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媒體使用行為與媒體素養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媒體使用行為與媒體素養相關研究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是希望閱聽人覺察媒體內容對個人生活帶來的影響,像是廣告主、廣告商、媒體 組織和閱聽人的關係;兩者皆著重於學生對媒體訊息的解讀,因此整合為本研究 媒體素養的層面二:媒體訊息解析。

主題軸五「影響和近用媒體」對應的能力指標 5-4-1、5-4-2 強調媒體的公共 財特性,希望學生能夠學習接近使用媒體,並表達對公共議題的意見與想法,這 個部分就獨立成為本研究媒體素養的層面三:媒體近用。

社會領域的教學目標之一「發展批判思考、價值判斷及解決問題能力」、「培 養社會參與、做理性決定以及實踐的能力」,這兩項基本能力和媒體素養教育目 標所提及的「解放」與「賦權」兩項能力雷同(白佳麒,2005)。皆是希望個人 能夠在心智上穿透媒體所建構的迷障,自主地去分辨、選擇、評估媒體及訊息內 容,而被媒體左右;更能使用媒體表達對公共事務的關心,促進公民民主素養(吳 翠珍、陳世敏,2007)。而研究者身為國中社會領域教師,深感媒體素養教育對 於國中生的重要性,希望透過本研究瞭解國中生的媒體素養情形,故參考先前的 研究為基礎,將本研究的媒體素養層面訂為:認識媒體、媒體訊息解析、媒體近 用三大面向來進行探討。

第三節 媒體使用行為與媒體素養相關研究

一、媒體素養相關研究

媒體一直都是教育學者、傳播學者、政府單位共同關心與推動的領域,臺灣 自 2002 年頒布《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以來,許多學者與前輩的努力推動之下,

正逐漸建構出屬於臺灣本身的媒體素養教育體系。100 學年度,媒體素養教育融 入正式課程當中,無疑是一個新的里程碑,先進的研究者們也將關注焦點從電視 識讀、網路識讀轉移到媒體素養的概括領域,以本研究目的及方法為考量,將相 關研究整理如下表 2-8:

© 許雅玲(2010)、許誌宏(2005)、潘恆惕(2007)、蔡菁秤〈2000〉、羅健豪(2009)

等人,研究媒體類型以電視和網路較多;王姵雯(2001)、古雅馨(2010)、吳政 峰(2008)、陳佩佩(2010)、許心怡(2013)、張毓珊(2012)、黃柏偉(2015)

研究對象為國中生或國高中生。在文獻蒐集的過程當中,可以發現我國的媒體素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養調查早期研究多針對國小學童或國小教師,推測和國家教育政策先從國小推動 媒體素養種子教師有關。隨著媒體素養的概念受到重視,我國九年一貫的課程設 計開始往上延伸發展,研究對象也從國小學童、教師,逐漸往上發展到國中、高 中職、大專院校學生的媒體素養。研究者擔任國中階段社會領域教師,感受到國 中生對於媒體素養上的落差,故以國中生進行調查研究。

(二)研究地區與研究方法

目前進行的媒體素養調查範圍大多以區域性的研究為主,研究地區大多以西 部直轄市為研究區域,例如大臺北地區(古雅馨,2010;許心怡,2013)、桃園 地區(張毓珊,2012)、臺南市(陳佩佩,2010)以及臺中市(黃柏偉,2015),

目前尚未有以臺東地區國中生為調查對象的媒體素養相關研究。研究方法部分,

目前研究方向大多以研究者自編媒體素養調查問卷進行的量化研究為主,藉由量 表得分的高低作為學生對媒體素養認識程度的指標。

(三)研究變項

媒體素養涵蓋層面雖廣,難以界定,但目前有許多研究者依照媒體素養的層 面、能力指標發展出調查問卷,希望透過量表的計分,能夠先區分出學生在媒體 素養的表現,再指出其能力的高低會不會受到學生個人背景因素的影響,包含性 別、認知能力程度等;或者受到家庭因素影響,例如:文化資本(古雅馨,2010)。 研究者整理近年來媒體素養相關研究的背景變項,包括「性別」、「所在地區」、「年 級」、「族群別」、、「家長教育程度」、「家庭社經地位」、「學生學業表現」共七個 變項,依序說明如下:

1.性別

性別對於媒體素養是否會帶來影響,目前的研究並無定論。依研究結果來看,

認為性別對媒體素養總分無顯著相關的研究有:蔡菁秤(2000)、王姵雯(2001)、

古雅馨(2010)、張毓珊(2012)、許心怡(2013)、黃柏偉(2015)。

認為性別會對媒體素養產生相關的有吳政峰(2008),發現女生媒體素養高於 男生;陳佩佩(2011)的研究則表示女生的網路素養較男生正向。

2.所在地區

陳映先(2009)、潘恆惕(2007)、蔡菁秤(2000)發現都市地區的國小生電 視素養得分高於鄉鎮地區;張毓珊(2012)的調查發現都市地區的學生在媒體識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讀能力的得分上高於非都市地區;同樣地,許心怡(2013)的研究發現臺北市學 生的量表得分也高於新北市。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發現學校所在地區會對媒體識讀能力帶來顯著的影響,

尤其是城鄉差距,故本研究也納入研究變項之中。

3.年級

依調查結果來看,認為年級會對媒體素養有顯著差異的研究有:蔡菁秤

(2000)指出國小生年級越高,電視識讀能力會越好;吳政峰(2008)的研究發 現國三表現優於國一,國一、國二表現並無差異。許心怡(2013)也發現九年級 的學生在量表得分會高於七、八年級,但八年級和七年級也一樣沒有顯著差異。

反之,調查結果顯示無差異的有:張毓珊(2012)、黃柏偉(2015),兩位研 究者推論是因取樣所帶來的差異,七、八年級取樣學校位於升學區或高生活水準 地區有可能導致這項結果。

4.族群別

張毓珊(2012)調查桃園地區的國中生,考量到當地的人口結構,故以父母 親的原生國籍為調查變項,結果顯示,父親的原生國籍對學生的媒體識讀能力並 未有顯著影響,而母親為本國籍的學生得分則高於新移民後代。高于喬(2009)

調查彰化縣的新移民子女也發現,母親原生國籍不同,會對學生的媒體素養帶來 影響;此研究發現,原生國籍為中國籍的母親,其子女媒體素養會高於東南亞國 籍的新移民。

由此可知,族群別的研究內容會考量到當地的人口組成而定,桃園因產業結 構而有許多移工或新移民;彰化地區有很多新移民及其子女;本研究考量到臺東 地區的人口組成,將學生大致分為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的學生。

5.家長教育程度

古雅馨(2010)、張毓珊(2012)、許心怡(2013)的研究發現父親(或母親)

的教育程度會影響學生的媒體識讀能力,最高學歷為研究所畢業的家長量表分數 顯著高於父母親為國中畢業的學生。反之,吳政峰(2008)的調查研究中父母親 的教育程度和學生媒體素養無顯著相關。

6.家庭社經地位

本研究採用父親(或母親)的教育程度與職業類別作為家庭社經地位的參考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指標。目前多數研究指出家庭社經地位和學生的媒體素養呈現正相關(王姵雯,

2001;古雅馨,2010;陳映先,2009;許心怡,2013;張毓珊,2012;潘恆惕,

2007;蔡菁秤,2000)。顯示社經地位指數越高,媒體素養表現越佳。

7.學生學業表現

吳政峰(2008)認為學業成績和媒體素養達顯著相關,平均分數 90 分以上 的學生,量表得分高於 70-79 分、60-69 分、60 分以下的學生。高健訓(2011)

則以國小資優生和普通生為調查對象,發現資優生無論性別,其資訊素養得分皆 高於普通生。這些研究中,學生學業表現和媒體素養達到正相關,但後續研究較 少將學業視為影響媒體素養的變項之一,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前次段考平均分數 作為學生學業表現的指標,藉以探討學業表現是否對媒體素養產生影響。

(四)國中生媒體素養表現狀況

以國高中生為研究對象,根據每位研究者設計的「媒體識讀能力量表」得分 做討論。吳政峰(2008)針對基隆地區的國中生進行調查,以滿分 160 分的量表 計分,基隆地區國中生平均得分為 98.3687 分,百分化後 61.4808,表現尚待加 強。古雅馨(2010)對台北市高中職學生調查結果以滿分 140 分的量表計分,學 生,平均得分為 100.44 分,百分化後 71.75 分,表現中等。張毓珊(2012)調查 桃園地區國中生的媒體識讀能力,量表總分 125 的狀況下,學生得到 90.61,分 化後 72.49 分,表現中等。許心怡(2013)針對雙北地區國中學生進行的調查研 究,總分 150 分的量表,學生平均分數為 107.22,百分化後 71.48 分,該研究認 為學生表現中上程度。黃柏偉(2015)的研究也認為臺中市國中生的媒體素養能 力表現為中上程度。

在分量表得分上,無論是將媒體素養分為幾個層面,上述的研究皆發現學生 在「媒體近用」層面的得分最低,顯見臺灣媒體素養的教育不見得能讓學生發揮 他們應有的媒體使用權,多數國中生在使用媒體反應意見的部分仍較為消極。

二、媒體使用行為與媒體素養相關研究變項與結果 (一)常用媒體類型

吳政峰(2008)常使用電視、網路的學生,媒體素養得分優於慣用廣播的學 生;古雅馨(2010)最常閱讀雜誌的學生表現媒體素養得分優於電視、網路、報 紙、廣播。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二)媒體使用時數

吳政峰(2008)以電視收視時間作研究,發現收看 1 小時以內優於從來不看、

3-4 小時、4 小時以上的學生;1-2 小時優於從來不看、3-4 小時、4 小時以上的 學生,因此推斷完全限制媒體使用,並無助於提高學生的媒體素養,但使用時間 太長,媒體素養也不會提高。

但古雅馨(2010)的調查則發現電視收視時間、網路使用時間和學生媒體素 養成反比,亦即使用時間越長,媒體識讀能力越差;張毓珊(2012)也發現電視、

網路、廣播、報紙、雜誌使用時間較少的學生,得分較高。許心怡(2013)、研 究也顯示平日使用媒體低於 1.5 小時的國中得分會高於 1.5 小時以上的學生。但 假日使用媒體 4.5 小時內的學生,得分會高於完全不使用媒體的學生。若以相關 統計來看,平日/假日的媒體使用時間和媒體素養並無顯著的相關(許心怡,

2013;黃柏偉,2015)。 (三)媒體使用目的

張毓珊(2012)發現不同的媒體使用目的或偏好會對媒體素養帶來影響,上

張毓珊(2012)發現不同的媒體使用目的或偏好會對媒體素養帶來影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