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李天祿布袋戲之歷史

李天祿布袋戲為本研究中適地性遊戲的學習內容,本章節將由李天祿大師 的生平作出發,說明李天祿所參與的事件及地點,探討李天祿布袋戲在各個時 期的發展及意涵,甚至窺探出台灣在該時期的社會情況,進而提及李天布袋戲 對於台灣布袋戲的代表性及重要性,描繪出李天祿布袋戲的完整架構。以下將 分成兩個部分,分別是「李天祿布袋戲之發展」以及「李天祿布袋戲之特色及 重要性」,來進行對李天祿布袋戲的探討,並在最後歸納出章節小結。

一、 李天祿布袋戲之發展

李天祿布袋戲之歷史相當悠久,跨越了清代、日治以及中華民國時期,歷 經了各個時代所發生的重要大事,感受了每個朝代不同的社會氛圍,因此在李 天祿的布袋戲演出當中,可以從中發現台灣的農業社會縮影,了解所處時代的 氣氛,是台灣布袋戲的經典代表人物之一。

(一) 李天祿的成長過程

李天祿生於 1910 年(民前 1 年),出生地為台北廳大稻埕區的北門口街,

日治時期稱為太平町、一町目或二番地,若依照現今位置來對照,則位於延平 北路的北門口附近(曾郁雯、趙曼如,1991)。北門位於現今台北市區的交通 要衝,其所位在的大稻埕區域,則是自清代以來就為台北地區的重要對外通商 口之一,所有重要的商品以及人物,許多都會經由此地來到台北地區,因此此 地匯聚了各種不同的商人和商務人士,也讓各種文化在此地匯聚而交流,使得 大稻埕也成為人文歷史的一個重要據點。

李天祿在人文薈萃的大稻埕成長,父親許金木為布袋戲名師許金水的門下

弟子,出師後自組「楚陽台」。李天祿跟隨著父親許金木的腳步,從小開始學 習布袋戲中重要的基本動作,並於 13 歲開始在父親的戲班中擔任二手,跟著 父親在外頭演戲(黃永川,2006)。由此可知李天祿受到父親的影響甚大,自 幼開始學習布袋戲,並且在父親的嚴厲指導下,也間接影響了李天祿對於布袋 戲的態度,使得李天祿非常專注於練習,扎下相當深厚的布袋戲基礎。

(二) 李天祿的初期發展過程

1930 年(民國 19 年)時,李天祿 20 歲,離開他待了一陣子的南管布袋戲 班龍鳳閣,進入位於陳悅記祖宅,班主為陳阿來的樂花園戲班。陳悅記祖宅因為 其族人陳維英相當重視教育,為仰山及學海等書院院長,因而又稱為「老師府」

(李乾朗,2001)。李天祿也在同年 4 月,開始擔任樂花園的頭手。而頭手是布 袋戲演出的主要成敗關鍵,也是吸引群眾觀賞的主要原因,需要精湛的演出技 巧,以及從小生活在群眾中所領悟出的庶民特質,才能勝任(黃永川,2006)。

因此李天祿相當年輕,就獲得了樂花園戲班班主的賞識,實屬難得。

此時李天祿也在戲班中,結識樂花園戲班班主的女兒陳茶。郭瑞鎮(2010)

在《掌藝游俠:陳錫煌生命史》中寫道,李天祿曾在他的回憶中,回憶起陳茶,

他認為陳茶人長得不錯,年紀又相當,是個很適合的對象成家立業,再加上戲班 的人也鼓吹他娶陳茶,戲班班主陳阿來也非常欣賞他布袋戲的演出實力,相當喜 歡李天祿,於是他就下定決心入贅陳家,與陳茶結為連理;但是,由於李天祿的 父親也是入贅,如此可能使得家中連續三代人都是同為入贅的命運,讓李天祿的 父親相當不贊同這場婚姻,因而掀起了一場家庭風波。

不過李天祿並沒有因為成為樂花園戲班的頭手而感到滿足,在 1931 年(民 國 20 年)時,李天祿在此時創辦了「亦宛然」,並在戲棚頂窗的匾額保留了「華

陽台」三字,以表師承,並開始於濱江街一帶演出。此時的李天祿,抱有相當大 的野心,希望擠進一流戲團之列,因此除了努力開發戲棚上的機關及布景外,也 相當積極尋找與如「小西園」、「宛若真」等知名布袋戲團,進行「棚絞」,也就 是在同個場所,同時進行布袋戲的演出,互相比拼人氣,藉此打開知名度。果真 在 1935 年(民國 24 年)時,李天祿的努力沒有白費,在十一間仔(現今大龍街 與蘭州街間區域)以《李世民遊地府》一戲,搭配向基隆麗春園布袋戲團所租借 的活動布景,讓李天祿在棚絞中獲得相當高的知名度,一夕擠身成為一流布袋戲 團(邱莉慧、李俊寬、邱昀、吳是虹,2010)。從李天祿的經歷中,可以得知李 天祿對於布袋戲的創意以及細心,並且充分運用人際關係來取得棚絞的勝利;而 他如此執著及努力學習的態度,也使得亦宛然逐漸壯大起來,甚至在往後的年 代,開始協助布袋戲界的發展,成為大家所敬重的布袋戲大師。

另外,也可以從此類型的演出當中,窺見台灣布袋戲和民俗信仰的重要關聯 性,因為促成演出的本質,基本上是民俗信仰中的酬謝神明。當時台灣是以農業 為主的年代,除了民間信仰所舉辦的活動外,其它休閒活動並不普及,再加上此 活動也是社交場所的最佳場合,因此在當時人們的成長過程中,留下深刻的記 憶,同時戲班也藉此機會展現技藝、獲取人氣,廟宇也能吸引更多的信眾,相輔 相成(傅建益,2000)。而在李天祿布袋戲的後續發展,依然能夠見到布袋戲和 民俗信仰的關係,證明了重要的關聯性。

(三) 李天祿在日治時期的轉折

但李天祿布袋戲在發展的過程當中,並不是一路都如此順遂,當中還是有遇 到一些困難存在,不論是政治因素還是社會因素。在 1937 年(民國 26 年)時,

七七事變爆發,在中國的中華民國政府全面展開對日本的抗戰,使得日本擔心台

灣和中國之間的歷史因素和民族關聯性,導致台灣人民對於戰爭的理解方向不 同,於是便加強對台灣的控制,因而展開皇民化運動(陳玲蓉,1992)。當時被 日本所統治的台灣,思想及生活行為受到日本的強力控制,雖然財政、經濟以及 教育方面發展都較為出色,但在政治方面卻完全沒有自由,總督府對於言論進行 嚴密的管控,希望建立穩固的統治實力(曹永和,1985)。由於上述原因,使得 布袋戲的演出內容也受到了限制,必須要經由日本政府審查並通過,才能進行演 出,當時就有受皇民奉公會指導的台灣演劇協會,來加強劇本審查的事件發生。

李天祿當時也受到了演出限制的影響,使得其改行在家門前賣青蚵,形成有趣的 狀態,到最後也因李天祿不善經營,而草草收手。不過,李天祿也沒有因為此次 的失敗而灰心喪志,他重新回到布袋戲演出的路上,正好接了「大龍歌劇團」的 導演,前後三年多的時間,又待了苗栗客家班「東興劇團」、台中「紅玉歌劇團」、 基隆「高砂劇團」以及苗栗「東亞歌劇團」(郭瑞鎮,2010)。因此在此時期,李 天祿雖然無法繼續亦宛然布袋戲團的經營,但是他卻在其他布袋戲團當中,奠定 了他的布袋戲生涯,也證明了李天祿對於布袋戲的熱愛,才會使他在這麼惡劣的 環境中,還繼續演出布袋戲。

(四) 李天祿在安西街的發展

在 1945 年(民國 34 年),日本將台灣歸還給中華民國政府後,李天祿便重 新恢復亦宛然布袋戲團的活動,並且在 1950 年代時,舉家從台北市的老師府,

搬遷至現今安西街和涼州街一帶,也就是大稻埕的區域,設立了亦宛然戲棚以及 亦宛然聯絡處。而戰後布袋戲在台北的流行,就是由大稻埕開始(陳龍廷,2010)。

亦宛然戲棚的位置在現今安西街大稻埕公園附近的區域,而亦宛然聯絡處,

則位在涼州街和迪化街岔路口附近的區域,正好和競爭對手「小西園」的聯絡處

相互對望(邱莉慧、李俊寬、邱昀、吳是虹,2010)。而在當時,由於電話並不 普及,擁有電話是相當稀有的一件事情,而布袋戲團為了聯絡以及安排日程,必 須要擁有電話才會比較便利,因此當時亦宛然和小西園的聯絡處,都是和他人共 同經營,依附在其它店面底下,只擁有個狹小的空間進行演出日程安排及預約,

如亦宛然聯絡處,就是和李天祿友人所經營的飼料店共同使用,小西園聯絡處也 是依附在小西園茶室底下。而若演出安排數量多的話,甚至要等上一年才有辦法 預約到布袋戲團演出,可見當時布袋戲相當熱門,並且受到民眾們的需要。

不過藉由上述布袋戲相當興盛的現象,也表明了當時台灣社會對於布袋戲 的需求量相當龐大,其原因其實可以歸咎於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再加上 國共內戰導致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灣的因素。因為當時剛結束或正在發生的兩 件事情,都屬於戰爭,而戰爭需要徵兵來擁有更多的兵源,因此台灣民眾會擔心 出征子弟的性命安危,並祈求神明保佑,若平安歸來,則必定加倍酬謝神明保佑;

而酬謝神明保佑的方式,其中一個方式就為請布袋戲來演出。在布袋戲酬謝神明 的原因當中,其實也包含著台灣移民的心理,相當人性化,認為神明們和自己有 相同的文化及喜好,甚至認為看完戲能讓心情變好,才更能保護人民(胡有鳴、

馬欣來,2001)。從以上現象可以發現,民俗信仰的功能性,具有慰藉心靈以及 安定人心的作用,甚至傳承了文化與民間的表演藝術(王淑端,2008)。

而也因為民俗信仰的原因,導致當時台灣布袋戲演出需求量非常高,除了讓 許多布袋戲團都無法負荷外,也產生了連鎖效應,致使負責後場的樂師人力也相

而也因為民俗信仰的原因,導致當時台灣布袋戲演出需求量非常高,除了讓 許多布袋戲團都無法負荷外,也產生了連鎖效應,致使負責後場的樂師人力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