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正九年後日本本土的經濟成長與衰退概況

第四章 新臺灣教育令下內台同軌的實業教育

第一節 大正九年後日本本土的經濟成長與衰退概況

工業刷新案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的工業生產突飛猛進,第三章所述,生產毛額比 起明治時期,高達十倍以上。因此,日本的工業界人士迫切要求達到:「工業教育 改善」、「工業產品與度量衡規格的統一」、「工業振興政策的確定」等目標,進而 籌組了「連合工業調查委員會」。1

不久,前述之連合工業調查委員會,亦在大正九年(1920 年)提出了「工業 教育刷新案」2,這個案子突出了一個理想:工業技術人員應該分為三級,「技師」、

「技手」、「工手」。配合三級技術人員的分法修正。根據工業調查委員會的提案,

「技師」是由高等學校畢業者,再接受三年以上的專門教育擔任;「技手」是中學 校教育完成者,再接受兩至三年的實業教育;而初級的「工手」僅僅需要修畢六 年的義務教育後,再接受兩年以上的實業補習教育。筆者嘗試將該調查委員會規 劃的藍圖,圖示如下:

1 日本科學史學會,《日本科學技術史大系》(東京:第一法規,1964),頁 447-449。

2 日本科學史學會,《日本科學技術史大系》,頁 449。

圖4-1 聯合工業調查委員會工業刷新案規劃圖

公債,後來由大正天皇御賜一千萬圓來展現政府重視教育的決心,公債便只發行 了三千四百五十五萬圓。7無論是公債還是天皇御賜金,教育應是國家優先投資的 目標,在這裡我們應肯定日本的積極與努力。大正九年(1920 年),由文部省主導,

以敕令第五百六十四號發布了「修訂實業學校令」以及「實業學修訂校規程」8, 其中最重要的是刪除了過去實業學校分為甲種、乙種(還有徒弟學校)的類別,

融合為一個固定的修業年限以及學科。同時,依照修訂實業教育令,實業補習學 校之教職員一律視為公立小學校之教職員,依公立學校職員令設置、任命、懲處。

不過,我們也應回頭檢視這個時期日本在高等教育努力的因素。在特別委員 三土忠造上呈給中橋之報告中提及:

唯此高等諸學校之擴張為急務,是以每年數萬之子弟集於學校之門,通過 競爭激烈試驗之事,而居路旁呻吟。救濟此狀態當作為急務。9

是以日本政府在大正時期,正要開始面對初、中等教育普及後,大量的高等教育 的需求。一般的中學校畢業生,在畢業之後,由於經濟的繁榮,可以不需立即投 入職場,相對而言便可以追求高等教育;同時,當大量的青年投入高等教育的升 學時,所產生的排擠效應,有可能使準備考試的青年為了擠進升學的窄門,備受 壓力與煎熬。10我們以大正六年(1917 年)的報考資訊來判斷,該年報考各類專門 學校以及高等學校之人數高達五萬六千人,但入學名額僅有一萬六千名,11對比之 下,日本本地青年的升學之路十分艱辛。

經濟恐慌與實業學校之變革

大正時期可以說是日本產業的黃金時代,但是在大正末期,以及進入昭和之 後,日本產業界同時需要面對世界經濟不景氣的重大狀況。歐美在戰間期逐漸陷 入經濟恐慌,同時大正十二年(1923 年)發生關東大地震,迫使日本政府需要面 對惡化的產業狀態。昭和二年(1927 年),日本社會及眼所見,是金融恐慌、工業 衰退、貿易不振、農漁村的困乏等難題。

昭和五年(1930 年),日本政府為了因應社會的變化,文部省決心利用實業教 育的改革來嘗試面對經濟上的困難,徹底修改實業學校章程,發布訓令第十號「實 業學校諸規程改正要旨及施行上之注意要項」。該要項可以歸納出幾個重大的變

7 文部省實業學務局編纂,《實業教育五十年史》,頁 487。

8 文部省實業學務局編纂,《實業教育五十年史》(東京市:實業教育五十周年紀念會,1934),頁 489-491。

9 文部省實業學務局編纂,《實業教育五十年史》,頁 488。

10 徐南號,《日本工業教育制度》(臺北:張風真,1977),頁 211。

11 文部省編,《產業教育七十年史》(東京:雇用問題硏究會,1956),頁 121。

化:縮短修業年限、修改課程內容、減少教授時數、增加實習時數、加強畢業生 的追蹤指導與實業學校設置第二部之制度。12

前面曾經提及日本產業飛黃騰達的大正九年之前,原先日本的實業教育制度 有甲種與乙種的分別,後來以甲種學校為基本,統一了實業學校的規程。縮短修 業年限便是重新使用乙種的實業學校之制度。但值得注意,原先甲種實業學校是 預計招收尋常小學畢業生,其修業年限是五年;乙種實業學校是招收高等小學校 畢業生,修業年限為三年,換言之,乙種實業學校與甲種實業學校的畢業年齡應 為一致。但日本政府此次將以乙種實業學校為藍圖,同時將入學資格維持於尋常 小學者,即可入學實業學校,可以說是縮短了實業學校的修業年限。

修改課程方面是在課程當中增設公民課,並在體操課中加入劍道與柔道之內 容。於此同時,各實業學校的教授課程在相互之間產生連結,注意事項中提及「經 濟現象錯綜之今日授與關於單一實業之知識,未必能十分理解其實業」13,依此原 則針對各實業學校的課程進行調整。

教授時數與實習時數也在注意事項中予以調整,將每週三十小時左右的課程 調整為二十四小時以內,同時實習課程的分量加重並延伸,自低年級便開始進行 實習三至四個月,高年級可以實習四個月以上。

為了彰顯實業教育的效果,在新規程中要求各實業學校成立畢業生的研究指 導設施,希望學校能追蹤兩到三年的時間,每年利用一個月至三個月進行輔導,

並且把追蹤輔導視為這次注意事項最重要的部分。

最後是第二部的設立,注意事項中指出,中學校、高等女學校的畢業生在出 社會之後,未能適應日本產業社會的生態,因此鼓勵各實業學校增設第二部,設 置修業年限一年的職業課程,讓這些中學校的畢業生有簡易的進修管道,以免既 無法繼續升學,亦同時無謀生能力。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日本政府在面對經濟困境中,針對教育所採取的革新方 案,這樣的方案從人才的培育入手,不因為就職困難而減少培育機構或教育機會,

反而希望用教育的方式讓人民取得技能,同時增加進修的機會。各項措施也可以 看出來日本政府想要人才盡快投入產業當中,因此縮短時數與學年,但同時增加 實習課程,如此一來,畢業生一畢業與工作接軌的可能性大增,並輔之以學校的 追蹤、研究指導,藉此增強產業的活力。

12 文部省實業學務局編纂,《實業教育五十年史續篇》(東京市:實業教育五十周年紀念會,1936),

134-138。

13 文部省實業學務局編纂,《實業教育五十年史續篇》,頁 135。

青年訓練所至青年學校

大正十五年(1926 年),日本政府以敕令第七十號公布青年訓練所令以及青年 訓練所規程,正式地將青年訓練所的教育模式在社會教育的環節中展開。原先青 年訓練所應該屬於社會教育的環節,將其放入實業教育或是職業教育體系中討論 欠缺妥當,但青年學校的成立卻與實業補習學校有密切的關係,故筆者仍然需要 對於青年學校進行討論。

青年訓練所原先創立的目的,是為了加強軍事訓練而設置,畢業於青年訓練 所者,可以縮短兵役的服役時間,有鑑於富國強兵的需求,希望青年訓練所可以 帶給日本青年強健的身心與體魄。14青年訓練所的實施要點包括了:15

一、 設立:青年訓練所以地方公立而並置於小學或實業補習學校為原 則;惟工場、鑛山、公司、商店等私人團體,如經日本政府核准,

亦得設立之。

二、 目的:青年訓練所,以鍛鍊青年身心,涵養其德性,授以職業及實 業生活所需知識與技能,藉以提高國民之素質為目的。

三、 入學資格:小學畢業者,得入普通科;普通科畢業或高等小學畢業 者,得入本科;本科畢業或具有相等資格者,得入研究科。

四、 入所年齡:年滿十四歲至未滿二十歲者,得入所接受訓練;中等學 校中退者,得視其年齡與程度編入適當年級。

五、 訓練科目:在普通科及本科均授修身及公民、普通學科、職業科及 體育;但在本科,除體育外並增加「教練」(軍訓)一科,女生則增 加家事及裁縫;普通學科包括日語、數學、地理、歷史、理化、職 業科得視地方情況,選擇農業、工業、商業之一。

六、 訓練期間:普通科兩年;本科:男子為五年或四年;女子三年或兩 年。訓練時數:普通科四百二十小時以上;本科男子八百十小時;

女子二百十小時以上;其中軍訓佔三百小時或三百三十小時以上,

其他科目佔三百小時或三百二十小時以上。

從以上青年訓練所的設計,可以明顯發現這樣的社會教育機構除了強化「軍事訓 練」的目的外,尚含有「職業教育」的設計內容,而且在設立原則當中,即以實

14 文部省實業學務局編纂,《實業教育五十年史續篇》,頁 166。

15 臺灣省文獻會編,《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六文教志(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89-1998),頁 294。

業補習學校作為青年訓練所的規劃地點。

依照昭和八年(1933 年)之調查,日本全國一共設立了公立青年訓練所 15,423 所,其中以實業補習學校充當者,佔4,310 所。16昭和十年(1939 年)四月,日本 政府以敕令第四十一號廢止青年訓練所與實業補習學校,頒布青年學校令以及青 年學校規程,將原先的青年訓練所與實業補習學校重新整合成為「青年學校」。17自 此日本不再使用實業補習學校之制度,全面以青年學校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