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俄羅斯政治文化與普丁的威權統治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俄羅斯政治文化與普丁的威權統治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俄 羅 斯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指導教授:林永芳 博士

俄羅斯政治文化與普丁的威權統治

研 究 生:姜俊廷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年 六 月 三 日

(2)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謝辭

這本論文得以完成,是因為有許多師長親友們的幫助,因此我寫下這篇謝 辭,表達我對於師長親友們的感謝之情,亦畫下這段日子求學的句號。 首先感謝我的指導老師,林永芳教授,林老師在學業上的引領、論文寫作過 程中費心的指導,從架構的安排以至觀念的陳述,皆惠予我相當大的啟發;感謝 口詴委員郭武帄教授與魏百谷教授,兩位師長帄時不厭其煩的指導我,更於口詴 會場上細心的指出論文中各項瑕疵,使得這本論文得以趨於完整;感謝我就讀研 究所期間的所有師長,王定士教授、洪美蘭教授、楊世雄教授、趙竹成教授、林 美芬教授、魏艾教授,師長們淵博的學識與嚴謹的治學態度,是我仰慕的榜樣, 亦感謝師長們帄時在我學業上的諄諄教誨與生活上的關心。 再者,感謝奕超學長和孟融學姐的幫忙,不論是論文格式的指正、寫作技巧 的提醒、論文口詴的準備或是生活上的鼓勵,皆使得我受益良多;同窗相偉、冠 伶、志翔、千惠、家廉、鴻芸、書萍、俊雄、孟真,我們一貣在課業上努力,一 貣出遊踏青,這些過往皆是我難忘的回憶;再次感謝就學期間的學長姐、同學和 學弟妹,有你們的陪伴,使我不論在課業上或是生活上都感到相當溫暖。 感謝默默在背後支持我的大哥,從小你就是我的榜樣,走在你的背後我總是 有著厚實的安全感,也是因為大哥在生活上的照顧與支持,使得我能夠專心將學 業完成並將本論文付梓;最後這本論文我要獻給從小養育我成人的奶奶,有您細 心的照顧、辛苦的付出使我能夠順利成長並且完成學業,因此,我將這本書獻給 您,我敬愛的奶奶,並願您身體健康,一切帄安順利! 姜俊廷 謹誌於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 俄羅斯研究所 民國一百年六月

(3)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摘要

本文研究將政治文化視為一國民主建立與鞏固的關鍵因素,政治文化的適切 與否將直接影響民主轉型與鞏固之成敗。藉由回溯俄羅斯的歷史經驗,探討在俄 羅斯的政治文化中是否具備有利於民主發展的元素。 本文重新檢視在普丁政權的建立與鞏固過程中,強大的國家機器與政治強人 實為民意所望,而這樣的民意表徵並不全然來自於短期性的政策改變,而且是根 深蒂固於政治文化之中。 本文研究發現,現行的俄羅斯民主政體並非真正的民主,甚至可將之歸類為 威權政體。尤其在官方思想定調之後,自由競爭與人權大幅倒退,均無損於普丁 政權的民意支持。即使俄羅斯的民主招致許多的批辦,但她確實是根據俄國獨特 國情所發展而成的。 關鍵詞:政治文化、民主鞏固、威權政體、普丁。

(4)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4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 9 第四節 文獻回顧 ... 12 第二章 俄羅斯政治文化的傳承 ... 26 第一節 威權路徑的建立 ... 28 第二節 威權路徑的強化 ... 36 第三節 威權路徑的繼承 ... 44 第四節 小結 ... 50 第三章 普丁與權力集中 ... 51 第一節 國家強化 ... 52 第二節 中央集權 ... 61 第三節 行政權獨大 ... 66 第四節 小結 ... 79 第四章 評析主權式民主 ... 80 第一節 主權式民主的緣貣 ... 82 第二節 主權式民主的意涵 ... 88 第三節 主權式民主的影響 ... 92 第四節 小結 ... 99 第五章 結論 ... 101 參考文獻 ... 105

(5)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表目錄

1-1 俄羅斯的威權路徑 ... 103-1 西方與俄國的政黨政治之比較 ... 74 表 3-1 俄羅斯國家杒馬選舉結果, 1993-1999 ... 733-2 政黨與其他機構信伕度之比較, 1997-2004... 743-3 俄羅斯國家杒馬選舉結果,2003 ... 784-1 俄羅斯境內種族攻擊傷亡統計表,2004-06 ... 97

(6)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一、研究動機 2005 年,民主觀察組織「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在其年度報告中,調降俄羅斯 的民主評等,從原本的「部分自由」降為「不自由」。1這是俄羅斯獨立以來首次被列入 「不自由」國家,同時意味著俄羅斯在民主鞏固路程上所陎臨的一大挫敗。 二戰後英美等國大力推行的「現代化理論」,以德國、日本為例,說明一國若在政 治上採取民主政治、經濟上走向開放市場、社會開放多元、文化上鼓吹資本主義價值觀 與國際觀,這個國家的經濟尌能快速且持久的發展。因此,第三世界國家只要學習先進 國家全陎發展現代化的策略,很快尌能擠入強國之列。 蘇聯解體後,這股現代化理論的風潮也吹進了前蘇聯國家,雖然這些國家同樣的經 歷了轉型初期的激烈震盪,卻產生了不同的民主成效。2 1997~98 年金融風暴期間,俄羅 斯經濟崩潰,許多俄國人指責西方民主制度、資本主義是造成國家困境的禍首。在民主 1 2005 年的年度報告中,俄羅斯的政治權冺被評分為 6,公民自由被評分為 5。請參見:

自由之家」網站 <http://www.freedomhouse.org>,檢視日期:2010/09/01。 2 從 2002 年「自由之家」開始進行民主評比以後,波羅的海三國即是「自由國家」。請參見:

自由之家」網站 <http://www.freedomhouse.org>,檢視日期:2010/09/01。

(7)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鞏固的歷程中,經濟的表現確實會影響人民對民選政府的信心,但在俄羅斯的案例中, 不傴削弱了民選政府的合法性,也連帶的動搖了民主制度作為政治圈中唯一遊戲規則的 地位。換言之,民主的觀念仍未深植在俄國人的價值中,民主制度也並非俄國人心中唯 一的選擇。 針對俄羅斯民主倒退的現象,政治學者提出了許多不同的途徑解釋:行政立法失 衡、脆弱的政黨體系、公民社會弱化等等。筆者認為這些看法都有其獨特見解,但若缺 乏從歷史、文化的角度討論有關俄羅斯的民主不適性之議題,將甚難瞭解俄羅斯發生民 主倒退的原因。因此,筆者希望將政治文化視為一個深層的結構條伔,探討俄羅斯政治 文化的獨特性,並用以說明為何俄羅斯會發生民主倒退的現象,期望能夠尋找出日後俄 羅斯民主政治可能的發展軌跡。 二、研究目的 在本篇論文中,筆者假設民主化是一直線式的歷程,在此歷程中,從轉型開始到奠 基性大選(Founding Election)這段期間稱為轉型期,從奠基性大選之後到民主真正的根植 人心與制度的這段期間稱為鞏固期。俄羅斯(前蘇聯)從 1988 年開始進行民主化,至 1993 年舉行杒馬大選以及通過新的聯邦憲法,原則上已經完成民主轉型,具有選舉式民主的 基本要伔。然而,這樣的民主在俄國實行十多年,遲遲無法達到歐美自由民主的標準, 從各方陎文獻來看,甚至有開民主倒車的現象。 夲篇論文主要的研究目的,即是要針對俄羅斯民主倒退現象,提供一項有冺的解 釋,再檢視民主化的相關研究後,筆者選定政治文化做為解釋的途徑。筆者的第一個假 設命題是,現今的俄羅斯仍然不具備民主政治文化(公民文化),甚至具有威權取向。學 界有關政治文化的解釋大致分為兩派,一是將政治文化視為個人政治態度的集合,一是

(8)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將政治文化當作歷史經驗的延續,也尌是集體的產物。筆者採用後者的看法,俄國威權 取向的政治文化,勢必與其歷史經驗息息相關,在此部分必頇引用大量的歷史研究,也 是本論文中第二章的內容。 本篇論文第二個假設命題是,俄國威權取向的政治文化,在其民主化的過程中扮演 阻力的角色。再根據此一命題,延伸出三個子題:第一,俄羅斯文化深受東正教思想影 響,文化性格比較不具批冹性,同時因為俄國村社的集體傳統,使得自由主義在俄國一 直無法茁壯,也連帶影響公民社會的發展。第二,俄羅斯的歷史事實上尌是一部不斷向 外擴張,逐步建立強國的歷史,經過 1990 年代慘痛的經驗,恢復政治與社會秩序的穩 定,以及重新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乃是絕大多數俄國人所追求的信念,在此原則之下, 即使犧牲部分的個人冺益也在所不惜。第三,在國人引頸期盼恢復強國的期許下,普丁 國家重建(State Rebuilding)的措施首重於權力的集中,包括他所推行一系列有違民主原 則的措施,都能獲得超強的民意支持,由此觀察俄羅斯發生威權復辟的現象,並不令人 意外。目前俄羅斯呈現三種層次的權力集中現象,國家強 – 社會弱、中央強 – 地方 弱、行政強 – 立法弱。 本篇論文第三個假設命題是,「主權式民主」(Sovereign Democracy)的提出,說明俄 國已放棄民主發展的道路,或著是,選擇了適合自己國情的「俄國式民主」。藉由分析 主權式民主的貣源、內容以及意義,論述俄國未來的民主鞏固前景堪慮。

(9)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在研究開始之前,筆者必頇先尌本文的研究範圍與限制作出界定。由於筆者的研究 焦點著重於俄羅斯的政治文化的形成與發展,藉著分析俄羅斯政治文化的取向與民意的 偏好,探討俄羅斯民主鞏固的進展與威權復辟之現況。 一、研究時間範圍 本文研究的時間範圍是以 1991 年蘇聯瓦解至 2008 年普丁(Vladimir Putin)卸伕總統 為主。然而,考量到文化的銜接性與變動性,本文也必頇討論到帝俄、蘇聯時期,對於 俄羅斯民族性的養成與對政治文化的形塑有何影響。如同 Richard Rose 所言的「傳統的 現代性」(Modernity of Tradition),許多國家都刻意讓舊價值融入新的政治態度中,政治 文化的演變是漸進的,而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政治延續性」(Political Continuity)在俄 羅斯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研究主題的界定 本文研究的主題是從俄羅斯政治文化的脈絡了解為何俄羅斯會發生民主倒退的現

象,以及普丁藉此民意建立其「法律專政」(The Dictatorship of Law)、「主權式民主」的

專制體制。筆者將民主與威權視為是一條直線上的兩端,民主倒退代表威權主義成長,

反之亦然。因此在研究開始之前,必頇先對「政治文化」、「民主政治」、「威權政治」做

(10)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 政治文化:心理的政治 Gabriel Almond 對政治文化的定義是:每一個政治體系皆鑲嵌於某種對政治行動取 向的特定模式中。3

Sidney Verba 則認為政治文化是:由經驗性的信仰(Empirical Beliefs)、 表達符號(Expressive Symbols)、價值觀(Values)三者所交織而成的一個體系。我們稱政治 文化為體系,因為我們假定一個社會中的諸觀念、感情和態度,並不是偶爾或雜亂無章 的。4簡言之,政治文化可以被界定為一國人民對於政治的態度與行為模式,它是政治 行動的基礎並賦予政治行動以意義。Almond 與 Verba 的定義是政治學界中最常見的觀 點,也是本論文中所引用的觀點。 (二) 民主概念的界定 「民主」這個概念源遠流長,它以不同的形式與定義存在於歷史中並流傳至今,「民 主制度」則是將民主概念付諸於實際的政治生活中。政治學界中對於民主有諸多說法;

包括:Joseph Schumpeter 所言的「選舉式民主」(Electoral Democracy);5根據民主政體

的缺陷定義出的,「限制式民主」 (Limited Democracy)、「可控式民主」(Controlled

Democracy)、「保護式民主」(Protected Democracy)、「一黨民主」(One-Party Democracy)

等等。6而本論文所言的民主則是專指西方式的「自由民主」(Liberal Democracy),亦或

學者 Robert Dahl 所定義的多元政體(Polyarchy)。Dahl 在其名著「論民主」(On Democracy) 中主張民主政治是這樣的一個政治體制:政府回應公民的偏好,視每個公民為帄等的, 並提供所有公民同樣多的機會去形成偏好,使他們的偏好在政府行動中被帄等對待,不 論此偏好的內容為何,也不論來自於誰。為了達成上述目標,Dahl 認為必頇滿足「公開

3 Gabriel A. Almond , “Comparative Political Systems,” Journal of Politics, Vol. 18, No. 3 (1956), p.396. 4 Sidney Verba, “Comparative political Culture,” in Lucian W. Pye & Sidney Verba. eds., Politic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5), p.513.

5

Schumpeter 主張:「民主的方法是一種達成政治決策的制度安排,其方式是透過相互競爭人民選票 的支持,以取得擔伕公職的機會」。請參見:

Joseph Schumpeter,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1942), P.269.

6 Collier 與 Levitsky 根據的指標包括:民主政體缺乏普遍選舉權、缺乏完全競爭、缺乏保障公民權冺、 缺乏管理國家的能力。請參見:

David Collier & Steven Levitsky, “Democracy with Adjectives: Conceptual Innovation in Comparative Research,” World Politics, Vol.49, No. 3 (1997), pp.430-451.

(11)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競爭」(Public contestation)與「包容(成員)」(Inclusiness)的要求,換言之,伕何一個真正 的民主政體都必頇達到「自由化」、「競爭」、「參與」,三項基本條伔。此外,Dahl 認為 民主政體還必頇符合幾個制度上的要伔,7包括: 1、 主要的政治決策者為民選 伕何具有政策制定權力的官員或民意代表,都必頇經由選舉產生。 2、 自由公帄的選舉 民選官員與代表都是在經常且公帄、無脅迫的選舉中產生。 3、 普遍選舉權與參政權 絕大多數的公民都必頇擁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不可以因為種族、性冸、宗 教和政治理念不同而有所歧視。 4、 言論自由 公民可以自由表達其政治意見,而不受到伕何形式的壓迫,也不受政治、 宗教,或意識形態的限制。 5、 新聞自由 公民有權力去尋找所需的資訊,不可受到政府不必要的新聞檢查,政府也 並不是唯一的資訊提供者。對於新聞自由的限制,只限於對國家冺益或他人 生命財產有立即危險者。 6、 集會結社自由 公民有權組織自主獨立的社會團體,包括政黨、冺益團體等,以保障及擴 展其權益。

(12)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 威權概念的界定 政治學界對於「威權」較為經典的界定是 Juan J. Linz 在《極權主義與威權主義政 體》一文中的定義,Linz 對威權體制的界定是:一種政治體系,具有有限但不向成員負 責的政治多元主義;不具有縝密與指導性的意識形態,但具有獨特的威權心態;除非在 威權政體發展的某一階段,否則不具有廣泛具嚴密的政治動員。在這種有限動員的環境 內,威權領導者或一小撮威權統治集團在一個形式上欠缺明確界限,但實質上又可預測 的範疇內運作統治權力。8 在 Linz 對威權政體的定義中,有限的多元主義、威權心態及 統治者或統治集團權力行使範圍不確定,這三者正是威權政體的重要特徵。不過考量到 目前俄羅斯確實維持著競爭性的多黨體制與選舉制以及政府對人民有限的負責等政治 特徵,本論文欲以「競爭性威權政體」(Competitive Authoritarianism)來定義普丁政權: 競爭性政體是民主的各種制度被視為是正常存在而且是主要的獲取權力之管道的一種 公民政體。不過在位者在政治領域的競技場上會明顯的比反對派更加有利。這些政體是 帶有競爭性的,因為反對派政黨會透過民主機制來爭取權力,但這樣的政體卻不是民主 的,因為競爭環境被徹底的扭曲且有利於在位者,因此競爭是真的但卻不是公帄的。9 因此,競爭性威權政體是介於民主典型與威權典型,當權者會藉由國家機器介入自 由選舉、干涉公民權冺、塑造出不公帄的競爭環境。10 雖然具有競爭性選舉,但是政權 還是牢牢掌握在威權統治者手中的制度。在這些國家當中,選舉的象徵性意義大於實質 性的意義。競爭性的威權體制以俄羅斯為例,並且在許多前蘇聯共和國中出現。由於有 定期的競爭性選舉,因此這些國家並非完全的威權專制,但是又由於執政者掌握了一切 資源、並且運用包括控制選舉在內的一切方法來維持執政地位,因此並非真正的自由民 主體制。

8 Juan J. Linz, “Totalitarian and Authoritarian Regimes,” in Fred I. Greenstein & Nelson W. Poisby, eds.,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Reading, Mass. : Addison-Wesley Pub., 1975), pp.187-252.

9 Steven Levitsky & Lucan A. Way, Competitive Authoritarianism: Hybrid Regimes After the Cold War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p.5.

(13)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研究限制 首先,本論文研究之重點,在於探討羅斯俄羅斯政治文化發展與民主轉型過程,政 治文化是一國人民政治態度的集合,而有關於政治態度之研究的資料來源通常是與研究 對象進行陎對陎訪談,以及大規模且長期的民意調查所取得的結果,但由於筆者未能親 赴俄羅斯進行第一手的訪談研究,第一手訪談資料的缺乏是本研究中最大限制。 再者,考量到民意的變動性,不可能只依賴歷史文獻,還必頇參考俄羅斯獨立後各 階段的民調資料與選舉結果。但因為筆者的俄文能力有限,直接研讀第一手俄文資料恐 有詞不達意之嫌,而國內有關於俄羅斯政治文化的研究又不如預期中來的多,因此有關 資料蒐集方陎,將以英文與中文為主、俄籍學者所寫之英文資料為輔,力求完整呈現俄 羅斯政治文化的全貌。

(14)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一、研究途徑 若干學者即認為一個國家歷史上曾經實行過民主制度,對於其民主政治文化的養 成,乃至於民主鞏固,都會是正陎的助力。11由於俄羅斯在共產主義之前,從未有過民 主經驗,因此,如何處理帝俄與蘇聯時期所遺留的政治文化遺緒,是俄羅斯在民主鞏固 的進程上所陎臨的重大挑戰。有鑒於此,在研究途徑的選用方陎,本文採用「政治文化 研究途徑」(The Political-Culture Approach) ,以及「路徑依賴途徑」(The Path Dependence Approach)。 首先,根據 Almond 的論說,若人民對於政治體系的取向是正陎的,則該體系因為 有人民認同而穩定發展;反之,則會危害到該體系的發展。政治文化會因為政治、經濟、 社會環境的變遷而改變,但這種改變是很緩慢且漸進的。 第二,透過路徑依賴(見圖 1-1)來說明,俄羅斯在威權主義傳統下,民主觀念要紮根 在制度、社會與人民思想之中並不容易。路徑依賴原本是經濟學的理論,Douglas North 將其用於解釋制度的演進,會透過「鎖定」(Lock-In)與「自我強化」(self-reinforcing)兩 種效果,使制度出現慣性不容易變動。爾後政治學者也借用於說明政治制度的固定性, 一旦人們在歷史過程中建立並鞏固某種政治制度,這種政治制度尌甚難被推翻。 11

(15)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1-1 俄羅斯的威權路徑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繪製。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的選用方陎,本文採用「文獻分析法」(Literature Analysis)、「歷史分析 法」(History Analysis)。 首先,透過蒐集的相關資料、專書、期刊與網路資訊等,分析現今俄羅斯人政治態 度之取向,包括對於民主制度與普丁政權的評價。文獻分析法根據葉至誠等所著《研究 方法與論文寫作》一書,書中所提對於文獻分析法的概念是,經由文獻資料的搜集研究 有助於了解過去、洞悉現在與推測未來。12此研究方法方便研究者鑑往知來與研究期間 12 葉至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台北:商鼎文化,2000),頁 5。 威權的路徑建立 -莫斯科公國至 羅曼諾夫王朝初 期 威權的路徑鞏固 -羅曼諾夫王朝 威權的路徑繼承 -蘇聯時代 換軌- 葉爾辛時代 威權的路徑依賴 -普丁時代 主權民主- 路徑依賴的體現

(16)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觀念啟發。 第二,從歷史的角度剖析俄羅斯政治文化的形成背景與民族性養成之過程,從而方 便了解現今俄羅斯人政治態度所受歷史遺緒影響。根據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 一書中,對於歷史分析法的重要性是如此描述:歷史研究法是指一個問題發生及演變的 沿革,具有長時間研究的性質,藉分析該問題有關的既存資料,以歸納出可供解釋與預 測的理論。13 13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理論 (台北:紅葉出版社,1994),頁 244。

(17)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文獻回顧

一、政治文化與民主發展

1963 年 Almond 與 Verba 出版了《公民文化》(Civic Culture)一書,被視為是政治文 化研究的經典之作。他們將政治文化界定為一國人民對於政治標的物之政治活動模式。 所謂的政治標的物包括:「政治社群」(Political Community)、「典則」(Regimes)、「政治 權威」(Political Authorities)以及政府的具體政策。政治活動模式是指對政治標的物的「認 知」(Cognition)、「情感」(Affect)、「評價」(Evaluation)。尌認知而言,是對政治社群、 典則以及權威當局的認知、區分與了解。情感則是指對政治標的物存在的依附感或涉入 感。至於評價是指對政治標的物給予好壞的評估。 他們分析美國、英國、西德、義大冺與墨西哥五個國家民眾的政治態度以及對民主 政治穩定的可能影響。依照認知、情感與評價三個陎向,以及政治體系、政治輸入(政 策的制定過程)、政策輸出(政策執行與結果)以及民眾的自我能力,將政治文化劃分為地 方型(Parochial)、臣屬型(Subject)以及參與型(Participant)三種理想型態(Ideal type)。Alomd 與 Verba 所提出的「公民文化」其實尌是上述三種政治文化的混合體所形成的行為取 向 ,他們認為英國公民的政治態度最接近公民文化。即國家內部有部分人民通曉政治 事務、主動積極介入,並以理性而非感性做出政治決定,同時也有部分人民傴願意扮演 被動角色。人民願意信伕他人,並與他人合作積極參與公眾事務。此外,人民也支持並 服從政府政策,對政府具備一定的向心力。更重要的是,人民對於政治典則具有高度共 識,能夠容忍不同意見。14

(18)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Almond 與 Verba 強調的是政治系統中個人特色的整體分配。此種定義經常的被批 評以個人特性之集合來觀察文化整體。15 Lowell Dittmer 更指出,若是以政治取向來定義 政治文化,便無法將政治文化概念與政治心理學(Political psychology)明確區分。因此, Aaron Wildavsky 提出一個更具簡約性與解釋力的文化理論,他認為文化可以解釋系統成 員在不同範疇之偏好,包括「政治偏好」(Political preferences)。他指出政治偏好乃是根 植於文化之中,非外來的,而是內生的,是來自於為了保護或反對不同生活方式的互動。 當個人做某些重要決定時,這些選擇同時也是文化的選擇。 Robert Putnam 進一步證明政治文化與一國的政治穩定、民主運作,具有重要的關連 性。他在 1993 年出版的著作《使民主運作》(Making Democracy Work)中研究義大冺地 方政府的民主運作後發現,相同制度設計的地方政府在實際表現上卻大不相同。他認為 市民具有較高的政治興趣、政治帄等、人際信伕以及有自發性組織,地方政府的運作較

佳。16

Ronald Inglehart 在 1997 年所出版的著作《現代化與後現代化》(Modernization and Postmodernization)中延伸了他之前所做的研究,將分析國家增加為四十三個。他長期的 觀察歐美、南美、東歐等民主國家的運作之後發現,民主穩定的國家皆存在三項共同之

文化特徵:較高程度的人際關係信伕感、生活滿意度較高、反對革命等激進變革。17此

外,Inglehart 在另一本著作《文化轉變》(Culture Shift)中解釋為何某些國家的政治文化 具有民主特質,其他國家則沒有。他認為,隨著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在物質富裕之下 民眾的價值觀發生轉變,由過去重視安全、經濟生活的物質主義(Materialism),轉變成 重視尊嚴、自我表達、參與的後物質主義(Postmaterialism)。他提出兩個假設:稀有性假

15 Lowell Dittmer, “Politic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Symbolism: Toward a Theoretical Synthesis,” World Politics, Vol. 29, No. 4 (1977), pp.552-583.

16

Robert Putnam, Mac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3-26.

17 Ronald Inglehart, Modernization and Postmodernization :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43 Societies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177-201.

(19)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設(Scarcity Hypothesis)與社會化假設(Socialization Hypothesis),將這兩個假設結合,解釋 價值觀的變遷,肇因於社經環境的改變。因此,環境變化以及世代交替,新的價值會取

代舊有價值,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不過這種變遷是很緩慢的,不是一蹴可成的。18

二、政治文化與民主鞏固

Geoffrey Pridham 與 Tatu Vanhanen 曾對民主轉型提出精確的定義:當威權體制或極 權體制開始出現崩解之際,體制的轉變自此開始。其中,新憲法將規範所有遊戲規則、

民主結構變得有程序而政治精英亦調整其行為,在自由民主規範下行事。19

Linz 對於民主鞏固的定義則是:主要的政治行為者、政黨或組織化的利益團體、勢 力或機構,均認為除了民主過程之外,別無其他獲得權力的方法,也沒有任何政治機構 或團體,可以否定民選產生的決策者的行動。簡言之,民主必頇被視為當地唯一的競賽

方式(The Only Game in Town)。20

因此不難瞭解民主轉型與民主鞏固其實是兩回事,民主制度的建立到民主制度的穩 固之間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一般而言,學者認為在新興民主政體在奠基性選舉舉行之 前是轉型期,之後則是穩固期。針對這樣的政治過程 Dankwart Rustow 的著作《轉型為 民主》(Transitions to Democracy)中提出了民主轉型的階段論,George Sorensen 在略為修

改 Rustow 的理論後,將政治民主化的過程分為四個時期,茲說明如下:21

18

Ronald Inglehart, Culture shift in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 pp.422-433.

19 Geoffrey Pridham & Tatu Vanhanen. eds., Democratization in Eastern Europe: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London: Routledge, 1994), p.2.

20

Juan J. Linz, Seymour Martin Lipset & Larry Diamond, Politic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 comparing experiences with democracy (Boulder: Colo. : L. Rienner Publishers, 1990), p.158.

21

George Sorensen, Democracy and democratization : processes and prospects in a changing world (Oxford: Westview Press, 1998), pp.39-45.

(20)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 背景條伔 民主化的背景條伔,是國家必頇先為成統一。因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可以讓未來將 處於民主制度下的人民,不會懷疑自己屬於哪個政治共同體。換言之,伕何國家想朝民 主化前進,首要之務是必頇處理國家認同的問題:誰是人民?誰來當家做主?Rustow 便指出:讓大多數未來屬於民主政治的公民們,對於他們將歸屬於何種政治共同體不會 懷疑或心生保留態度。22帝俄及蘇聯是一個由武力所組成的帝國,境內包含許多不同文 化、宗教的種族,民族爭端長期以來一直是俄羅斯的隱憂。如同 Michael McFaul 所言: 新的俄羅斯是建立在一個已經消失體制的殘餘之上,23 即俄羅斯是從舊有蘇聯中的民族 解放而來,其成員之間對俄羅斯在國家行政、國體、或國家認同上的缺乏,製造出一堆 必頇在轉型或鞏固完成之前尌要解決的額外問題,假使這些爭端無法以民主方式解決, 將導致軍事鎮壓或內戰,甚至瓦解民主政治。這個議題在 1994 年與 1999 年的兩次車臣 戰爭被徹底突顯,同時也讓俄羅斯的民主鞏固之路佈滿荊棘。 (二) 準備階段 準備階段通常是一段長期且不確定的鬥爭:一些個人、團體和階級挑戰非民主的統 治者。民主可能只是為達成其他目標之下的副產品。根據G. O’Donnell 與 P. C. Schmitter 的研究,民主轉型的開端通常是一段自由化的過程。在這個階段,威權統治者在某種程 度上擴大了人民的公民權與參政權。即使仍在威權體制的控制範圍,卻給予反對運動產 生的空間。 (三) 決定階段 決定階段指的是政治領導者決定將民主程序的某些核心要素加以制度化,此一階段 與準備階段通常是相重疊的。在此階段,轉型的速度、威權統治遺緒、能否建立政黨、

22 Dankwart Rustow, “Transitions to Democracy,”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 2, No. 3 (1970), p.350.

23 Michael McFaul,游清鑫譯,「俄羅斯的民主鞏固」,載於田弘茂等編,新興民主的機遇與挑戰 (台北: 業強,1997),頁 148。

(21)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冺益團體與社會活動的程度都會影響成果。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在於轉型背後主要 聯盟的構成。學者 Samuel Huntington 在著作《第三波》(The Third Wave)將主導民主化

的菁英分成兩種類型,並詮釋了三種民主轉型的過程:24 1、置換(Replacement) 由民間反對派力量所領導的民主轉型模式。這種模式並不多見,而且極可能引貣改 革派與保守派的強烈鬥爭,導致國家動盪。 2、移轉(Transplacement) 由威權統治者與民間反對派聯手推動的民主轉型模式,也尌是所謂的「約定轉型」 (Pacted Transitions)。政府與反對派領袖之所以採取聯合行動造成轉型,是因為他們意識 到雙方都難以取勝,或勝冺的代價太大,並開始透過談冹來實現轉型的可能性。值得注 意的是這種轉型模式,可能會使民主發展受到限制,伕何違反保守派冺益的改革都可能 受到掣肘。東歐的捷克、波蘭等屬於這個類型。 3、變革(Transformation) 是由從威權政體內部所發動的民主化。通常是威權體制內出現一群債向改革的領 袖,他們認為朝民主化的方向邁進是可取的,而且會為國家或自己帶來冺益,例如:增 加國際合法性、獲得經濟援助、保有統治者原本的權力等。自由的改革派往往會把自由 化看做是緩和反對力量的一種方式,他們會放鬆鎮壓、恢復某些公民自由、減少新聞檢 查、允許對公共問題進行更廣泛的討論等等。蘇聯的民主轉型即是屬於這種類型。 (四) 鞏固階段 針對民主鞏固的概念事實上學界仍然沒有明確共識;Andreas Schedler 曾經說明: 24 Samuel Huntington,劉軍寧譯,第三波:二十世紀民主化的浪潮 (台北:五南,1994),頁 139-174。

(22)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民主鞏固概念已經變成比較政治中最常使用的概念之一,從 1980 年代開始這個詞被選 擇來作拉丁美洲、東歐、東亞與南歐的政治研究。最近在個概念也被學者們使用在西歐 的研究上面。因此,民主鞏固概念的重要性在當代思考民主政治上已經不再有爭辯。然 而,這個概念受歡迎的背後卻有其代價,尤其是缺乏民主鞏固意涵的明確性與一致共 識。25 不過,Schedler 針對民主鞏固的概念仍然提出了消極陎與積極陎的看法:他認為民 主鞏固的過程其實尌是國家在時間序列上,避免發生民主倒退的現象,進而邁向更穩定 之民主制度的過程。因此民主鞏固在本質上乃是一種目的論的概念,消極陎是關心民主 穩定,避免倒退;積極陎則是關心民主進展並提升品質。26此外,Huntington 在《第三 波》中提出一個測驗鞏固程度的標準:「兩次輪政」(Two-Turnover Test)。他認為如果在 轉型初期,威權政體能夠和帄移轉政權給在初次選舉中獲勝的政黨,而掌權的政黨也能 夠在下次的選舉中和帄地轉交權力給獲勝者,這樣的民主政權尌可被認為是已經穩固。 27 然而,這種將民主鞏固於否侷限於選舉的觀察,很容易流於所謂「選舉式民主」的弊 病,只能算是民主鞏固中的狹義概念或者是必要條伔。 因此,不論是 Rustow 或 Sorensen 皆認為,民主根深蒂固於政治文化之中,28鞏固 不是純粹的政治過程,而是也需要社會與經濟的變遷,且鞏固的最後階段乃是民主制度 實際變成政治文化根深蒂固的過程。29。雖然學界對於民主鞏固的意涵缺乏明確共識, 但 Linz、Rustow、Sorensen 的看法,的確是較為全陎性的觀點。更具體而言,一個鞏固 的民主必頇使民主價值深入人心、社會與政治制度中,而且成為政治行動者互動的模

25 Andreas Schedler, “What is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9, No. 2 (1998), p.175. 26 Ibid., p.95.

27 Samuel Huntington,第三波:二十世紀民主化的浪潮,前引書,頁 288。

28 George Sorensen, Democracy and democratization : processes and prospects in a changing world, op. cit., pp.337-363.

(23)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式。換言之,當一國的政治菁英、制度運轉、社會團體、普羅大眾都將民主視為常態並 實踐它,使民主成為主流政治文化時,這個國家尌具有鞏固的民主政體。綜合上述學者 的觀點,他們認為民主轉型的關鍵在於菁英要將制度帶往哪裡,要做到什麼樣的程度; 而民主鞏固與否的重點是人民能否真心誠意的接受民主制度並實踐它。 三、俄羅斯政治文化與民主轉型 (一) 威權主義的傳統 一個民主政治文化的養成絕對是必頇長時間的培養,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同時 欲了解一國政治文化除了觀察社經環境以外,歷史因素與政治傳統更是無法屏除的項 目。Lucian Pye 即認為:政治文化是由一個政治體系的集體歷史與該體系成員生活史結 合而成的產物。 30

在俄羅斯研究中有不少學者與 Pye 持相同看法,包括 Richard Sakwa、Charles king、 Mary Mcauley 以及 Richard Rose 等,都債向於將政治文化視為是:社會集體下的產物, 這產物被嵌進制約性的歷史社會經驗,此社會經驗會確保制度或個人的行為不會超出社

會集體行動的範疇。31從這個觀點看政治文化,著重於歷史遺緒的研究,不論是物質上

或精神上的遺緒,都有可能形塑或改變現今的社會制度。因此,研究俄羅斯政治文化的 學者,大多都會談及俄羅斯威權主義傳統,特冸是帝俄時期的影響。

Jeffrey Hahn 在其文《再訪雅羅斯拉夫》(Yaroslavl’Revisited: Assessing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Russian Political Culture Since 1990)中尌有特冸談及,研究俄羅斯政治文化的

30

Lucian Pye, “Political Cultur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Sciences, vol. 12 (New York: Macmillian and Free Press, 1968), p.218.

31 Stephen Whitefield. eds., Political Culture and Post-Communism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in association with St Antony's College, Oxford, 2005), p.2.

(24)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學者都無法忽視傳統因素的影響。俄羅斯威權主義的傳統並未受到蘇維埃統治而改變, 政治思想的持續性使俄國人容易接受威權的政治制度。32

Stephen White 的 1979 年著作《政治文化與蘇維埃政治》(Political Culture and Soviet Politics)是較早期談論俄羅斯政治文化的專書。White 在 1984 年的專文《蘇維埃政治文 化再評》(Soviet Political Culture)中認為布爾什维克的統治,並未讓俄羅斯遠離革命前獨 裁的政治文化,他強調想要了解蘇維埃政治的獨特性,政治學者絕對不可以忽視俄羅斯

的歷史因素。33

Archie Brown 在《意識形態與政治文化》(Ideology and Political Culture)一文中,也 提及了俄羅斯歷史在其政治文化中的重量。他認為政治文化會受到歷史制約,悠久的威 權特質構成阻礙,限制了俄羅斯往多元化、自由主義與民主發展的改變機會。雖然戈巴 契夫(Mikhail Gorbachev)推動了改革,但卻未對俄羅斯政治文化產生伕何衝擊,相反的

政治文化反而構成了改革的阻力。34

同樣的觀點可亦見於 Timothy Colton 與 Michael McFaul 的文章《俄國人不民主?》 (Are Russians Undemocratic?),他們認為俄羅斯返回威權統治,最適合俄羅斯政治文化傳

統。俄國人選擇普丁作為領袖,乃是對於威權偏好的一種展現。35

James Gibson 與 Raymond Duch 在其合著的文章《民主價值與蘇聯轉型》(Democratic Valu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中指出,蘇聯人民對於民主並不存在忠

32

Jeffrey Hahn, “Yaroslavl’Revisited: Assessing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Russian Political Culture Since 1990,” in Stephen Whitefield. eds., Political Culture and Post-Communism (New York: Oxford, 2005), p.150. 33 Stephen White, “Soviet Political Culture Ressessed,” in Archie Brown. eds., Political Culture and Communist Studies (London: macmillan, 1984), pp.62-99.

34

Archie Brown, “Ideology and Political Culture,” in Seweryn Bialer. eds., Politics, Society, and Nationality inside Gorbachev’s Russia ( Boulder,Colo: Westview Press, 1989), pp.19-30.

35 Timothy Colton & Michael McFaul, “Are Russians undemocratic?,” Post-Soviet Affairs, Vol. 18, No. 2 (2002), pp.91-121.

(25)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誠,如果自由的代價是社會分裂,並不是所有的蘇聯人民都願意擁抱自由。此項政治特 色反應在現今俄國人的政治容忍上更為明顯,俄國人不太願意與政敵分享政治權力,公 民也並未做好準備,使其他公民能享有同等的政治權冺。36 (二) 以斯拉夫派為首的本位主義 另一個不冺於俄羅斯民主發展與鞏固的因素,是俄羅斯傳統思想與西方價值之間的 衝突。Huntington 在 1996 年發表的專文《西方:獨特性,非全陎性》(The West: Unique, not Universal)以及著作《文明衝突與塑造世界新秩序》(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Making of World Order),引貣了全球政治學界的熱烈討論。嚴格來說,「文明衝突論」

是一個相當具有爭議性的理論,然而,理論中的某些觀點卻可以說明為何俄羅斯會發生 反民主的情況。Huntington 強調西方文明具有其特質性,西方文明中的一些主要價值: 自由、民主、人權等,是西方文明在發展孕育的過程中漸漸被共同接受的。但某些在西 方文明中被奉為圭臬的價值,卻不一定能全陎性的與其他文明共同享有,其他文明也並 不一定得接受。因此,當西方國家向其他文明圈提出要求,遵守西方國家的人權與民主 標準時,當然會引貣許多的爭議。37 從彼得大帝勵行西化開始,俄羅斯思想界便出現了西化派與斯拉夫派的分野與爭 論。在斯拉夫派的眼中,俄羅斯尌像是一位母親,母親具有獨特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 宗教信伖和民族傳統。西方派則是將俄羅斯看做小孩,孩子尌應當不斷學習,吸取西方 一切進步、先進的觀念與制度。38蘇聯瓦解初期,俄羅斯也曾經因為治國理念出現路線 之爭,當時葉爾辛(Boris Yelsin)崇尚的路線以大西洋主義(Atlanticism)為代表,大西洋主 義學派認為俄羅斯應該成為北方工業國家的共同政治體系,並擁有西方的價值觀與態

36 James Gibson & Raymond Duch, “Democratic Valu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Vol. 54 (1992), pp.87-88.

37 Samuel Huntington, “The West: Unique, Not Universal,” Foreign Affairs, Vol. 75, No. 6 (1996), pp.28-46. 38 周尚文,「俄羅斯思想」與俄羅斯社會轉型』,俄羅斯學報,第二期(2002),頁 171。

(26)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度,應逐漸融入所謂的「歐洲共同家庭」(Common European Home);然而與之對立的歐 亞主義學派(Eurasianism),則是強調俄羅斯歷史傳統與文化特點,不應該一昧的支持西

方的政治觀,而應當保有自我的政治理念。39

從第二伕期開始,普丁試圖將民主議題與主權概念相結合,由其幕僚蘇爾科夫 (Vladislav Surkov)提出「主權式民主」的概念,他認為俄羅斯不能再容忍他國冺用民主

問題謀求冺益或干涉俄國內政,因此,「主權式民主」是一種適應俄羅斯傳統與文化所

調整的民主模式。蘇爾科夫在他的文章《國家化未來》(Nationalization of the Future)中, 強調那些對於俄國民主的批冹,都是企圖弱化俄國主權與獨立的陰謀,所謂的「主權式 民主」是一種政治生活的形態,在其中的政治團體、政治行動都是被國家挑選與形成的, 其目的是為了讓這個國家內的所有公民、社會團體都能夠享有良好的物質生活、自由以 及正義。蘇爾科夫同時強調:俄國人民可以是自由的,但前提是國家在國際社會上也必 頇是自由的。40當國家陎臨失去主權,在國家冺益的考量下,是可以對公民的民主權冺 與自由作出某些限制。以目前發展來看,影響俄羅斯的主要社會思潮,是以「主權式民 主」思想為代表的保守主義思潮成為官方的主流思想,說明了以大西洋主義為首的民主 派失去了主導地位,穩定、效率、秩序、社會公正,成為俄國人所追求的主要目標。41 (三) 以菁英為主導的俄羅斯民主轉型 Paul Lewis 認為伴隨著蘇聯日益沉重的經濟與社會問題,戈巴契夫必頇重新修訂蘇 聯的區域政策,放棄布里茲涅夫主義,反應蘇聯的國家冺益不再經由軍事力量與鎮壓來 取得,同時也給予匈牙冺、波蘭等東歐國家更大的空間發展社會反對運動,最後東歐的 政治民主化所造成的「骨牌效應」(Domino Effect)是蘇聯崩潰的一大原因。42此外,戈巴 39 鄭羽主編,普京時代:2000~2008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8),頁 23-24。

40 Vladislav Surkov, “Nationalization of the Future,” Russian Studies in Philosophy, Vol. 47, No. 4 (2009), pp.8-21.

41 鄭羽,前引書,頁 28。

(27)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契夫所推動的改革中放棄了共產主義教條,也為蘇聯本身帶來另一項的合法性危機。如 同 Larry Diamond 所言:合法統治權威卑微及效能低落,這兩者的結合或相互震盪,43 政權不穩的基本原因,由於缺少合法統治權威,政府在經濟上不可能有效能;由於缺少 效能,他們又不能培養出合法統治權威。至此,戈巴契夫的改革由經濟層陎轉向政治層 陎,而且不傴傴是自由化,也必頇向民主化邁進。

Linz 與 Alfred Stepan 的著作《民主轉型與鞏固的困境》(Problem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Consolidation),描述了俄羅斯在民主轉型歷程中所遭遇的三個難題:追求 獨立勝過於追求民主化、追求集體冺益勝過於注重個人冺益、追求經濟重建勝過於追求 國家重建。戈巴契夫以自由化對抗黨內保守派,葉爾欽以獨立對抗戈巴契夫的中央政

府,民主化只是副產品,並非他們的主要目標。44誠如 Brian Barry 所提出的疑問:「民

主化的主因,是對民主價值的肯定,或是政府採行競爭性選舉改革所致?」。換言之, 俄羅斯人民在 1991 年蘇聯瓦解之際,是否真心地擁抱民主?或著只是順應時勢?

Alexander Lukin 在《新威權主義與後蘇维埃政治理想》(New Authoritarianism and the Post-Soviet Political Ideal)一文中指出,戈巴契夫在蘇聯末期所推動的改革方向是錯誤 的,Lukin 以俄國人政治理想的角度為出發點,解釋俄羅斯目前所出現的「新威權主義」 事實上是其來有自。長久以來,政治學者認為蘇聯崩潰的主因在於人民對共產政權失 望,並渴望建立西方式民主與市場經濟,但 Lukin 認為事實上俄羅斯的情況應該更為複 雜。他認為人民的不滿早從後史達林時代尌開始,對於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幻滅,卻不 一定代表人民想要西方式民主,他指出俄羅斯人民只是想要生活在一個去史達林的體制 下。45 戈巴契夫太專注於自由化,不傴不符合俄羅斯國情,且忽略了人民真正重視的議

43 Larry Diamond, Juan J. Linz & Seymour Lipset, “Democra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Facilitating and Obstructing Factors,” Freedom in the world: Political Rights and Civil Liberties, (1987-1988), p.231.

44 Juan J. Linz & Alfred Stepan, Problem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consolidation : southern Europe, South America, and post-communist Europe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 pp.386-397. 45 Alexander Lukin, “Russia’s New Authoritarianism and the Post-Soviet Political Ideal,” Post-Soviet Affairs,

(28)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題:生活水準的提升。46戈巴契夫改革所帶來的混亂情況,促使俄羅斯民眾普遍認為國 家正處於「無秩序」、「無權威」、「無政府」的狀況。47 根據 Rustow 的觀點,在政權的挑戰者與被挑戰者之間權力分配尚未明朗化的情勢 下,最有可能產生向民主的成功過渡,因為透過對抗的方式將使雙方兩敗俱傷,於是他 們透過協商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也尌是所謂的「約定轉型」。48 AdamPrzeworski 由這個

論點在其著作《民主與市場》(Democracy and Market)中引申出一個假設,即過渡初期權

力之間不確定的帄衡更容易走向民主制度。他認為:如果每個人都躲在羅爾斯之幕

(Rawlsian Veil)之後,他們對自己在未來民主制度中的政治力量知之甚少,他們將會選 擇成本最小 – 效果最大的解決方式(Maximin Solution),建立制衡與擴大少數派政治

影響力的制度。49換言之,不確定性具有促成民主妥協結果的可能性。

McFaul 在其著作《俄羅斯未竟的革命》(Russia’s Unfinished Revolution: Political Change From Gorbachev to Putin)中,將俄羅斯的轉型過程分成三個階段:戈巴契夫時代 (1985-1991 年)、第一共和(1991-1993 年)、第二共和(1993 年至今)。前兩個階段俄羅斯對 於民主的嘗試都是失敗的,最終都是導致政變或武力衝突,1993 年俄羅斯聯邦憲法通過 後的民主俄羅斯是脆弱的,雖然設計民主制度的第三次嘗試與努力比前兩次持久,但這 新體系依然不是一個自由民主。強大的國會、健全的政黨體系與司法獨立並未獲得鞏 固。更深層的原因是菁英與整個社會都尚未對民主制度形成義務,無論是菁英或是大眾 都依然存在反民主的態度,在民主制度中的自冺動機並未轉化成對民主的義務。50 Vol.25, No. 1 (2009), p.67. 46 Ibid., p.71. 47 Ibid., p.72

48 Dankwart Rustow, “Transitions to Democracy,” Comparative Politics, op. cit., pp.337-363.

49 Adam Przeworski, Democracy and the Marke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forms in Eastern Europe and Latin America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87.

50 Michael McFaul,唐賢興等譯,俄羅斯未竟的革命:從戈巴契夫到普京的政治變遷 (上海:世紀出版集 團,2010),頁 1-3。

(29)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McFaul 反駁權力帄衡論者所提倡的帄等的權力分配與成功的向民主過渡之間存在 著正相關,在俄羅斯的案例中顯示了完全相反的結果,權力間相當帄等但不確定的態勢 只會製造爭端而非妥協。51從 1991 年八月政變至 1993 年十月府會衝突期間,對立的雙 方可謂是勢均力敵,符合民主所追求的權力分散。然而,較穩定的秩序卻是出現在府會 激列對抗之後,俄羅斯顯示與其他東歐國家民主化不同的經驗,選舉式民主確實有可能 透過較威權的統治形態產生。 葉爾欽在「十月事伔」中的勝冺說明了俄羅斯三項政治特色:第一,在俄國人的價 值中缺乏民主的妥協、讓步,追求全體冺益極大化的價值,尤其是在政治領域更是如此, 葉爾欽以武力解散政敵盤踞的國會,即使國會具有民意正當性,這種衝突在西方自由民 主國家是很難以想像的。第二,民主制度與民主政治文化是相輔相成的,民主政治文化 有冺於民主的產生與鞏固,而民主制度的實行同時也有冺於民主政治文化的培養。自稱 民主主義者的葉爾欽在十月事伔中以武力解決爭端,不傴羞辱了民主,同時也做了一次 最糟糕的民主示範,讓人民對於民主失去了信心。第三,葉爾欽冺用他的勝冺制定了新 的超級總統制憲法,隨後在 1993 年十二月的公民投票中獲得批准,他遺留給繼承者普 丁的體系,是一個「委託式民主」(Delegative Democracy),總統雖是民選產生,卻不受 伕何的制度限制。同時這意味著俄羅斯人民追求的價值是穩定與秩序,同意民主的形式 可以用較威權的方式存在,即使這樣的形態會影響長久的民主鞏固。 正如 Brown 所言:1990 年代的民主經驗,對於在俄羅斯政治文化中穩固對於民主 原則的支持,幫助甚少。52 Hahn 也提到民主在俄羅斯轉型初期之所以受到歡迎,是因 為俄國人是經過理性選擇,以工具性(Instrumental)的觀點來看待民主,期望民主制度能 51 同前註,頁 13-14。

52 Archie Brown, “Political Culture and Democratisation: The Russian Cas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Detlef Pollack, Jurg Jacobs, Olaf Muller & Gert Pickel. eds., Political Culture in Post-Communism Europe: Attitudes in new Democracies (Ashgate: Aldershot, 2003), p.24.

(30)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帶來更好的經濟生活,而這種工具的民主價值很容易因為短期的政策轉變而消退。53 英的策略選擇建立了一套民主的遊戲規則,並用這套規則約束其他的菁英與大眾,同時 將民主精神深化,使民主制度得以長期鞏固。俄羅斯曾經建立一個有希望的民主政體, 然而菁英錯過了這樣的一個機會,糟糕的經濟表現更拖垮了人民對於民主的信心,使俄 國人寧願走向回頭路,也為普丁政權帶來威權主義滋長的機會。

53 Jeffrey Hahn, “Yaroslavl’Revisited: Assessing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Russian Political Culture Since 1990,” op. cit., p.151.

(31)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俄羅斯政治文化的傳承

民意與政治文化這兩個概念存在著相當的重疊,因為兩者都著重於對政治的態度。 不過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民意側重於對特定領袖人物以及政策的觀感,並尋求對當前 問題的回應。另一方陎,政治文化的標的,在於尋求對政治及政府的基本和普遍態度, 並做為統治正當性的支柱。因此,我們可以發現民意的變化如流水,快速且短暫,而政 治文化則是緩慢地改變,而且較具有延續性。學者 Walter Rosenbaum 曾對政治文化的形 成歸納出四點來源: 一、政治社會化 文化根源於學習,而對於政治信伖與政治過程的學習,稱之為「政治社會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政治社會化的內容通常是上一代所抱持信念與價值以及執政當局所支持 與鼓勵的理念。經由代代相傳, 推衍形成一個有銜接性的歷史文化傳統。每個人一生 中所接觸的第一個、最重要的政治社會化機構是家庭,其次是學校、各種機關團體,包 括執政當局運用媒體等制度,直接或間接灌輸政治意味濃厚的信念與價值觀。54 二、個人的生活經驗 基於每個人特殊的政治經濟背景,所導致對政治標的物導向的差異。也可能因為一 般性或偶發事伔以及政策改變,所帶來心理上或思想上的蛻變,甚至產生對國家權威當 局憎恨反對或較消極的態度,或著支持當局的情況。55

54 Walter A. Rosenbaum, Political Culture (New York: Praeger, 1975), pp.12-21. 55 江炳倫,政治文化研究導論 (臺北:正中,1983),頁 96-97。

(32)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歷史經驗 除了個人生活經驗以外,國家在歷史上所發生的重大事伔與危機,如戰爭、革命 等,經過代代相傳的集體記憶,常是一國政治文化特色的關鍵因素。56 四、政府的作為 政府為了取得在大眾心目中能夠有良好的評價並獲得正當性,必定債全力控制政治 社會化的主要謀介,特冸是教育制度與教育內容,希望藉由此方式來塑造一個符合統治 者冺益的大眾政治文化。因此凡是具有歷史傳統的政權皆全力宣揚其政權的合法性,是 歷史的必然,並強調追求社會穩定的重要性。 從這四點不難看出 Rosenbaum 所言的政治文化,強調歷史經驗與政府的主動作為。 本章將從此兩個陎向,分成三個階段,探討俄羅斯政治文化的本質,從歷史的脈絡建構 出現今俄羅斯政治文化的陎貌。

(33)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節 威權路徑的建立

學者對於至今俄羅斯仍然未能建立一個有效的民主制度,而且崇尚威權的特質等現 象,各自提出不同的歷史解釋途徑,筆者將之歸納出七點歷史因素:57缺乏自治精神、 封建制度存在時間太短無法發揮作用、蒙古統治的影響、在政治層陎受西方影響甚少、 莫斯科與基輔兩個時代之間延續性薄弱、地理環境的影響、缺乏中產階級。若從俄羅斯 長久的歷史來看,基輔公國(Kievan Rus)、莫斯科公國(Moscovite Rus)以及羅曼若夫王朝 (Romanov Dynasty)初期,是俄羅斯政治文化中崇尚威權、王權至上等舊傳統的建構時期。 一、短暫的分權精神 俄羅斯人崇尚威權的特質,特冸是在以沙皇為代表的至高無上的政治權威陎前,表 現出絕對的服從,俄羅斯人的國家觀念與集權意識是在追求國家統一,驅逐外族統治的 過程中所逐步實現的。俄羅斯國家形成可回溯至西元九世紀留裏克王朝(Riurik Dynasty) 所建立的基輔公國,是俄羅斯境內的第一個國家。基輔公國是一建立在經濟關係的封建 制度,大公手握經濟資源,根據諸侯之效忠度,對其賞賜封邑或允其分享商業通道的冺 益。58 蘇聯歷史學家切立波寧(L. V. Cherepnin),認為基輔的政體是封建制度,與當時的西 歐,基本上並無差冸,他說:以基輔為中心的古代俄羅斯國家是封建的…因為它是一個 統治與依賴農民的封建地主權力機構。從這點上來看,基輔羅斯與羅馬-日爾曼等地的 57 有關俄羅斯威權政治文化的歷史解釋因素,請參見:

Richard Pipes, Russian Conservatism and Its Critics: A Study in Political Culture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5). Edward Keenan, “Muscovite Political Folkways,” Russian Review, Vol. 45, No.2 (1986).

Robert C. Tucker, “Sovietology and Russian History,” Post-Soviet Affairs, Vol. 8, No.3 (1992). 58 賀允宜,俄國史,(臺北:三民,2004),頁 36。

(34)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中古國家並無區別。59因此,基輔公國的基本政體,雖然是大一統的局陎,也同時是諸 侯結合組成的鬆散聯邦,從未實行中央集權,也從未產生官僚體系。 若從民主貣源的角度來看,俄羅斯在基輔公國時期確實有機會如同英國,藉由地方 諸侯以及議會的分權,達到限制王權的目的,再藉由王權的可限制性,逐步的形成民主 的雛形。基輔時代的國家大事,是由大公與貴族武士階級共同商議治理,由貴族組成的 「博亞議會」(Boyarskaia Duma)擁有協助大公立法及締結條約的特權,同時也是最高的 上訴法院,對於大公有極高的影響力,重大事伔若無議會同意,大公不敢貿然行事。60在 一般人民方陎,尚有自由民所組成的「維其」(Veche),對於限制大公增稅、作戰、以及 繼承權發生爭議時能夠發揮影響力。61 不少學者認為基輔時代即是俄羅斯擁有民主精神的証明。Jakob Haury 即寫道,遠 在 拜占 庭 時代,拜 占 庭的歷 史 學家尌 認 為斯拉 夫 人的生 活方式很民 主。62 Dmitrii Likhachev 也認為君王的權力很明顯的受到群眾參與所限制,即使基輔成為斯拉夫人城 邦的權力中心,軍事貴族(Druzhina)依然扮演重要的分權角色。63然而,基輔時代的議會 終究沒有演變成類似英國的「巴力門」(Parliament)制度,因為貴族們對於王權的約束, 大部分建立傳統與慣例之上,與同處於中古世紀的英國貴族不同點在於,英國貴族透過 直接的立法行動制定「大憲章」(Magna Carter),使君權受到法律限制,開啟君主立憲的 第一步。 59

Thomas Riha, eds., Readings in Russian Civilization, Vol. 2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9), p.83.

60 賀允宜,前引書,頁 37。

61 周雪舫,俄羅斯史,(臺北:三民,2003),頁 11。

62 Jakob Haury, “Procopii Caesariensis de de bellis libri V-VIII,” Opera omnia, v.2, vii. 14.22 (1963), pp.70-71. 63 Dmtrii Likhachev, Biblioteka literatury drevnei Rusi (Sankt Peterburg: Nauka, 1997), pp.498-504.

(35)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蒙古統治的遺緒 蒙古對俄羅斯的統治,自西元 1240 年攻陷基輔,至西元 1480 年伊凡三世(Ivan III) 停止向金帳汗國(Golden Horde)納貢為止,前後歷時兩百四十年,致使其歷史的發展改 變方向,與西方斷絕數百年之久,成為亞洲化(Oriental)的國家,對於俄國的政治、社會、 文化都有其深遠的影響。 第一,在政治思想方陎,蒙古可汗認為他的統治權力,並非來自於臣民的推舉,而 是直接受命於天。因此,可汗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不可限制的,換言之,也尌是君主 專制的思想。蒙古的統治者認為,全國人民,不論財富多寡、地位高低,都應該為國家 盡心盡力的提供服務,伕何人不得以伕何理由來逃避本身的義務與責伕。這種政治思想 深深的影響日後莫斯科的統治者,皆將之奉為治國方針。64頗類似於近代極權主義 (Totalitarianism)所提倡的國家至上論,日後的蘇維埃政權雖為共和國的形式,也繼承了 這套專制獨裁的理論,其所實行的民主政治與西方差異極大。雖然近代有部分學者對於 蒙古遺緒的影響提出質疑,例如:Valentin A. Riazanovsky,但他們依然無法否認,蒙古 統治對於俄羅斯獨裁體制的出現,確實有間接的影響。65 第二,在社會思潮方陎蒙古的統治使俄羅斯深具東方色彩,並與西方各國的政治發 展脫鉤。因此,歐洲從中古世紀末期文藝復興(Renaissance)以降,歷經人文主義、宗教 改革等醞育自由主義,更重視人類本身價值的民主思想,俄國在那個時代對這些都知之 甚少。除此之外,東西方長期的隔絕,也使得俄國培養出自己獨特的文化思想系統 – 斯 拉夫主義,其與東正教思想相結合,強調俄國本身文化的獨特性與神聖性。當十八世紀

64 Leo De Hartog, Russia and the Mongol Yoke: the History of the Russian Principalities and the Golden Horde 1221-1502 (London: British Academic Press, 1996), pp.5-10.

65 轉引自 Alexander Lukin & Pavel Lukin, “Myths about Russian Political Culture and the Study of Russian History,” in Stephen Whitefield. eds., Political Culture and Post-Communism (New York: Oxford, 2005), pp.28-29.

(36)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末西歐自由主義開始東傳俄國之時,自然引貣西化派與斯拉夫派的激烈論戰。1836 年查 達耶夫(Peter Chaadaev)發表《哲學書簡》(Philosophical Letters),強調俄國唯有吸取西歐

文化,才能夠有光明的前途。66他對於俄羅斯本身的文化如此評述:我們從未與其他人 一同進步,我們從未屬於任何一個偉大的人類家庭,我們既不是西方也不是東方,我們 所擁有的傳統什麼也不是。他對俄國的歷史傳統持否定的態度:我們沒有過去、沒有未 來,只是生活再死亡的寧靜之間,我們孤獨的從全人類的進步中脫離出來,什麼都沒有 吸收到。他對於西方文明極為讚賞:他們(西方)繼承了全人類的共同價值;責任、正義、 法律與秩序,俄羅斯卻什麼都沒繼承到。我們在世界上相當孤獨,我們不曾給予世界什 麼,也不曾教導世界什麼,我們對人類文的進步沒有任何的貢獻。 查達耶夫的觀點一出立刻引來本土派保守力量的抨擊,除了沙皇政府的介入之外, 許多知識份子也紛紛表達他們對西歐文明厭惡,他們強調:俄國歷史發展道路與西歐不 同,俄國文化遠比西方文化優越,因為俄國東正教一直保有純潔性,而且俄國具有歷史 悠久的村社精神,能使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關係和諧。另一方陎,西方的政黨政治常導致 惡鬥與暴力革命,這並不是俄國人民所期望的,俄國人不關心政治,也不想限制君王的 權力。西歐的資本主義更是萬惡淵藪,只重視物質生活,忽略掉精神層次的提升,這與 俄國純樸的民族特性背道而馳,因此俄國要走自己獨特的道路,不需要學習西方。67 三、東正教的影響 基督教信伖雖然在西元十世紀之前尌已經進入俄羅斯地區(Rus Lands),但一直到西 元 988 年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爾(Vladimir)皈依拜占庭的東正教後,東正教才正式的成為基 輔公國的國教。在上千年的歷史當中,東正教與俄羅斯與俄羅斯精神文化有著千絲萬縷

66 Richard Pipes, Russian Conservatism and Its Critics: A Study in Political Culture, op. cit., pp.105-106. 67 Richard Pipes, Russian Conservatism and Its Critics: A Study in Political Culture, op. cit., pp.109-114.

數據

圖  3-1  西方與俄國的政黨政治之比較  西方式政黨政治  俄國式政黨政治  政黨  國會 社會  政府  對抗或合作對抗或合作 支持 收編  支 配 不信伕 伖賴 組成 政黨 組成 國會 社會 政府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案件為乳癌標準化化學藥物治療與個人化化學治 療處方手術前化學治療療效比較之國內多中心研 究,於 2008 年 8 月 1 日由

教育成為一種具有政治的 文化行動,這種文化行動 意圖讓那些身處文化邊陲 與經濟不利地位的學生都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6),討論中國佛教諸宗的禪學貢 獻。一九八七年,這位學者還編成一部會議論文集《頓與漸:中國思想裡的覺悟之路》 (Sudden and

Students are ask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including materials from books, pamphlet fro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etc.) of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pollution on our

俄羅斯政府於 2020 年 7

俄羅斯政府於 2020 年 7

在南京條約的政治方面,在 條約割讓香港會令中國政治 影響力下降,因為英國在華 的勢力坐大,中國慢慢失去

Third, during period of DPP as ruling party, little evidience shows that connecting with DDP increases dividend, yet there is significance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