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治時期女性圖像分析─以《臺灣婦人界》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日治時期女性圖像分析─以《臺灣婦人界》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 立 政 治 大 學 廣 告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 日治時期女性圖像分析 ──以《臺灣婦人界》為例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A Pictorial Semiotic Analysis of Taiwan Women's. Sphere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of Taiwan.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指導教授:孫秀蕙 博士 研究生:王湘婷. 中華民國一○○年一月.

(2) 摘要 《臺灣婦人界》是日治時期唯一在臺灣發行的女性雜誌,其創刊宗旨為「協 助提升發展臺灣婦人文化」。雜誌中所呈現的女性形象反映了當時臺灣部分女 性,特別是中上階級女性的樣貌。本研究以《臺灣婦人界》的廣告為文本,運用 法國符號學者羅蘭‧巴特提出的圖像符號學分析觀點,探討雜誌圖像中呈現的女 性形象,及其背後所代表的文化意涵。 本研究發現,《臺灣婦人界》中呈現的女性形象與日治時期臺灣女子教育中 的「高女文化」相符,這種「高女文化」所體現的「和洋折衷」符號現象,具體. 政 治 大 國影響,掺雜了日本經驗與經過日本篩選的西方經驗。此外,根據文本分析的結 立 而微地代表日治時期臺灣邁向現代化的過程。臺灣的現代化過程,係受到殖民母. ‧ 國. 學. 果, 《臺灣婦人界》有一種女性形象為「賢妻良母」 ,代表的是日治時期臺灣女性 婚後的典範,女性必須透過婚姻與婚後的家庭場域,才能實踐她所扮演的理想角. ‧. 色。《臺灣婦人界》發行後期受到中日戰爭影響,呈現的女性形象與戰前截然不. sit. y. Nat. 同,此時期圖像反映出戰爭期間,日本殖民政府利用媒體意圖塑造的各種表象,. n. al. er. io. 如幸福的皇民化家庭、女性進行的奉仕活動等。. Ch. engchi. i Un. v. 關鍵字:臺灣婦人界、日治時期、女性形象、圖像符號學.

(3) ABSTRACT Taiwan Women's Sphere is the only women's magazine published in Taiwan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 Its object was to assist in developing women’s culture in Taiwan. Taiwan Women's Sphere can be viewed as an important medium representing images of upper-class females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of Taiwan. Using the analytic principles of pictorial semiotics proposed by French semiotician Roland Barth, the present research analyzes advertising and pictorial texts containing female images and provides an in-depth discussion of the cultural and societal factors influencing such representation.. 治 政 Our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emale 大 images represented in Taiwan 立 Women's Sphere fit into "the culture of girl’s high schools" during Japanese ‧ 國. 學. occupation. "The culture of girl’s high schools" connotes both the influences of Japan. ‧. and the West, which play significant roles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Taiwan. A. sit. y. Nat. modernized Taiwan was not only influenced by Japanese colonizer but also by the. io. al. er. western cultural elements selected by Japan. . In addition, another significant female role portrayed by Taiwan Women's Sphere was "a dutiful wife and also a loving. n. iv n C mother." Such an image implies that were “ideal women” only when they h efemales ngchi U were married and practice their dual roles as wife and mother in the familial space. After 1937 when Sino-Japanese War broke out, contents of Taiwan Women's Sphere were censored closely by the colonial governments. A certain number of the pictures printed on this magazine are related to the Kouminka Movement such as the portrayal of the kouminka family and war-supporting women engaging in various activities.. Keywords: Taiwan Women's Spher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Taiwan, female images, pictorial semiotics.

(4) 謝、謝。 文字產出的能力似乎都在撰寫論文時耗盡,謝辭分明是整本論文最能隨心所 欲、不受限制發揮的部分,然而真正下筆時,卻又感到無所適從。這時不禁想起 陳之藩〈謝天〉 : 「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天罷。」不過這樣就浪費了 整本唯一可以暢所欲言的版面,這機會是完成論文才獲得的,得好好把握。 也許因為是最後的最後,所以總是要回首一下寫論文的來時路,腦海中浮現 的只有呆坐在電腦螢幕前,屁股像有把火在燒、全身出汗、毛細孔都張開並且焦 慮不已的情景,甚至還因此蹦出了一個「deadline 惡性循環模式」 : 「在收到 deadline 聖旨時要先驚嚇一下,然後花一點時間接受它,之後再逃避一下,接著重新振作 一番,最後沒剩多少時間只好開始快馬加鞭。」好在醞釀生產論文期間,還有香 水、日劇、漫畫、網路購物以及毛球的陪伴,因此論文生活總是在緊張中夾著些 許愜意。. 政 治 大. 其實一直慶幸自己的論文之路頗為順遂,感謝孫秀蕙老師一路上的指導與幫 助,若不是孫老師鞭子與糖果輪番上陣,懶散如我可能至今還滯留在某個十字路 口上。感謝陳儀芬老師引領我走進符號學的世界,符號學改變了我詮釋文本的方 式,也改變了我看世界的角度,請容我在此老套地說一句:「符號學令我受用無 窮!」在此也謝謝幫我口試的方念萱老師與林思平老師,兩位老師所給予的建議 使得這本論文更趨完整充實。鄭怡卉老師也總是關心我的進度,話語中使我增添 許多寫論文的信心。. 立. ‧. ‧ 國. 學. Nat. y. sit. n. al. er. io. 父母給予我的支持大概就是默默關心我,時常包容我在趕進度時表現出來的 不耐與煩躁。由於論文的歷史背景為日治時期,日文能力普通的我,在閱讀文本 與文獻資料時,遇到不解之處往往求助於在日本留學的姊姊,並且一起討論相關 的歷史與文化,如果這些都自己摸索的話,恐怕論文寫作的歷程會更為艱辛。至 於時常被鬼隱的弟弟,遇到電腦有問題時常是他幫我解決,讓我寫論文時無後顧 之憂。. Ch. engchi. i Un. v. 前輩燕燕無論是在論文上的問題,或心理上的煩惱,都給予我莫大的幫助, 總是對我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果然我這後人乘了許久的涼,希望這本 論文也能成為某位後人的一片綠蔭。與同甘共苦的 MAD Girls 經歷許多日子,上 課、辦活動、聚餐、玩耍,大家在一起的時光太過快樂,不知不覺居然就到了各 奔東西的日子,徐西西、楊春春、鄭比比、陳吱吱、王貞、黃 inin、張吃吃、盧 馬麻、欒小雨、吳阿官,我們永遠都要有 MAD Girls 的聚會嘿! 走筆至此,還是覺得陳之藩比較厲害,點名感謝這種事我真的不太會,想學 他說: 「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天罷。」不過這樣太沒創意,說: 「想 感謝的人太多了,族繁不及備載,請自行對號入座。」又顯得太沒誠意。感謝在 我寫作論文時,關心過我、幫助過我、陪我哭陪我笑的每位朋友,以及讀完這篇 言不及義謝辭的你!. 4.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8. 第一節. 研究背景 ................................................................................................................8.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日治時期女性研究 ..............................................................................................11. 第二節. 婦女雜誌研究 ......................................................................................................19. 第三節. 《臺灣婦人界》概述 ..........................................................................................29. 第四節. 符號學與圖像符號學 ..........................................................................................31. 第三章. 立. 政 治 大. 研究方法 ..................................................................................................................36 分析樣本選擇 ......................................................................................................36. 第二節. 《臺灣婦人界》文本特性 ..................................................................................37. 第三節. 分析方法與步驟 ..................................................................................................40. ‧ 國. ‧. 分析結果 ..................................................................................................................45. sit. y. Nat. 第四章. 學. 第一節. 第二節. 摩登與生活 ..........................................................................................................56. 第四節 第五章. al. iv n C hengchi U 婚姻與家庭 ..........................................................................................................68 n. 第三節. er. 摩登與流行 ..........................................................................................................45. io. 第一節. 戰爭與社會 ..........................................................................................................81 研究發現與討論 ......................................................................................................98. 第一節. 《臺灣婦人界》中圖像之符號運作原則 ..........................................................98. 第二節. 再現現代女性 ....................................................................................................105. 第六章. 研究結論、限制與建議 ........................................................................................11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3.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15. 參考書目 ................................................................................................................................117. 5.

(6) 圖錄  圖 2–1:皮爾斯「意義的元素」 ...........................................................................................32 圖 2–2:系譜軸與毗臨軸 .......................................................................................................32 圖 3–1:抽樣依據與步驟 .......................................................................................................37 圖 3–2:雅各布遜傳播構成要素 ...........................................................................................38 圖 3–3:雅各布遜傳播功能 ...................................................................................................38 圖 3–4:基隆植田珊瑚店 .......................................................................................................43 圖 4–1:洋裁研究會 ...............................................................................................................46. 政 治 大. 圖 4-2:龜甲萬醬油廣告........................................................................................................48. 立. 圖 4-3:Art Goût Beauté 的毛皮大衣 ....................................................................................50. ‧ 國. 學. 圖 4-4:Art Goût Beauté1930 年代帽子樣式.........................................................................50 圖 4-5:高跟鞋........................................................................................................................51. ‧. 圖 4-6:今之「黑美人大酒家」文化遺蹟............................................................................52. sit. y. Nat. 圖 4-7:藥用消除乳膏............................................................................................................54. er. io. 圖 4-8:日東紅茶....................................................................................................................56. al. iv n C hengchi U 圖 4-10:Art Goût Beauté 中身形拉長的女性圖像...............................................................60 n. 圖 4-9:一六軒飲料水廣告....................................................................................................58. 圖 4-11:明治菓子..................................................................................................................60 圖 4-12:女性荷爾蒙 Pelanin.................................................................................................62 圖 4-13:福福乳劑..................................................................................................................64 圖 4-14:喜多川歌麿之美人畫..............................................................................................66 圖 4-15:自轉車......................................................................................................................66 圖 4–16:摩登東京的結婚姿態 ...........................................................................................69 圖 4–17:入結婚季節 1 ........................................................................................................71 圖 4–18:入結婚季節 2 ........................................................................................................71 圖 4-19:1930 年代中西混合式新娘禮服.............................................................................73 6.

(7) 圖 4–20:清水照子 ...............................................................................................................74 圖 4-21:經濟瓦斯器..............................................................................................................77 圖 4-22:金線煉乳戰前廣告..........................................................................................79、82 圖 4-23:金線煉乳戰時廣告..................................................................................................82 圖 4-24:鐮野時計舖..............................................................................................................84 圖 4-25:舉國一致第一徵兵..................................................................................................86 圖 4-26:舉國一致第一徵兵..................................................................................................86 圖 4-27:日支事變與婦人活動..............................................................................................89 圖 4-28:國語家庭的一日......................................................................................................94. 政 治 大 圖 5-2:《臺灣婦人界》封面二..........................................................................................103 立. 圖 5-1:《臺灣婦人界》封面一..........................................................................................103. ‧ 國. 學. 圖 5-3:《臺灣婦人界》封面三..........................................................................................103 圖 5-4:《臺灣婦人界》封面四..........................................................................................103. ‧. 圖 5-5:《臺灣婦人界》封面五..........................................................................................104. sit. y. Nat. 圖 5-6:《臺灣婦人界》封面六..........................................................................................104. io. al. er. 圖 5-7:《臺灣婦人界》封面七..........................................................................................105. n. 圖 5-8:《臺灣婦人界》封面八..........................................................................................105. Ch. engchi. 7. i Un. v.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臺灣由於地理環境的關係,位處亞太文化交流要衝。臺灣人具海島居民的特 性,容納來自四面八方不同的文化,轉化為本身特有的臺灣文化。西元 1895 年 中國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這塊看似不起眼的彈丸之地割讓予日本, 開啟臺灣長達五十年(1895-1945)的殖民地歷史。在殖民期間,日本總督府在 臺灣進行了一連串的建設,促使臺灣步上現代化,也令臺灣人接觸到來自日本與 西方的各種文化及思想。儘管日本殖民政府在臺灣的建設與政策都是以獲取臺灣. 政 治 大. 的資源為主,然不可否認的,在此同時也將臺灣導向新的歷史道路,對臺灣社會. 立. 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國. 學. 日治時期臺灣的現代化過程自然也影響了當時生活在島上的女性。在殖民政 府來臺前,臺灣女性由於移墾社會的歷史背景,較傳統中國婦女活潑、且保有勞. ‧. 動的習慣(游鑑明,1995)。及至日治時期,由於殖民政策的關係,放足運動使. y. Nat. sit. 得婦女重獲身體的自由權,得以走出家門進入社會;女子教育的普及不但賦予女. n. al. er. io. 性新的知識與技術,也改變了傳統的價值觀,女性因此有能力也有意願進入職. Ch. i Un. v. 場;職業婦女的增加更是改變了婦女以往的社會角色,產生與傳統女性截然不同. engchi. 的「新女性」。這些「新女性」的形象也反映在當代的媒體上。 女性雜誌以婦女作為目標閱聽眾,以雜誌中的圖像、文章建構女性場域,甚 至進而定義女性。藉由女性雜誌中的女性形象,得以瞭解當時的女性,在社會上 扮演什麼角色,社會對女性的定義為何;更重要的是,進而瞭解女性現代化的轉 變。 《臺灣婦人界》創刊於 1934 年(昭和 9 年)五月,是當時各種雜誌中,少數 專門為臺灣女性(包括居住在臺灣的日籍女性與臺灣本島女性)所發行的女性雜 誌。內容包含了女性與家庭的報導文章、小說、散文、短歌、徘句、詩,此外還 提供婦女感興趣的食譜、化妝、手藝、洋裁、家計等資訊,同時也介紹活躍於臺 灣社會的女性。藉由《臺灣婦人界》,我們得以瞭解日治時期女性在現代化過程 8.

(9) 中的生活樣貌,而雜誌中呈現的女性形象,也有助於我們瞭解日治時期女性在社 會中扮演的角色。故本研究以《臺灣婦人界》為文本,就其雜誌所呈現的女性形 象進行分析,討論日治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的影響,塑造了什麼樣的臺 灣「新女性」。.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日治時期的現代化促使女性角色轉變,從傳統邁向現代,女性形象呈現於大 眾媒體之中。女性雜誌在其中扮演了特別的功能;在現代化過程中,由於所謂的. 政 治 大 者所決定、控制的,因此女性雜誌處於行動者與女性生活主要轉換反映的核心位 立 「女性觀點」與真實讀者生活之間的關係,是被出版者、記者、作者與廣告製作. ‧ 國. 學. 置(Frederick, 2000 & 2006)。欲瞭解一個時代的女性樣貌,從當代女性雜誌入 手,分析媒體中呈現的女性形象,甚至從中發崛背後的時代意義有其重要性,這. ‧. 是因為出版品之中關於文化的轉型,係與女性本身的現代化改變息息相關,它被. sit. y. Nat. 視為整個潛在與實際的社會轉變範圍的具體展現(Frederick, 2000 & 2006)。. n. al. er. io. 《臺灣婦人界》並不是日治時期在臺販售的唯一女性雜誌,但與其他來自日. i Un. v. 本的女性雜誌不同之處在於,它發行的目的在於「協助提升發展臺灣婦人文化」 ,. Ch. engchi. 也就是該雜誌以一個指導者的身份,對居住於臺灣的女性進行文化涵養的提升, 這與其他同期發行的日本女性雜誌,將關注焦點放在以日本為主的報導,有很大 的不同。本論文擬以《臺灣婦人界》內容中之女性圖像作為主要分析對象,搭配 雜誌中的文本,從符號學的觀點出發,解析、討論其中隱含的意義,探討日治時 期的平面媒體塑造了何種女性形象?以《臺灣婦人界》為例,它對於現代女性的 期待為何?而形成這種期待的社會文化等因素又為何?根據以上所述內容,本論 文嘗試回答兩個研究問題: 一、日治時期之女性雜誌《臺灣婦人界》中,刊載的圖像所展現的符號運作 原則為何?. 9.

(10) 二、日治時期之女性雜誌《臺灣婦人界》塑造了何種女性形象?它如何描繪 女性角色,對於女性的期望角色又是如何? 三、影響上述女性形象呈現與期望的社會文化因素為何?.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0. i Un. v.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日治時期女性研究. 關於臺灣日治時期的女性研究,主要討論方向為此一時期女性角色的改變, 包括造成改變的背景、原因、過程以及影響。1895 年,日本殖民政府開始統治、 建設臺灣,主要的目的為獲取臺灣資源,以供日本內地利用。在政策上則是實行 同化政策,基於婦女擔任母職,在撫育下一代時扮演重要的角色,與兒童的關係 密切,殖民政府也相對重視女性的影響力。因此,在以風俗教化以及便利殖民統 治為前提下,開始了一連串以女性為目標的改革。以下就日治時期臺灣女性角色 變遷的背景與原因進行討論。. 立. ‧ 國. 學. 一、廢除纏足. 政 治 大. 由於日治時期的同化政治關係,為了配合日本的現代化,殖民政府對臺灣也. ‧. 進行現代化改革,凡是與日本文化不相容者或有礙現代化的舊有文化均是總督府. y. Nat. sit. 期望變革的目標。殖民政府廢除纏足的目的之一在於,臺灣女性放足後,不單只. n. al. er. io. 是改變外表的形體,實際上是提昇了殖民地可利用的人力資源。日治初期為了安. Ch. i Un. v. 撫民心、消弭反抗,總督府採取漸進政策,透過學校、報章雜誌及民間團體等進. engchi. 行移風易俗的活動。在變革風氣於中、上階層成形之後,公權力始介入其中。由 此可知,臺灣婦女的放足運動是在殖民政府與民間團體的共同促成下展開(游鑑 明,1995)。 1900 年臺灣的解纏足運動開始,臺灣士紳以黃玉階為首組成「天然足會」, 解纏足運動在臺灣全島大規模展開。歷經十幾年,臺灣年輕女性纏足的人數大幅 減少,1905 年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顯示,女性纏足比例高達 56.93%, 1915 年的調查結果女性纏足比例降至 17.36%,成果顯著。臺灣總督府以臺灣士 紳階層為對象,激發其自主發起解纏足運動,形成一股由士紳階層至一般民眾、 由上至下的解纏足風潮。為了使臺灣士紳觀念改變,殖民政府積極獎勵日本考察 11.

(12) 觀光,見識日本未纏足女性及其「進步的」生活樣貌,並在新聞、雜誌報導中國 的解纏足動向,以揭示女性纏足的弊害及變革的必要性、正當性。在這些觀光活 動中,臺灣士紳親眼見到日本女子勞動工作的景象,也參觀女子師範學校,改變 了他們對於女性角色的看法;傳統漢人認為中上階層的女性應該「主中饋」,足 不出戶、以家庭為生活重心,並在禮教上嚴防男女之間的接觸;然而日本女性卻 因接受教育展現與本島女子不同的修養,女性在勞動工作時與男性相處情形也顯 得中規中矩,無任何不妥之處。 「內地」 (指日本)的觀光活動結果激起臺灣士紳 改造臺灣女性的意圖,關心女子教育問題,並意識到纏足的問題(洪郁如,2001) 。 社會各界對禁纏、放足的觀念,多認為纏足不利強種富國,而且浪費人力資. 治 政 源;甚至指出纏足女性不便於工作,因之不事生產,成為社會寄生蟲,這不僅有 大 立 害於家庭生計,且妨害生產經濟的發展。從以上觀點可看出,放足除在移風易俗 ‧ 國. 學. 之外,又有促進經濟發展的意義(游鑑明,1995)。此外,廢除纏足即等於鼓勵. ‧. 女性走出家門,因此更有機會接受教育、進入社會工作,故廢除纏足可視為女性. sit. y. Nat. 角色改變的一個契機。然而,身為解纏足主要對象的臺灣女性在解纏足運動中,. io. er. 無論是言論或行動上都鮮少參與,處於被動的狀態。由於傳統社會對女性的限 制,即使是出身富裕人家的女性,大多不曾接受過教育,難以公開表達自己的想. al. n. iv n C 法;家庭為其唯一的生活空間,甚少接觸外面的世界,更不用說是參與解纏足運 hengchi U. 動(洪郁如,2001)。楊翠(1993)認為放足後的女性進入生產管道,卻面臨更 多新的障礙,以及隨之而來不同的支配與宰制。因此日據時期臺灣婦女的被支配 原型──「資本家─殖民者─父權」三重支配關係──於放足運動之後才正式形成。 放足運動本身在思考基礎上缺乏「女性解放意識」,而較集中於同化與現代化之 考量,因此女性即便解放了身體的束縛,也無法經由此一運動滋生解放的意識(楊 翠,1993)。. 二、女子教育 日治時期建立教育制度是總督府主要的政策之一,而教育女性不僅能改造受 12.

(13) 教育的女性本人,還可以間接同化下一代、影響家庭,因此倡導新式女子教育, 並將之列入殖民教育體制內(游鑑明,1988) 。新式教育是仿照日本國內的學制, 也就是明治維新之後,以西方教育為指標改革的新學制。 臺灣在清代由於移墾社會特質,政府控制力薄弱、講求實務與成就取向、兩 性失衡與文教未興,具有活潑自主的一面,與中國典型的傳統婦女略有不同,然 而其社會地位並沒有因此而改變或提昇,仍保持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觀 念。女子教育方面,則是只有傳統家庭教育或書房教育等,未將之納入正式教育 體系,教育的內涵也不外乎女子「三從四德」 、 「賢妻良母」的觀念闡揚以及傳統 禮教社會的強調。直到基督教長老教會以改善婦女地位和訓練女性傳教士為教育. 治 政 目的,將新式女子教育引介至臺灣,先後在淡水建立「淡水女學堂」 ,在臺南建 大 立 立「新樓女學校」等,方才開啟臺灣現代女子教育之濫觴。由於實際接受教育多 ‧ 國. 學. 為平埔族女性,且人數有限,故其影響亦有限(游鑑明,1988)。. ‧. 1910 年代中期以前,臺灣總督府並不認可臺灣女子教育制度的必要性,而. sit. y. Nat. 臺灣男子教育則是基於殖民地經營的經濟合理性,具有行政事務相關翻譯的實際. io. er. 價值。換言之,殖民者認為,從發展經濟與便利政治統治的立場來考量,設立男 子教育機構有其必要,但興辦女子教育卻非當務之急,從這裡可看出總督府的差. al. n. iv n C 別對待。一開始臺灣女子教育是依附於男子教育而發展的,最初的女子教育機關 hengchi U 是 1896 年設立的國語講習所及 1897 年設立的國語學校附屬女學校。1898 發佈. 臺灣公學校令,國語講習所改為公學校,增設公學校必修科目。然而學校相關設 備、教學以及學校維持等經費,部分卻是由臺灣人負擔,由此足見殖民政府對女 子教育並不重視(洪郁如,2001)。 1922 年以前,初等女子教育為四年制或六年制公學校,中等教育僅有三年 制技藝科。1922 年總督府頒布「新臺灣教育令」 ,與原臺灣教育令最主要差異為: 撤廢日、臺人之差別教育,而達均等地步;中等以上之教育大體採用日本國內的 教育制度,以與日本學制相連貫,即確立「內臺共通制」的原則。改制之後的女 子教育系統分明,修業年限延長,程度提高。在中等教育部分偏重質量的提高, 13.

(14) 從實業技藝教育提昇為普通中等教育,可分為高等普通學校及女子高等普通學 校。師範教育是臺灣女子教育的最高階層,程度最高,最初 1919 年時是由女子 高等普通學校附設講習科培育師資,1928 年開始才由正式師範學校培育女教 師,在臺北第一師範學校內新設女子演習科,程度較講習科為高。第一師範演習 科的入學申請相當踴躍,錄取名額只有三十五人,競爭率高達七倍以上,入學考 試競爭非常激烈(竹中信子,2001/熊凱弟譯,2009)。 對統治者而言,教育是執行同化政策的主要工具,建立女子教育的基本目標 在於普及日語、培養日本國民性格以及「涵養婦德」。所謂「涵養婦德」指的是 源自日本國內女子教育方針,具培養賢妻良母和國民的雙重任務。女子教育可分. 治 政 為教學與訓育兩部分,教學部分主在涵養日本婦德,藉修身、公民、日語、理化、 大 立 裁縫和家事等科目教材體現之,並配合時勢變遷,發揮齊家興國的女子教育目 ‧ 國. 學. 標。訓育部分重視涵養德性、培養情操和訓練團隊精神,其轉變過程以 1922 年. y. Nat. 訓育活動的推展,並加強生活管理(游鑑明,1988)。. ‧. 為分水嶺,前期採漸進原則,主獎勵學生出席和革除不良習慣,後期則注重各項. er. io. sit. 在日臺共學制實施以前,最早的日臺共讀女學校是 1917 年四月,大稻埕天 主公會(天主教)旁設立的「私立靜修女學校」。分別設立日本人子女的第一部. al. n. iv n C 與臺灣人子女的第二部,第二部特別加強國語(日語)教育。在此之前,臺灣人 hengchi U. 要受中等教育只能進入設備不太好的艋舺國語學校附屬女學校(竹中信子,2001 /熊凱弟譯,2009) 。日臺共學制自 1922 年頒布「新臺灣教育令」後四月實施, 理論上標榜一視同仁,教育機會平等原則,實際上受惠者仍然為在臺日人子弟, 並未給臺灣學子更多的就學機會。以高等女學校為例,1923 年至 1943 年間的新 生入學比例,日籍學生平均 58.38%,臺籍學生平均 36.27%,日籍學生錄取率遠 高於臺籍學生,代表日籍學生進入高等女學校較容易,錄取機會較大(張素碧, 1984)。雖然此一時期殖民政府執行同化政策,但諷刺的是,同化政策的本質卻 不鼓勵被殖民者與殖民者一樣享有平等權,故「日臺共學」徒具虛名,臺籍子弟 並未獲得與日人平等的教育機會(游鑑明,1988)。 14.

(15) 日治中期以前,由於殖民政府本身提供的教育資源短缺,不合格的師資或短 絀的教育經費等狀況普遍存在於各地公學校,加上傳統禮教與社會陋俗等觀念影 響,女童就學意願低落,女子教育普及成效不彰。為提高就學率,總督府進行勸 學與改革教育制度;最初為了勸學的方便,早期女子教育的內容以刺繡與人造花 等臺灣女性偏好的手藝為重心,此外殖民政府也向臺灣當地士紳勸說、勤於報章 雜誌報導臺灣女學動向;改革教育制度方面則包括設立女子高等普通學校、進行 師範教育等等。勸學活動中以放足運動最具意義,女性活動範圍因此擴大,間接 提昇了女子就學率。1900 年前後總督府舉辦的內地觀光活動,全面影響了臺灣 士紳的女性觀,參觀日本的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後,許又銘發表其考察心得於《臺 灣日日新報》:.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其女生三百餘人,適逢十數卒業者,時置酒開式,師友齊集暢飲高歌,. ‧. 或未卒業者,賀以紙衣裾長曳散布四方,一場勝事,不誠可喜。詢其女. sit. y. Nat. 生學問,天文地理,山川草木,魚鳥禽獸,無所不通。休哉!博古通今,. io. er. 女子尚且如此,而丈夫不問可知矣(許又銘,1900.01.09)。. al. n. iv n C 許又銘在文中記錄了日本女學生的畢業慶祝儀式,對於教師與女學生之間的 hengchi U. 活潑互動感到驚奇,並對日本女學生博學多聞的一面大表讚賞。日本女性從學校 學習國語、手藝、作文與算術等等知識技能,使得臺灣士紳見識了新女性的樣貌, 對於女性原本的家庭角色有所轉變,葉文暉在其刊載於《臺灣日日新報》〈東遊 日記〉一文中,將日本女性與臺灣女性作了一番比較:. 內地(指日本)女子,自幼而入學校,學詩書,習禮義。稍長則書畫俱 精,兼通算法,又工刺繡,或出心裁,每多製作種種陳列,巧奪天工。 想後來配偶以掌家政,則游刃有餘;以處經商,則獨操權算。謂之賢內 助,其誰曰不宜?他如臺北女子,深居閨閣嬌養成,惟每每好逸而惡勞, 15.

(16) 只循俗例,朝離寢床,關心纏腳,競效三寸金蓮,私相誇詡,謂後日乘 龍,一經品題,身價十倍;即不然而勤勤懇懇,僅學做數領衣裳,繡數 株花木,便稱妙手。除此而外,別無他長,所見太淺,所聞太狹也哉!…… (葉文暉,1900.02.23). 葉文暉在實際目睹日本女性受教育情況後,在文中將臺灣女性與日本女性作 一比較,深感臺灣女子「好逸而惡勞,只循俗例,朝離寢床,關心纏腳,競效三 寸金蓮」,等著嫁給「乘龍」快婿好人家,從文句可看出他對臺灣漢族傳統女性 的批評,同時亦可看出對日本女性展現的儀態、智慧之嚮往,期望女性除了操持. 治 政 一般家務外,也能藉由這些從學校習得的知識技能來輔助男性的事業(洪郁如, 大 立 2001)。在官方與民間雙方大力的鼓勵下,加以社會風氣的轉變,女童就學率上 ‧ 國. 學. 昇。隨著公學校就學人數增加,女學生繼續就讀上級學校意願提高,女子教育機. ‧. 關漸增,女子專業教育也應運而生,以附屬普通學校或專業機構形式設立,1930. sit. y. Nat. 年代後期開始有獨立的專業學校成立。雖然如此,女子專業教育與女子普及教育. io. er. 亦未達到高等教育程度,且就學機會並未公平開放,尤其中等以上的教育機構, 以日籍女學生居多,在臺北公學校畢業的女學生只能擠進第三高女,能考上臺北. al. n. iv n C 第一高女、第二高女的例子很少(竹中信子,2001/熊凱弟譯,2009) 。有志於 hengchi U. 深造的臺籍女學生只好轉而負笈國外留學,然而又僅限於有經濟能力的中上家庭 (游鑑明,1988)。 日治時期由殖民政府所建立的女子教育制度,其主要目的在於達成同化的目 的,因此以培養賢妻良母和忠良愛國的日本女性為主,故未拓展女子高等教育或 專業教育部分。此外,女子教育也未普及至中下階層、鄉村偏遠地區,再加上入 學機會的不公平,日治時期的女子教育發展並不健全。即便如此,教育仍然改變 了日治時期的女性,使部份女性因自覺而投入社會,或謀求自力或改進社會,無 形中改變社會結構,提昇女性在社會的地位(游鑑明,1988)。. 16.

(17) 三、婦女組織與社會運動 1920 年代之後,受世界婦女運動思潮、殖民政府政策和臺灣社會運動的影 響,部分婦女開始致力於女性組織或社會活動,這些女性組織與社會活動可分為 兩種類型:一種是受臺灣社會影響的女性,她們或參加當時男性社會運動家組 織,或自組婦女組織,組織的宗旨或講演的內容主在破除社會陋習、改革家庭、 謀求婦女自立向上以及提昇婦女地位,故鼓勵女子教育或女子就業的議題都被列 入討論。這些婦女活動僅存於 1920 年代後期,有的組織因本身不健全而無法續 存,其他組織至 1931 年日本殖民政府加強同化政策之後,也不復存在(游鑑明, 1995)。. 治 政 另一種是受殖民政府政策影響的女性,有由日本婦女領導的團體,如愛國婦 大 立 人會和桔梗俱樂部,會員以日本女性居多,動員的對象也包括臺籍女性。另外則 ‧ 國. 學. 是由官方授意的組織,如主婦會、處女會和女子青年團,由於組織是在體現殖民. ‧. 政府的政策,故重視普及日語、涵養婦德、傳授家事技藝、改善家庭生活、陶冶. sit. y. Nat. 情操和強健體魄,並藉講習會、運動會或遊藝會訓練會員,也就是說,這是一種. io. er. 對婦女進行精神、知識和勞動指導的團體(游鑑明,1995)。甚至愛國婦人會在 1933 年升格為本部後,全島各地的愛婦會成員致力於強化、普及、遵奉軍國思. al. n. iv n C 想,行動活躍,有如國家政策的推手(竹中信子,2001/熊凱弟譯,2009) 。殖 hengchi U. 民政府在組織官方婦女團體時,如同前述的放足運動一樣,也是貫徹同化與現代 化的政策,並建構、正當化「資本家─殖民者─父權」此種對婦女的三重支配形 態(楊翠,1993)。 由以上討論來看,從 1920 年代開始,無論是受臺灣社會的影響,或受殖民 政府政策的影響,臺灣已經有女性積極參與社會事務,關心本身或家庭以外的問 題。然而前述自發性的組織在 1931 年後,受政府加強同化政策的影響而消失, 而受殖民政府影響或授意的婦女組織,其主要功能在於配合政府政策進行同化或 動員女性,顯示了日治時期女性在參與社會事務時,並非完全自由而是受到殖民 政府控制的。 17.

(18) 四、職業婦女 日治時期以前,臺灣由於從明鄭時期一直到清領時期屬於移墾社會,除了上 階層的官家婦女以外,未纏足的墾民婦女因為勞動有助於家庭經濟改善,故養成 勤儉勞動的習慣。這樣的勞動習慣延續到日治時期,然而此勞動是以家庭或家庭 周遭為中心,與日治時期的職業婦女不同(游鑑明,1994)。 及至日治時期,殖民政府由於政策關係提倡放足運動,如本節前述,其主要 目的之一乃在增加可利用的人力資源,解除女性身體上的束縛。而實行女子教育 部分更是改變了女性的思想與行為;在行為上,她們不再拘束,學校的多元化活. 治 政 動擴大了她們的活動空間;在思想上,她們不再保守,要求經濟獨立、婚姻自主 大 立 的自覺意識逐漸提昇(游鑑明,1994) 。女性因為受公立學校教育,國語(日語) ‧ 國. 學. 進步、大致瞭解社會狀況,也擁有進入社會工作的智識(竹中信子,1996/熊凱. ‧. 弟譯,2007)。此外,知識份子利用輿論鼓勵與宣傳女子就業,使得女性對就業. sit. y. Nat. 的觀念改變並產生興趣。初期輿論對於女性職業主張:男性有正業,女性則應有. io. er. 副業,認為副業既可以幫助家計,又不會影響治家。1920 年代後受女權思潮影 響,新知識份子論調轉而支持女性外出工作,甚至經濟獨立。在殖民政府的政策. al. n. iv n C 推動與臺灣社會知識份子的鼓勵之下,臺灣女性進入職場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 hengchi U 象(游鑑明,1994)。. 自 1920 年代後期起,職業婦女在從事的行業分配上,從事第一級行業的女 性人口逐漸降低,而第三級行業卻增加。由於第三級行業中有不少是屬新興職 業,從事傳統經濟活動的女性逐漸減少,反之,新興事業的從業女性則日趨增加 (游鑑明,1995)。新興職業指的是像教師、醫師、藥劑師、護士、接線生、車 掌、司機、打字員、會計人員、店員及工廠女工等,這類工作大最大特色是有固 定的工作場所、工作時間與薪俸。這些職業須要學有專精的人執行,而在教育資 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只有少數臺籍女性有能力與男性或日籍女性進行職業上的 競爭,加以殖民政府保障在臺日籍女性的心態使然,臺籍女性不容易獲得就業機 18.

(19) 會。促使女性向新興職業求職,除了與整個大環境改變有關之外,還包括就業資 訊的提供、就業能力的指導、就業市場的開放、女性努力爭取就業和女性日漸晚 婚等因素(游鑑明,1995)。而這類新興工作也隨著中日戰爭爆發的關係,由於 國家動員與職缺,臺籍女性工作機會大幅增加,戰爭末期更是女性就業的高峰。 日治時期產生的職業婦女不再以家庭為生活重心,改變了由男性主導的職業 結構,也鬆動了社會結構。在就業過程中,職業婦女不僅增加新知,更擴大人際 關係,職業所產生的不同教育功能,也使工作者獲益匪淺。而人際關係的改變不 僅關乎工作,也影響交友,除了使職業婦女與同性間有更多接觸的機會,也讓異 性的往來變得頻繁,進而影響職業婦女對婚姻的看法,於是接受媒妁之言的婚姻. 治 政 固然存在,追求自由戀愛、婚姻自主的例子也非罕見,這對臺灣的舊式婚姻制度 大 立 無疑是一大衝擊(游鑑明,1995)。職業婦女改變的不只是本身,其家庭也因為 ‧ 國. 學. 收入增加而改善家庭經濟,而她們將工作時得到的新知與觀念傳遞家人,甚至殖. ‧. 民政府的同化政策也因此自然地帶入職業婦女的家庭。職業婦女同時也影響了社. sit. y. Nat. 會,由於職業關係,女教師鼓勵女童入學、女醫師影響女性就醫習慣,也有許多. io. n. al. er. 職業婦女參與社教活動或社會活動。. Ch 第二節. i Un. v. 婦女雜誌研究 en gchi. 婦女雜誌中的女性形象傳達了當代的女性角色以及社會的價值觀,女性角色 的變化亦可由這些女性形象的改變得知。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期,由於社會的 改變,女性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也與過去不同,在婦女雜誌中更是呈現了多元 的樣貌,這些蛻變的「新女性」形象反映了整個時代思想上的變化。同一個時代 不同國家的婦女雜誌中,呈現的「新女性」形象又因文化而不盡相同。接下來, 本節將分述美國、日本、中國與臺灣等地的婦女雜誌發展及相關研究文獻。在臺 灣,由於二次戰前的婦女雜誌研究付之闕如,因此僅就戰前婦女圖像研究,以及 戰後婦女雜誌研究做一概要性描述。. 19.

(20) 一、美國婦女雜誌 根據 Carolyn Kitch(2001/曾妮譯,2006)The Girl on The Magazine Cover, 觀察 1890 年代至 1920 年代美國雜誌封面的女性形象,約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作 為一分野進行討論。戰前是擺脫 19 世紀傳統維多利亞傳統女性的「新女性」形 象;戰後則受到戰爭的影響,呈現極端不同的女性形象。 1897 年,刊載於《女士家庭雜誌》(the Ladies' Home Journal)插圖的畫家 Alice Barber Stephens 創造一系列在新世紀裡堅持舊價值的「新女性」圖像,將 事業和家庭生活融合。1890 年代後期,Charles Dana Gibson 也創造了一系列的. 治 政 「Gibson 先生的美國女性」(Mr. Gibson's American大 Girl),Gibson 版本的「新女 立 性」出身富有,對政治經濟上的獨立沒有需求或渴望,女性的堅強意志是 Gibson ‧ 國. 學. 對世紀之交社會性別關係評論中不斷出現的主題。這兩位畫家筆下的女性都被稱. ‧. 為「美國女性」 (American girl) ,1910 年代繼承這種理想美國女性概念的兩位畫. y. Nat. 家 Harrison Fisher 與 Howard Chandler Christy,他們把表現主題置於大自然和體. er. io. sit. 育活動中,反映了該年代追求健康和身材健美的潮流,使婦女從 19 世紀衣物和 舉止規範所造成的身體限制裡獲得真正的解放。同時,Fisher 及 Christy 都贊同. al. n. iv n C 婦女就讀大學,並以圖像讚美這些女大學生。無論是被描繪為具有藝文素養,還 hengchi U 是擅長運動,這個時代的封面女性幾乎總是處於家庭之外,這是一個承認了女性 社會角色真正變革的修辭變化(Kitch , 2001/曾妮譯,2006)。 同樣在 1910 年代,雜誌中也呈現了與上述不盡相同的女性形象,James Montgomery Flagg 與 Coles Philips 兩位插畫家筆下的女性是「新的頑皮女人」 (Kery, 1982) ,一種男人能夠欣賞卻無法信任的賣弄風情的美麗女人,她所體現 的不是參加舞會的上層階級的魅力,而是工人階級的「廉價消遣活動」 。這種「擁 有性自由的美國女性」的新概念,被描繪為對男人的一種威脅,她由至少三種美 國女性新視覺「典型」所體現:派對女郎、蕩婦與詭計多端的蛇蠍美人(Kitch , 2001/曾妮譯,2006)。 20.

(21) 前述的「美國女性」可以說是美國人對理想女性的角色描繪,呈現出來的生 活也都是屬於上流社會的,或是表現一種向上流動的可能性,這類「新女性」形 象是自由的中上階層女性。「新的頑皮女人」卻是屬於工人階級,她們的自己不 是體現於家庭、教育或戶外活動,而是體現於「性自由」 。無論是上流階層的「美 國女性」也好,工人階層的「新的頑皮女人」也罷,其表現的都是女性對於自由 的渴望。 1920 年代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後,Jr. John Held 這位畫家筆下的「輕佻女子」 是另一類無所畏懼、酷愛跳舞、為性發狂的女子。輕佻女郎是正在經歷一段不平 凡時光的平凡女性,戰後青年文化所衍生的新道德和休閒造就了她的出現。輕佻. 治 政 女子成為了象徵 1920 年代性問題、都市生活和現代主義最著名的符號之一。雖 大 立 然輕佻女子的符號僅僅能夠代表部分美國年輕人的真實生活經歷,但是這個概念 ‧ 國. 學. 卻飛快地在全國流行起來。. ‧. 與「輕佻女子」同一個時期,在大眾文化和現實生活中,1920 年代的美國. y. Nat. 妻子並未忘卻少女時代的新奇經歷,並希望在婚姻中尋求某種程度的自由。Neysa. er. io. sit. McMein 為 McCall's 這本雜誌繪製的作品將現代美國妻子和母親作為表現對象, 並將其描繪為時髦的新女性。相較於此,《好家政》(Good Housekeeping)的首. al. n. iv n C 席封面畫家 Jessie Willcox Smith 響應進步主義改革家們關於「母性」的修辭,將 hengchi U. 婚姻和母親身份稱為「女性的理想生活」,她不相信女性能夠事業與家庭生活兩 全其美。孩子出現在 Smith 幾乎所有的插圖作品中,這是一個醒目的標誌,表明 陪伴他們的女性是婦女而非女孩。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受到戰爭的影響,社會變動,因此較戰前更具變革性的女 性圖像產生, 「輕佻女子」於焉誕生,她象徵了現代性。在 20 世紀早期的雜誌封 面上,變革的概念強烈影響著女性形象的社會性別特徵,而輕佻女子正是所有新 女性中「最新」的版本(Kitch , 2001/曾妮譯,2006)。即使如此,在現實生活 中如輕佻女子般的女性並非絕大多數,且在經歷戰爭的動亂後,安穩的家庭成為 一種渴望。故以母親為主題的形象與輕佻女子並存,而這些母親形象有與過往不 21.

(22) 同的,如 McMein 描繪的時髦新女性;也有發揮母性的,如 Smith 以孩童形象突 顯母親。這樣多重並存的女性形象,反映了戰後對於女性角色定義模糊的不確定 性。. 二、日本婦女雜誌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因為交戰國亟需物資,日本生產、貿易與船運產業等蓬 勃發展,帶動經濟景氣,進入「大正民主」之後,由於經濟榮景之故,社會瀰漫 著自由氣氛,女性雜誌此時蓬勃發展,與女性相關的消費文化也於此時興起。 Frederick(2000 & 2006)以這段時期具代表性的婦女雜誌《婦人公論》、《主婦. 治 政 之友》以及《女人藝術》為分析對象,討論這些不同類型雜誌呈現的女性形象。 大 立 以《青鞜》這份女性雜誌為前身,1916 年創刊的《婦人公論》是典型的精 ‧ 國. 學. 英雜誌,它的創設典範是《中央公論》 。 《婦人公論》經營的成功,代表的是關於. ‧. 女性嚴肅議題討論的商業發展空間。《婦人公論》創刊正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sit. y. Nat. 兩年,經濟的影響使得女性的情況劇烈地轉變。《婦人公論》與其他刊物不同之. io. er. 處在於,它脫離教育者提供給女性、教科書樣式的啟發性閱讀物,取而代之的是 提供受過教育、且對女性議題感興趣的女性或男性的有益雜誌。. al. n. iv n C 《婦人公論》的內容是由前《青鞜》的成員以及社會學家與婦女參政主義者 hengchi U. 提供,其讀者群可能受過高等教育,且不限於女性讀者。男性藉由閱讀《婦人公 論》瞭解女性議題,並觀察社會中,關於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情勢與討論,因. 此特別是在創刊的頭幾年,此雜誌並不完全是寫給女性看的。《婦人公論》在早 期 1910 與 1920 年代時,與其他婦女雜誌相異點在於,沒有使用女性模特兒作為 雜誌封面。大正年間開始流行以美女作為封面,而其他女性雜誌也以引人注意的 封面吸引讀者,以細緻的花紋作為背景也成為文化上可辨識的女性符號。《婦人 公論》以女性讀者的投稿及信件決定其在封面上女性再現的方式,以反映出清楚 性別分類的作者與閱聽眾的形象(Frederick, 2000 & 2006)。 《主婦之友》創刊於 1917 年,當知識分子投稿於《婦人公論》並致力於解 22.

(23) 放女性現代性的觀念,以及參與性別角色的改變時,《主婦之友》的出版者則是 檢視了家庭消費的合理化,以及對女性而言,現代資本主義的首要立基點:時間 運用。這類的家庭合理化是現代女性觀念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她們與消費文化 的聯結(Frederick, 2000 & 2006)。《主婦之友》呈現的形象是家庭主婦的助手, 企圖幫助她們渡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所造成通貨膨脹的經濟困境。這種對家庭生活 的先見之明強調家庭主婦得以藉由細心的家計簿以及精打細算的烹煮來掌控現 代家庭管理。其編輯石川武美對於提昇家庭主婦角色的地位提出見解,認為主婦 不只是在家中工作的妻子,而是家庭場域中,相對於主人(the main person)的 女主人(main woman)。. 治 政 《主婦之友》的文章都是由醫生、一流大學的教授或出名的教育者投稿,編 大 立 輯石川或記者會修改這些文章,使得小學畢業的讀者也看得懂《主婦之友》。許 ‧ 國. 學. 多讀者選擇這份雜誌是基於本身的教育程度以及階層,而未必是因為他們是家庭. ‧. 主婦這個明確的目標閱聽眾。此外,也有一些年輕的職業婦女閱讀《主婦之友》,. sit. y. Nat. 這些職業包括百貨公司小姐、老師,這些女性期望從事這些工作直到結婚後,轉. io. er. 變為家庭主婦的角色。《主婦之友》的封面將重點放在中產階級家庭主婦的形象 上,以一種優美的形式呈現,這具有提升雜誌主張再現的「一般家庭主婦」的視. al. n. iv n C 覺效果。這些圖像似乎是由閱聽眾的想像組成,充滿了美以及吸引人的服裝,她 hengchi U. 們可能是「朋友」 ,但仍舊是令人羨慕的朋友──令人認同與渴望對象(Frederick, 2000 & 2006)。 1928 年至 1932 年間,一個女性團體創立了《女人藝術》,內容是以女性作 者、編劇、畫家為特色的文學與藝術刊物。以「全女性雜誌(all-women magazine)」 為目標,使得來自於不同社會背景、不同政治喜好的女性匯聚,她們的目標是更 多的政治及藝術影響力,以及建構在政治上主動的閱聽眾。這份刊物同時是政治 辯論的空間以及左派女性主義者的主要論壇,然而這兩種特色卻存在著矛盾衝突 點。 《女人藝術》大膽地讚揚女性創意、性以及自主權,參與關於現代女性(modern girl)的論述,對於再現以及定義現代女性的過程是具有說服力的貢獻(Silverberg, 23.

(24) 1995)。 如果說《主婦之友》建構了「讀者─消費者」(reader-consumers)的群體, 並將其冠以「朋友」的形象;則《女人藝術》的讀者即為「讀者─行動主義者」 (reader-activists),雜誌編輯者鼓勵讀者參與雜誌的活動與建立,就像是女性大 眾參與了其生產過程一般(Frederick, 2000 & 2006)。早期《女人藝術》的封面 都是由女性藝術家設計的,之後許多封面上沒有女性的圖像,雖然她們利用了花 朵與娃娃來代表女性特質。在發刊的最後幾年,當與共產主義同一陣線的女性掌 握主導權時,封面又再次呈現女性的圖像。這些最後的封面以一些顯著的廣告圖 案、銳利的線條及鮮豔的顏色構成,但女性的圖像卻不像一般廣告中所呈現完妝. 治 政 的流行女性,這些封面完全拒絕大眾行銷訴求的標準女性美,而持續強調社會女 大 立 性的身份。 ‧ 國. 學. 這三種不同類型的雜誌,由於目的與功能的差異,其再現的女性形象也有所. ‧. 不同。《婦人公論》為一嚴肅議題雜誌,無論是編輯者、作者或讀者都有男性的. sit. y. Nat. 參與,是屬於精英階級的女性雜誌,討論的議題包含了女性與現代化、女性自由. io. er. 平等的權利以及私領域的女性問題,相較於《女人藝術》的激進開放,《婦人公 論》呈現的是中規中矩。《主婦之友》將讀者視為消費者,且是以女性作為掌握. al. n. iv n C 家庭消費的支配者,藉由主編石川對主婦的再定義,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有所改 hengchi U. 變,然而其生活重心仍舊為家庭。《女人藝術》是一份完全由女性經營的雜誌, 其試圖建構政治主動的讀者,並期望讀者不僅僅是關心政治、女性議題,甚至進 而成為行動者。. 三、中國婦女雜誌 周敘琪(1994) 《一九二0年代的都會「新婦女」生活風貌──以《婦女雜誌》 為分析實例》以 1915 年創刊於上海的《婦女雜誌》為分析文本,探討民國初年 提倡婦女解放運動人士(以男性為主)希望透過言論的宣傳,推廣其認為理想的 婦女生活方式。 24.

(25) 《婦女雜誌》內容所反映主要是都會的婦女生活,其宗旨趨重於提倡女學與 日常治家的實用知識,欲以培養女學為女子爭權利的基礎,討論有益家庭生活改 善的實用知識造就賢妻良母,故對於幼兒教育與衣食住行諸事無不詳備(周敘 琪,1994)。雜誌中所見諸多內容皆出現東西方揉雜的現象,如家政、飲食、裝 飾、美容等各方面。民國建立後女子受教育的觀點受到大眾普遍認同,而婦女雖 然在賢妻良母的教育目標下仍然被定位在家庭之中,婦女在家務、育兒及本身面 容的修飾各方面,都運用進步的新學理改善生活內容及品質,家庭生活朝西化的 方向發展。 五四運動發生後,《婦女雜誌》迫於新思想盛行,其言論立場轉為與五四運. 治 政 動的女權思想相配合,就女性為人的本質加以思索、反省,對傳統的家庭制度與 大 立 道德規範提出有系統的批判,同時也討論女性在家庭、社會中的地位。此間,女 ‧ 國. 學. 性的價值不再僅限於家庭之中,而是肯定於外在環境。此外,傳統「父母之命」 、. ‧. 「媒妁之言」的婚姻觀念,也因新思潮衝擊而轉變,爭取婚姻自主權。藉由《婦. sit. y. Nat. 女雜誌》的內容可知,五四時期新思潮對於中國婦女解放運動而言為一歷史性的. io. er. 指標,此時期婦女自覺意識高漲,帶動其角色的轉變與社會地位的改變。 有別於周敘琪(1994)專注於特定單一婦女雜誌,劉勝枝(2007)《當代女. al. n. iv n C 性雜誌的文化研究》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作為主要分析依歸,輔以女性主 hengchi U 義理論,以及其他哲學、文化學、傳播學等等理論,針對女性雜誌作一討論與分. 析。並將中國女性雜誌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政治宣傳類女性雜誌、婚姻家庭類 女性雜誌、消費時尚類女性雜誌。 政治宣傳類女性雜誌的代表為 1939 年創辦的《中國婦女》 ,中國共產黨向來 重視政治宣傳工作,而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婦女工作,也同樣體現了此種特色。 《中國婦女》於 1949 年更名為《新中國婦女》 ,雜誌的宗旨是研究婦女解放和指 導婦女工作,發揮動員和組織廣大婦女參加國家的生產建設,參加以階級鬥爭為 主的政治活動。主要報導對象為勞動婦女,將其稱為「新型婦女」 ,為雜誌建構 的理想女性形象(劉勝枝,2007)。 25.

(26) 婚姻家庭類女性雜誌則是 1983 年由《廣東婦女》更名的《家庭》為代表, 為中國第一種以戀愛、婚姻、家庭為報導對象的文化綜合期刊。文化大革命之後, 由於社會環境的變遷,女性雜誌開始刻意迴避政治宣傳色彩,也由於此時期個體 開始取代國家而成為主體,因此與個體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聯的家庭也開始得到了 整個社會的重視,這類雜誌顯示了這個時期女性與家庭的緊密聯繫,女性在生活 中更多的是為家庭而不是為自己存在的個體。這個時期社會對於女性的期望是以 家庭為主,理想型的女性不僅僅回歸成「賢妻良母」,而是作為家庭的建設者、 情感的生產者,以滿足家庭的穩定和丈夫的需要(劉勝枝,2007)。 1990 年代經濟體制轉型帶給中國社會的深刻變化越來越明顯,商業力量迅. 治 政 速崛起,消費時尚類女性雜誌隨之誕生並崛起。時尚類雜誌確立了市場概念,其 大 立 運作模式也影響了其他女性雜誌,這樣的影響包括對廣告收入的重視以及雜誌經 ‧ 國. 學. 營模式的改變。時尚類雜誌將期刊帶入經營的時代,不只經營廣告,還注重資源. ‧. 的整合與開發,將讀者細分為不同族群,使讀者獲得更全面精緻的滿足,培養讀. sit. y. Nat. 者的忠誠度。然而時尚雜誌是往往與國外女性雜誌版權合作,故雜誌呈現的文化. io. n. al. er. 與形象多為歐美風格或是西化傾向。. 四、臺灣婦女雜誌. Ch. engchi. i Un. v. 臺灣對於婦女雜誌的研究多集中於民國之後的婦女雜誌;陶福媛(1991) 《我 國雜誌廣告中女性角色之分析》以內容分析法分析 1981 年至 1990 年十年間的六 種雜誌,包括一般性雜誌、女性雜誌與男性雜誌,討論雜誌中廣告呈現的刻板印 象,結果發現廣告中男女刻板印象的現象仍然穩固,並沒有因為現實社會中女性 角色改變而不同。賴珮如(1993)在其碩士論文《女性雜誌與女性價值變遷相關 性之探析》中同樣以內容分析法分析 1968 年 10 月-1992 年 6 月出刊的《婦女》 雜誌,結果顯示《婦女》雜誌中的男女形象與價值觀雖然會隨時間變遷,但是父 權意識仍然存在。張艾湘(2004)《女性雜誌中女性形象內容產製之分析》以文 本分析及深度訪談雜誌編輯的方式,分析女性雜誌中女性形象的呈現以及產製 26.

(27) 面,研究結果發現女性雜誌呈現女性獨立自主、自信的一面,而編輯者認為追求 美麗實為一種追求自我,由於市場機制故女性雜誌的價值觀仍在父權意識形態之 下。 關於日治時期的婦女雜誌研究則是少之又少,姚村雄(2002)針對日治時期 的女性圖像進行分類,將其分為儒教道德制約下的傳統女性圖像、殖民同化政策 下的典型日本女性圖像、社會變遷下的新時代女性圖像、戰時體制下的殖民女性 圖像。儒教道德制約下的傳統女性圖像指的是具有傳統儒漢文化、勤儉持家、勞 動操作的純樸農家生活模樣,這種女性圖像時常出現於各種官方宣傳品或有關臺 灣之美術設計作品中。為了貫徹同化政策及內地延長主義,官方宣傳媒體會利用. 治 政 具有日本傳統色彩的臺灣女性圖像,以宣揚其對殖民地臺灣之同化成效,以及作 大 立 為殖民地臺灣之意象表達(姚村雄,2002),此為殖民同化政策下的典型日本女 ‧ 國. 學. 性圖像,這類典型日本女性圖像常會作日本風格或日本服飾(和服)裝扮。隨著. ‧. 殖民文化與外來文化輸入臺灣,新文化與現代文明在臺灣的年輕人之間流行,臺. sit. y. Nat. 灣女性也由於現代化教育與知識文明的學習,觀念以及外貌都展現有別於以往的. io. er. 一面,社會變遷下的新時代女性圖像與中國傳統造形與日本傳統典型不同,呈現 現代女性獨立自主的新形象。此外,日治末期的戰爭環境使得臺灣女性成為殖民. al. n. iv n C 統治者的戰時工具,以「皇軍的妻母」及「後方女性」等形象塑造,動員女性成 hengchi U 為戰場後方安定的重要角色,戰時體制下的殖民女性圖像即為此時期的產物。姚 村雄(2002)分析的圖像不僅來自於婦女雜誌,也包括廣告、海報、外包裝、宣 傳品等等。. 五、小結 Kitch(2001)以 1890-1920 年代的美國婦女雜誌封面插圖為主要討論內容, 分析封面的女性圖像,從文化與消費的面向討論「新女性」以及社會的階級流動, 然而她的研究僅以婦女雜誌封面的女性圖像,並未將與雜誌內容互相參照,忽略 了雜誌中不同文本脈絡可能造成的意義指涉之異同。 27.

(28) Frederick(2000 & 2006)以日本大正年間至昭和初年(1910 年代至 1920 年 代)出版的三種不同類型婦女雜誌為對象,分析雜誌的編排、專欄與內容,檢視 其再現的女性文化與現代化過程。她將重點放在編輯以及讀者;編輯之於雜誌, 居於主導地位,掌控了雜誌的宗旨、調性;讀者即為編輯透過雜誌傳遞訊息的對 象,故瞭解編輯以及讀者有助於我們瞭解雜誌想呈現的編輯方針、內容及方向。 不過 Federick 針對雜誌的封面圖像與文字內容,僅以描述分析為主,並未從符號 學的角度出發,深入剖析分析樣本的符號元素及意涵(Frederick, 2000 & 2006)。 劉勝枝(2007)以歷史與文化背景為脈絡,分析中國 1949 年迄今的婦女雜 誌,將婦女雜誌標出階段,並探討不同階段社會與婦女之間的關係。這種政治、. 統治歷史背景,對於社會及婦女雜誌的影響。. 學. ‧ 國. 治 政 社會背景造成婦女雜誌產生的階段現象,乃是由於中國特殊的政治歷史因素,反 大 立 觀本論文雖然不是以歷時性的角度討論婦女雜誌,仍然也要注意臺灣特殊的殖民 ‧. 周敘琪(1994)則是以《婦女雜誌》作為史料,從雜誌內容反映的婦女生活. sit. y. Nat. 樣貌拼湊出 1920 年代的上海都會女性形象,並藉雜誌內容瞭解民國初年至五四. io. er. 運動後,婦女社會地位的變遷。. 姚村雄(2002)以不同種類圖像對照時代背景,為這些圖像的分類與產製目. al. n. iv n C 的解釋意義,然而女性圖像是否真的就如其所述,在不同時期即以某特定形象呈 hengchi U 現,或是各種形象在不同時期交錯呈現?研究者或許可進一步釐清圖像中女性所 處的社會、政治與文化脈絡,從中挖掘出隱含其中的深層意涵。 根據這些婦女雜誌研究,以《臺灣婦人界》為分析文本,除了觀察雜誌中圖 像所呈現的女性樣貌之外,也要對雜誌本身的編輯、編排、專欄形式與內容、市 場定位、讀者群及發行目的進行瞭解,將其置於歷史、文化脈絡之中,對照當時 社會背景;尤其臺灣當時的殖民環境,與上述美國、日本、中國等地的政治社會 背景十分不同,經過參照比較後,更能突顯臺灣在這段殖民歷史之中社會的改 變,及其如何影響婦女雜誌內容之呈現。唯有如此才能抽絲剝繭,耙梳當代社會 的女性角色及形貌變遷,並分析現代化過程中的殖民社會,對於女性的期望及形 28.

(29) 象塑造,究竟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第三節. 《臺灣婦人界》概述. 《臺灣婦人界》創刊於 1934 年(昭和 9 年)五月,至 1939 年六月結束,共 發行五十七期,由臺南新報社記者柿沼文明擔任編輯兼發行人。其發刊目的在於 「協助提升發展臺灣婦人文化」 ,是專門為臺灣女性(包括居住在臺灣的日籍女 性與臺灣本島女性)所發行的婦女雜誌。在《臺灣婦人界》發刊前,臺灣並無本 土女性雜誌發行,多為從日本銷往臺灣的雜誌,內容當然也是以日本婦女以及日. 政 治 大 凱弟譯,2009) 。主編柿沼文明在發刊辭中提到: 「臺灣在氣候風土、習慣、家屋 立. 本的生活為主,對於在臺灣生活的女性而言,實用性不大(竹中信子,2001/熊. ‧ 國. 學. 構造等方面都和內地(指日本)不一樣,以內地為導向的衛生報導,多半都派不 上用場,甚至有害無益。不管是料理或服飾,都應該從現實生活面來考慮臺灣的. ‧. 立場(柿沼文明,1934:11)。」. sit. y. Nat. 雜誌文章主題豐富,以創刊號為例,討論的內容包括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 n. al. er. io. 結婚問題、旅行以及介紹活躍於臺灣社會的女性。文藝部分則刊登了小說、短歌、. i Un. v. 徘句、詩、狸謠(民謠) 、童謠,同時向讀者徵求稿件。與女性生活相關的料理、. Ch. engchi. 化妝、手藝、洋裁、家計等內容也一應俱全。雜誌內容都與住在臺灣的女性有關, 許多刊登的文章、圖畫等作品也都出自女性之手,《臺灣婦人界》提供了婦女發 表作品的空間。 《臺灣婦人界》一本定價四十錢,當時漫畫書一本約三十五錢,看一場電影 大約是三十錢,花王肥皂三塊也是三十錢,由此可知雜誌的定價並不太貴,稍有 餘裕的人都負擔得起。 觀察《臺灣婦人界》的雜誌內容,包含許多關於女學生教育相關的討論文章, 此外也有許多家庭實用性質的資訊,如料理、裁縫、育兒等等,更不乏討論愛情、 兩性關係及婚姻的內容。《臺灣婦人界》從雜誌發行之初,為了擴大市場,將受. 29.

(30) 過日本教育的臺灣精英階層女性設定為不可欠缺的讀者群。創刊的第二期為了宣 傳效果,刊載許多臺灣精英女性的母校─臺北第三高女─校長小野正雄的推薦 文,以適合臺灣女學校畢業生的家庭讀物作為宣傳(洪郁如,2001)。根據統計 資料,顯示 1930 年時,臺灣本島人國語(日語)普及率約為 69% 1,雜誌中讀者 投書也曾出現臺灣女性,甚至特別為臺籍婦女設立專門的詩詞徘句論壇,內容上 也關心臺灣本島人的生活改善、討論共婚(指臺日通婚)制度後產生的問題等等, 雜誌中的漢字都有加注注音(平假名),且《臺灣婦人界》也有數名漢人女性記 者,可知《臺灣婦人界》的讀者群除了在臺日本女性以外,也確實擁有許多臺灣 精英女性讀者,甚至是其他階層的臺灣女性讀者。. 治 政 《臺灣婦人界》為臺灣早期的婦女雜誌,卻不像日本早期的婦女雜誌一般, 大 立 雜誌種類特質鮮明,參照浜崎廣(2004)為日本明治及大正年間出版的婦女雜誌 ‧ 國. 學. 分類,將其分為教育、啟蒙雜誌、綜合雜誌、生活實用雜誌、文藝雜誌、宗教雜. ‧. 誌、思想、評論雜誌、修養雜誌、家庭雜誌、專門雜誌、企業宣傳雜誌。他探究. sit. y. Nat. 日本婦女雜誌,認為受到西方思想影響,其源流為「教育、啟蒙雜誌」,隨著時. io. er. 代的推移,應運而生的「綜合雜誌」代表了婦女雜誌逐漸走向商業化,「生活實 用雜誌」則是集中並擴大報導綜合雜誌之料理、健康、育兒等家庭生活資訊,此. al. n. iv n C 外,以「女性該以什麼角色生存」及「女性如何生活才好」兩大中心思想,日本 hengchi U 婦女雜誌分流成以生存觀念為中心面向的「文藝雜誌」 、 「宗教雜誌」 、 「思想」 、 「評 論雜誌」 、 「修養雜誌」 ,以及重視具體生活面向的「家庭雜誌」 、 「專門雜誌」 、 「企 業宣傳雜誌」(浜崎廣,2004)。《臺灣婦人界》封面副標題為「臺灣唯一的婦人 家庭雜誌」 ,然而《臺灣婦人界》既非純然如《主婦之友》的生活實用雜誌,亦 非像是《婦人公論》之思想、評論雜誌,也不屬於《女人藝術》一般之文藝雜誌, 即使以家庭雜誌的角度觀之,雜誌中討論女性教育、女性就業的文章,並不符合 家庭雜誌以家庭主婦為目標讀者群的特色。在缺乏同期像日本女性識字率較高、 1. 臺灣總督府(1934)。 〈國語普及ノ程度別本島人〉 ,《國勢調查結果表 全島編》。按 1930 年統 計結果將「只具備日語能力者」 、 「具備日語讀、寫能力者」 、 「具備日語讀解能力者」視為具備日 語能力者計算國語普及率。 30.

(31) 所得水平亦高的市場條件之下, 《臺灣婦人界》反而是綜合了各種類型婦女雜誌 的特色,以符合生活在臺灣婦女的資訊需求,編輯出版。 從《臺灣婦人界》我們不僅可藉由投稿內容瞭解當代女性真實生活樣貌,更 得以瞭解由編輯者引導所期望的女性形象為何。也就是說,藉由《臺灣婦人界》 而進行的「協助提升發展臺灣婦人文化」過程,觀察臺灣女性的現代化過程及其 塑造的「新女性」形象。. 第四節. 符號學與圖像符號學. 政 治 大 了二十世紀才出現並開始發展,美國哲學家兼邏輯學家皮爾斯(Charles S. Peirce) 立 人類雖然生活在一個充滿各種符號的世界,然而研究符號相關的理論卻是到. ‧. ‧ 國. 關論述。. 學. 與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分別在歐、美大陸進行符號學相. sit. y. Nat. 一、皮爾斯與其符號論述. n. al. er. io. 皮 爾 斯 認 為 意 義 的 元 素 可 分 為 符 號 ( sign )、 客 體 ( object )、 解 釋 義. i Un. v. (interpretant);客體指的是符號指涉的某事物,解釋義則是適當的指意作用,. Ch. engchi. 會隨著使用者而變動的心理概念。皮爾斯主張唯有這三個元素彼此相連時,符號 才會產生意義(Fiske, 1990/張錦華等譯,1995),故可將皮爾斯的符號概念以 圖表示為:. 31.

(32) 符號(sign). 解釋義(interpretant). 客體(object). 圖 2–1:皮爾斯「意義的元素」 (資料來源:Fiske, 1990/張錦華等譯,1995:63) 皮爾斯將符號分為三類:肖像(icon)、指標(index)、記號(symbol)。肖 像類符號是形似或聲似指涉的事物,如照片、地圖;指標類符號則是與指涉事物. 治 政 有實質關聯,如看見煙便知道有火、烏雲是即將下雨的指標;記號類符號與指涉 大 立 物沒有直接關聯,而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文字、數字都是記號(Fiske, 1990 ‧ 國. 學. /張錦華等譯,1995)。. ‧ sit. y. Nat. 二、索緒爾與其符號論述. io. er. 索緒爾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提出符號是由符號具(signifier)與符號義 (signified)組成的概念,這兩者存在的是一種指意關係,符號具是能指,是感. al. n. iv n C 官所知的記號或聲音;符號義為所指,是指涉的心理概念,如貓、cat、ねこ是 hengchi U 不同語言的符號具,對於貓這個動物的概念則是符號義。同一個文化內使用同一 種語言的人們,會有大致相同的概念(Fiske, 1990/張錦華等譯,1995)。. 相對於皮爾斯關心符號與外在真實世界的關係,索緒爾最關心的是符號具與 符號義的關係,以及符號與符號之間的關係。在皮爾斯提及的三種符號中,索緒 爾只關心第三種:記號。記號與指涉物沒有直接關係,兩者的聯繫是任意的,也 就是索緒爾所說的符號的任意性。符號雖然具有任意性,但在語言社會中則是一 種集體認同的不變。 索緒爾認為符號的組成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為系譜軸(paradigms) ,系 譜軸涉及的是選擇,其中各單元都有共同之處,且與其他單元區隔清楚,每個符 32.

(33) 號有其顯著特色。第二種方式為毗鄰軸(syntagm) ,當元素從系譜軸選出後,與 其他被選出的元素組合,此即為毗鄰軸。毗鄰軸在組合時要注意組合的規則或慣 例,以語言來說的話就是文法。在此以下圖說明「貓在鋼琴上昏倒。」這句話的 系譜軸與毗鄰軸:. 系譜軸. 鳥. 皮箱裡. 打盹. 狗. 椅子下. 跳舞. 鋼琴上. 昏倒. 地點 政 治 大. 動詞. 貓. 在. 主詞. 毗鄰軸. 立 圖 2–2:系譜軸與毗臨軸. ‧ 國. 學.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y. Nat. 三、羅蘭巴特與圖像符號學. er. io. sit. 法國學者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師承索緒爾,根據索緒爾提出的系譜 軸與毗鄰軸概念,認為這個層次的符號具與符號義所產製的是明示義. al. n. iv n C (denotation),也就是符號明顯的意義。而延伸義(connotation)在意義產製的 hengchi U. 第二層次中,說明符號如何與使用者的感覺或情感,以及其文化價值觀互動 (Fiske, 1990/張錦華等譯,1995)。明示義與延伸義之間的連結就像是符號具 與符號義,也可以說在毗鄰軸上展現的是明示義,而在系譜軸上選擇的及未被選 擇的則是延伸義。 巴特跳脫語言的範疇,進一步將符號的討論擴展至圖像,在 Rhetoric of The. Image(1977)中巴特分析廣告圖像,提出以符號學分析圖像的方法。廣告圖像 中包含了三種訊息:語言訊息(the linguistic message) 、製碼的圖像訊息(the coded iconic message) 、非製碼的圖像訊息(non-coded iconic message) 。語言訊息指的 是圖像中的文字部分,包括文案、標示,語言訊息是雙重的,包含明示的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現場取消未講授);三、 「中東地區的女性與發展—女性領導力(Wome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East—Feminizing Leadership) 」 、 「新網路世紀的創新與發展(Innovation and Growth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This article is for the founding of the modern centuries of Buddhist Studies in Taiwan, the mainland before 1949,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1912~1949), and Taiwan from

The main interest i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discussion of passages from the sutra is to get a clear picture of how women are portrayed in the sutra and to find out

use past tense to describe the features and life of ancient Greek civilization (e.g., Socrates was a philosopher. He was the teacher of Plato. He emphasized ethics and

In this portion of my article, I first discuss the “Pious Wives” section of Patricia Ebrey’s widely circulated book, The Inner Quarters: Marriage and the Lives of Chinese Wome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ang Lin’ s Ming Bao Ji (Retribution after Death), which is written in the Early Tang period, to examin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erception of animal since

Light rays start from pixels B(s, t) in the background image, interact with the foreground object and finally reach pixel C(x, y) in the recorded image plane. The goal of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