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教育大學轉型推動產學合作策略關鍵因素之研究─以臺中教育大學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我國教育大學轉型推動產學合作策略關鍵因素之研究─以臺中教育大學為例"

Copied!
17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王曉璿 博士

我國教育大學轉型推動產學合作策略關鍵

因素之研究─以臺中教育大學為例

研究生:黃銘智 撰

中華民國

99 年 6 月

(2)

謝辭

首先,感謝所裡各位老師悉心的指導與教誨,讓我進入數位內容科技研究所這些年來, 在老師們的用心教學與指導裡提昇了各方面的專業素養;感謝第一任所長徐照麗老師彷彿媽 媽一般的照顧,讓我們能由剛進入研究所的徬徨不安中,感受到您對我們的期待與愛護;感 謝Amy 姐及淑滿姐,因為妳們在各項所辦行政事務的幫忙,讓我們能夠得到不少的幫助;也 感謝那些比我早畢業的可敬同學們,由於你們的畢業成為了我的目標與信念,讓我也能熬了 過來。那段彼此勉勵與打氣的日子,我想會是我一輩子珍藏的美好回憶。 論文能夠完成,我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王曉璿老師,謝謝您在我每次快要放棄的 時候給我力量與安慰。雖然每次meeting 總覺得自己表現不好,但您那句「很好,繼 續加油!」總是給了我莫大的勇氣,讓我能夠再接再厲;在我一次次的翻案與改變題 目後,總還能不厭其煩的繼續指導我去完成論文的每一個階段;在您身上,我看到了 一位用心鼓勵學生努力向前的良好教師典範。另外,還要感謝幫我口試的耿筠老師及 魏炎順老師,謝謝兩位老師給了學生不少寶貴的建議;藉由三位老師的專業與指導, 讓我更能確立研究方向,以達成論文研究的目標。還要感謝楊思偉校長、高新建處長 及接受訪談與填寫問卷的各位老師們;由於你們給予我許多寶貴的意見,讓我的研究 因此有了更多的價值與貢獻,向以上所有的老師們再次致上我最誠摯的謝意。 最後,感謝我的父母及縉怡,因為有你們的關懷、包容與體諒,讓我能全心全意 專注完成這篇論文。因此,我要將這個成果與你們分享,並大聲的說「我愛你們」! 感謝那些幫助過我的人,還有研發處的長官及同事們,以及照顧我、支持我的施慶麟 老師及素芬姐,點點滴滴銘智都記在心頭;除了感謝之外,也期許大家在未來都能更 上層樓,擁有幸福美滿快樂的生活。 黃銘智 謹誌於 2010 年中教大

(3)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臺中教育大學轉型如何推動產學合作,及其競爭策略主要關 鍵因素。在文獻探討方面,首先針對產學合作意涵及相關理論,與我國產學合作 之背景及脈絡進行探討,再針對一般大學推動產學合作之類型、機制、利弊與成 功關鍵因素進行相關探究,並聚焦至大學發展策略分析理論。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並根據文獻探討的結果,以一般大學推動產學合作之 成功關鍵因素做為分析架構,歸納形成六大構面要素,並依此構面要素架構設計 學校教授問卷與企業經理人問卷;再以大學策略分析理論做為分析架構,歸納成 為大學推動產學合作之四大面向因素,並以此面向因素設計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進 行訪談。 綜合並歸納訪談以及問卷調查分析之結果,統整出教育大學推動產學合作四 大面向應包含之關鍵因素共計23 項,並提出相關建議,以為未來臺中教育大學 及其他面臨轉型問題之教育大學推動參考。 關鍵詞:教育大學轉型、產學合作、策略關鍵因素

(4)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major key factors of competitive strategy and how to promote the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since transition of educational university. Firstly, we talk about the meaning and related theories of the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in the literature study, and then explore the background and context of it in Taiwan. Moreover, we explore the type, method,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and the successful key factors of promoting the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in general universities, an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ory of university.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discussion, this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successful key factors of promoting the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in general universities as the analysis framework.We inducted to the elements of six dimensions,depending on the architecture of those dimension elements to design one questionnaire for the professors in university and the other one for the managers in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university strategy analysis theory as analysis framework, we inducted from four dimensions of factors to promote the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in university, and desig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outline to interview.

To consolidate and inducted the interview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analysis, we summarize that to promote the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al university should contain the factors of four dimensions which are

included 23 items in total. To give the related recommendations for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and other universities which have the problems of transition for the

reference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Transition of educational university,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Strategy key factors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 7 第五節 研究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產學合作意涵與背景論述... 11 第二節 政府科學技術發展策略與產學合作機制... 14 第三節 產學合作利弊分析與成功關鍵因素探討... 26 第四節 大學發展策略分析理論...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4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5 第二節 研究架構... 46 第三節 研究設計... 48 第四節 調查研究之實施... 53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9 第一節 臺中教育大學轉型及產學合作現況... 59 第二節 臺中教育大學推動產學合作關鍵因素... 62 第三節 問題討論... 9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9 參考文獻... 111 中文文獻... 111 英文文獻... 113 附錄... 115 附錄一:學校教授問卷... 115 附錄二:企業經理人問卷... 120 附錄三:訪談大綱... 123 附錄四:訪談逐字稿... 124

(6)

表目錄

表2-1 台灣公部門推動產學合作情況... 16 表2-2 產學合作之獲益分析... 27 表2-3 產官學合作之益處分析... 28 表2-4 台灣產學合作理念的差異比較... 31 表2-5 SWOT 內外部環境構面要素分析 ... 40 表2-6 高等教育競爭策略理論模式與四大策略面向關係說明... 42 表4-1 產學合作成果表... 61 表4-2 技術移轉授權成果表... 61 表4-3 法令政策構面第 1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62 表4-4 法令政策構面第 2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63 表4-5 法令政策構面第 3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64 表4-6 法令政策構面第 4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64 表4-7 法令政策構面第 5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65 表4-8 法令政策構面第 6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66 表4-9 法令政策構面第 7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66 表4-10 法令政策構面第 8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67 表4-11 法令政策構面第 9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67 表4-12 法令政策構面第 10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68 表4-13 組織架構構面第 1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69 表4-14 組織架構構面第 2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69 表4-15 組織架構構面第 3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70 表4-16 組織架構構面第 4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71 表4-17 組織架構構面第 5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71 表4-18 研發能量構面第 1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72 表4-19 研發能量構面第 2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73 表4-20 研發能量構面第 3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73 表4-21 研發能量構面第 4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74 表4-22 研發能量構面第 5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75 表4-23 產學互動構面第 1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75 表4-24 產學互動構面第 2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76 表4-25 產學互動構面第 3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76 表4-26 產學互動構面第 4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77 4-27 智財運用構面第 1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78

(7)

表4-29 智財運用構面第 3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79 表4-30 智財運用構面第 4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80 表4-31 人力資源構面第 1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80 表4-32 人力資源構面第 2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81 表4-33 人力資源構面第 3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82 表4-34 人力資源構面第 4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82 表4-35 產學合作障礙(問題)第 1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83 表4-36 產學合作障礙(問題)第 2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84 表4-37 產學合作障礙(問題)第 3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84 表4-38 產學合作障礙(問題)第 4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85 表4-39 產學合作障礙(問題)第 5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85 表4-40 產學合作障礙(問題)第 6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86 表4-41 產學合作障礙(問題)第 7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86 表4-42 產學合作障礙(問題)第 8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87 表4-43 產學合作障礙(問題)第 9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88 表4-44 產學合作障礙(問題)第 10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88 表4-45 產學合作障礙(問題)第 11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89 表4-46 產學合作障礙(問題)第 12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89 表4-47 產學合作障礙(問題)第 13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90 表4-48 產學合作障礙(問題)第 14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91 表4-49 產學合作障礙(問題)第 15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91 表4-50 產學合作障礙(問題)第 16 題交叉分析次數分配表... 92

(8)

圖目錄

1-1 產學合作及建教合作之關係... 6 2-1 政府各部會挹注產學資源... 16 2-2 育成中心核心領域圖... 24 2-3 產學合作關係中雙方目標之差異... 30 2-4 高等教育鑽石模式... 38 2-5 四大策略面向及六大構面關係圖... 43 3-1 研究架構 1─大學教授與企業經理人對產學合作的認知... 47 3-2 研究架構 2─產學合作推動策略... 48 3-3 研究流程圖... 49

(9)

第一章

緒論

師資培育法於1994 年 2 月 7 日公佈實施後,台灣的師資培育制度走向開放及多元 化,除了教師人力市場結構的改變之外,政府已收起對師範校院長久設置的保護傘,師 資教育的專業與品質漸趨重要,其功能及角色也直接受到衝擊與挑戰(黃琬婷、孫志麟, 2003)。我國加入WTO 後,教育市場除面臨國外知名大學的威脅,也由於國內高等教育 數量的擴充,逐漸形成競爭市場。在自由化競爭的市場下,「品質」成為我國大學教育 發展的重要議題。同時,在面對國外強勁的競爭攻勢,以及國內少子化導致就學人口銳 減的衝擊下,使得教育產業必須正視競爭策略經營問題(凌嘉蓮,2007)。而這也代表 師範校院在面對大環境的變遷之下,不得不為學校的生存與永續發展認真考量轉型及定 位的問題。 由於全球經濟景氣不佳導致政府稅收減少、財政緊縮,連帶影響到政府高等教育預 算的編列,同時由於私立學校數量擴增,高等教育已成為普及化教育而非精英教育(紀 家雄,2004)。因此,師範校院轉型的困境除了遭遇到多元師資培育政策實施、公費制 度取消、政府財政緊縮、高等教育擴充與少子化等外在整體環境的威脅,以及傳統優勢 消失、教育資源獲取困難等困境之外;同時亦面臨目標定位、經費緊縮、行政組織、課 程設計、教學師資、空間與設備、傳統觀念等內在環境的影響,也提高了師範校院轉型 的困難度(凌嘉蓮,2007)。針對這個問題,各專家學者提出不同的改制發展方向,其 中包括了調整系所結構、規劃師資培育體制變通方案、改革師範校院課程與教學或從資 源分配的觀點,探討師範校院的改革方向(吳明清、陳伯璋、劉錫麒、黃光雄、歐用生, 1994;孫志麟,1995;溫明麗,2000)。李然堯(2004)提到當前師範校院已難以繼續 維持現有師資培育單一功能之大學或學院,可考慮之轉型方案包括了:轉型成綜合大 學、與其他大學整併、聯合教育大學系統、成立聯合教育大學及發展成精緻型學院等五 種類型。

(10)

凌嘉蓮(2007)提到轉型的策略與相關建議包括:發揮優良師資培育功能、學校特 色重點發揮、校內系所整合、強化行銷方式、培養學生多元專長、提供進修管道等;至 於轉型的型態則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包括:發展為綜合大學(臺南師院轉型為臺南大 學、臺東師院轉型為臺東大學)、與鄰近學校合併(嘉義師院與嘉義技術學院合併為嘉 義大學、花蓮教育大學與東華大學合併為東華大學)、以教育為主的精緻大學(臺北教 育大學、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新竹教育大學、臺中教育大學、屏東教育大學),上述三 項為目前各教育大學所實施之轉型主要方向。 由於政府稅收減少,教育經費預算受到壓縮,政府高教經費已無法滿足高等教育發 展的需要。因此,在財政吃緊的情況下,政府開始鼓勵各校向外爭取經費的奧援。包括 師範校院在內的高等教育機構,在此政策驅使下,必須開始轉而提高自身自籌經費的比 例。因而,促使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合作與互動更加緊密。大學自籌經費又稱五大自籌款, 其包括了:捐贈收入、場地設備管理收入、推廣教育收入、建教合作收入及投資取得之 收益等項目。除了捐贈收入之外,以推廣教育收入及建教合作(包括產學合作)收入為 大宗。師範校院則由於教師研究能量、系所發展與空間設備等限制,產學合作收入的提 升成為自籌經費項目裡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公布的 2008-2009 全球競爭力 評比結果,台灣排第十七名,其中「創新」指標則高居第七名,顯示我國產業於「創新」 一項仍具有相當競爭力。在知識經濟時代裡,科技推動的思維模式從「技術導向」逐漸 轉型為「需求導向」,而科技發展的產出焦點也從「效率導向」轉型為「創新導向」。「創 新」應是當前台灣經濟持續成長的關鍵,特別是價值鏈前端的突破性科技研發創新與後 端的各種非技術創新(如服務、營運模式、行銷等)(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2009)。 因此,師範校院應將創新的概念融入轉型策略,以制訂利於推動產學合作的相關策略。

(11)

本章將依序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名詞釋義、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等五 部分。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教育部在2001 年發表的「大學教育現況與前瞻」中,對於大學的運作策略強調大 學內部應該建立「事業體」的機制與共識。一個國家的創新體系是由高等教育機構、研 究機構與產業界所組成。在政府全面提昇國家競爭力與增加高等教育機構自籌經費比例 的政策趨勢下,教育部將「產學合作」政策視為施政重點,除在民國91 年成立 6 所區 域產學合作中心外,並列為教育部2003 年重要施政計畫。因此,學校管理階層必須整 合所有資源管道,結合產、學、研的力量進行合作,以謀求多元化自主財源並建立財務 經營運作制度。故探討政府產學合作政策及相關理論,並釐清教育大學校務推動與產學 合作的關係實有其必要,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其次,Derek Bok (2003)指出,具有創業精神的大學是現階段大學發展主流,而其經 營模式更必須結合科學園區進行密切競爭與合作,以維繫其學術價值與學校聲望之永續 發展。教育部在2007 年新修訂的大學法(教育部,2007)中明白揭示實質展開教育鬆 綁的政策,大學院校可基於學術自主,以自行辦學理念來規劃發展方向與特色。在政府 教育經費無相對擴充下,大學必然得透過經營管理來「節流」,同時從不同管道(建教 合作、推廣教育班、募款、創新育成中心、及研發成果技術移轉等)來「開源」(郭為 藩,2004)。因此,深入探討教育大學應如何推動產學合作,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最後,Bush and Coleman(2000)表示,當學校面臨外部刺激與競爭時,領導階層必須 詳細規劃並考量學校的實際條件與資源後,規劃學校發展優先事項,以形成引領學校改 善的策略,同時也達成學生學習與教師發展的目標。因此,學校要永續經營的主要核心 架構就是「策略」。臺中教育大學應制訂一套完善的激勵方案並依自我的優勢與定位來 規劃一套長期營運的準則,進而研擬出擁有獨特出眾特色的產學合作策略。故探討教育

(12)

大學如何建構產學合作競爭策略及關鍵因素實有其必要性,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目的 依據前面研究動機的論述,確定研究目的如下: 一、 探討政府科學技術發展策略及產學合作理論與相關機制。 二、 探討一般大學推動產學合作類型及機制。 三、 探討大學發展策略分析理論並歸納影響教育大學推動產學合作關鍵因素。 四、 探討適合教育大學採行之產學合作機制與策略關鍵因素。 貳、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形成若干待答問題如下: 一、產學合作意涵及相關理論為何? 二、政府科學技術發展策略與推動產學合作相關機制為何? 三、一般大學推動產學合作類型及機制為何? 四、大學發展策略分析理論有哪些?及其內涵為何? 五、影響教育大學推動產學合作關鍵因素為何? 六、適合教育大學採行之產學合作機制與策略關鍵因素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節針對研究主題之相關名詞加以釐清,將重要名詞之定義說明如下: 壹、教育大學 師範校院在臺灣分為師範大學與教育大學,屬於高等教育層級。師範大學以培育中 等學校(高中、高職、國中)師資為目的。教育大學(前身為師範學院)則大多以培育

(13)

小學師資為主,授課內容多半以從事小學教育所需的知能為主。 過去有3 所師範大學,9 所師範學院,在臺灣教育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後來 嘉義師院與嘉義技術學院合併為嘉義大學,臺南師院、臺東師院轉為普通大學;其餘 6 所師院則升格為教育大學,仍屬於師範院校;後來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與國立東華大學合 併為東華大學。所以目前共有3 所師範大學(臺灣師範大學、彰化師範大學、高雄師範 大學),5 所教育大學(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教育大學、新竹教育大學、臺中教育大 學、屏東教育大學)。 師範院校雖屬於高等教育機構,但早期由教育部中等教育司所管轄。為因應師資多 元化與少子化的衝擊,近年各校皆積極轉型,同時 2008 年各校已改隸教育部高等教育 司管轄(維基百科,2009)。 貳、產學合作 本研究之產學合作係指學術界與產業界在互惠原則下,以契約方式構成合作關係共 同進行研發計畫,以求資源之有效交流或理論與實務之有效整合,而達成雙方的合作目 標。其中學術界係指政府學術相關研究單位、各級學校教育研究相關單位及各級學校教 育體系,產業界則包含公、民營企業廠商或事業單位(Bloedon & Stoke,1994;康自立、 蕭錫錡,1997)。 參、建教合作 建教合作的定義,依據教育部於 1996 年修正發布之「建教合作實施辦法」第二條 指出:建教合作係指各級學校為發揮教育、訓練、研究、服務之功能,與政府機關、事 業機構、民間團體、學術研究機構等合作辦理與學校教育目標有關事項,其範圍包括: 辦理專案研究計畫、辦理各類學術與技術性服務事項、辦理實習或訓練事宜、其他有關 建教合作事項。

(14)

產學合作與建教合作同為學術界與產業界的合作,由其程度上的差異,可作進一步 的闡釋。在名稱上,吳亞君(2001)研究指出 Cooperative Education 為美國聯邦政府 1968 年在職業教育修正案中的定義,是以高工層次與企業廠商合作之輪換式教學為主,我國 稱為建教合作。 林海清(1991)認為產學合作源於建教合作,但卻不等於建教合作,其關係如下圖 1-1 所示。 圖1-1 產學合作及建教合作之關係 資料來源:影響工職教師支援企業界研究發展關鍵因素之研究(頁 4),林海清,1991, 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在圖1-1 中,定義產學合作主要乃是指學術界與產業界合作之各項研發活動,而建 教合作則偏重學生在實務方面的教育及實務經驗傳承。 肆、產學合作機制 機制一詞原指機器的構造和原理,這裡指的是有機體的構造、功能和相互關係,泛 指一個工作系統的組織或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如:市場機制、競爭機制、 用人機制等。這裡泛指推動產學合作時,各類產學合作組織規劃、業務運作及相互間協 廣義的意義:教育與訓練制度配合國家經濟發展的全面協調 建 教 合 作 狹義的意義 產學合作:學校與產業從事發展 建教合作教育 職業合作教育 專業實習 工作經驗教育方案 工讀 其他

(15)

模式或教育部(技職司)協助成立6 所區域產學合作中心、技術移轉中心及技術研發中 心等均屬之。

伍、發展策略

策略代表組織資源分配重點的選擇,也是為達成特定目標所採取的手段,其內容是 一套協調一致的、全面性的整合性計畫。Ansoff(1998)提到策略是企業與環境間的共同 脈絡(common thread),是由產品與市場範疇(product/market scope)、成長向量(growth vector)、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以及綜效(synergy)四要素所交織而成的。林 建煌(2003)提到策略是指組織在評估本身資源的強弱勢,與衡量外界環境的機會與威 脅後,為了發揮其強勢和隱藏其弱勢,掌控環境的機會迴避其威脅所採取的一種企圖達 成組織目標的行動方案。 綜合上述本研究針對發展策略定義如下:教育大學在面臨強大競爭壓力下,為達成 某特定目標及永續經營的目的,並因應外界環境機會與威脅,運用團隊的力量並制訂一 廣泛性的整合性計畫,以強化本身體質創造與眾不同的差異化優勢,並提昇高等教育市 場地位。

第四節

研究範圍

壹、研究主題 本研究主要希望經由對大學推動產學合作策略及構面因素相關資料的蒐集與分 析,結合教育大學教育專長特色,歸納適合教育大學推動產學合作策略關鍵因素,以作 為教育大學推動產學合作之參考。期能從策略調整,結合轉型需求進而形成推動策略。 貳、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臺中教育大學及曾進行產學合作之相關業界為研究對象。 參、調查對象

(16)

由於教育大學產學合作策略及機制的運作主要牽涉到大學教授、產學合作推廣單位 及產業機構的合作,所以調查對象分為三方面: 一、大學教授 教育大學內具有產學合作經驗之教授。 二、產學合作單位 教育大學內協助推動產學合作之單位主管及相關承辦人員。 三、產業機構 曾與教育大學進行產學合作之業界機構。

第五節

研究限制

基於對研究過程的反思,本節將針對研究之限制,從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兩方面進 行說明。 壹、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實施過程中,為瞭解教育大學因應轉型推動產學合作,所採取之策略關鍵因 素;將訪談對象採取立意抽樣的方式,選取具產學合作經驗之教授進行訪談。包含教育 大學校長、一級行政主管、產學合作業務單位相關工作人員、產學合作配合企業機構等, 凡是與產學合作運作及推動相關的人員都屬於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然而受限於研究者人 力、時間與經濟考量,僅能選取與學校校務運作最直接相關的校長、一級行政主管與具 產學合作經驗之教授,及經常配合之企業機構進行訪談與問卷調查。 此外因行政主管公務相當繁忙,在受訪意願與時間上較無法配合,僅就產學合作業 務單位之主管進行訪問;而由於教授或因到校日期不長、或因執行產學合作經驗不足, 部份教授認為對本研究主題無法提供充份見解,未同意接受訪談。同時,由於教育大學

(17)

推動產學合作時程尚短,且存在廠商及產業之單一性,以致於抽樣數量偏低,企業問卷 調查結果僅能做為輔助解釋訪談結果之用。因此,本研究之對象已存在便利性與主觀性 考量。 貳、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主要由高等教育競爭策略理論基礎,依據推動產學合作之研究需求,建構出 四大研究面向作為分析架構,雖然在架構的建立上力求邏輯推理過程的合理性,但在變 項歸納與整理的過程中,難免產生主觀認定。 此外本研究主要以訪問調查法來蒐集特定人士之看法,並由問卷調查分析與歸納六 大構面之關鍵因素。雖然在訪談過程中已力求嚴謹,但由於教育大學推動產學合作之歷 程尚短及教師產學合作經驗較少,訪談及抽樣數量均受意願之影響,兼之訪談對象的意 見與看法或許存在個人主觀意義,因此在研究結果推論上,普遍適用性仍受到限制。

(18)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首先探討產學合作意涵及相關理論基礎,與我國產學合作之背景及脈絡。其 次,針對當前我國政府科學技術發展策略與產學合作機制進行論述。再其次,對一般大 學推動產學合作類型、機制、利弊與成功關鍵因素進行相關探究。最後,聚焦至大學發 展策略分析理論,共分為四節,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產學合作意涵與背景論述

壹、產學合作意涵及相關理論基礎 國、内外許多專家學者對「產學合作」此一主題已有相當的定義、註解及研究。因 此,本研究綜合各家理論針對產學合作先做一個明確的定義。就產學合作的意涵而言, Bloedon and Stoke(1994)認為產學合作是由產業界提供經費,與高等教育機構共同進行研 究活動與計畫的合作方案。換句話說,獲取資金奧援為學術機構與產業界進行產學合作 及研究活動的主要目的之一。 湯堯、吳清山與林天祐(2004)認為產學合作進行中,企業界與學校除了互相合作 之外,藉由共同研發與輔助,一方面落實學術界先導性與實用性技術研究,一方面可藉 由企業的參與,培植企業研發潛力及人才,以達到研究、訓練、資訊提供和人才培育等 功能。因此,對企業而言利用學術界先導性與實用性技術,厚植研發技術能力及人才培 育為進行產學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 蕭錫錡(1997)指出教師或教師指導之學生,參與企業機構進行研究發展、產品開 發、製程改善、有報酬的專業研究等均屬於產學合作計畫的一種。江義平(2000)與黃 英忠(2002)認為產學合作為學校提供學生應用理論與技術實務的機會,結合學校教學 資源及產業技術資源與產業界合作,而企業亦可藉由與學校合作,獲取策略性人力資源 僱用效益的一種合作策略。

(20)

吳亞君(2001)則進一步認為產學合作的廣義範圍應包括產、官、學、研、訓之合 作(即產業界、政府機關、以大學為主之學校、研究性質之社團組織或機構、訓練單位), 因係仍為學校與產業界為主,而統稱為產學合作。 綜合以上所述,產學合作之意涵係指學術界和產業界間,運用彼此資源互相輔助, 共同合作、研發,使理論與實務能有效整合之合作策略,進而達到研究、訓練、資源有 效利用和人才培育等目的。廣義來說,舉凡產、官、學、研、訓進行合作均屬之。而範 圍可包括:研究發展、行政配合、師資交流、設備支援、經費支助、人才培育等題目。 貳、我國產學合作背景 從1950 年代開始,台灣由農業社會發展到今日的高知識經濟產業為主的社會形 態。產業也由高人力密集轉型為以低人力、高知識與創新技術密集的趨勢。二十一世紀 是以知識經濟發展為主軸的世紀,大學競爭力更是國家競爭力之重要指標,因此,高等 教育學府在各國已成為知識創新與人力資源的基地。 紀家雄(2004)指出知識經濟時代中,由於基礎研究到商品應用間的時程大幅縮短, 因此,在傳統的分工上,原本由高等教育機構負責基礎研究,研究機構負責應用研究, 產業界包辦產品的研發等角色重新定位,和產業界的合作模式也重新調整。所以,產學 合作也一躍成為建構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關鍵與提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以提昇國 家優勢地位與科技競爭力 (曾銘深,1999;楊朝祥,2002)。

Newman and Couturier (2002)就表示,在面對知識經濟的衝擊與全球化的競爭壓力 下,國家產業發展與國際競爭力受到科技與產業人才質與量的影響。在不確定與競爭的 年代中,大學為了興盛與生存,應該發展適合的策略管理方式,增加競爭優勢。因此, 科技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不但影響國家產業結構的轉型與升級,企業創新與精緻程度 的提昇,也大幅增加專門領域、跨領域及高階人力的需求。

(21)

由於,台灣產業界多達百分之九十八屬於中小企業型態,因此,藉由學校資源共同 進行產學合作,可大幅降低企業投入在研發領域的人力與物力營運成本。網路零售商亞 馬遜(Amazon)創辦人與執行長 Jeff Bezos 在 2008 年 4 月接受美國《商業週刊》專訪中表 示:「創新不分景氣好壞,最壞的時間,也要不斷創新」(洪德生,2009)。目前我國大 專校院研究人力具博士學位與碩士學位者比例約為7:2,如此多的研發專才,如能透過 產學合作方式,培育產業界人才並作為技術支援的後盾;並藉由合作聯盟方式,成為產 企業界的諮詢與研發顧問,協助產業界生產技術、效率與台灣產業創新競爭力的提升。 為了全面提昇國家競爭力,並因應教育經費縮減與增加高等教育機構自籌經費比 例,教育部於民國91 年起陸續成立 6 所區域產學合作中心及 40 所「技術研發中心」; 透過上述單位的媒合,提供產業界技術研發及升級的有力後盾與技術合作窗口。同時, 為鼓勵學界與業界進行合作,教育部於2009 年至 2012 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 中也將「產學合作」政策視為施政重點。 綜合上述,面對全球化競爭與知識經濟模式的挑戰,如何充分運用國家知識做為經 濟發展的基礎,以促進產業創新與經濟競爭力,已成為政府要務之一,而大學做為國家 及社會的知識創造地,「產學合作」成為整體經濟與社會創新研發最主要的方法。

(22)

第二節

政府科學技術發展策略與產學合作機制

壹、政府科學技術發展策略 依據科學技術基本法之規定,行政院於2009 年 1 月召開第八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 由我國的科技發展現況、科技發展總目標、策略及資源規劃、政府各部門及科技領域之 發展目標、策略與資源規劃及其他科技發展之重要事項,就以下六項議題:結合人文科 技,提升生活品質、培育科技人力;有效運用人才、完備法規制度,整合科技資源;追 求學術卓越、強化社會關懷;加強技術創新,完善產業環境;與結合科技能量,促進永 續發展等項目進行研議討論。 會後彙集共識完成編訂2009 年至 2012 年之「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以作為我 國擬訂科技政策與推動科技研究發展之依據。該計畫訂定六項國家科技發展總目標,包 括:強化知識創新體系、創造產業競爭優勢、增進全民生活品質、促進國家永續發展、 提升全民科技水準及強化自主國防科技等,並針對六項整體策略採取相關因應措施,包 括:建立大學校院系所特色、強化產學互動之整體規劃、促進科技教育之品質管制、提 升我國學術研究及人才之國際競爭力、創新突破教育機制、擴建全球科技與產業人才網 絡、檢討與改善目前國外科技與產業人才之延攬、大陸科技與產業人才延攬及兩岸科技 人才交流、推動人力資源培育與運用等項目。 由政府所研擬之措施分析,未來我國科技研發策略,對內以教育部強化產學互動之 整體規劃為主,促進大學校院依研發潛能、研發特色、產業服務潛能,結合地區經濟潛 能,分別發展產學合作機制,建立親產學校園文化,以建構「政府-產業-大學-研究」 連結之產、官、學、研科技人才培育模式;達到紥根校園、擴展科技人才之創新知識面 向與社會功能。對外則期望透過薪資制度的改革,吸納國外包含大陸優秀人才來臺服務 與進行研究,除可引進國外創新能量之外,並促進國內學術研究與國際接軌,提昇我國

(23)

研究人才研發能量及奠定永續研發的基礎。 為促進產學研界研發成果運用績效,政府相關政策可從法令改革鬆綁、研發成果運 用、衍生新創事業等進行探討。由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中政府各項政策之推動可歸納 出以下幾項改革與作法: 一、法令改革與鬆綁:包括人事、薪資制度、校務基金運用等回歸大學自治的精神,並 賦予管理者更多權限,以因應社會的快速變遷並強化國立大學競爭力。 二、開放研發成果的運用:因應研發週期與產品化時程的縮短,並加速成果專利化與佈 局,包括境外實施、技術移轉、授權與讓與等相關法令將不受國有財產法規範與限 制。 三、鼓勵衍生企業的發展:研擬獎勵措施鼓勵創新育成中心運用新創事業促進創新產業 的形成,以推動國家產業升級與經濟發展。 四、落實並建構退場機制:為了有效運用政府各項資源,運用評鑑機制淘汰績效不佳之 國家研究機構,並落實計畫審議機制,以確保資源有效利用與研發能量的提升。 貳、政府產學合作機制 產學合作在知識經濟與高等教育市場化的趨勢下,已成為國家提升競爭力的主要目 標。但由於學術界與產業界在背景與價值觀等本質上的差異,使得產學合作的最佳運作 方式尚未有所共識。我國產學合作運作機制,有賴產學合作理論與現行法令為基礎;運 作至今,由於產學雙方存在目標上的差異,與相關法令的限制,以至於所推行之產學合 作運作機制與各界意見仍有部份落差。因此,應有效整合產學合作運作實務與政府各單 位、產業界及學術界之意見並針對相關合作機制進行探討。 就台灣產學合作推動情況而言,廖盈琪(2003)認為主要規劃單位以教育部、國科 會、經濟部技術處、及文建會為主,各有不同的政策目的,如表2-1 所示。

(24)

表2-1 台灣公部門推動產學合作情況 規劃單位 計畫名稱 目標 教育部 產學合作教育 整合大專院校教學設備及教學能量與特色產 業結合,建立互助互惠之產學合作教育系統, 為產業界培養實務人才、提供知識創新加值與 再教育及關鍵技術知識之引進。 國科會 產學合作研究計畫 落實學術界從事先導性及實用性技術研究;鼓 勵企業積極參與學術界應用研究;培養企業研 發潛力與人才。 經濟部 技術處 科技專案計畫 配合產業技術脈動與需求,適時開發或引進產 業所需技術,並落實移轉產業界。 文建會 創意產業發展計畫 推動「規劃設置五大創意文化園區」、「創意藝 術產業計畫」、「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延攬、培 訓、進修及交流」、「數位藝術創作」、「傳統工 藝技術」及「整合發展活動產業」6 項子計畫, 活絡文創源頭,引入民間參與。 資料來源:修改自”產學合作之創新分析”,廖盈琪,2003,科技發展標竿,3(2),4。 近幾年來教育部、國科會、經濟部及文建會等主要相關部會都有產學合作相關資源 的挹注,各部會推動的重點工作如圖2-1 所示(教育部,2003)。 圖2-1 政府各部會挹注產學資源 經濟部 學界科專創 新育成智慧 財產種子班 國科會 大產學(開 發型)、小產 學及數位產 學(應用 型)、先導型 產企業 委託研發 諮詢訓練 創投基金 大專校院發展產學合作創新創業機制 ◇ 教學、研發、設備之創新 ◇ 研發成果或智慧財產權(IP)、管理(技術移轉、專利授權) ◇ 技術創業、創新育成、人才培育 ◇ 文化創意產業、產業加值服務 教育部 產學合作、人才培育 最後一哩 誘因、政策、配套、 輔助 技術 研發 人才 培育 文建會 創意產業發 展計畫、文 化創意產業 研發中心

(25)

其中,國科會產學合作研究以政府補助產學兩方進行合作研究為主,包括先導型、 開發型及應用型等產學合作計畫。其合作計畫模式由國科會提供主要研究經費,學術界 投入研究人力,企業界提供配合經費及派員共同研究,而研究成果係由計畫研究團隊、 出資合作廠商及國科會共同分享;經濟部技術處運用科技專案計畫以技術發展為主,由 產、企業觀點出發,引進學術研發資源,提供各式產學補助計畫申請,中小企業處則負 責協助推動創新育成中心經營模式;教育部以教育系統與產業界銜接為目的,進行學校 研發與現有技術推廣,提出各項與產、企業合作的鼓勵計畫方案,並由技職司協助成立 6 所區域產學合作中心及 40 所技術研發中心,著力在整合產學相關資源及建立平台上 的推動。產學合作有社會、經濟與學校經營之效益層面考量,但就教育部立場而言,產 學合作是以智慧財產權為核心運作,其目的不單為提高學校收益,而是透過智慧財產權 的營運,將大學R&D 能力與重要產業趨勢結合,成立研發合作回饋至大學整體教學與 研究的機制。 1981 年文建會成立後,其功能主要在於提供藝文工作者和團體的補助與獎勵,包括 國際的交流活動及以首都地區為主的文化活動。自1993 年開始臺灣的文化政策開始進 入關鍵性的轉型期。其作法包括支持公共藝術設置、捐助成立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 金會、地方性的藝術季與國際小型展演活動、國立文化藝術機構的建立等等。政策也由 「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動延續轉化為地方文化產業的行銷、包裝與社造模式,並化為「文 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理念。而自2000 年開始一系列與文化相關的國家發展政策, 尤其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更把臺灣的文化政策思惟帶入新的時代。2005 年開 始,臺灣的文化政策方向更往前邁進了一大步,包括文化公民權運動的推展,及軟硬體 如地方文化設施的興建等等。2009 年開始則希以「向下扎根」及「走向國際」兩個基本 方針帶領推動各項文化建設(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 再由2009 年至 2012 年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中探討政府各部門之產學合作機制與

(26)

發展策略,其中教育部以人才培育為主軸,包括: 一、大學國際化與提昇國際視野及能見度 二、科技人才培育與基礎能力的提升 三、建立親產學校園文化與推動課程改革 國科會以建立誘因機制,落實科技研發成果商品化,建構產業科技創新體系促進產 學合作為主,包括: 一、鼓勵原創前瞻產學計畫。 二、推動跨部會產學機制,養成產學專業人才及研發團隊。 三、修訂研發成果法規,活絡學術能量。 而經濟部技術處則以促進建立我國產業核心及提昇中小企業之產業競爭力為主,訂 定四項產業技術發展策略: 一、協助開發地方特色產業核心技術,建立產、學、研價值創新推動平台,推動產業價 值創新研發聚落,建立具差異化之核心競爭力。 二、加強傳統產業聯盟科技交流,催化跨領域、跨單位整合型創新構想,建立創新突破 性的技術或服務平台。 三、提供創新技術及創新服務/經營之研發補助,強化產業技術、產品或服務之創新研發 能力,提升中小企業之產業競爭力與協助進行知識佈局。 四、調整產業結構,以創新研發注入產業,提升產品的層次,朝高附加價值方向發展。 此外,為維護並管理我國產、學、研之研發成果及促進智慧財產權發展,隸屬於經 濟部之智慧局亦擬訂三項策略以為因應: 一、賡續執行智慧財產專業人員培訓計畫,完成建置「智慧財產專業人員職能基準及能

(27)

力鑑定機制」。 二、推動本國專利全文數位化計畫,建置專利相關之資料庫。 三、推動國外專利資訊檢索優質化計畫,以提升專利審查品質並促進企業創新研發,提 昇產業競爭力。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則專注於推動產學合作育成加值,負責協助各公民營機構成立育 成中心,並建立專業育成服務網絡,鼓勵各育成中心間合作與共享資源,提升育成輔導 能量,及提供進駐育成中心企業各階段所需之專業服務,包括:技術研發、智財專利規 劃、市場行銷開發、財務管理、研發成果商品化等。 文建會則於中程施政計畫中將1.推動組織改造,充實文化設施、2.扶植藝文產業, 形塑文創品牌、3.基層扎根,資源平衡 4.藝術深耕,國際啟航 5.活化文化資產,厚植觀 光資源等列為業務面向策略績效目標;以凝聚各界對文化之共識,運用政策性補助專案 以提振藝文產業。期使藝術及美學運動深入生活的各角落,並透過國際文化交流以提高 台灣在國際的能見度。 為建立跨領域、跨產、學、研之創新性、整合性科技政策,除整合政府各部會機能 及策略之外,包括產、學、研之間的技術交流則更需運用策略聯盟,或透過合作機制來 推動。因此,在了解政府目前科學技術發展政策、相關部會推動現況與產學合作機制之 後,以下將針對大學產學合作類型、機制進行探討。 參、大學產學合作類型 產業界及學術界的產學合作途徑,由於雙方特色及需求不同往往透過不同的方式進 行,因而,產學合作的類型並未有統一的分類,就學界而言,辦學特色、既有師資、研 究領域均為影響尋找合作企業的類型及合作方式的主要因素之一。蔡吉勝(2001)歸納 並彙整出產學合作的主要三種類型:

(28)

一、研究計畫型 可分為四種進行方式: (一) 由業界提供資金委託學校進行專案研究 (二) 學校透過技術移轉將研究成果轉移給業界 (三) 業界與學校組成專案小組共同研究開發新產品 (四) 業界進駐學校育成中心並接受輔導 二、推廣教育型 (一) 學生至業界進行參觀訪問、工讀或實習 (二) 業界委託辦理員工訓練或在職進修 (三) 學校邀請業界人員至校授課 (四) 業界捐款、提供學生獎助金或贊助學校辦理活動 (五) 業界及學校對課程設計進行交流 (六) 教師至業界進行訪問研究 三、技術服務型 (一) 業界委託學校進行產品雛形設計、檢驗及測試 (二) 業界委託學校辦理技能檢定或競賽 (三) 教師協助企業經營進行診斷及技術改良

(29)

一、合作研發:企業與研究者共同參與研發專案。 二、契約研發與技術諮詢:與業者簽訂研發合約或提供技術諮詢。 三、人員交流:教授借調企業或業界人員轉任學界。 四、實務經驗的合作學習:研究生到業界進行短期研究或參與專題。 五、員工職業訓練:針對特定研究或創新主題進行業界員工深度訓練。 六、智慧財產權的運用:透過技術移轉,可從業界獲得權利金、授權金。 七、新創企業:成立技術導向的公司,將研究成果轉化成具商品價值。 八、非正式的溝通網絡:以個人或組織為基礎,如透過校友會、互助成員等進行非正式 的諮詢和交換資訊。 而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祕書處的報告(1999)指出,OECD 會員國家之產 學合作關係依合作方式及程度可分為七類(曾銘深,1999): 一、一般性研發資助:為典型的大學與企業合作關係,企業以捐款、成立基金、設備及 研究設施的捐助等方式,協助大學進行各項研究。 二、非正式合作研究:個別大學研究人員與企業就特定議題進行合作研究,一般為基礎 性研究領域。 三、契約型研究:大學以契約型式依企業個別需求進行特定項目的研究,以減輕企業研 發負擔與經費支出。 四、知識移轉和訓練方案:大學與企業合作共同研發並進行知識及人員的交流,透過交 流方案同時達到人員培訓的目的,亦可增進研發效率。 五、參與政府補助共同研究計畫:OECD 會員國採編列固定預算方式,資助學界與業界 共同進行研發計畫,並藉由大學研發成果技術移轉與人員教育訓練,提昇企業研發

(30)

經驗與研發能量以鼓勵企業界及學界拓展合作關係。 六、研發聯盟:政府對特殊領域或產業提供資金補助推動大型研究計畫,由業界、大學 與相關研究機構形成研發團隊,共同合作進行研究,以強化產業或該領域之競爭力。 七、共同研究中心:OECD 國家採取在大學裡設立共同研究中心的方式,協助整合學校 各項研究資源,除強化大學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跨領域整合研究能力之外,同時 促進地方產業發展以提昇地區經濟與就業市場。

產業與高等教育討論會(Business-Higher Education Form,BHEF)(2001)提到產學合作 模式,有以下數種合作關係: 一、資助研究:最常見的研究合作關係,企業藉直接投入經費於大學研究中。 二、合作研究:產學研究的合作鼓勵透過部份的聯邦基金(federal funding)。 三、產學聯盟:企業界與大學群共同經營管理多種共同群體利益的研究成果。 四、技術授權:大學授權企業將合作研究成果商品化。 五、衍生公司:相關大學科系協助學生或教師接受大學技術授權成立公司,並給予適當 回饋予學校。 六、研究資料的互換:與企業將彼此研發成果和資料運用移轉合約書進行交流。 歸納以上各學者所提出的產學合作模式與類型,可發現其主要共同合作類型包含 了:資助研究─企業提供經費、設備或獎助學金協助學校進行各項研究工作;共同研發 ─透過產學聯盟,針對某特定專案進行研究,以提升企業或產業競爭力;人員交流─企 業與學校透過人才、知識交換,結合理論與實務經驗,提供實務學習與再職進修機會, 以提升研發效率;技術與智財移轉─學校將研發成果進行商品化,除可獲得權利金及其 他收益外,並可提升企業競爭力;新創事業─藉由技術授權與輔導,協助產業進行創新, 並增加學校收入。

(31)

科技園區、專利與技術移轉、合作研發、顧問諮詢、育成中心、企業捐贈等方式。藉由 學校設備、資源及研究人才,針對業界需求結合學術基礎研究與企業應用研究,推動產 學合作發展。 肆、大學推動產學合作機制 目前各大學推動產學合作之機制對應至各主要部會所司之窗口,包含經濟部的創新 育成中心,負責推動中小企業的輔導與創新培育;國科會的技術移轉中心,負責輔導專 利管理、智慧財產權的維護及商品化的技術移轉;教育部主導的區域產學合作中心,專 責區域產學合作的推廣業務與學、產界媒合,並於技職校院設立四十個專屬領域的技術 研發中心,負責技術的創新與研發(黃炳欽、張國保,2007)。此套產學合作機制目的 即是在協調上述要素有效進行合作,以整合國內產學合作資源。而就上述產學合作機制 而言,區域產學合作中心及技術研發中心其實施之主體主要以技職體系為主。因此,分 析教育大學未來可進行推動與參與的機制有以下兩種,分別介紹如下: 一、創新育成中心 經濟部1996 年起發展育成產業以「育成中心」、「創業知識資訊」、「創業資金」等 三大策略為主軸,並運用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鼓勵公民營機構設立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 心,希望能催生更多具市場競爭力的中小企業,並協助經營有成的中小企業進行升級與 轉型,生產具有高附加價值的產品,與大企業共同發展經濟。為降低創業及研發初期的 成本與風險,增加創業者及研發者的成功率,創新育成中心提供進駐空間、儀器設備及 研發技術、協尋資金、商務服務、管理諮詢等多項資源,並引導研發成果商品化、提供 產學研合作場所。 截至目前為止,中小企業處已補助設立79 所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其經營主要 以大學校院佔多數,加上南港軟體育成中心、南科創新育成中心、南港生物科技育成中 心及其他部會局處和民間設立之創新育成中心,總數約計98 所。而各中心所培育的核

(32)

心領域也各有不同,包括了結合當地產業的地方特色型、策略知識服務型、創新傳統型、 科技利基型、多元培育型(綜合型)等(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2010)。 各核心領域說明如下: (一) 地方特色型 : 培育地方特色產業,地方是指以鄉、鎮、市為主,而特色產業是 指具有歷史性、文化性、獨特性或唯一性等特質的地方產業。 (二) 策略知識服務型 : 主要培育企業包括金融服務業、流通運輸服務業、通訊媒體 服務業、醫療保健及照顧服務業…等。 (三) 創新傳統型 : 主要培育非科技產業之產業,包括農、林、牧業、礦業及土石採 取業、訪織業…等。 (四) 科技利基型 : 主要培育企業包括數位 3C 工業、精密電子元件工業、精密機 械設備工業、航太工業…等。 (五) 多元培育型 ( 綜合型 ): 培育各種類型企業。 科技利基型, 32 創新傳統型, 10 策略知識服務, 16 地方特色型, 7 多元培育型 (綜合型), 33 圖2-2 育成中心核心領域圖 資料來源: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2010 年 1 月 2 日,取自 http://incubator.moeasmea.gov.tw/?crc=0_514_515)

(33)

二、技術移轉中心 1999 年政府分別施行「科學技術基本法」與「政府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成果歸屬及運 用辦法」,積極推動智慧財產權及研發成果的授權,並將政府資助的研究成果下放至各 大學。同時,國科會補助大學及私人團體成立技術移轉中心,以協助各大學或研究機構 有效管理各單位研究人員之智慧財產及研發成果。透過技術移轉中心,不僅能有效管理 專利權及著作權,並能協助單位內研發成果與技術移轉,以推廣至業界使其商品化。不 僅可以縮短業界研發時程,增加競爭力;授權收益及所回饋至學校的經費,亦提供學校 師資、人才等設備及資源之改善,以收持續創新之效(陳南鳴,2003)。 技術移轉中心的主要職掌,對內為加速技術商業化,創造更高的價值;對外則提供 智權的專業服務,創造新事業的契機,包括: (一) 智權管理,包括策略、作業及權利維護 (二) 協助校內各單位的智權加值與技術商業化 (三) 提供專業的智權服務 (四) 新創事業的推動 (五) 推動智權及新創事業的國際合作 而技術移轉中心的核心能力如下: (一) 智權管理與權益維護:專利、商標、著作權、營業秘密之佈局、管理與權益維 護。 (二) 技術加值/商品化/事業化:市場需求掌握、跨單位及國際合作智財運用、智財 組合推廣、技術鑑價與商品化、商業模式與營運規劃以及新事業育成與籌資。 (三) 主動授權及權利金業務:找尋潛在授權對象、侵權鑑定分析、授權合約協商談 判、智財權利清查、債權追索與訴訟。

(34)

(四) 互動平台與工具:專業技術與創投社群互動網絡、專利分析與評價工具、專利 管理與組合運用平台。 (五) 一體的行銷與服務體系:提升知識服務價值(工研院技術移轉服務中心,2010)。 綜合上述,透過對政府及一般大學推動產學合作之模式與各機制之功能及運作方式 的探討,教育大學必須先釐清本身系所特色所在,及學校產學相關業務主要推動之合作 模式為何,結合學校願景與發展目標,才能找到合適的產學合作機制,並制訂相應之產 學合作推動策略,以避免瞎子摸象的情形發生。

第三節

產學合作利弊分析與成功關鍵因素探討

壹、產學合作之優勢 產學合作必須對產學雙方都能產生利益,才能有足夠的動機持續不斷的研究合作, 企業與學校雙方的獲益經分析各家理論與重點整理如下表2-2:

(35)

表2-2 產學合作之獲益分析 研究者 企業 學校 Peters & Fusfeld (1982) 取得高素質的科技人員; 接觸較前端的科技知識或研究; 尋求解決特殊問題的知識來源; 使用學界的特殊設備 增加研發經費的來源; 經費運用較無限制; 增加師生接觸實務的機會 Geisler & Rubenstein (1989) 獲得新技術指導及發展資訊; 分散風險與節省成本; 企業與學校進行資源互補; 間接獲取競爭者的相關知識; 激發內部研發的創造力; 招募高素質的人力資源 提供研究經費的來源; 提供畢業生就業的機會 林清和 (1994) 研究開發人才的找尋; 相互支援研發設備儀器 研發主題與業界經濟效益結合; 累積工作經驗提昇教學效果 徐作聖 (1999) 提升對科技發展的認識; 分散風險、節省成本; 彌補研究設備、技術上的不足; 激發內部研發創意; 招募新進研究人員與員工訓練; 有助於成立新的研發中心; 獲得良好形象及聲望; 獲得政府支援 提升科技發展的知識; 節省成本; 彌補研究設備、技術上的不足; 激發內部研發創意; 提供學生或研究人員好的出路; 獲得良好形象及聲望; 獲得政府補助 洪榮昭 (2000) 培育發展所需的實務科技能力; 獲得高品質的科技人才; 尋求解決企業問題所需之新知識 與技術; 使用新的研發設備 驗證學術研究理論、學理應用; 增進學者掌握產業發展知識與新 技術發展之脈動; 擴大學生的產業實務生產經驗, 避免結構性失業; 獲得經費上的挹注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Valentin(2000)針對財務(financial)、技術(technological)、策略(strategic)、教育 (educational)、政治(political)、理論(epistemological)等六個向度,區分產學合作過程中, 大學、產業界與政府三方之益處,如表2-3 所示。

(36)

表2-3 產官學合作之益處分析 大學 產業 政府 財務 新財務來源:薪資、研究 及計畫; 獲得政府補助 降低成本; 獲得政府補助、財政利 益; 分擔研發風險 經費投資後所得到的附 加價值 技術 使用企業的設備與原料; 藉助企業人員及科技經 驗,獲得業界實務經驗 大學資源的利用; 提升競爭力; 契約外包; 技術發展與基礎的創新; 研發合作計畫 技術擴散的利用 策略 科學的突破與進展; 借助企業管理經驗 潛力員工(大學學生)資 料庫的建立; 更具彈性; 建立策略聯盟; 維持/提升競爭優勢 新興技術產業形成的可 能; 強化區域創新系統; 提升經濟發展 教育 更多的實務訓練; 產業界的專家可至大學 授課; 對知識普及的貢獻; 教師與學生可研究對企 業有影響力的新主題; 接觸產業界新興議題; 獲取大學研究室中的新 知識與技術; 企業人員在職進修 強化國家創新系統 政治 提升學校聲譽; 回應政府政策 聲譽的提升; 提升國家競爭力的地位; 對政府政策的回應 整合科學、技術及產業政 策 理論 驗證既有理論; 形成新的假設; 增進科學預測能力; 產生新典範; 引證/博士論文/出版刊物 與創新科學家接近的機 會; 降低技術發展軌道的不 確定性; 解決科學問題 提升技術基礎; 提升國家自尊及意識; 為科學基礎提供最新訊 息

資料來源:”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a framework of benefits and obstacles,” by Valentin, 2000, 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 14(3), p. 167

(37)

大學可獲得新的財務來源,包括來自於業界經費與政府補助,並藉由與業界的聯繫提升 研究能量;而產業界亦可利用大學之設備及研究人力資源,降低研究成本,進行技術之 創新與移轉;政府則藉由技術的擴散形成新興產業,強化國家創新研發能力並提升經濟 發展。但是,由於產、學界雙方的文化及目標之間的差異,往往形成產學合作過程中有 待克服的瓶頸。 貳、產學合作之困境 一、產學雙方觀點之差異 Timpaue (1983)指出學校與企業界之間,有三個極待克服的障礙:(一)企業界認為 學校對於問題與批評是無動於衷且難以溝通的,這種誤解需透過共同合作研擬計畫而消 除;(二)企業界未能感受到參與產學合作的益處,因此難以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待產學 合作的互惠互利;(三)學校對企業過度防衛,以致於無法善加利用企業界的支援與合 作。 而Valentin(2000)提出在產學合作關係中,大學與產業界雙方目標之差異(如圖 2-3),由於產業界傾向於解決實際問題的短期研發,而學術界則是朝長期研究的觀點, 因此,具有不同的目標與利益體系,兩者間存在結構上的障礙。

(38)

2-3 產學合作關係中雙方目標之差異

資料來源:”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a framework of benefits and obstacles,” by Valentin, 2000, 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 14(3), p. 168

學界與業界在研究成果商品化的應用程度、研究時程、市場因素及參與人員等方 面,由於產學合作雙方之目標差異,造成彼此間的理念落差而存在著相當的差異(林姵 君,2006)。廖盈琪(2003)根據上述不同的面向,比較分析產業界與學術界間觀點之 差異,如表2-4 所示。 大學 業界 知識累積 不同目標/利益 快速獲利 產學合作的障礙

(39)

表2-4 台灣產學合作理念的差異比較 面向 產業界觀點 學術界觀點 研究成果 的商品化 應用程度 產業界只希望學術界能做出符合規 格的產品,如此可承接成果,直接應 用於生產。廠商認為學術界的成品無 法商品化。 學術界擅長學理與技術發展,所做的 成果不是產品,廠商需要自行負責商 品化。學術界認為廠商要求超過範 圍。 研究時程 廠商尋求學術界合作,常希望快速解 決問題,而不是長期合作。對學理沒 有興趣,僅對即時的技術與產品有興 趣。 學界對產品技術發展,常從學理基本 面著手,再加上缺乏經驗,常需一段 時間才能進入狀況,較無法為廠商提 供即時的解答。 市場因素 的考量 廠商面對市場競爭,一切從成本、市 場、時機考量,需要具市場價值的商 品。 學界較無成本觀念,以追求技術為目 標,常忽略市場因素,也不習慣廠商 時程的要求。 參與人員 限制 廠商工程師層次不高,無法完全吸收 學術界成果。與學界合作,部分目的 僅在召募新員工。 學界靠研究為生,進行產學合作計 畫,其經驗與技術無法持久,學生畢 業計畫後即告結束。 資料來源:”產學合作之創新分析”,廖盈琪,2003,科技發展標竿,3(2),8。 二、產學合作的阻力 由於產學合作進行過程中,學術界及產業界兩者目標及追求的利益有所差異,且政 府未在政策或者法令規定上進行妥善的配套。因此,大學推動產學合作,首要之問題即 政府制度應予以友善之環境。 以美國來說,雖然政府體認到產學合作所帶來的利益與價值,且藉由科技立法設法 解除法令與政策上的阻礙,以促進產學合作研究及發展,但是仍然在推動過程遭遇不少 問題。BHEF(2001)即提到高等教育在從事產學合作的障礙有五個方面,包括:產學彼此 的利益和承諾衝突、學術自由的保衛、智慧財產權和機密的維護與否、影響學生權益、 財務處理的挑戰等;而對於企業間所產生的困境為:對合作研究的價值性之質疑、融合 大學研究結果為商品的歷程過於複雜、管理結構差異的問題。

(40)

密切牽連的利益問題。企業藉由提供研究經費予給大學從事學術研究,並形塑學術研究 的工作內容。而由於企業的干涉,學術研究的自由和公開因此而被受限,並可能減少大 學的基礎研究。 戴謙、陳世中與黃永慈(2007)談論到產學合作以往多屬學者個人與業界的合作關 係,而非有系統、組織的合作架構,再加上互信度不夠,因而難以拓展於整體面的產學 合作成效,其原因有下:組織文化的差異、缺乏實際誘因、研發時程的冗長、意見的溝 通配合等。 曾銘深(1999)探討 OECD 各國推動產學合作所遭遇的問題,包括:經費來源─不 宜將企業對大學研發經費的資助,完全取代政府的補助,其次,過高比例的短期面產業 研究,可能造成對教授或研究人員生涯發展、教學和追求卓越學術地位的不利影響;執 行面的障礙─須適度修正組織和制度層面許多不利於產學合作的規定以彌補大學和企業 在價值觀、工作程序以及目標上的差異;智慧財產權─業界與學界對研發成果運用的認 知差異,學術界重視研究成果的發表,而企業則講求商品化時效。因此在產學合作進行 之前,雙方有必要就智慧財產權的處理方式,事先取得共識;商業化─政府以補助方式 鼓勵大學成立衍生公司及研發成果商品化的過程,容易引起社會大眾對大學過度重視商 業化活動,而傷害大學傳統教育和研究功能與製造不公平市場競爭的疑慮。 教育部技職司(2004)之專案研究報告中,整理相關產學合作問題如下:學制規劃 及課程設計無法相互配合,教師具升等壓力影響其參與產學合作之意願;產業界與學術 界對研究與市場化時程的看法歧異;另外,研發成果技術轉移及相關權益分配有賴事先 建立溝通管道,以建立產學雙方互信關係;產學合作政策政令宣導不足與相關政策制定 未盡完善,影響產業參與產學合作實施成效等。 何卓飛與倪周華(2007)認為各大學推動產學合作之普遍困難在於:制度的困境─

(41)

資資金來源限制,包括未能取得股票投資權等;專業能力與人力之不足─大學由於專業 人力配置薄弱,人員流動率高,專業人力與能力不易培育與維持等因素,即使成立技術 移轉中心或技轉組推動產學合作,但仍無法成為學校產學核心機制,大幅限制對外行銷 能力及對內有效管理與引導以致於效能低落;誘因不足─學術性論文發表仍為新進教師 工作核心,雖然教師升等辦法欲放寬教師評量之限制,但仍無法提供教師參與產學合作 之實質誘因與投入研發意願;學習課程的落差─課程設計與產學合作結合之機制仍未落 實,相關實務人才之授課及講座與業界仍存在落差,恐為大學生失業率偏高之因素。 同時,何卓飛亦提到就大學產學績效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分為四方面說明:投入 面─產學政策多元,但經濟規模不足;機制面─學校參與誘因不足、人事及會計制度的 限制、公教分途未完成相關修法;產出面─學校技術移轉數、金額收入和專利獲得數、 授權金佔產學收入比例不高、教師偏重基礎研究、教學課程安排與產業人才需求有落 差;績效管理面─學校對智慧財產管理的規模和人才能力不足、智慧財產管理單位在學 校不受重視,組織發展受限制、校內各產學單位(含研發中心、技轉中心、育成中心) 經濟規模及運作能力不足。 洪德生(2009)提到台灣經濟研究院於產學合作議題的研究,歸納出二個面向來論 述政府強化產學合作的建議: (一) 從法規誘因著手,營造適合產學合作之環境 作法包括:促進大學自主性與競爭環境;智財權合理歸屬與技術移轉機制的設 計;完善的回饋機制與健全的技術移轉模式;鬆綁教師借調與兼職等法規;延聘退 休專業人才教授實務經驗之不足;學界教授與業界專家共同指導在校學生。 (二) 結合「中介平台」政策工具彌補產學缺口 作法包括:成立中介組織與中介機制;完善資料庫系統(如:專利資料庫、研 究人才庫);建置中介平台;提供業者智財法律諮詢。

(42)

目前產學合作在台灣與其他OECD 會員國在推動上皆面臨不少困境與問題,統合各 學者意見就產業界、學術界、政府三方面整理如下。 (一) 產業界:支援學術界的專業人員教學能力不足、要求縮短研究成果與市場化時 程、智慧財產權與專利權的歸屬、與學術界的價值觀有所落差等。 (二) 學術界:研究成果受限商品化之影響無法進行知識擴散、無法進行長期研究、 具升等壓力,教師參與意願低落、學校課程設計無法配合等。 (三) 政府:制度及法令未配合推動統整、智慧財產權管理機制未建立、產官學三方 溝通管道未暢通等。 學校定位應巷由「投資者(Investor)」轉向「促進者(Facilitator)」,並與企業自發性的 建立永續合作的夥伴關係。而業界及學界往往因為成本、市場及人員的考量,導致雙方 合作過程易因認知上的歧異而破局。因此,如何突破這些差異及困境,即成為學校推動 產學合作是否能夠成功的重要因素。 參、推動產學合作構面因素 從以上研究發現,產學研發合作近幾年來一直受到政府、學校、企業等三方面注意, 政府方面,國科會、教育部、經濟部、文建會等相關單位,已運用計畫方式挹注相當資 源於產學合作上;學校方面,校務基金的推動使學校的經營,漸漸朝向自主性的經營模 式發展,對於產學合作與企業投資也漸轉為支持的態度;而在企業方面,透過各項產學 合作,不僅由學校獲得許多創新的技術與人才,也提升了企業內部的研發能力與競爭 力。由此可知,推動產學合作對政府、學校與企業而言是相當重要的。 產學合作執行多年,相關專家學者的論述也不少,其效益與阻礙亦於專家學者們的 研究文獻中有相當多的探討,以下就各家學者論述,歸納為推動產學合作應注意的六個 構面:

(43)

一、法令政策面 (一) 政府法令及政策:境外實施規定的鬆綁;落實公教研分途制度;人事及會計制 度的鬆綁;調整教授薪資結構;調整教授升等評量制度;放寬股票資產處理權。 (二) 學校法規及措施:簡化學校行政流程;制訂衍生事業回饋機制;制訂教授產學 合作獎勵措施;制訂研究、技轉人員獎勵措施。 二、組織架構面 (一) 智財管理與運用部門的設立與重視。 (二) 鼓勵師生創業成立衍生公司。 (三) 整合校內產學合作相關機構作業。 (四) 健全技術移轉模式與智財管理制度。 (五) 發展產學合作媒合機制。 三、研發能量面 (一) 擴大學校規模,引進高科技設備。 (二) 提供誘因,吸引企業進行技術交流。 (三) 鼓勵校內跨領域跨團隊合作,創造特色。 (四) 課程設計與產業實務結合,培養專業人才。 (五) 進行知識盤點,建立研發及人才資料庫。 四、產學互動面 (一) 增進產學雙方理解、消弭文化差異。

(44)

(二) 充份運用產學中介、媒合機構。 (三) 建構產學溝通平台與管道。 (四) 增進產學人才交流,累積實務經驗。 五、智財運用面 (一) 推動智財加值機構與強化推廣能力。 (二) 鼓勵校內技術、智財商品化。 (三) 推動校內智財流通與管理。 (四) 與企業的智財權歸屬與運用。 六、人力資源面 (一) 研究人才的招募與留用。 (二) 培養商業營運實務與專業技轉人才。 (三) 制訂薪資與即時獎勵制度以留住人才。 (四) 研究與技轉人員獲得充份授權。 師範校院存在較一般大學推動產學合作更大的障礙,其困難包括校地與系所規模過 小、經費缺乏資源有限、教師研究領域受限、空間與設備老舊、行政組織官僚化、課程 設計未與產業結合、教學師資缺乏實務經驗、觀念傳統缺乏創新動力等因素。教育大學 轉型與產學合作的推動,應導入發展策略並以企業經營模式協助進行目標定位與資源整 合。因此,以下將就大學發展策略分析理論進行相關探討。

數據

表 2-1  台灣公部門推動產學合作情況  規劃單位  計畫名稱  目標  教育部  產學合作教育  整合大專院校教學設備及教學能量與特色產 業結合,建立互助互惠之產學合作教育系統, 為產業界培養實務人才、提供知識創新加值與 再教育及關鍵技術知識之引進。  國科會  產學合作研究計畫 落實學術界從事先導性及實用性技術研究;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學術界應用研究;培養企業研 發潛力與人才。  經濟部  技術處  科技專案計畫  配合產業技術脈動與需求,適時開發或引進產業所需技術,並落實移轉產業界。  文建會  創意產
表 2-2  產學合作之獲益分析  研究者  企業  學校  Peters &  Fusfeld  (1982)  取得高素質的科技人員;  接觸較前端的科技知識或研究; 尋求解決特殊問題的知識來源;  使用學界的特殊設備  增加研發經費的來源; 經費運用較無限制;  增加師生接觸實務的機會  Geisler &  Rubenstein  (1989)  獲得新技術指導及發展資訊; 分散風險與節省成本; 企業與學校進行資源互補; 間接獲取競爭者的相關知識;  激發內部研發的創造力;  招募高
表 2-3  產官學合作之益處分析  大學  產業  政府  財務  新財務來源:薪資、研究及計畫;  獲得政府補助  降低成本;  獲得政府補助、財政利益;  分擔研發風險  經費投資後所得到的附加價值  技術  使用企業的設備與原料;藉助企業人員及科技經驗,獲得業界實務經驗  大學資源的利用; 提升競爭力; 契約外包;  技術發展與基礎的創新; 研發合作計畫  技術擴散的利用  策略  科學的突破與進展; 借助企業管理經驗  潛力員工(大學學生)資料庫的建立; 更具彈性;  建立策略聯盟;  維持/提升
圖 2-3  產學合作關係中雙方目標之差異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料表 專家社群 或研究對 象訪談表 研究問題

訪談時間: 2010 年 9 月 9 日(四)中午 12 點 30 分~13 點 訪談人員:一零四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陳佳葉副理 訪談對象:編碼

等重大缺失情節,或遇有舉發申訴,由分署於事件發生後七日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台師大數學系 洪萬生教授 三月三日下午 2-5 時,我們趁道本周 (Joseph Dauben)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多年以來,我們發現同學針對交換生或訪問學生的規劃有幾種類 型:(1) 選擇未來行將深造的國家與學校; (2) 選擇一個可以累積壯遊行 旅的大陸;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