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本實業教育的確立與沿革

第二章 日臺實業教育初期發展歷程及其差別性政策

第一節 日本實業教育的確立與沿革

學制與起源

近代日本教育制度的起點以及基本方針的擬定,可以上溯到明治五年(1872 年)「學制」的訂定。明治四年(1871 年),日本正式設置文部省,由文部省來負 責全國的教育活動與教育方針。

讓我們先來探究這個教育法令的起源,以及日本政府希望實施的教育方針與 教育政策究竟內容為何。在「學制」頒佈之前,明治五年 8 月 2 日,已由太政官 發布第214 號布告〈關於學事獎勵之御告書〉,云:

人欲自立其身、自治其產、自昌其業,非先脩身、開智、長才藝不可。為 脩身、開智、長才藝而設學校。日常生活所用之言語、書、算之初,乃至 法律、政治、天文、醫療等專門學術,亦皆靠學習而成。故應勉勵從事之,

而後方得謀生、興產、昌業。學問乃立身之本。當前,不少人遭受飢餓,

誤入歧途,事業失敗,家破人亡等不幸,當事人之不學無術實為其主因。

我國設置學校歷史悠久,惜因方針偏誤,學校僅為士族所獨佔,庶民與婦 女,皆被掃除門外,一般國民固不知學問為何物。少數接受過教育者,亦 不明白學問乃濟世立國之寶,但知記誦詞章,空談虛理,自鳴得意,卻不 能實踐力行,以成就事業。此長期累積之惡習,阻礙社會之發展,生活之 貧困,民生之疾苦,此皆教育不普及之故也。文部省為使國民有普遍就學

2-1 啟蒙思想 家箕作麟祥

之機會,特釐定教育計畫。希望全體國民不分華族、士族、農、工、商各 階級,都應接受教育。盼能做到:邑無不學之戶,家無不學之人之理想。

各家庭父母於瞭解政府之用意後,務須為子女前途著想,督促入學。高深 學術,因個人稟賦有異,不能強求一致,然幼童不分男女皆應接受基礎教 育。如有子女不入學者,將以父母之過論罪。1

藉由上述的布告,我們可以思考日本政府本身對於學習所持的態度,認為通過教 育可以獲取的,不僅僅是初步的技能與知識,專門學術也必須藉由教育來取得;

更進一步地,教育可以幫助國民增進知能、獲得職業。這個布告也認為,社會上 許多貧病交逼的現象,問題的癥結點便在於當事人本身的無能力,但是我們可以 藉由教育來改善它。布告最末提及理想:「邑無不學之戶、家無不學之人」,希望 能夠將教育的理念拓展到每一位國民的身上,更希望自己國家未來的人民擁有更 高的人力素質。由此觀之,雖然我們不能在這份布告當中看到實業教育之詞彙,

但是讓學生受教育以獲取技能並幫助未來的就業,實際上隱含了實業教育的目標。

日本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兼法學家箕作麟祥,會同岩佐純等 十二人負責起草「學制」,2明治五年(1872 年)9 月 5 日,文 部省正式頒布「學制」,通編一百零九章,其規定包括學區、學 校、師資、學生及考試、海外留學生規則、學費等事項,六年

(1873 年)3 月公布「學制二編」,4 月更繼續頒布「「學制二 編增補」(學制二編追加)。在「學制」中,第二十九章至第三 十七章規定與「中學」相關事項,同時明確地在第三十四章、

三十六章與三十七章中,處理農業、商業與工業學校,此應為 日本實業教育初步雛形的成形。3日本在「學制」訂立之初,將

全部的心力先放在拓展基礎建設,也就是普通教育與初等教育。同時,我們可以 看到,日本政府自始便將實業教育放在中學(中學校)的體制之內作規定與討論。

但是很快地,在隔年的「學制二編」開始追加專門學校的規定。不過專門學校的 設置目的,在規定當中,其學校體制是希望等同於與外國語學校,雇用外國教師。

專門學校的設校理念為「專取彼之長技」,並在規程中詳細規定了商業學校、農業 學校、工業學校、鑛山學校、諸藝學校等。4不過在「學制二編〉的第一百九十章

1 教育史編篡會,《明治以降教育制度發達史》(東京:龍吟社,1938),頁 276。另參考内閣官報 局編《明治年間法令全書. 第一卷. , 自慶應三年十月至明治元年十二月》(東京:原書房,2004)

之復刻資料。

2 海後勝雄、廣岡亮藏,《近代教育史》(東京:誠信書房,1951),頁 31。一同起草者尚有:內田 正雄、瓜生寅、木村正辭、杉山孝敏、込新次、長谷川泰、西瀉訥、織田尚種、河津祐之等人。

3 文部省實業學務局編纂,《實業教育五十年史》(東京市:實業教育五十周年紀念會,1934),頁 37。

4 諸藝學校的範圍相當廣泛,包含算數、幾何、三角,也包括了地理學、博物學、化學等科目,

清楚地表達專門學校的目的,條文為:

以外國教師進行教授之高尚的學校(法學校、理學校、諸藝學校之類),泛 稱之專門學校。但此學校與師範學校同樣,得其[外國之]學術,而未來

[達到]以我邦語教授我邦人為目的。5

由此可見日本政府在當時,希望將來能夠培養本國的教師資源,但一開始學校的 教學與課程,需要仰賴外國教師來傳遞各種科學知識。外國教師的聘請固然是一 種方式,但是如果能夠培養自己的國人成為教師,不僅在學習上面對於日本更有 幫助,同時可以省下較多的經費,繼續投入其他各方面的發展,這應該是專門學 校養成教師的意義所在。

由於整體的學校體系上在摸索的狀態,可以被我們視為中等教育的「實業教 授場所」6,在農業方面開展出了農業講習所的方式,石川縣、岐阜縣、廣島縣等 地都有開設農業講習所。講習所的招生目標,是希望招收「熱心農業之人」(農業 篤志者),同時政府給予公費。工業方面,則有製作學教場以及女子手藝學校的形 式,其中的製作學教場,由於附屬於東京開成學校,7整體教授規則與教學內容銜 接開成學校的專門學科,學生畢業後的評價相當高,使日本政府開始思索成立中 等的工業學校。8可惜製作學教場僅維持了三年的時間,隨著東京大學的創辦,開 成學校被併入東京大學,程度較低的製作學教場也隨之廢除。商業講習所的成立 比前述的農業、工業來得晚。不過商業講習所起步雖晚,進展卻較快,並追加設 立夜間學科,明治十二年更將各地的商業夜學校改制為庶民夜學校,就讀內容則 與過去商業夜學校大致相同,可視為商業夜學校的延伸。

甚至還有製造學、機械製作。除以上列舉各種學校外,同時在〈學制二編〉與外國語學校並列 的專門學校尚有獸醫學校、理學校、醫學校、法學校。

5 文部省實業學務局編纂,《實業教育五十年史》,頁 57。[]為筆者求理解之便利而加。

6 由於此時日本的學校體制尚未完備,由於專門學校應視為高等教育,本文主要以討論中等教育 體系為主,在尚未出現「學校」型態的中等教育體系之實業學校時,執行中等實業教育機關任 務之場所,用實業教授場所替代學校之稱呼,希望能更貼近當時之情境。

7 安政二年(1855 年),幕府在江戶創立洋學所,自此不斷改制。安政四年(1857 年)改稱蕃書 調所,文久二年(1862 年)改為洋書調所,文久三年(1863 年)改稱開成所,明治後,歷經大 學南校、第一大學區第一中學、開成學校等名稱,最後在明治七年改名為東京開成學校。嚴格 來說,一開始的開成學校是幕府時代的外語教育機關,但是進入明治以後,日本政府嘗試建立 一所象徵國家力量的大學,將昌平學校改制,以醫學校做為大學東校,而上述之開成學校為大 學南校,但實際上大學南校的教育內容仍然保持著以外語(英、法、德)、數學、史地、物理的 學習科目。文部省後來規劃南校設置理學、化學、法學等專門學科,並設定考試入學,結果應 試的20 名無一人及格,文部省於是在學制公布後,改制為第一大學區第一中學,更在明治六年 的學制二編制訂後,改制為開成學校,並以專門學校的姿態經營。最後在明治十年(1877 年),

文部省合併東京開成學校與東京醫學校,正式成立東京大學。

8 文部省實業學務局編纂,《實業教育五十年史》,頁 111。

教育令時代

日本教育制度在明治十二年(1879 年)起了變化,同年 9 月 29 日公布「教育 令」取代「學制」,並在十三年(1880 年)與十八年(1885 年)作了兩次的改正。

但是教育令時代卻是一個不算成功的時期。明治十六年(1883 年),原先日本 小學的就學率為51.03%,但接下來每下愈況,明治十九年更後退至 45%,9可是說 是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相當奇特的時期。在這段時期,原本文部省在規劃日本教育 令草案第二十五章時,擬置入「專門學校為所教專門一科之學術,農業學校、工 業學校、商業學校、外國語學校等屬之」一條,但最後仍被刪除,沒有放入教育 令的條文當中,10所以在教育令的時代,仍然沒有獨立出實業學校的制度。不過在 明治十三年的(教育令改正)草案中,重新擬定放入職工學校,藉以跟專門學校 做出區隔,並規定職工學校為各種工藝教育之場所。草案當中更附有理由,認為 振興實業、提高生產的重要部分,來自於職工學校的教育養成,不能夠在教育令 中列入職工學校,是過去的疏失(闕典)。草案送達元老院後,進一步受到修正,

最終修訂完成的教育令規定中,專門學校的條文後方加上了職工學校、農學校與 商業學校這是使專門學校與實業學校有所區別之法令條文的出現。

學校令時代

日本的教育制度變化相當頻繁,同時也很複雜,明治十九年(1886 年)以後,

通稱進入了學校令時代。此一時期,日本政府在各級學校制度中,分別頒布「帝 國大學令」、「師範學校令」、「中學校令」與「小學校令」等各級學校令,也就是

通稱進入了學校令時代。此一時期,日本政府在各級學校制度中,分別頒布「帝 國大學令」、「師範學校令」、「中學校令」與「小學校令」等各級學校令,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