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俄羅斯政治文化的傳承

第二節 威權路徑的強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威權路徑的強化

經歷混亂時期無政府狀態,新生的羅曼若夫王朝,在治國策略的選擇上,採取 了更為保守的政策。雖然在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以及凱薩琳二世(Catherine II)的開 明專制之下,與西歐的接觸頗多,基本上政權仍然延續著諸多的舊傳統,繼續維持 中央集權的政治基調,也大大的影響日後俄羅斯所選擇的政治道路。

一、法定正統三信條

尼古拉一世(Nicholas I)統治帝俄時期,是俄羅斯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的時代,對內設置「第三部」(The Third Section)審查出版品,從嚴控制臣民的思想,

對外積極派兵干預當時在歐陸風貣雲湧的革命運動,使其獲得「歐洲憲兵」(The Gendarme of Europe)之稱號。不傴如此,尼古拉一世有鑑於知識分子不斷的鼓吹革 命思想、解放農奴等問題,已經威脅到帝國的根基,必頇有可以對抗自由主義,而 且保持俄國傳統的一套思想體系,因此,在 1832 年由時伕教育部副部長的尤瓦若 夫(S. S. Uvarov)發布《法定正統三信條》(Official Doctrines)的教育方針,包含了:

君主專制(Autocracy)、正統東正教(Othodoxy)、民族特性(Nationality)。75三信條總 結了俄羅斯千年歷史的立國精神以及信伖基礎,並且揭示了日後的俄羅斯人民何謂 思想的正確性,在俄羅斯的政治文化中佔有承先啟後的指導地位。

由瓦若夫的指令中指出:當宗教與各種政府制度在歐洲急速的崩潰,當腐蝕性 的邪惡思想在氾濫著,在面對我們四周的罪惡現象時,一定要將祖國建立在一個基

75 三信條原本並無正式名稱,「法定正統信條」是 1870 年代的帝俄歷史學家皮帄(Alexander Pypin)所賦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於人民幸福、力量與生命的堅固基礎上。我們一定要找出形成俄羅斯民族特性,也 只屬於俄羅斯人民特殊性格的原則是什麼…俄羅斯人民謙恭地、緊密地依附在他們 祖先的教堂,他們自古以來,就信奉教堂是保障家庭與社會幸福的依靠。對自己祖 先的信仰不尊敬的話,個人與整個民族都會滅亡。深愛祖國的俄羅斯人民都會同 意,沙皇王冠上的一顆珍珠被偷竊的結果,這趕不上我們正統信仰中任何一個信條 被破壞的嚴重性。君主專制是俄羅斯在政治上生存的主要條件,沙皇陛下的無數臣 民都感受到這項真理,無論地位、教育高低、與政府疏密與否,他們對於只有一個 強壯、仁慈與開明精神的君主專制,才能保障俄羅斯人民生命的堅固信念,卻是完 全一樣。76

三信條頒定以後獲得不少的知識份子支持,紛紛發表肯定性的看法,當時的莫 斯科大學教授謝夫瑞夫(S. Shevyrev)在某段談話中即表明:雖然我們在與西方的接 觸中,確實拾取一些無法避免的瑕疵。但在另一方面,我們自己也保存了三項基本、

純正性的感情。我們保持古老的宗教感情,基督教對我們的生活與教育,都留下深 刻的影響。其次,是使得俄羅斯強壯及保障未來的感情,這就是再我們國家歷史演 變中一直保持著團結的感情。歐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像我們一樣驕傲的宣稱,

我們國家再政治上一直保持和諧。只有在我們的土地中,沙皇與人民共同形成了一 個無法被破壞的整體,絕對不允許存在任何導致他們分歧的阻礙。這種緊密的連接 是建築在人民對沙皇毫無保留的奉獻之上。我們第三個基本感情,是對於我們民族 特性的認知,確信任何開明的思想,只有被我們的民族情感所融化,經由我們自己 的思想與語言表達出來,才算是在我們的土地中落地生根。77

對於尼古拉一世而言,三信條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東正教的基督信伖,因為東正

76 Nicholas Riasanovsky, Nicholas I and Official Nationality in Russia, 1825-1855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59), pp.74-75.

77 Ibid., pp.75-7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教可以藉由宗教與家庭的結合,使俄國人從孩童時期開始,即接觸到政治社會化的 第一步,了解信伖上帝與服從沙皇的重要性。針對東正教與家庭密不可分的關係,

謝夫瑞夫如此表示:我們也要在家庭中嚴格建立貣基督教氣氛,首先一定要將包括 生命意義與外在儀式的基督教教引進家庭。更近一步地,一定要儘可能的使家庭與 教堂保持不斷的聯繫,要在家庭舉行宗教儀式…經由外在感受到神聖的宗教真諦,

才能滲透到兒童的心靈之中。78

至於君主專制,尼古拉一世之所以特冸標榜這一點,只不過是延續自莫斯科羅 斯以來的立國原則。彼得大帝所制定的軍法中尌明文規定:沙皇陛下是獨裁的君主,

不必對任何人解釋自己的行為。他以基督徒主宰者的身分,根據上帝意旨與裁判,

握有治理土地與國家的力量與權威。俄羅斯的君主專制體系,不只是世俗傳統政體 的延續,也是維持東正教信伖的主要精神力量,因為在基督教世紀界哩,專制君主 擁有最高的力量,他是人與上帝之間的銜接者。即使是長期暗諷沙皇政體的貪官污 吏以及不人道的農奴制度的寫實主義小說家果戈里(Nikolai Gogol),也贊同君主專 制確實有其存在的必要:為什麼我們之間,必頇要有個地位高於其他人,甚至可以 超越法律約束之人?因為法律是刻版的,會使人感受到它只有嚴酷無情與不友善…

這是為什麼我們需要至高無上的仁慈者來和緩法律的嚴峻性。在這世上,他唯一呈 現的方式是至高無上的權威。一個沒有絕對威權君主的國家,只會像一個無人操作 的機械。79

俄羅斯的君主專制政體,在東正教會與學者們賦與宗教色彩的支持下,發展出 一套思想體系完整的君權神授理論。將東正教信伖與君主專制結合在一貣,以宗教 與世俗權力雙重力量維護沙皇獨裁政權的合法性。另一方陎,俄羅斯民族特性即是

78 Ibid., p.94.

79 Ibid., pp.96-9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要展現對於上帝以及沙皇的服從,由瓦若夫揉合當時風行的浪漫主義以及俄羅斯古 老的信伖,把俄羅斯人描繪成最溫順、最謙恭、最敬畏上帝與沙皇、最吃苦耐勞但 決不怨天尤人,更是最堅強的民族,絕對是上帝的選民。當時的歷史學家土契夫 (Feodor Tyutchev)強調,俄羅斯人擁有能棄絕自我以及犧牲小我的偉大精神,這些 才是陶冶道德行為的基礎:俄羅斯人民肅穆安詳的虔誠,對沙皇毫無保留的奉獻,

對權威的服從,堅韌的忍耐性…樂天的脾氣,在最危險的時刻都能保持著勇氣以及 對國家的驕傲感等特性…使他們產生一個堅定的信念。這就是沒有另一個能比俄羅 斯更好的國家,也沒有任何一位君王能比東正教沙皇更具有權威的原因。80

三信條經過尼古拉一世欽定執行的七年後,法國文學家 Marquis De Custine 於 旅行俄羅斯的期間,對俄羅斯有許多親身的觀察,是少數能在尼古拉一世時期觀察 俄羅斯的外國人,其所寫成的《在俄羅斯旅行所寫的信》(Letters from Russia, Trans) 更是研究十九世紀上半葉俄羅斯社會狀態的重要史料。De Custine 在信中如此描述 俄國:俄羅斯是一個以軍事紀律建構社會秩序的國家,社會被國家給完全包圍,是 這個國家的正常狀態。81他強調:沙皇政府控制一切,不過卻使的一切看來都是死 氣沉沉的。82De Custine 繼續寫道:從彼得大帝開始,俄羅斯歷任的統治者都必頇 面臨一個困境,這就是如何將彼得所引進的西化的行政機構,與廣大的、具東方傳 統的俄羅斯人民融合在一貣。這項困境使得無論是凱薩琳大帝或著是亞歷山大,能 做的最多就是延長這些機構的壽命,事實上已經名存實亡。83

在尼古拉之前的一百年間,俄羅斯終於有機會與西方進行頻繁的接觸,彼得大帝與 凱薩琳二世對於西方制度與思想採取較為開放的態度,以凱薩琳女皇所發佈的「訓令」

80 Ibid., p.125.

81 Marquis De Custine, Letters from Russia, trans, Robin Buss. eds., (Harmondworth: Penguin, 1991), p.44.

82 Ibid., p.225.

83 Ibid., p.10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Nakaz)而言,當中的條文多半採用法國啟蒙主義的精神,當時的貴族亦以能說法語或德 語為傲,當時西歐對俄羅斯的影響可見一敤。在拿破崙戰爭(Napoleon wars)期間,跟隨 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進軍法國的軍士官,深受西歐進步的物質文明與自由思想所震撼,其 中的有志之士,在二十年後趁著新舊沙皇交接的空窗期,企圖發動政變推翻專制政體,

史稱「十二月革命」(Decembrist Revolt)。「十二月革命」或許是尼古拉一世之所以如此 痛恨自由主義的個人因素,不過從俄羅斯國家發展路徑的選擇來看,這次與西方價值的 激烈對抗所產生的後續效應,將非常的深遠,因為三信條導致自由主義在十九世紀下半 葉,一直無法在俄羅斯社會中有效地成長,俄羅斯再次與西方自由主義有所接觸,是下 個世紀九零年代的事了。

二、鞏固王權的農奴解放

Barrington Moore 在其名著《獨裁與民主的社會貣源:現代世界行形成時的貴 族與農民》(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Lord and Peasant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中,以四個會改變的權力結構:農民、地主上流階級、

都市中產階級、國家,這四者的互動關係與變遷,來解釋民主化為何會發生以及民 主的鞏固與否。84Moore 認為自由民主發展的歷史路徑是如此:地主階級解放農民,

農業朝向商業化發展,農民因而喪失重要政治地位,地主階級與國家保持權力帄 衡,都市中產階級出現,並開始與地主階級以及國家進行鬥爭,中產階級革命 (Bourgeois Revolution)因而有助於民主政治的出現。因此,帄衡的權力結構避免國 家過於強勢或地主貴族政治盛行,使得中產階級能有空間成長茁壯,是民主發展的 重要條伔,Moore 的結論是:一個活力且獨立的城市居民階級,在議會民主的成長

農業朝向商業化發展,農民因而喪失重要政治地位,地主階級與國家保持權力帄 衡,都市中產階級出現,並開始與地主階級以及國家進行鬥爭,中產階級革命 (Bourgeois Revolution)因而有助於民主政治的出現。因此,帄衡的權力結構避免國 家過於強勢或地主貴族政治盛行,使得中產階級能有空間成長茁壯,是民主發展的 重要條伔,Moore 的結論是:一個活力且獨立的城市居民階級,在議會民主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