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本研究發現,不同的假日媒體使用時間對於學生媒體素養有顯著差異。其 中,假日使用 4 小時以上(包含 4 到 7 小時、7 到 12 小時、12 小時以上的組別)

的學生,媒體素養顯著高於假日完全不使用媒體的學生。在「媒體訊息解析」、「媒 體近用」層面上,使用 12 小時以上的學生,媒體素養也顯著高於完全不使用的 學生。

六、「家庭社經地位」、「學生學業表現」、「假日媒體使用時間」和媒體素養呈現 正相關

本研究發現,學生家庭社經地位指數越高,媒體素養表現越好;學生學業表 現越好,媒體素養表現也越好;假日媒體使用時間越多,學生媒體素養表現也越 好,三者間呈現顯著的低度正相關。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依據上述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四點具體建議,希望對於教師、行政單 位、家長以及後續研究者在推動媒體素養教育能做為參考。

一、教師方面

(一)轉換媒體的學習角色,教師自身須具有媒體素養,引導學生學習 本研究結果發現,臺東縣國中生常用的媒體工具為網路,其中又以行動上網 的學生比例最高。在進行文獻探討及整理時發現,目前多數的媒體素養課程設計 以早期的電視素養、新聞素養以及網路素養為主,但短短幾年間,學生們媒體工 具產生變化,身為第一線的教師,應即時更新不同的使用素養。

網路上資訊千百種,若能將之視為學習的工具將會事半功倍。但研究顯示,

學生仍將媒體視為娛樂工具,學生較少將媒體使用與學習結合,近來陸續有些教 師會將媒體帶入課堂,翻轉學習角色,也不失為一種新的嘗試。依據本研究調查,

媒體素養課程在學生認知上有顯著效果,但教育的改變並非一蹴可幾,轉變媒體 對國中生的角色,有助於引導學生正向思考媒體的功能,但若教師自己心態未調 整,仍將媒體視為猛獸避之唯恐不及,以拒絕或限制的態度面對媒體使用,反而 會減少學生真正認識及學習解讀媒體的機會。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二)加強「媒體近用」的教學及運用,將媒體素養提升為公民素養

本研究結果發現,在媒體素養的能力中,學生在「媒體近用」的層面上,得 分平均低於其他層面,這樣的結果在目前各區域性的研究中皆有發現。根據國三 課程中提及的媒體接近使用權,將接近權定義為改變媒體刊載的或播送內容的權 利;使用權則是指人民有要求媒體播送的能力,因此,媒體言論不是由少數企業 壟斷,而是公民們可以自由使用的權利,這是民主國家普遍接受的理念。

但是媒體近用是我國課程發展上重要特色,也是營造健康媒體社群的重要步 驟,因此,在實際課程運用上,可以先讓學生從關心公眾議題開始,進而去關注 國際時事,不讓媒體左右學生的意識形態,能夠懂得主動去澄清、去捍衛媒體使 用權。

二、行政單位方面

(一)研擬相關政策,縮短鄉鎮間媒體素養差異

研究結果發現,臺東縣山線學生在媒體素養的表現上顯著低於其他地區,在

「認識媒體」、「媒體訊息解析」及「媒體近用」的層面上,表現也偏弱;相反的,

海線、市區學生在各層面表現較佳,其中又以海線學生的好表現令人好奇,教育 部於 99 年開始在偏鄉推動「數位學伴線上課業輔導服務計畫」,透過線上課輔以 及資訊設備的添購,弭平數位設備及學習上的落差。臺東縣海線地區長期參與該 計畫,在本研究中,媒體使用時數、學業表現皆和媒體素養呈現正相關,因此若 是加強有關單位的支援及硬體設備的補充,教導學生正向思考媒體功能,對於偏 鄉學生的媒體素養會有正向影響。

(二)研擬相關政策,縮短原漢學生間的媒體素養差異

研究結果發現,原住民學生在媒體素養的表現較閩南學生的表現弱勢,在「認 識媒體」及「媒體訊息解析」上表現也較弱。因研究者在臺東縣國中服務六年,

也觀察到部分原住民家長對於學生的教導較為放任,社經地位也通常較低,連帶 影響學生在學習上的表現及動機。本研究中,家庭社經地位、媒體使用時數、學 業表現和媒體素養皆有正相關,這也不禁讓研究者開始思考,即使原漢學生同在 地處偏遠的臺東地區,但兩者在媒體素養的表現卻有顯著差異,這樣的落差除了 家庭教育該負起責任外,學校、行政單位又該承擔哪些責任?

原住民學生放學後的生活以部落活動及教會為主,若能將針對原住民的補救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教學此類的福利服務往社區延伸,提供學生更多的數位學習機會,而非讓他們被 動的收看電視或手機聊天,讓媒體上亦真亦假的消息模糊學生的價值觀。也加強 學生文本閱讀的能力及使用其他媒體的機會,對於原住民學生的媒體素養會有正 向影響。

三、家長方面

本研究發現,家長的參與程度對學生的媒體素養有顯著影響,本研究結果指 出,經常參與、陪伴學生討論媒體內容的家長,學生的媒體素養表現及對媒體產 製、訊息理解狀況也越好,故媒體素養的第一步,應從家庭教育做起。

另外,家長也該適當安排學生的媒體使用時間,在此次研究中發現,學生平 日放學後、假日時間都耗費在媒體上,以臺東縣而言,就是有八成的學生將時間 耗費在網路上,除了相對壓縮其他媒體的使用時間外,和真實世界的人際互動機 會也會減少,家長也較無法掌握學生的媒體使用及交友內容,對媒體使用也會產 生較多疑慮。因此,家長的陪伴與參與對國中生的媒體素養影響是被肯定的。

四、後續研究者方面

(一)研究對象及方法而言

本研究因人力、物力之限制,在臺東縣樣本的選取上,僅能進行各區的抽樣 調查,但統計結果不見得能推論到其他地區及學生。

本研究因抽樣範圍為全臺東縣,故僅能以問卷調查法為主,施測委由各校導 師或教務主任進行,但無法掌握各校學生的答題時間、答題過程是否一致,閱讀 題目時,學生是否受到情緒、認知、主觀判斷等影響,而導致統計上的錯誤。後 續研究者,可以再加入質性研究的部分,例如訪談、觀察,或是加入教師在教學 現場的觀察及推行媒體素養教育的困難,皆可讓媒體素養領域的研究更完整。

(二)研究工具方面

本研究改編郭宜婷(2011)的問卷,在編製過程中加入研究者修改設計的題 項,但在整體問卷題目中,仍以電子媒體的素養為多,應平衡其他媒體使用的題 項。另外,媒體素養的內容應該與時俱進,後續研究者應不時更新題項,以符合 時代趨勢。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世英、王石番、蔣安國(2010)。國民小學學童媒體使用行為之研究——教師 媒體素養教育反思。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5,59-86。

王姵雯(2001)。青少年學生電視識讀能力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王淑秋(2011)。台南市國中學生網路使用現況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 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錦雀、吳盈萱、黃雅鈴、劉怡婷(2008)。媒體識讀:完全教學手冊。臺北市:

學富文化。

白佳麒(2005)。媒體素養教育融入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第四階段能力指標 與課程發展雛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臺 北市。

古雅馨(2010)。台北市高中職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伍至亮(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成露茜、羅曉南(2004)。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新北市:正中書局。

吳知賢(1998)。兒童與電視。台北:桂冠。

吳政峰(2008)。基隆地區國中生媒體識讀能力調查研究。佛光大學,宜蘭縣。

吳清山、林天祐(2004)。名詞解釋。教育資料與研究,57,93-94。

呂傑華、白亦方(2012)。媒 體 素 養 教 育 與 課 程 實 踐 歷 程 之 再 思 與 展 望 。 課程與教學,15(1),1-34。

呂傑華、陳逸雯(2009)。參與媒體素養研習之國民小學教師實施媒體素養教育 之調查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2(1),1-40。

余陽洲(2003)。媒體公民教育的重要概念與教學特色。師友,436,21-2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第二版)。臺 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明隆、凃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翠珍(1996)。媒體教育中的電視素養。新聞學研究,53,39-60。。

吳翠珍(2003)。媒體素養教育教什麼?。師友月刊。436,17-20。

吳翠珍(2004a)。媒體素養與媒體教育的流變與思辨。載於翁秀琪(主編),台 灣傳播學的想像下冊(頁 811-841)。臺北市:巨流。

吳翠珍(2004b)。台灣媒體教育的實驗與反思。台灣教育。629,28-39。

吳翠珍(2009)。2009 全國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調查報告。臺北市:富邦文教基 金會。

吳翠珍、陳世敏(2007)。媒體素養教育。臺北市:巨流。

李芝(2010)。從商業倫理探討臺灣媒體新聞倫理(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 央大學,桃園市。

李德竹(2000)。資訊素養的意義、內涵與演變。圖書與資訊學刊,35,1-25。

林 士 珍 ( 2007)。 媒 體 識 讀 能 力 與 第 三 人 效 果 之 研 究 ─以 2006 世 新 傳 播 資 料 庫 為 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世 新 大 學 , 臺 北 市 。

林 子 斌 ( 譯 )( 2006)。 Buckingham, D. 著。媒體教育:素養、學習與現代文 化(Media Education: Literacy,Learning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臺北市:

巨流。

林 生 傳 ( 2005)。 教 育 社 會 學 。 臺 北 市 : 巨 流 。

林志忠、楊洲松、簡成熙、方永泉、崔光宙、洪雯柔(2003)。E 世代教師的科 技媒體素養。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佳蓉、林宇玲、林曉薇、陳彥文(譯)(2010)。Strasburger, V.C., Wilson.B.J & Jordan, A.B.著。媒體素養教育:兒童、青少年與媒體(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the Media)。臺北市:華騰。

林佳蓉、林宇玲、林曉薇、陳彥文(譯)(2010)。Strasburger, V.C., Wilson.B.J & Jordan, A.B.著。媒體素養教育:兒童、青少年與媒體(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the Media)。臺北市:華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