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婦人界》中圖像之符號運作原則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第一節 《臺灣婦人界》中圖像之符號運作原則

音呈現,如巧克力(chocolate)以チョコレート表示、洛神花果汁(roselle juice)以ローゼルネクタア表示。使用片假名拼音而不直接使用英文,除了解決 現實中讀者在閱讀上及發音時的困難以外,也可將這種文字形式視為是一種「和 洋折衷」的符號,代表一種西方文化導入日本後,所產生的特有「和式現代文化」: 將西方的事物以日本的方式表現。雖然廣告所宣傳的產品也有傳統類商品,但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類商品廣告亦是運用現代化符號,將傳統商品以具有西洋風格的廣告包裝,暗示 消費者這類商品兼具傳統與現代的特質。如醬油雖為傳統食品,但龜甲萬公司以 大量生產的方式來製造這類產品,因此廣告也呈現了一種「和洋折衷」的特色;

利用代表日本文化的「野豬」角色,穿著當時最流行(西化)的服裝,這也是一 種「和洋折衷」的符號。

除了前述融合西洋與日本風格的廣告外,也有部分廣告主要以日本風格符號 構成,如經濟瓦斯器、福福乳劑消毒藥。廣告中的女性穿著日本服飾(和服、日 式圍裙),髮型梳著改良式的髮髻,展現日本婦女優雅與俐落的姿態,也呈現江 戶時代以來的古典美女樣貌。這類廣告不使用西洋符號,而是運用可代表「現代 日本」(改良式髮型)風格的符號來展示日本文化的優越性。透過這樣以符號來 代表

面上來自世 界各

優越性的手法,亦可從保養品「ダイナー」(DAINAA)廣告內容看出:廣 告中穿著和服的女子與強調美白效果的產品,顯示當時臺灣社會普遍嚮往白皙的 膚色,希望自己外觀看起來像膚色白皙的日本人,而非「膚色焦黃」的臺灣人。

學者曾指出,被殖民者嘗試藉由改變膚色來轉變自己的處境,因為殖民者本身就 是一個伸手可及的誘人典範,而被殖民者最大的野心,即是使自己和那個輝煌的 典範不相上下,甚至讓自己消失,成為他的模樣(Memmi, 1965)。

廣告之外的專欄與報導部分,也出現各種具有西化與現代化意涵的符號,有 的報導以現代化/西化內容為主,如酒井小銀的洋裁會、東京的結婚時尚與風 格,從這兩則專欄內容,可知當時《臺灣婦人界》在報導服裝流行方面,主要是 以西方的流行趨勢為依歸。雖然也有旗袍與高跟鞋穿搭的流行樣式,然而上海流 行的改良式旗袍和高跟鞋都是受到歐美影響的結果。這些流行雖然表

地,但查閱 1934 年日本高島屋所發表的秋季百選會紀錄(和田桂子編,

2004),內容不僅以法文「VOGUE EN VOGUE」為介紹標題,其中展出的許多 飾品都特別標明「美國製」,意味著這些服飾從西方進口,在東京造成流行之後,

才被引入臺灣,故這些西化與現代化符號再現的時尚是經過東京(日本)挑選的 流行風格。日治時期臺灣的流行趨勢,是受到殖民母國影響而盛行的西洋流行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格,而非由歐美直接輸入。

在第四章的分析中,也存在不具有西洋風格與日本風格符號的圖像,也就是 愛愛寮負責人施乾之夫人,清水照子的訪問報導。報導的照片中,清水照子蓄短 髮、穿著漢服,即便照片中的人物身份為日本人,卻完全沒有展現與日本相關的 符號,也沒有西化或現代化的符號。回到《臺灣婦人界》的創刊初衷,創刊編輯 柿沼文明在發刊之辭中提到:「……特別是破除本島的舊習慣、內臺融合、國語 普及

人 物專

本在臺灣展開的「現代化」並非全盤西化,而是掺雜了日本本土的 種種問題,必須透過婦女雜誌訴諸大眾。」(《臺灣婦人界》,1934(5):11)

故縱使當時社會上對於「日本女性嫁給殖民地男性」抱持負面態度,《臺灣婦人 界》仍刊載此一打破日臺藩籬的報導,一方面是秉持創刊理念、期望促進內(日)

臺融合,另一方面也是呼應殖民政府同化政策下所鼓勵的內(日)臺共婚。

由以上論述可知,《臺灣婦人界》作為臺灣唯一的婦女雜誌,其觀照的面向 不僅限於當時流行之西方事物或日本流行文化,在文字報導方面仍包含對臺灣本 土事物與文化的關懷,在這其中「日臺融合」乃是當時殖民者所關注,甚至推廣 的議題。因此,即使在廣告中充斥著和洋混雜的符號,將和式或洋式的符號直接 與現代及進步劃上等號,以身穿漢服的清水照子作為《臺灣婦人界》創刊號的

訪對象,就傳播而言,更具有配合殖民政策的指標性意義。而以此探討《臺 灣婦人界》作為唯一的臺灣婦女雜誌,其所欲召喚的對象不僅限於廣告中所呈現 的「新女性」,或是那些期望成為「新女性」的讀者。就某種程度而言,除了傳 遞由日本而來的摩登、時髦訊息之外,《臺灣婦人界》更肩負著協助總督府教化 臺灣女性的責任,從「內臺融合」的典範清水照子被選為創刊號報導對象,就可 略知一二。

即便在融合政策上,以專訪報導方式主動配合官方,但觀察本研究具有商業 宣傳目的的廣告文本,不難發現雜誌中再現的女性形象仍是以現代化女性或具日 本特質的女性為主,這應與當時臺灣作為殖民社會,對於文化的吸收形式有關;

從日本傳入的各式現代化西方文化,並不是直接從歐美輸入臺灣,而是間接由日 本傳入,故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官方較為密切的內容,如愛國婦人會的相關報導、臺灣總督所寫的新年賀辭等,

但也曾刊登過自由主義色彩較濃的文章,如女學生草島雪子的自敘。由此可知《臺 灣婦人界》原本並不受官方直接掌控,為一具有相對自主性之雜誌。然而 1937 年之後,殖民政府對於媒體進行控管,雜誌的言論自由受到箝制,以「戰爭動員」、

「皇

,本研究雖然未挑選封面作為分析樣本,然而整理出的圖像符號 運作原則亦可套用至雜誌封面上,例如以完全西化與現代化符號構成的封面:

民化」為內容的報導大幅增加,在前一章的分析中,〈日支事變與婦人活動〉、

〈國語家庭的一日〉這兩篇報導即為最佳例證。由於戰爭的需求,總督府自中日 戰爭以降開始動員女性,透過雜誌報導動員婦女為皇軍所進行的奉仕活動,這是 實際行動部分。在精神方面,政府從原本消極的同化政策轉為積極的皇民化政 策,期望臺灣人民能夠因皇民化運動的動員而加強對於日本的認同,全心全力投 入戰爭。皇民化運動透過媒體進行宣傳,以「皇民化應該要從婦人開始」這樣的 論點(洪郁如,2001)發表文章、報導,「國語家庭」即為「完全皇民化」的最 佳典範。從以上討論可知,日治時期總督府在戰時,一方面恐懼對中國仍懷有祖 國情節的臺灣人造反,一方面希望作為殖民地的臺灣投入各項資源,推動皇民化 運動並對婦女進行動員,要求臺灣人民不僅在行動方面支持日本,連精神方面也 要完全奉獻。

《臺灣婦人界》中的圖像符號以1937 年中日戰爭為分水嶺,戰前與戰時所 展現的符號意義截然不同。戰前所刊登的內容具有文化階層差異,西化符號與日 本風格符號皆比代表漢文化的符號普及。這樣的圖像符號呈現也反映在《臺灣婦 人界》的封面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 圖5-1:

(資料來源 :

封面。)

圖5-2:《臺灣婦人界》封面二

(資料來源:《臺灣婦人界》,1938(9):

封面。)

《臺灣婦人界》封面一

:《臺灣婦人界》,1935(5)

或是以和洋折衷的符號構成雜誌的封面 例如下列兩幅封面都是東方面孔的女性 穿著洋服,而背景則是具有皇民精神象徵的總督府與雕像:

圖5-3:《臺灣婦人界》封面三

(資料來源:《臺灣婦人界》,1935(2):

封面。)

圖5-4

1934(12):

:《臺灣婦人界》封面四

(資料來源:《臺灣婦人界》, 封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此外,《臺灣婦人界》也有許多期的封面是以臺灣當地的漢文化與原住民文化等 號構成,顯示其作為臺灣唯一的婦女雜誌,至少在圖像表現方面,確實有關心 臺灣多元族群的意圖:

貌,到戰時則漸漸趨向單一,封面女性的穿著也是樸素的款式,這種變化明顯受 到戰爭的影響:

圖5-5:《臺灣婦人界》封面五

(資料來源:《臺灣婦人界》,1935(1):

封面。)

1935(8):

5-6:《臺灣婦人界》封面六

(資料來源:《臺灣婦人界》, 封面。)

戰爭期間所呈現的封面圖像也與戰前相異,戰前封面圖像所呈現的各種婦女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圖5-7《臺灣婦人界》封面七

(資料來源:《臺灣婦人界》,1939(4):

封面。)

圖5-8

1939(6):

:《臺灣婦人界》封面八

(資料來源:《臺灣婦人界》, 封面。)

在臺灣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作為殖民者的日本壟斷了臺灣知識精英的「現

形下,不知不 混為

日本文化密不可分,而本研究中的雜誌文本中也存載著許多「和洋折衷」的符號,

此看來,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對於臺灣的現代化政策實為:西化與同化(指日本 化)

本研究以《臺灣婦人界》 ,觀察雜誌中圖像所再現之女性形象,

及其所描繪之日治時期的現代女性樣貌。本節深入探討《臺灣婦人界》所再現之 女性形象,影響女性再現的文化因素,以及其背後的文化意涵。

代化」視野,在缺乏比較的情 覺就把「現代化」與「日本化」

一談(呂正惠,1996)。前述討論曾提及 日治時期臺灣的西方文化/現代化與

的混合體(游鑑明,2007)。戰時文本內容一改過去展現的各種文化符號,

取而代之的是軍國主義、戰爭動員以及皇民化,官方勢力滲入媒體,明顯地呈現 了期望殖民地臺灣在戰時投入所有資源的企圖。

第二節 再現現代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