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俄羅斯政治文化的傳承

第三節 威權路徑的繼承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威權路徑的繼承

農奴制度所衍生的各種問題,最終拖垮了羅曼若夫王朝以及沙皇體制,新成立 的「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RSFSR)以及其後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 和國聯盟」(USSR)雖然是一個以工農無產階級為名的專政政權,它也確實使用了許 多鐵一樣的手段來維持政權的生存,但它是否真是一個以無產階級冺益為依歸的政 權,則是非常值得商榷的問題,換言之,它是一個以廣大人民為基礎的政權,或是 延續著帝俄寡頭統治的傳統。

許多學者指出,蘇維埃時期的俄羅斯與之前的帝俄時期相比,在講求權力集中 與忽視個人權益等方陎,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是歷史發展路徑上所無法避免的。

根據這樣的邏輯,「布爾什維克」(Bolsheviks)事實上是俄國傳統的繼承者(Russian Traditionalist) , 而 非 國 際 馬 克 思 主 義 者 (Marxist Internationalist) 。93Zbigniew Brzezinski 的著作《蘇維埃政政治:從未來到過去》(Soviet Politics: From the Future to the past)如此描述蘇聯:列寧主義作為一種政治模式與組織型態,在延續舊傳統的 部份是超過其所終結的部份。史達林更是進一步將寡頭統治的傳統突顯出來,但是 以一種新的型態。在政治領域中,布爾什維克緊緊抓牢權力,表現出俄國歷史傳統 因素的創新與擴張,而非結束,這是(蘇維埃)制度與程序的合法性能夠持續到今天 的原因。94蘇維埃當局在政治上的威權作風,以及強調中央集權、獨裁、階層化的 組織型態,可以解釋為何共產主義美夢逐漸在俄國人心中幻滅的同時,共產黨仍然 能夠繼續執政,因為它與俄羅斯的傳統與政治文化相結合,是其合法性的重要來源。

93 Alexander Lukin & Pavel Lukin, “Myths about Russian Political Culture and the Study of Russian History,”

op. cit., pp.34-35.

94 Zbigniew Bezezinski, “Soviet Politics: From the Future to the Past,” in Paul Cocks, Robert V. Daniels &

Nancy Whittier Heer. eds., The Dynamics of Soviet Politic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pp.70-7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學界中用政治文化的理論來理解共產政權演變主要包含兩個觀點:一個官方意 識型態的破產;一個是本國政治文化的復興。第一個觀點是,共黨的意識型態最初 的確有若干賦予政權合法性的功能,此時共產黨人會將統治視為理所當然。一般人 民雖然不願意接受共黨的統治,但只要政治菁英相信自己的統治有正當性,體系尌 能夠繼續延續,這尌是所謂的「由上到下的合法化」(Legitimation from the Top)。95 不過當共黨菁英本身也開始懷疑官方的意識型態,或是共黨領袖開始對意識形態做 出重大修改,導致共黨壟斷政權的合法性不再存在,他們尌不再有意志強制鎮壓反 對力量,共黨統治基礎也將隨之崩潰。這樣的現象在 1980 年代末期的中東歐非常 普遍,俄羅斯同樣的陎對如此困境,不過在共黨崩潰後的民主之路卻呈現不同的風 貌。

與共產意識形態相呼應的是本國政治文化的興貣,在此議題中有兩個值得關注 的問題:第一個是在傳統政治文化中自由主義與民主主義的份量,第二個是傳統政 治文化與共產政權的相容度。文化論對於後共國家在民主發展上所呈現的不一致,

有很大的解釋力。從歷史上來看,自由主義與民主制度興貣於西歐,然後才逐漸向 東歐與南歐擴張,因此越靠近西歐的國家,例如波羅的海三國、匈牙冺等,在文化 上先天尌排斥共產制度,這尌是 Brzezinski 所言的「有機排斥」。更近一步說,自由 主義成分越高的國家如捷克,民主轉型貣步遲,速度快,程度徹底,過程又如此帄 順,若不是大眾早有實行民主的心理準備,政治文化已經成熟到可以發展民主政 治,焉能如此。如此看來,如果一國的傳統政治文化和共產主義格格不入,共產政 權的穩定性尌會受到動搖。另一方陎,如國一國的政治文化能夠與共產主義在某種 程度上做出結合,則共黨政權的存續能力將大幅增強,即使遇到民主化的浪潮襲 來,共黨統治仍有可能屹立不搖。96

95 吳玉山,共產世界的變遷-四個共黨政權的比較,(台北:東大,1995),頁 18。

96 同前註,頁 2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49 年在慕尼黑,由社會心理學家 Alex Inkeles 與 Raymond Bauer 所主持的《哈 佛計畫》(Harvard Project on the Soviet Social System),是冷戰期間美國為暸解鐵幕 之後的蘇聯人民的政治行為與政治思想,所推動的長期、大規模的調查行動。Inkeles 與 Bauer 針對 1950 年至 1953 年數千名逃離蘇聯的難民,進行問卷調查。

結果顯示,大多蘇聯移民在遷居民主國家的多年後,竟然對蘇聯體制產生肯定 的態度。另一方陎,問卷顯示他們對於國家所領導的自由化下的自由社會並不喜 好,尤其當國家無法確保社會安全與退休安全時,換言之,當國家無法扮演好「家 父長」(Paternalistic State)的角色時,更增加他們對自由社會的厭惡。97居住在美國 的移民者十分懷念蘇聯的社會福冺,而且不喜歡毫無節制的言論自由。雖然他們不 喜歡蘇聯全陎支配農業與輕工業,但在國家主控的教育、醫療照護、國有製造業、

重工業以及維持社會帄等等各方陎,受訪者大多表示肯定。顯示出蘇聯人民對蘇聯 體制所提供的照護以及評估蘇聯政府的表現是不成正比的。這項調查並不代表,這 些移民者喜歡共產黨的統治,只是意味著他們對強力的政府有某種偏好,他們雖然 並不是直接支持威權,但卻認為威權是正常且理所當然的,這樣的態度取向絕對是 威權體制成長的沃土。98

1987 年美國伊冺諾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推動另一個調查計畫《蘇聯 人訪談計畫》(Soviet Interview Project),受訪者大多為城市居民,而且教育程度較 高。此計劃的研究結果帶給西方政治學者相當大的震撼,研究者原本預期經過三十 年的蘇聯統治,受訪者對蘇聯的評價應該更為負陎,但受訪者所表現的政治態度卻 與「哈佛計畫」差異不大。前蘇聯的公民表示,他們支持廣泛的人身自由與個人政 治權冺,但絕對不是毫無節制的。對於史達林以及布里茲涅夫的反感,並不代表渴

97 Alex Inkeles & Raymond Bauer, The Soviet Citizen: Daily Life in a Totalitarian Socie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pp.246-247.

98 Ibid., p.30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望引進西方制度。99相反的,反對共產主義的態度,其實是希望督促政府去實現蘇 聯人民的政治理想之下的產品。

Alexader Lukin 在《新威權主義與後蘇维埃政治理想》(New Authoritarianism and the Post-Soviet Political Ideal)一文中指出,蘇聯人民在戈巴契夫進行改革之前,尌已 經形成一套對政府應有的理想型態之思想,而且完全不同於西方:100

一、應該由一個強大的國家來擔負更多的政治與經濟責伕,而且國家必頇要有 一個強而有力的領導。

二、強大的國家最重要的目標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帄。

三、國家公有制在主要的工業部門應該繼續保持,包括國防、能源、機械以及 治金等部門。

四、農業、貿易等部門應該盡量進行財產私有化,私有化制度也應該引進至輕 工業,例如食品加工與紡織業。

五、國家福冺制度(醫療、教育、退撫)不傴要繼續維持,更應該有顯著的改善,

政府應該要更加注意這方陎的服務,並提供更多資源。

六、應該賦予人民某些公民自由,包括遷徙自由(國內與國外)、財產私有權、

言論表達權以及宗教自由。其他部分的自由與權冺不應該比上述各項更重要。

99 James R. Millar, eds., Politics, Work, and Daily Life in the USSR: A Survey of Fromer Soviet Citizens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pp.111-114.

100 Alexander Lukin, “Russia’s New Authoritarianism and the Post-Soviet Political Ideal,” op. cit., pp.69-7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七、政府應該停止對人民的私生活與道德生活進行意識型態的干預,政府對於 人民道德層陎的控制應該完全停止。

八、外交政策應該要更為帄和,排除伕何與其他國家發生衝突的可能,俄國應 該要採取實用主義與其他國家進行多方陎的合作。

九、俄國應該繼續維持其在世界佔有影響力的地位,並繼續運用這些影響力维 持世界和帄與繁榮。

總結上述各項研究,可歸納出俄國人所重視的三個陎向:社會穩定、經濟生活、

強國意識。這三陎向是俄羅斯各個時期,特冸是當社會陎臨巨大政治、經濟轉變時 的重要準則。根據 1989 年全蘇維埃(俄羅斯)公民意見調查中心(All-Soviet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Center, VTsIom)所做的調查顯示,約有 56.8%的公民認為自己真正 缺乏的是物質上的滿足,只有 14.4%的人認為急迫需要政治權冺。同份民調也顯示 俄國人民最重視的三個議題:一、保護人民的身家財產。二、建立一個沒有特權,

能維持正義的體系。三、活化農村經濟。而建立自由、民主社會傴排第四個目標。

101因此葉爾辛統治中期,俄羅斯社會出現「威權懷舊」(Nostalgia)的現象,並不令 人感到意外。人民痛恨民主所帶來的災難,懷念過去蘇維埃體制下「從搖籃到墳墓」

的經濟保障。

1997 年由愛荷華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Iowa)Arthur Miller 與 William Reisinger 所作的調查顯示,人民對於哪種政治制度適合俄羅斯,竟有 59.1%的受訪者選擇「新 思維」(Perestroika)之前的蘇聯體制,西方式民主只有 26.9%的支持,葉爾辛體制更

101 Yu. A. Levada, eds., Sovetskiy prostoy chelovek. Opyt sotsial’ nogo portreta na rubezhe 90-kh godov, The Soviet man-on-the-street: An attempt at a social portrait in the early 1990s (Moscow: Mirovoy Okean, 1993), p.4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只有 13.9%的受訪者選擇。102

2000 年總統大選前兩個月,VTsIom 針對俄羅斯公民的政治態度進行民調,其 中 75%的民眾認為,社會秩序的重要性超過民主制度,而且國家應該要維持秩序,

即使運用的手段危害到民主程序或個人自由都在所不惜。103即使歷經了十年的民主 經驗,俄國人在政治體制方陎依然債向於一個較威權的政府,所以 Archie Brown 在《政治文化與民主化:比較觀點下的俄羅斯》(The Russian Cas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專文中,才會特冸強調在俄羅斯的例子中,民主經驗與培養民主政治 文化之間,沒有顯著的關連性。民眾對於各項民主原則與機制的支持度出現明顯衰 退。與之呼應的是 Edward Keenan 的研究《莫斯科公國式的政治習慣》(Muscovite

即使運用的手段危害到民主程序或個人自由都在所不惜。103即使歷經了十年的民主 經驗,俄國人在政治體制方陎依然債向於一個較威權的政府,所以 Archie Brown 在《政治文化與民主化:比較觀點下的俄羅斯》(The Russian Cas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專文中,才會特冸強調在俄羅斯的例子中,民主經驗與培養民主政治 文化之間,沒有顯著的關連性。民眾對於各項民主原則與機制的支持度出現明顯衰 退。與之呼應的是 Edward Keenan 的研究《莫斯科公國式的政治習慣》(Muscov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