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婦女雜誌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會。促使女性向新興職業求職,除了與整個大環境改變有關之外,還包括就業資 訊的提供、就業能力的指導、就業市場的開放、女性努力爭取就業和女性日漸晚 婚等因素(游鑑明,1995)。而這類新興工作也隨著中日戰爭爆發的關係,由於 國家動員與職缺,臺籍女性工作機會大幅增加,戰爭末期更是女性就業的高峰。

日治時期產生的職業婦女不再以家庭為生活重心,改變了由男性主導的職業 結構,也鬆動了社會結構。在就業過程中,職業婦女不僅增加新知,更擴大人際 關係,職業所產生的不同教育功能,也使工作者獲益匪淺。而人際關係的改變不 僅關乎工作,也影響交友,除了使職業婦女與同性間有更多接觸的機會,也讓異 性的往來變得頻繁,進而影響職業婦女對婚姻的看法,於是接受媒妁之言的婚姻 固然存在,追求自由戀愛、婚姻自主的例子也非罕見,這對臺灣的舊式婚姻制度 無疑是一大衝擊(游鑑明,1995)。職業婦女改變的不只是本身,其家庭也因為 收入增加而改善家庭經濟,而她們將工作時得到的新知與觀念傳遞家人,甚至殖 民政府的同化政策也因此自然地帶入職業婦女的家庭。職業婦女同時也影響了社 會,由於職業關係,女教師鼓勵女童入學、女醫師影響女性就醫習慣,也有許多 職業婦女參與社教活動或社會活動。

第二節 婦女雜誌研究

婦女雜誌中的女性形象傳達了當代的女性角色以及社會的價值觀,女性角色 的變化亦可由這些女性形象的改變得知。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期,由於社會的 改變,女性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也與過去不同,在婦女雜誌中更是呈現了多元 的樣貌,這些蛻變的「新女性」形象反映了整個時代思想上的變化。同一個時代 不同國家的婦女雜誌中,呈現的「新女性」形象又因文化而不盡相同。接下來,

本節將分述美國、日本、中國與臺灣等地的婦女雜誌發展及相關研究文獻。在臺 灣,由於二次戰前的婦女雜誌研究付之闕如,因此僅就戰前婦女圖像研究,以及 戰後婦女雜誌研究做一概要性描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一、美國婦女雜誌

根據Carolyn Kitch(2001/曾妮譯,2006)The Girl on The Magazine Cover,

觀察1890 年代至 1920 年代美國雜誌封面的女性形象,約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作 為一分野進行討論。戰前是擺脫19 世紀傳統維多利亞傳統女性的「新女性」形 象;戰後則受到戰爭的影響,呈現極端不同的女性形象。

1897 年,刊載於《女士家庭雜誌》(the Ladies' Home Journal)插圖的畫家 Alice Barber Stephens 創造一系列在新世紀裡堅持舊價值的「新女性」圖像,將 事業和家庭生活融合。1890 年代後期,Charles Dana Gibson 也創造了一系列的

「Gibson 先生的美國女性」(Mr. Gibson's American Girl),Gibson 版本的「新女 性」出身富有,對政治經濟上的獨立沒有需求或渴望,女性的堅強意志是Gibson 對世紀之交社會性別關係評論中不斷出現的主題。這兩位畫家筆下的女性都被稱 為「美國女性」(American girl),1910 年代繼承這種理想美國女性概念的兩位畫 家Harrison Fisher 與 Howard Chandler Christy,他們把表現主題置於大自然和體 育活動中,反映了該年代追求健康和身材健美的潮流,使婦女從19 世紀衣物和 舉止規範所造成的身體限制裡獲得真正的解放。同時,Fisher 及 Christy 都贊同 婦女就讀大學,並以圖像讚美這些女大學生。無論是被描繪為具有藝文素養,還 是擅長運動,這個時代的封面女性幾乎總是處於家庭之外,這是一個承認了女性 社會角色真正變革的修辭變化(Kitch , 2001/曾妮譯,2006)。

同樣在 1910 年代,雜誌中也呈現了與上述不盡相同的女性形象,James Montgomery Flagg 與 Coles Philips 兩位插畫家筆下的女性是「新的頑皮女人」

(Kery, 1982),一種男人能夠欣賞卻無法信任的賣弄風情的美麗女人,她所體現 的不是參加舞會的上層階級的魅力,而是工人階級的「廉價消遣活動」。這種「擁 有性自由的美國女性」的新概念,被描繪為對男人的一種威脅,她由至少三種美 國女性新視覺「典型」所體現:派對女郎、蕩婦與詭計多端的蛇蠍美人(Kitch , 2001/曾妮譯,200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前述的「美國女性」可以說是美國人對理想女性的角色描繪,呈現出來的生 活也都是屬於上流社會的,或是表現一種向上流動的可能性,這類「新女性」形 象是自由的中上階層女性。「新的頑皮女人」卻是屬於工人階級,她們的自己不 是體現於家庭、教育或戶外活動,而是體現於「性自由」。無論是上流階層的「美 國女性」也好,工人階層的「新的頑皮女人」也罷,其表現的都是女性對於自由 的渴望。

1920 年代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後,Jr. John Held 這位畫家筆下的「輕佻女子」

是另一類無所畏懼、酷愛跳舞、為性發狂的女子。輕佻女郎是正在經歷一段不平 凡時光的平凡女性,戰後青年文化所衍生的新道德和休閒造就了她的出現。輕佻 女子成為了象徵1920 年代性問題、都市生活和現代主義最著名的符號之一。雖 然輕佻女子的符號僅僅能夠代表部分美國年輕人的真實生活經歷,但是這個概念 卻飛快地在全國流行起來。

與「輕佻女子」同一個時期,在大眾文化和現實生活中,1920 年代的美國 妻子並未忘卻少女時代的新奇經歷,並希望在婚姻中尋求某種程度的自由。Neysa McMein 為 McCall's 這本雜誌繪製的作品將現代美國妻子和母親作為表現對象,

並將其描繪為時髦的新女性。相較於此,《好家政》(Good Housekeeping)的首 席封面畫家Jessie Willcox Smith 響應進步主義改革家們關於「母性」的修辭,將 婚姻和母親身份稱為「女性的理想生活」,她不相信女性能夠事業與家庭生活兩 全其美。孩子出現在Smith 幾乎所有的插圖作品中,這是一個醒目的標誌,表明 陪伴他們的女性是婦女而非女孩。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受到戰爭的影響,社會變動,因此較戰前更具變革性的女 性圖像產生,「輕佻女子」於焉誕生,她象徵了現代性。在20 世紀早期的雜誌封 面上,變革的概念強烈影響著女性形象的社會性別特徵,而輕佻女子正是所有新 女性中「最新」的版本(Kitch , 2001/曾妮譯,2006)。即使如此,在現實生活 中如輕佻女子般的女性並非絕大多數,且在經歷戰爭的動亂後,安穩的家庭成為 一種渴望。故以母親為主題的形象與輕佻女子並存,而這些母親形象有與過往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同的,如McMein 描繪的時髦新女性;也有發揮母性的,如 Smith 以孩童形象突 顯母親。這樣多重並存的女性形象,反映了戰後對於女性角色定義模糊的不確定 性。

二、日本婦女雜誌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因為交戰國亟需物資,日本生產、貿易與船運產業等蓬 勃發展,帶動經濟景氣,進入「大正民主」之後,由於經濟榮景之故,社會瀰漫 著自由氣氛,女性雜誌此時蓬勃發展,與女性相關的消費文化也於此時興起。

Frederick(2000 & 2006)以這段時期具代表性的婦女雜誌《婦人公論》、《主婦 之友》以及《女人藝術》為分析對象,討論這些不同類型雜誌呈現的女性形象。

以《青鞜》這份女性雜誌為前身,1916 年創刊的《婦人公論》是典型的精 英雜誌,它的創設典範是《中央公論》。《婦人公論》經營的成功,代表的是關於 女性嚴肅議題討論的商業發展空間。《婦人公論》創刊正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兩年,經濟的影響使得女性的情況劇烈地轉變。《婦人公論》與其他刊物不同之 處在於,它脫離教育者提供給女性、教科書樣式的啟發性閱讀物,取而代之的是 提供受過教育、且對女性議題感興趣的女性或男性的有益雜誌。

《婦人公論》的內容是由前《青鞜》的成員以及社會學家與婦女參政主義者 提供,其讀者群可能受過高等教育,且不限於女性讀者。男性藉由閱讀《婦人公 論》瞭解女性議題,並觀察社會中,關於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情勢與討論,因 此特別是在創刊的頭幾年,此雜誌並不完全是寫給女性看的。《婦人公論》在早 期1910 與 1920 年代時,與其他婦女雜誌相異點在於,沒有使用女性模特兒作為 雜誌封面。大正年間開始流行以美女作為封面,而其他女性雜誌也以引人注意的 封面吸引讀者,以細緻的花紋作為背景也成為文化上可辨識的女性符號。《婦人 公論》以女性讀者的投稿及信件決定其在封面上女性再現的方式,以反映出清楚 性別分類的作者與閱聽眾的形象(Frederick, 2000 & 2006)。

《主婦之友》創刊於1917 年,當知識分子投稿於《婦人公論》並致力於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放女性現代性的觀念,以及參與性別角色的改變時,《主婦之友》的出版者則是 檢視了家庭消費的合理化,以及對女性而言,現代資本主義的首要立基點:時間 運用。這類的家庭合理化是現代女性觀念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她們與消費文化 的聯結(Frederick, 2000 & 2006)。《主婦之友》呈現的形象是家庭主婦的助手,

企圖幫助她們渡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所造成通貨膨脹的經濟困境。這種對家庭生活 的先見之明強調家庭主婦得以藉由細心的家計簿以及精打細算的烹煮來掌控現 代家庭管理。其編輯石川武美對於提昇家庭主婦角色的地位提出見解,認為主婦 不只是在家中工作的妻子,而是家庭場域中,相對於主人(the main person)的 女主人(main woman)。

《主婦之友》的文章都是由醫生、一流大學的教授或出名的教育者投稿,編

《主婦之友》的文章都是由醫生、一流大學的教授或出名的教育者投稿,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