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快速成長的實業補習學校

第五章 臺灣實業教育在戰爭中的變化

第二節 快速成長的實業補習學校

市:臺灣通信社,1944),頁 501、503。

配合第四章的圖4-1 與上圖可見,實業補習學校無論校數或是學生數不論何時 都處於成長狀態,學校數目與學生人數都不斷增加。學校數目有兩次快速攀升的 時間,一是自大正十一年(1922 年)起至昭和三年(1928 年),由原本的七校迅 速增加至三十一校;二是自昭和十一年(1936 年)之後,由三十九校快速攀升至

八十六校。學生數目則是呈現兩階段速率的成長,在昭和十一年之前,成長穩定 但較為緩慢,昭和十一年之後,隨著學校數目的激增,學生人數同時飆昇。

就中等實業學校數目的變化,我們可再做思考,昭和三年之前,僅在昭和元 年(1926 年)增設宜蘭農林學校,但這段期間實業補習學校的數目卻快速提升,

表現出此時希冀的人才培育交由實業補習學校來補足即可的態度。第四章已有分 析,這段期間,實業補習學校中的農業補習學校數目提升最多,由二校快速上升 至二十七校,其他方面如水產補習學校維持二校不變,商工補習學校由一校增加 為二校,商業補習學校由二校增加至四校等情況。綜上所述,這段期間大量增加 的是農業補習學校,表現出殖民政府希望藉由實業補習學校之制度培育的人才還 是以農業人才為主。但是第一次激增期僅為農業補習學校快速增加,學生數目僅 呈現緩慢提升的趨勢,農業補習學校在招收臺灣子弟上,並無太大的魅力。

第二次快速攀升期的發展趨勢則完全展現不同面貌。農業、商業補習學校的 成長相當緩慢且產生停滯,取而代之的是自昭和八年(1933 年)才開始的家政女 學校20與昭和十二年(1937 年)才獨立成校的工業補習學校。其中家政女學校至昭 和十八年(1943 年)共設校三十所,同時昭和十八年共招收女學生六千七百七十 人,女子大量進入實業補習學校體系成為這段時期實業補習學校成長的的一大特 色。回顧佐藤源治昭和十八年寫成的《臺灣教育的進展》,佐藤指出實業學校體系 中,實業學校主要收容男性學生,實業補習學校主要收容女性學生。21筆者認為,

為自昭和八年以後快速增加的家政女學校數量以及大量的學生數目,導致佐藤源 治寫下這樣的招生差異性。

不過家政女學校亦可以引發一個問題,三年制的家政女學校究竟應該如何分 類?吳文星老師表示曾表示其母親即為家政女學校之畢業生,身為歷史現場參與 者,三年制的家政女學校似乎與多為二年制的實業補習學校並不相近。但翻查《臺 灣總督府學事年報》與《臺灣總督府統計書》後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翻查《臺 灣總督府學事第三十二年報》,實業補習學校在昭和八年開始,有「技藝學校」一 類,同時翻查對應的《臺灣總督府統計書》後發現,在其表格下方有註解表示技 藝學校事實上是家政女學校及農業家政學校。自昭和十年開始,《臺灣總督府學事 第三十四年報》將家政與技藝分開統計,臺中有家政學校一所,是為昭和十年成 立的臺中家政女學校,另外台南州則有州立台南女子技藝學校與嘉義女子技藝學 校兩所。再利用《臺中州教育狀況》可以整理昭和十一年(1936 年)臺中州的實

20 事實上昭和八年成立的是州立台南女子技藝學校,但後來女子技藝學校皆改制為家政女學校,

故筆者將女子技藝學校與家政女學校一併計算。

21 佐藤源治,《臺灣教育の進展》(臺北市:臺灣出版文化會社,1943),頁 136。

業補習學校如下表:

表5-4 昭和十一年臺中實業補習學校概況

學校名稱 修業年限 班級數 教職員數 學生數

東勢農林國民學校 2 2 5(3) 36

臺中家政女學校 3 3 男1

女2(3)

本島人159 內地人140 彰化商業專修學校 3 3 5(1) 本島人145 內地人7

后里農業國民學校 2 1 3(1) 40

員林農業國民學校 2 2 3(1) 57

草屯農業家政專修

學校 3 4 女3(2)

男43 女65 內地人7

資料來源:臺中州教育課編,《臺中教育狀況》(臺中,臺中州教育課,1936)。()表兼任教師。

由上表可以發現,除了家政女學校修業年限為三年之外,彰化商業專修學校與草 屯農業家政專修學校修業年限亦為三年,故三年制以仍然有可能為實業補習學校 的制度體系。

實業補習學校的另一項重要變化,是在昭和十年(1935 年)之後,實業補習 學校制度與內地產生了分裂。分裂的原因在第四章中略有提及,昭和十年日本政 府以敕令第四十一號頒布「青年學校令」,廢止各地的青年訓練所與實業補習學 校,統一改制成青年學校。青年學校除了是社會教育的一環,同時具備軍事訓練 的重要角色,但由於此時臺灣子弟並沒有服兵役的義務,因此在臺灣,並不能夠 用青年學校的制度來取代臺灣的實業補習學校。因此臺灣保留了青年訓練所與實 業補習學校制度,青年訓練所主要是招收具有兵役義務的在臺內地青年。昭和十 年以後,日本內地不復見實業補習學校,但實業補習學校之制度卻保留在臺灣。

青年學校制度的正式影響臺灣子弟要到昭和十四年(1939 年)5 月 11 日,總 督府以府令第六十號公布「臺灣青年學校規則」,22正式對臺灣子弟實施青年學校 制度。臺灣子弟對於青年學校,由於對戰爭抱有疑慮,一開始入學的情況並不踴

22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府報》第 3577 號,(臺北:臺灣總督府,1939),頁 27。

躍,直至戰爭末期,對日本國家的認同逐漸升高,才吸引不少青年就讀。23然而一

年份 1923 1925 1927 1929 1931 1933 1935 1937 1939 1941 1943

實業學校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