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昭和十二年後臺灣實業學校制度的變革

第五章 臺灣實業教育在戰爭中的變化

第一節 昭和十二年後臺灣實業學校制度的變革

實業學校制度在進入戰爭體制之後,法規上一開始並無太大變化,但劇烈 的變動反應在實業學校的數量上的增加。在昭和十一年(1936 年)之前,臺灣 實業學校體制共有農業學校3 所(含農林學校)、工業學校1 所、商業學校 3 所。

昭和十一年當時的農業學校與農林學校有1,267 名學生就讀,工業學校 841 名學 生,商業學校則有 1,371 名學生。1但進入昭和十二年以後,各種實業學校的數 量快速增加,臺灣子弟進入實業學校就讀的機會與人數也大量激增。

昭和十六年(1941 年),實業教育的法規因應教育令的再改革,而有細部調 整。新教育令最大的改變是廢除了公學校、小學校之稱呼,統一以「國民學校」

作為編制,並公布國民學校令。實業學校令配合新教育令調整其入學資格,將 原先「尋常小學校、公學校」之資格要求,一律改為「國民學校」。2

昭和十八年(1943 年),實業學校再度產生變化,因應戰時的緊張,日本政 府重新制定教育相關法規,其中包括了以敕令第三十六號頒布「中等學校令」。

3新的中等學校令中因應戰時體制,將原先五年制的中等學校改為四年,同時亦 縮短了實業學校的就讀年限,該法令在次年開始實施,使得昭和二十年(1945 年)的三月,各中等學校(含實業學校)的四年級生與五年級應屆畢業生皆同 時畢業。4臺灣總督府亦在昭和十八年同時公布府令第五十二號「臺灣公立實業 學校規則」。5

1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三十八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1940),頁 96-97。

2 臺灣通信社,《臺灣年鑑》昭和十八年版(臺北市:臺灣通信社,1943),頁 342-344。

3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官報》第 293 號(臺北:臺灣總督府,1943),頁 98。

4 許雪姬等訪問,《王世慶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頁 58。

5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官報》第 293 號(臺北:臺灣總督府,1943),頁 110-113。

農業學校

昭和十二年(1937 年)4 月,總督府增設臺中農業學校,修業年限五年,

並招收農業科與園藝科兩科,每個年級各招收五十名學生,入學資格為十二歲 以上,尋常小學校畢業或具同等學力者。臺中農業學校較其他學校不同之處在 於設置園藝科,不過與農業科的差別在於園藝科的專業科目加修蔬果、果數、

花卉、造圃等四門課程,農業科則修習普通作物與特用作物兩門課程。6

昭和十三年(1938 年)4 月,增設新竹州立桃園農業學校。7同樣為修業五 年,招收十二歲以上,尋常小學校畢業或具同等學力者。但桃園農業學校設置 科目為農業科與農產加工科,其中農產加工科亦為過去農業學校未嘗開設過之 科別。該校招生時竟然爆滿,預計招收一百名學生,結果申請入學者高達七百 名。8

昭和十四年(1939 年)4 月,增設臺南州立臺南農業學校。修業年限五年,

設置農業科、農業土木科、畜產科,並預計招生130 名學生。9該校學生被《臺 灣日日新報》稱之為「鍬之戰士」,10可見戰爭的味道亦已經開始感染到了實業 學校的設校。昭和十六年(1941 年)4 月,增設花蓮港農林實業學校,分別招 收農業科與林業科。昭和十八年(1943 年)增設臺中州立員林農業學校。

日治末期,由於因應「非常狀態」,總督府於昭和十九年(1944 年)進行一 波大的學制改革,名之為「決戰下教育狀態之非常措置」。因應戰爭需求,將原 有之新竹商業學校轉換為新竹州立新竹農業學校。11茲將前述農業學校、農林學 校之成立,整理如下:

6 《臺中州立臺中農業學校一覽》(臺中市:臺中州立臺中農業學校,1940),頁 1-2。

7 〈農業、農產加工の 獨自な兩科 新設桃園農業の內容〉,《臺灣日日新報》第 13602 號,昭和 13 年 2 月 2 日,第二版。

8 〈桃園農業學校 七倍の志願者〉,《臺灣日日新報》第13652 號,昭和 13 年 3 月 24 日,第七版。

9 〈臺南農業校 一日附で認可さる〉,《臺灣日日新報》第14024 號,昭和 14 年 4 月 2 日,第五版。

10 〈臺南農業學校寳公で當分授業〉,《臺灣日日新報》第 14045 號,昭和 14 年 4 月 24 日,第五 版。

11 臺灣通信社,《臺灣年鑑》昭和十九年版(臺北市:臺灣通信社,1944),頁 492。

表5-1 農業學校名稱、位置、修業年限、設立日期一覽

名稱 位置 修業年限 設置日期

嘉義農林學校 臺南州 五年 1919 年 4 月

宜蘭農林學校 臺北州 五年 1926 年 4 月

屏東農業學校 高雄州 五年 1928 年 4 月

臺中農業學校 臺中州 五年 1937 年 4 月

桃園農業學校 新竹州 五年 1938 年 4 月

臺南農業學校 臺南州 五年 1939 年 4 月

花蓮港農林學校 花蓮港廳 五年 1941 年 4 月

員林農業學校 臺中州 五年 1943 年 4 月

新竹農業學校 新竹州 1944 年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臺灣教育會,《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市:臺灣教育會,1939),頁 911-912。

臺灣教育研究會,《臺灣學事年鑑(昭和十五年)版》收入阿部洋編,《日本殖民地教育政策史料集 成(臺灣篇)》第4 卷(東京:龍溪書舍,2007 復刻),頁 136。《臺灣日日新報》各校設置新聞。

臺灣通信社,《臺灣年鑑》昭和十九年版(臺北市:臺灣通信社,1944),頁 492。

由前節述及上表可見,在1937 年之前,即尚未進入戰爭準備之前,農林學 校與農業學校之數目為實業學校之冠,共有三所,且設立之所在皆為臺灣農業 之重鎮。但在 1937 年之後,因應戰爭,有新一波增設學校的風潮,除了 1940 年、1942 年兩年以外,年年增設學校。並在戰爭末期,發布「學徒動員實施要 綱」,針對農業學校指示:「農業學校學生之動員,重點指向於食糧增產、國防 建設事業等。」12農業學校的學生被要求協助戰爭,同時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是為 食糧增產以發揮學校的特性。

12 臺灣通信社,《臺灣年鑑》昭和十九年版,頁 492。

工業學校

工業學校的增設要等到昭和十三年(1938 年),該年臺灣總督府才在臺中州 臺中市的下橋子頭設置臺中工業學校。昭和十五年(1940 年)4 月,在花蓮增 設花蓮港工業學校,設置科目三科:機械科、電氣科與應用化學科,13同時該校 修業年限僅為三年,為乙種學校之規模,且明確指出該校之設置為戰時下之體 制,並在昭和十八年(1943 年)改設為甲種工業學校。14

昭和十六年(1941 年)增設臺南工業學校,為修業年限五年之甲種工業學 校,設置五科:機械科、應用化學科、電氣科、土木科、建築科。15昭和十七年

(1942 年)在高雄,增設高雄工業學校,該校前身為高雄州商工獎勵館附屬工 業講習所,因此該校之設立近似於徒弟學校之形式,修業年限為三年,招收機 械科、電氣工學、電氣化學、土木科、建築科等五科學生。16

日治末期,臺灣總督府因應戰爭需求,進而增設三所工業學校,新設立新 竹工業學校,並將原本的彰化商業學校轉換為彰化工業學校,原有之嘉義商業 學校轉換為嘉義工業學校。17

總計日治時期開設之官方設置公立工業學校共有八所,另有私立工業學校 一所,即為開南工業學校。開南工業學校原為大正六年(1917 年)設立的「私 立臺灣商工學校」,創校經費一半來自總督府、一半來自地方紳商。昭和十四年

(1939 年),配合南進策略,當局希望能夠大量培養開拓南洋的商工人才,於是 以臺灣商工學校為基礎,增設兩所學校:開南商業學校及開南工業學校,其開 拓南洋之目標完全展現於該二校校名當中。茲整理前述工業學校,製表如下:

13 〈花蓮港工業入試〉,《臺灣日日新報》第 14388 號,昭和 15 年 4 月 3 日,第五版。

14 〈花蓮港工業學校の甲種昇格近く陳情〉,《臺灣日日新報》第 15236 號,昭和 17 年 8 月 5 日,

第二版;〈花蓮港工業學校甲種工校に昇格〉,《臺灣日日新報》第15461 號,昭和 18 年 3 月 20 日,第三版。

15 〈新設臺南工業 五科を併置して開校〉,《臺灣日日新報》第 14676 號,昭和 16 年 1 月 19 日,

第四版。

16 〈新設の高雄工業きのふ開校〉,《臺灣日日新報》第 15112 號,昭和 17 年 4 月 2 日,第四版。

17 臺灣通信社,《臺灣年鑑》昭和十九年版,頁 492。

表5-2 工業學校名稱、位置、修業年限、設立日期一覽 名稱 位置 修業年限 設置日期 臺北工業學校 臺北州 五年 1912 年 7 月 臺中工業學校 臺中州 五年 1938 年 4 月 私立開南工業學校 臺北州 三年 1939 年 4 月 花蓮港工業學校 花蓮港市 三年 1940 年 4 月 臺南工業學校 臺南州 五年 1941 年 4 月 高雄工業學校 高雄州 三年 1942 年 4 月 新竹工業學校 新竹州 1944 年 彰化工業學校 臺中州 1944 年 嘉義工業學校 臺南州 1944 年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臺灣教育會,《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市:臺灣教育會,1939),頁 911-912。

臺灣教育研究會,《臺灣學事年鑑(昭和十五年)版》收入阿部洋編,《日本殖民地教育政策史料集 成(臺灣篇)》第4 卷(東京:龍溪書舍,2007 復刻),頁 136。《臺灣日日新報》各校設置新聞。

臺灣通信社,《臺灣年鑑》昭和十九年版(臺北市:臺灣通信社,1944),頁 492。

我們可以在上面的表格清楚發現,在1938 年之後,連續每年增設工業學校的作法,

一直持續到1942 年。配合花蓮港工業學校設校理由與開南工業學校設校理由來 看,可以確定這一波的增設學校,與進入戰爭體制有很大的關係。同時增設的工 業學校包含了各種形式:甲種、乙種、徒弟學校,而越後期的學校越走向快速培 養人力的體制,如高雄工業學校,即為培養最快速能夠應用的徒弟學校形式,在 戰爭末期迅速補上具備一定技術能力的人力資源。而1944 年增設與轉換的三所新 工業學校,完全是因應戰爭需求,在「學徒動員實施要綱」中針對工業學校規定:

「工業學校學生一概動員於軍關係之重要工場、事業場。」18可見工業學校必須供 應戰爭需求的技術人力。於是增設工業學校或轉換其他學校成為工業學校以增加 需求的技術人力資源,成為戰爭末期日本意欲獲取戰爭勝利的最後手段。

商業學校

昭和十二年(1937 年)4 月 1 日,增設高雄商業學校,昭和十三年(1938 年)

昭和十二年(1937 年)4 月 1 日,增設高雄商業學校,昭和十三年(193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