。

弘光學報,63,97-115。

林至善(2000)。學生社團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6-15。

林淑貞(2006)。學生的心理社會發展任務初探─以虎尾科大學生參與社團活動

132

之經驗為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5(3),57-66。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柯慧貞、林美芳、廖聆岑、蘇鈴茱、林旻沛、丁建谷、…何進財(2004)。南區 大專校院學生之社團活動參與程度及其與社會支持、壓力因應型態、憂鬱、

自殺之關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2),43-66。

柴在屏(2006)。中部地區大學生參與社團對人格教育的影響之研究。中州學報,

24,1-21。

張火木(1992)。對大專院校課外活動發展感想與展望。訓育研究,31(3),84-87。

張春興、黃淑芬(1982)。大學教育環境與青年期自我統整形成關係的初步研究。

教育心理學報,15,31-46。

張雪梅(2005)。大專校院學生事務工作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 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張雪梅(2015)。大三學生學校社團參與經驗及參與效益研究。學生事務與輔導,

53(4),25-45。

教 育 部 ( 2014 )。 十 二 年 國 民 基 本 教 育 課 程 綱 要 總 綱 發 布 版 。 取 自 http://www.edu.tw/

教育部(2017a)。105 學年度大專校院概況統計【原始數據】未出版之統計數據。

取自 http://www.edu.tw/

教育部(2017b)。106 年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實施計畫。取自 http://www.edu.tw/

莊玉琪(2013)。北區大學生的社團餐與及公民參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13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雅雯(2009)。大學生社團經驗及其與就業力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市大學社 團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2005)。不同階段青少年之自我認同內容及危機探索 之發展差異。中華心理學刊,47(3),249-268。

陳昭雄、林合懋(2005)。大專校院社團幹部參與校園社團活動自我成長認知態 度之探討。弘光學報,46,59-78。

陳雪雲(2000)。經驗、自我與學習。社會教育學刊,29,59-92。

陳麗莉、李宜賢、王敏秀(2009)。科技大學學生的職業自我認定狀態、生涯阻 隔因素及其關聯—以中部某科技大學幼保系學生為例。弘光學報,56,61-74。

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39(1),16-24。

彭淑卿、俞聖行(2014 年 10 月 20 日)。寧可「宅在家」大學社團爆倒閉潮。中 時電子報。取自 http://www.chinatimes.com/

黃玉(2000)。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基礎─台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之研究。公 民訓育學報,9,161-200。

黃淑芬(1982)。大學生自我統整與職業成熟及自我確認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慬韻(2015)。大學生生涯探索、自我認同狀態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黃慧雯(2002)。大學生的自我分化、社會活動經驗與自我認定狀態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134

楊智馨(1998)。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與自我認定狀態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智馨、林世華(1998)。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與自我認定狀態之關係。教育心 理學報,30(2),1-16。

葉日承(2014)。大學生社團參與與學習投入關係之研究-以淡江大學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廖小雯、程景琳(2011)。成年初顯期的自我認同狀態、自我定義記憶之解釋歷 程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探討。應用心理研究,51,79-110。

劉若蘭、黃玉(2006)。大專原住民族及漢族學生多元族群校園經驗與學習發展 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2(1),93-188。

劉若蘭、楊昌裕(2013)。影響大學生能力發展相關因素研究。公民訓育學報,

22,1-21。

厲瑞珍(2002)。南部地區大學應屆畢業生自我統合危機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志賢(2015)。談「知識」份子到「知事」份子:談大學學生社團發展困境與 解決之道。學生事務與輔導,53(4),6-16。

蔡志賢(2016)。學生社團經營與輔導。臺北市:作者出版。

謝東波(2013)。大學校院學生社團參與動機、社團社入及學習成效之探討─以 朝陽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謝東波(2013)。大學校院學生社團參與動機、社團社入及學習成效之探討─以 朝陽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