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章節架構與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 論

第四節 章節架構與內容簡介

本文共分六章。本章緒論簡介筆者的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方法,同時對過 去研究、探討實業教育的文獻進行回顧,希望將研究的基石建立在史學前輩與先 進的努力之上。本論文預計分為四個主要章節來探討臺灣在日治時期所面臨與實 業教育相關的問題,第六章結論則結合各章節研究成果進一步探討日治時期臺灣 實業教育。

本文第二章將嘗試釐清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逐步展開的教育體制的變化,

並將焦點放在過去較為人所忽略的實業教育體系之上。筆者將:檢視在領有臺灣 之前,日本是否是一個已經確立實業教育的政府?在領有臺灣之後,日本是否將 內地的學校制度,特別是實業教育的部分,延伸至臺灣,抑或選擇了另外一種方 式?同時繼續展開視野,檢視明治後期日本本身在實業教育方面的變化與發展。

再者,筆者將檢視臺灣在清廷割讓給日本,進入日本帝國統轄之後,實業教育從 無到有的過程。筆者擬說明實業教育在臺灣各種源流的起源與變化,以及初等與 中等教育體系當中展現出來的「類似」實業教育的面貌,並探討內地人就讀的實 業教育系統以及臺灣子弟就讀的實業教育系統是否有所分隔,如有,當中又展現 了怎麼樣的區別。

第三章持續關注大正初期至大正八年(1919 年)臺灣以「臺灣教育令」確立 實業教育體系之前,日本內地的實業教育的變化發展。大正時期恰逢第一次世界 大戰,戰爭對於日本的影響是否波及實業教育?再者,探討「臺灣教育令」的制 訂,其淵源與實業教育的爭取有否關係?明石元二郎總督的上任及其帶來的朝鮮

25 李文期,〈日本領臺時期的實業教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經驗,與確立臺灣實業教育制度之間是否有所牽連?並檢視「臺灣教育令」對於 臺灣造成的實業教育體系之變革,分析此時期內地人就讀的中等實業學校體系與 臺灣子弟可以選擇的中等實業學校體系,在學習上、在課程安排上、在教育目標 上是否有差別?

第四章將目光放在大正九年之後日本經濟的成長與衰退,以檢視實業教育制 度是否配合著時局而不斷起變化。其次檢視大正十一年(1922 年)的「新臺灣教 育令」(臺灣教育令改正,以下皆以新臺灣教育令或以新教育令稱之)帶給臺灣的 變化與發展,分析實業學校與實業補習學校逐步增設的過程,利用增設實業學校 的時間與增設實業學校的種類,解析不同時期,日本殖民政府希冀給予臺灣子弟 的教育資源。

第五章檢討戰爭時期實業教育的變化。在昭和十二年(1937 年)以後,日本 發動侵華戰爭,戰爭不僅是國與國之間的暴力行為,身為殖民地的臺灣,更由於 戰爭的關係發生許多重大的變化。在實業教育方面,日本政府為了或許所需的人 力資源,大量擴張實業教育的學校數量與學生人數,甚至在戰爭末期,將商業學 校轉換成為農業、工業學校,因應國策之需求。

第六章結論,首先進一步利用《臺灣現勢要覽》26提供的昭和十年(1935 年)

資料,整理日本與各殖民地之中等教育比較表,呈現日本、臺灣與其他個殖民地 間的橫向比較。再嘗試將前述各章研究所得之面向做出一個綜合性的評估,進而 討論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在實業教育中,展現出的近代性與殖民性。亦即對於殖民 當局人力資源的掌控與需求,從初期把握住技術知識到中期逐漸以階級的方式培 養兩個層級的技術人力,即以內地人子弟為高級技術人員,而以臺灣人子弟為實 際操作的技手型技術人員;日治末期,由於戰爭之需求,實業教育體系的學校數 與學生數的快速激增,展現出殖民政府培養國策人力資源的手段。綜前所述,予 以檢討並發掘其歷史意涵。

26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現勢要覽》昭和十二年版(臺北:臺灣總督府,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