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大學發展策略分析理論

所謂競爭策略原以企業或產業為對象來探討,並形成企業經營之相關理論模式,而 以教育為主體並進行研究的策略理論則非常有限。以下將依次對三大理論進行探討,並 綜合分析與歸納結果,以作為我國教育大學轉型推動產學合作策略的理論基礎。

壹、大學發展策略分析理論

本研究彙整實地進行過教育實務探討的三種理論模式包含:Porter 的鑽石模式、

Collect Stancy 的 SWOT 分析理論模式、以及 Clark 的大學轉型路徑模式等,並依此探討 師範大學轉型競爭策略(凌嘉蓮,2007)。本研究期望透過上述三種理論模式之論述,

綜合整理並歸納三大分析工具的關鍵要素,以融入教育大學校務運作與推動產學合作策 略中。

一、Porter 的鑽石模式

Porter(1990)指出,競爭優勢係指競爭力的提升,受到四項關鍵因素與兩項變數及各 因素間交互關係的影響,四項因素包括:生產因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與支援產業的 表現;企業的策略、結構與競爭對手等,兩項變數則是指政府與機會。四項關鍵因素之 間與政府此一變數彼此間均息息相關,由生產資源的來源、市場趨勢與需求的掌握、該 產業競合狀態及企業與競爭對手的優劣勢等資料,分析企業競爭力在四項關鍵因素影響 下的強弱表現。而兩項變數的影響則表現在當政府的政策運用,在已經具備其他關鍵要 素的產業上時,或相對多數關鍵因素具有優勢,就能強化產業競爭力;反之若採過度保 護的措施與政策,反而會導致該產業失去轉化不利因素的契機而失去競爭力。而新的競 爭契機出現則會打破原有的狀態,使各關鍵因素做出因應而產生變化。

就高等教育競爭力分析架構而言,可將大學系所代入Porter 的鑽石模式視為產業進 行分析,也就是藉由系所的轉變來帶動整體學校的進步。因此,國外學者Curran(2000, 2001)就以該架構分析大學地系所在研究表現上的競爭優勢情形。我國學者蔡明田、莊

立民(2001)也以該架構分析在經濟國際化衝擊下台灣的高等教育競爭策略。並用六項 關鍵因素說明之間的關係,其構面如圖2-4 所示:

2-4 高等教育鑽石模式

資料來源:”以波特鑽石理論觀點探討經濟國際化衝擊下台灣高等教育之競爭策略”,蔡 明田、莊立民,教育論壇,4 (1),81-117。

(一) 生產因素:就高等教育觀點,其包括了初級生產因素,如學校的地理位置、規 模大小、軟硬體設備、資金來源等。而高級生產因素指是指教職人員、教學與 研究成果、學術出版、專利權等知識成果。

(二) 需求條件:由市場區隔的角度,找出高等教育內需市場的需求型態、市場大小 與成長速度、以及國內市場轉換為國際市場所需的能力。包含提升學校國際視 野、爭取研究經費、學術研究出版與發表、以及本國與外籍生招生活動等均是 系所努力競爭的方向。

(三) 大學教育的上游體系:泛指我國由學前教育、國小教育、國中教育、以及高中 教育,乃至於大學高等教育系統所形成的垂直整合體系的完善。

機會

政府 需求條件

大學策略、結 構及競爭

生產因素 大學教育上

游體系

(四) 大學策略、結構與競爭:係指大學如何經由策略規劃調整本身的組織結構、有 效運用資源、提升教學與研究品質等以塑造自我特色。並藉由系所良性競爭互 相激勵,塑造良好的學習型組織文化,以求透過策略規劃進行市場區隔、提供 差異化服務。

(五) 機會:為一具正負面變數之因素,如多元師資培育政策的實施,其正面在提供 師資來源的多元管道,以提升教師素質;然而,負面卻形成小學教師就業等流 浪教師的問題。

(六) 政府:Porter 認為政府最重要的角色在於干預與放任的平衡,並透過市場機制 引領高等教育邁向競爭。因此,教育部提出高等教育鬆綁的策略如:公立大學 法人化、高等教育持續擴充、彈性薪給制度,並積極推動大學人事、財務與課 務自主,規劃國立大學校務基金制度等,以將政府角色由控制者轉變為監督者。

二、Collect Stancy 的 SWOT 分析

SWOT 分析是企業經營管理上策略規劃中相當重要的一種比較分析方法,藉由謹慎 評估分析組織內部運作環境的優勢(strengths)與劣勢(weaknesses),以及外部競爭環境的 機會(opportunities)與威脅(threats),以發展出適合企業本身資源與核心能力的策略。

Collect Stacy(1999)認為內部運作環境因素(優勢與劣勢)包含策略目標與定位、組 織特色、組織文化、人力資源、知識資源、軟硬體建設、財務資產、顧客需求與多元化 財源等面向;外部競爭環境因素(機會與威脅)則是指政治、經濟與社會的影響與競爭 者威脅等面向。不論是內部競爭因素或外部競爭因素,皆是組織在評估自身條件後與競 爭者比較下所做的優劣區分,因此,其結果也因所選擇的角度而有所不同,如表2-5 所 示。

Hill(2001)從實際運用於學校經營的教育觀點進行 SWOT 分析,並說明如下:

(一) 學校內部組織的優勢與劣勢:包括資源與特殊競爭力,如學校基礎建設(軟硬

資料來源:”SWOT Analysis,”by Collect Stacy, 1999, Computerworld, 33(29), p.58.

三、Clark 的大學轉型路徑

Clark 綜合英格蘭的 Warwick 大學、蘇格蘭的 Strathclyde 大學、荷蘭的 Twenty 大學、

芬蘭的Joensuu 大學以及瑞典的 Chalmers 科技大學這五個歐洲大學的個案研究,並歸納 出五項大學轉型成為「企業精神」大學的關鍵要素,包括:強化的大學運作核心、可擴 張的發展腹地、多元化的財源、受激勵的學術心臟、以及整合的企業精神文化。五項關 鍵要素無先後順序之分但是卻彼此互為關連相互作用,而且單一關鍵要素是無法促成大 學成功轉型。這五項關鍵要素分別說明如下(Clark,1998;姜麗娟,2002):

(一) 強化的大學運作核心

從個案中發現,大學轉型並非一定是採取「集權化」或「分權化」的運作策略,

(二) 可擴張的發展腹地

尋求轉型的大學會積極設立專業研究中心、研究處室或科學園區,以求將校內 的系所與外來的市場需求作快速連結,如縮短知識技術轉移的時程、研究成果推廣 與合作契約的爭取、處理及發展智慧財產的業務、提供進修教育與訓練、募款業務 與校友會務發展等等。

(三) 多元化的財源

大學擁有自主財源將有助於大學轉型, Clark 將大學經費來源劃分為三大部 分:第一部份是政府補助經費;第二部分是來自研究、專案計畫的經費與補助;第 三部分則是來自個人、企業與慈善機構的民間捐贈、學雜費收入以及透過大學提供 服務所獲取的收入等。

(四) 受激勵的學術心臟

學術發展是大學發展的重心,而學術發展多在系所層級完成,一旦大學內部系 所對於轉型的接受非常急迫時,常會帶動系所間互相拉拔的效應,而使企業精神文 化更容易形成。

(五) 整合的企業精神文化

轉型的需求需要被強化為組織共同的信念,並形成工作與實務文化,而此企業 精神文化乃大學自身所創造出來的價值,與前四項要素形成良性互動。

綜合上述,Clark 的轉型理論中,「企業精神」為大學轉型的核心與動力,必須 透過組織的宣示與公告,將其化為上下一體的信念。這種由大學自我形塑而成的價 值,成為大學創新精神的來源,大學藉由來自底層組織的支持將可獲得充份的轉型 力道以完成轉型策略的運作。

貳、歸納產學合作推動策略面向

經由對發展策略分析理論模式的探討,彙整三大理論模式之間相互關聯的要素,發

現除了Clark 大學轉型路徑之外,其他二個理論模式均是借用企業界經營管理的理念。

有許多研究者或是學校在實際採用這些理論,進行實務上的實踐之後大多獲得相當正面 的評價並使學校的競爭力大為提升。因此,綜合整理歸納三大分析工具的關鍵要素,抽 取其共通性要素,從教育大學的角度進行切入,嘗試將企業界的經營管理理念融入教育 大學校務運作與推動產學合作的策略中。

三大理論皆將大學的外部競爭環境歸納為兩項因素(機會與威脅),其係指包含政 治、經濟、社會與科技層面等整體環境,本研究將這部份整合為外部環境之因素。內部 環境在凌嘉蓮(2007)研究中提到,分為行政管理、學生需求、資源共享、人力知識資 源、多元化財源及服務合作等六項因素。上述六項因素基於本研究所探討之主題為產學 合作推動策略,因此稍做修改,首先將外部環境與多元化財源整合為外部資源一項;行 政管理限縮為組織行政,學生需求限縮為教學設計,並合併資源共享一項為行政運作;

人力知識資源限縮為人力資源;服務合作重新定位為合作推廣。綜合上述,本研究將發 展策略分為:外部資源;行政運作;人力資源;合作推廣等四個面向。各面向與三大理 論之關係如表2-6:

表2-6 高等教育競爭策略理論模式與四大策略面向關係說明 策略面向 Porter 的鑽石模式 Stacy 的 SWOT 分

析模式

Clark 的大學轉型 路徑模式

外部資源 ● ● ●

行政運作 ● ● ●

人力資源 ● ● ●

合作推廣 ● ● ●

資料來源:修改自我國師範大學轉型競爭策略之研究,凌嘉蓮,2007,國立成功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另為建立四大面向之構面因素,本研究將第三節所歸納之六大推動產學合作構面因 素做為策略推動之手段,並重新依性質分析、歸納並定義如下:

要素。其中包括政府政策與法令的制訂、學校經費財源的籌措、政府各項研究計畫

要素。其中包括政府政策與法令的制訂、學校經費財源的籌措、政府各項研究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