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本研究依研究結果之討論,針對臺中教育大學及其他面臨轉型問題之教育大學提出 推動產學合作之策略參考建議,茲分述如下。

壹、推動產學合作之核心為「人」及「技術」

產學合作業務單位在推動產學合作時,主要的重點應擺在如何解決「人」的問題。

如何定義「人」的問題端視所想要達到的目的而定,如果目的是要增加產學合作案量或 績效,那如何提昇「人」的意願則是解決問題的重點。同樣的,「技術」涉及到研發能 量的高低及教師研究產出的價值。由本研究中發現,大部份的策略及關鍵因素均在試圖 解決「人」及其衍生出來的「技術」問題,即產學合作過程中意願的提昇及知識技術的 管理與運用等。所以,後來研究者若要持續進行相關策略之擬訂與研究,可由這兩點進 行思考,對於教育大學推動產學合作將有更直觀的認識。

貳、本研究之結果不一定適用於一般大學

由於教育大學特殊背景因素的影響,造成產學合作推動的限制因素較一般大學來的 更為眾多,而且其所需解決的問題與重點側重也不太一樣。後來研究者在引用時,應注 意其適用性及是否應做部份修正等問題。

參、研究過程及樣本數受時間與意願等因素影響

由於研究過程中樣本數量較低,是否具有一定之代表性值得酙酌。因此,後來研究 者在進行研究時應擴大研究對象或樣本的選取,使其更具有推論性。而由於筆者任職於 個案學校,觀察角度及研究實施方法雖已盡量藉由客觀之研究方法與工具排除,但難免 受一定之主觀判定影響,後來研究者建議可就另一個案進行研究以做為比較及對照。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工業技術研究院(2010)。技術移轉服務中心。2010 年 1 月 3 日,取自

http://www.itri.org.tw/chi/ttsc/index.asp?RootNodeId=070&NavRootNodeId=077&Nod eId=0771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遠見。

江義平(2000)以產學合作模式發展技術人力資源之研究─台灣省職業學校產學合作實 施現況分析。技術學刊,15(1),139-148。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文化政策發展脈絡。2010 年 3 月 31 日,取自 http://www.cca.gov.tw/about.do?method=list&id=2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程施政計畫」(98 至 101 年度)。2010 年 3 月 30 日,擷取 自http://www.cca.gov.tw/ccaImages/adminstration/0/98-101m-target.doc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9)。「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民國 98 年至 101 年)。2009 年11 月 3 日,擷取自 http://web1.nsc.gov.tw/ct.aspx?xItem=8703&CtNode=330&mp=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9)。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白皮書 96~99。2009 年 11 月 3 日,

取自http://web1.nsc.gov.tw/ct.aspx?xItem=7215&CtNode=329&mp=1

何卓飛(2007)。強化大學產學合作成效實施方案 PPT。公共政策論壇─高等教育系列:

產學合作 產學雙贏。2009 年 12 月 21 日,取自 http://www.ppf.nccu.edu.tw/961110/961110-wb.pdf

吳亞君(2001)。航太科技教育產學聯盟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 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宗立(1999)。邁向卓越的學校行政-全面品質管理。研習資訊,16(3),42-59。

吳明清(1994)。師資培育變通方案之規劃與實施。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開創師 資培育的新局(頁109-122)。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吳清山、林天祐(2004)。產學合作。教育資料與研究,59,115。

李然堯(2004)。師範校院之轉型與發展。中小學師資培育政策。現代教育論壇,台北

林清和(1994)。產學合作之特色。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23,32-35。

林雅幸(2007)。技專校院推動產學合作機制與未來發展。技職簡訊,171。2010 年 1 月3 日,取自 http://120.96.85.9/News/2006081001.asp?c=0200

姜麗娟(2002)。以Porter 的鑽石模式及 Clark 的大學轉型路徑論國內高等教育競爭優勢 d-bf4322685ced

紀家雄(2004)。教育部技專校院產學合作運作機制現況與改革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

孫志麟(1995)。師範校院教育資源合理分配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3(4),106-122。

孫志麟、黃婉婷(2003)。面臨抉擇的師範學院:改革、困境與策略。國立臺北師範學 院學報,16(2)(九十二年九月)257~280。

徐作聖(1999)。國家創新系統與競爭力。台北市:聯經。

康自立(1997)。大學與產業界的合作。載於黃政傑(主編),大學的決策與管理(頁 47-63)。

台北:漢文。

張家宜(2002)。高等教育行政全面品質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高等教育。

教育部(2001)。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2009 年 12 月 18 日,取自 http://history.moe.gov.tw/

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doc。

教育部產學合作資訊網(2010)教育部區域產學合作中心簡介。2010 年 1 月 4 日,取自 http://www.iaci.nkfust.edu.tw/

郭為藩(2004)。轉變中的大學:傳統、議題與前景。台北:高等教育。

陳伯璋、劉錫騏(1994)。師範校院改制為綜合師範大學的構想。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 主編,開創師資培育的新局(頁57-66)。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陳南鳴(2003)。產學合作、技術移轉與創新育成。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8。2010 年1 月 3 日,取自 http://w3.sce.pccu.edu.tw/tveb_20070326/

曾銘深(1999)。OECD 國家推動產學合作之作法。經濟情勢暨評論,5(3),80-98。

黃光雄、歐用生(1994)。師範校院課程與教學的改革。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開 創師資培育的新局(頁123-147)。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黃炳欽、張國保(2007)。教育部推動產學合作現況與發展方向。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1(1),1-19。

黃英忠、蔡正飛、陳錦輝、黃毓華和葉叔禎(2002)。高等管理教育產學合作模式探討:

資源依賴觀點。長榮學報,6(2),15-31。

楊少璇(2003)。高等教育的競爭策略—以四所大學為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

楊朝祥(2001)。因應 WTO 衝擊,高等教育速謀對策。國家政策論壇,1(9),146-151。

楊朝祥(2002)。建置產學合作新關係。國家政策論壇,2(2),178-181。

溫明麗(2000)。師資培育機構能否不戰而勝。教育研究,73,32-52。

經濟部(2007)。美國大學產學合作成功機制與策略應用探討。2010 年 1 月 3 日,取自 http://iip.nccu.edu.tw/mmot/upload/file/96-8-ppt.pdf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10)。育成中心發展現況。2010 年 1 月 3 日,取自 http://incubator.moeasmea.gov.tw/?crc=0_514_515

廖盈琪(2003)。產學合作之創新分析。科技發展標竿,3(4),1-10。

維基百科(2009)。師範院校。2009 年 11 月 21 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教 育大學

蕭錫錡(1997)。專科學校產學合作實施成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NSC86-2516-S018-009-TG)。台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戴謙、陳世中、黃永慈(2007)。產學攜手、產學雙贏。公共政策論壇─高等教育系列:

產學合作 產學雙贏。2009 年 12 月 21 日,取自 http://www.ppf.nccu.edu.tw/961110/961110-wb.pdf

簡惠閔(2006)。技專校院推動產學合作有效策略模式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 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英文文獻

Ansoff, I. H. (1998). The New Corporate Strategy, 3rd ed.,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Bloedon, R. V., & Stoke, D. R. (1994). Making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ve research succeed.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37(2), 44-49.

Bush, T.& Coleman, M.(2000). Leadership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UK: Parl Chapman.

Business-Higher Education Form.(2001).Working together, Creating knowledge:The

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 initiative. Retrieved Dec.21 2009,from

http://www.bhef.com/solutions/documents/working-together.pdf

Chandler , Alfred D. (1962). Strategy and Structure :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

Industrial Enterprise.

Clark, B. R. (1983).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cademic Organization in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 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lark, B. R. (1998). Creating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Organizational Pathways of

Transformation. Pergamon.

Collect Stancy (1999). SWOT Analysis, Computerworld, 33(29), 58.

Curran, Paul. (2000). Competition in UK higher educatio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n the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and Porter’s Diamond Model, 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 54(4), pp.386-410.

Curran, Paul. (2001). Competition in UK higher education: Applying Porter’s Diamond Model to Geography Departments,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6(2), pp.223-251.

Geisler, E., & Rubenstein, A. (1989).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 A review of major issues.

In A Link & Tassey (Ed.), Cooperative research: New strategies for competitiveness.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Hicks, D., & Hamilton, K. (1999). Does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adversely affect university research?,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5(4), 74-75. Retriever Jan. 9, 2010, from http://www.issues.org/15.4/realnumbers.htm

Hill, C.W.L. (2001).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An integrated approach. MA: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Newman, F. & Couturier, L.K. (2002). Trading Public Good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Market.

Retrieved Oct 10, 2005,from http:// www.futuresproject.org/publications/

observatory.pdf.

OECD (1997). 1997 Technology Incubators Background Report. Paris.

Peter, & Fusfeld, H. (1982). University industry research relationship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USA.

Timpaue, M. (1983). Private sector. Initiatives in Education, Nassp,29-32.

Valentin, E. M. M. (2000).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a framework of benefits andobstacles. 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 3, 165-172.

Vienna & Mannheim(2001). Benchmarking industry-science relations -The role of framework

conditions. Benchmarking Co-Ordination Office.

附錄

附錄一:學校教授問卷

教育大學推動產學合作構面認知程度問卷

親愛的老師,您好!

我國目前正積極朝向知識經濟的方向發展,政府希望大學與研 究機構能夠釋放更多的知識能量來協助產業經濟的發展。台灣的產 業正值轉型時期,如何將企業帶往正確的方向,建立差異化市場,

透過產學合作的協助與政府力量的支持,應是可行的途徑之一。有 鑒於我國產學合作相關的制度與法令等配套措施目前尚不夠完整有 待完善,再加上大學與企業雙方經驗及互信不足,往往無法充份發 揮產學合作/建教合作的成效。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此問卷調查 整合學術界的意見,以了解教育大學與企業合作所遇到的問題,以 作為改進產學合作及大學策略調整的建議參考。因而,您所提供的 意見是非常寶貴的,本研究非常希望能得到您的協助。

本問卷採取匿名的方式,所收集的資料將僅用於本研究做整體 性的分析與統計,絕不對外公開,承蒙您百忙之中撥冗填答,謹致 上最誠摯的感謝!

敬祝 教安

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研究所 指導教授 王曉璿博士

研 究 生 黃銘智 敬上 聯絡電話:0916336751

E-mail:mingchih@mail.ntcu.edu.tw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五月

壹、基本資料:請您在適當的「□」中打「9」,若為其他者請惠予列舉,謝謝!

1. 您的性別: □男 □女

2. 您的年齡是:□20~30 歲 □31~35 歲 □36~40 歲 □41~45 歲 □46~50 歲 □51~55 歲 □56 歲以上

3. 您任教的年資約為 年

4. 您目前的職等:□教授 □副教授 □助理教授 □講師 5. 您目前是否有擔任學校行政職務:

□否 □一級行政職 □二級行政職 6. 您任教於 系(所)

7. 您任教前是否曾在產業界上班(full time)?

□否 □是,約 年 貳、問卷內容

請依據您對下列問題陳述「認同的程度」:包括「非常認同」、「認同」、「沒意見」、

「不認同」、「非常不認同」等五個選項,選出您所認為最適合的答案,並於適當的「□」

中打「9」,懇請您每題都作答,謝謝!

■教授與企業進行產學合作意願

一、請問您是否曾經與企業共同進行產學合作研究?

□是,請前往第四題。□否,請進行下一題。

二、請問若條件適合,您是否會願意與企業共同進行產學合作研究?

□願意,請繼續進行。□否,結束並請簡述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請問下列哪些原因是您願意與企業共同進行產學合作的主要因素。(可複選)

□政府與學校相關法令政策的修訂 □學校組織調整與產學單位的協助

□跨系所合作共同進行技術的開發 □協助建立與企業溝通平臺及管道

□協助進行個人智財的管理與推廣 □專業研究人才與技轉人員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