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東地區國中生媒體使用行為與媒體 素養調查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臺東地區國中生媒體使用行為與媒體 素養調查研究"

Copied!
17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何俊青 博士

臺東地區國中生媒體使用行為與媒體 素養調查研究

研究生:劉雅綾 撰

中華民國一○五年六月

(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臺東地區國中生媒體使用行為與媒體 素養調查研究

研究生:劉雅綾 撰 指導教授:何俊青 博士

中華民國一○五年六月

(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謝 誌

終於來到論文的最後一步,也代表兩年的研究所生活將畫下句點。能重回校 園、回到學生的身分,其實是一件很值得感謝的事,雖然過程中難免覺得辛苦,

但幸好有師長們的鼓勵、同儕們的互相督促以及協助,讓我能夠堅持到最後。

論文能夠如期完成,教育系的師長們功不可沒。感謝指導教授何俊青老師,

一開始在我還摸不著頭緒時,給予方向;在我遇到瓶頸時,提供給提點以及資源。

感謝李偉俊老師,隨著您在課堂上的帶領,讓我能順利完成問卷的編製及預試,

也讓我克服了對統計的恐懼。感謝范熾文老師,在論文計畫審查與論文考試時,

對論文內容提供寶貴的建議,讓這本論文更趨完善。感謝凃金堂老師、鄭燿男老 師、李逢堅老師以及關山國中社會領域的夥伴,在專家效度時給予的建議以及協 助,讓我能順利完成問卷。

除此之外,也感謝一路陪伴的同儕與朋友。忠勇主任、秋華老師,兩年熱心 的接送,讓我能如期趕上課堂。感謝竹晴,一路上和我互相討論、督促,我們終 於能一起畢業。感謝宜珮,提供我統計上的資源以及協助。也感謝幫忙發放問卷 的詩瑜、華詩、崇豪、豔秋以及各校主任,對於您們二話不說地協助,感念在心。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臺南和臺東遙遠的距離,沒有改變你們對我的愛,也 能包容我因學業多次缺席家庭聚會,或是因疲倦而忘了關心你們,謝謝你們能成 為我求學時最強而有力的後盾。

謝謝這一路走來給予我幫助的人們,謹以此篇簡短的謝誌,獻上我由衷的感 謝。

劉雅綾 謹誌

中華民國一〇五年六月

(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臺東地區國中生媒體使用行為與媒體素 養調查研究

作者:劉雅綾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東地區國中學生的媒體使用行為、媒體素養現

況,以及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生與媒體素養間的差異及相關情形。本 研究採取調查研究法,研究對象為臺東縣立國中的學生,分層抽樣 732 位學生,所得資料透過描述統計分析、獨立樣本 t 考驗、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處理。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較常使用的媒體是行動上網,娛樂為主要目的,家長以限制時 間、偶爾陪伴討論為主,假日使用時間高於平日。

二、媒體素養表現為中上程度。

三、女生對行動網路的使用、家長參與程度顯著高於男生;女生媒體 素養表現也優於男生。

四、年級越高,家長的管理限制較少,媒體使用時間也越長;學生的 媒體素養表現也越好。

五、原住民學生使用媒體目的為交友聊天的比例高於非原住民生;且 非原住民學生的媒體素養表現較佳。

六、家長教育程度越高,對學生的媒體使用行為管理越嚴格、參與程 度也較高;其子女的媒體素養表現也較好。

七、家庭社經地位越高,家長參與程度高;學生媒體素養表現也越好。

八、學業表現越好,家長參與討論的程度高;學生媒體素養表現較好。

九、家庭社經地位、學生學業表現與假日媒體使用時間和國中生的媒

體素養有正相關。

(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各項建議,供教師、教育行政機關、家 長及後續研究者參考。

關鍵字:媒體素養 媒體識讀 媒體使用行為

(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A Study Investigating the Media Use Behavior and Media Litera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tung

Ya-Ling Liu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media use behavior and media litera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tung,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and correlation with media litera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This study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enrolled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tung County as the subjects, and use stratified sampling to select 732 students. This study used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o perform statistical analyses on the data obtained.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media more frequently used by students was mobile internet surfing. They used it mainly for entertainment purpose. Parents mainly imposed limitation on time of use, and occasionally accompanied them to discuss about it. The time of use on holidays was higher than that on weekdays.

2. The performance of media literacy was moderate and above.

3. Parents’ level of participation in female students’ use of mobile interne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male students’ use of it. The media literacy of female students was also superior to that of male ones.

4. Parents imposed fewer management limitations on students of higher grades. The longer the time of use of media, the better the students’

performance of media literacy.

(1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5. The purpose of use of media by indigenous students was to make friends and chat with friends, and the propor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non-indigenous students. In addition, the performance of media literacy of non0indigenous students was superior.

6. The higher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f parents, the stricter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s’ media use behavior and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parents’ participation. The performance of media literacy of their children was also better.

7. The higher the socioeconomic status of family,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parents’ participation and the better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8. The performance of medial literacy of students with better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higher parents’ participation in discussion was better.

9. There i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among socioeconomic status of family,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time of use of media on holidays,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is study proposed various suggestions as reference for teacher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parents and subsequent researchers.

Keywords: Media literacy, Media literacy, Media use behavior

(1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目 次

摘 要... i

目 次... v

表 次... vii

圖 次... vi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媒體使用行為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 11

第二節 媒體素養與媒體素養教育之意涵 ... 24

第三節 媒體使用行為與媒體素養相關研究 ... 42

第三章 研究設計...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 5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53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 5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56

第五節 資料分析 ... 69

第六節 研究程序與進度 ... 7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73

第一節 樣本資料之描述性統計 ... 73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與國中生媒體使用行為之比較分析 ... 80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與國中生媒體素養之差異分析與討論 ... 95

第四節 不同媒體使用行為與國中生媒體素養差異分析與討論 ... 114

第五節 社經地位、學業、使用時間與媒體素養之相關分析與討論 ... 13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37

第一節 結論 ... 137

第二節 建議 ... 142

(1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參考文獻... 145

壹、中文部分... 145

貳、外文部分... 150

附錄... 151

附錄一 「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調查問卷」使用同意書 ... 151

附錄二 「臺東地區國中學生媒體使用行為與媒體素養調查問卷」(預試問卷) ………...152

附錄三「臺東地區國中學生媒體使用行為與媒體素養調查問卷」(正式問卷) ………...157

(1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表 次

表 2-1 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調查內容比較表... 18

表 2-2「媒體識讀」與「媒體素養」之比較... 26

表 2-3 媒體素養的關鍵概念與核心問題... 30

表 2-4 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之媒體素養目標及內涵... 33

表 2-5 國中生應具備的媒體識讀能力與相關媒體識讀能力內涵之分析... 36

表 2-6 國中生媒體素養之層面與包含的能力指標... 37

表 2-7 國中階段社會領域媒體素養相關能力指標... 40

表 2-8 學生媒體素養相關研究... 43

表 3-1 研究母群概況... 54

表 3-2 樣本取樣表... 55

表 3-3 正式樣本取樣表... 56

表 3-4 職業分類表... 59

表 3-5 家庭社經地位等級計算表... 59

表 3-6 專家效度名單(依專家姓氏筆畫排列)... 60

表 3-7 媒體素養量表刪除題目表... 60

表 3-8 媒體素養量表題目修正表... 61

表 3-9 媒體使用行為題目修正表... 62

表 3-10 國中生媒體素養項目分析摘要表 ... 63

表 3-11 國中生認識媒體量表預試因素分析轉軸表 ... 66

表 3-12 國中生媒體訊息解析量表預試因素分析轉軸表 ... 67

表 3-13 國中生媒體近用量表預試因素分析轉軸表 ... 68

表 3-14 國中生媒體素養預試問卷信度表 ... 69

表 4-1 不同背景變項的敘述性統計資料... 75

表 4-2 不同媒體使用行為之描述性統計資料... 77

表 4-3 臺東縣國中生媒體素養現況摘要表(N=732) ... 78

表 4-4 個人背景變項與常用媒體類型之卡方考驗摘要表... 81

表 4-5 個人背景變項與媒體使用目的之卡方考驗摘要表... 83

表 4-6 個人背景變項與家長管理方式之卡方考驗摘要表... 85

表 4-7 個人背景變項與家長參與程度之卡方考驗摘要表... 87

表 4-8 個人背景變項與平日使用時間之卡方考驗摘要表... 89

表 4-9 個人背景變項與假日使用時間之卡方考驗摘要表... 91

表 4-10 性別與媒體素養之獨立樣本T考驗分析摘要表 ... 95

表 4-11 不同地區之國中生媒體素養量表的人數、平均數與標準差 ... 97

表 4-12 不同地區之國中生媒體素養量表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97

(1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表 4-13 不同年級別的國中生媒體素養人數、平均數與標準差 ... 99

表 4-14 不同年級別之國中生媒體素養量表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00

表 4-15 族群與媒體素養能力之獨立樣本T考驗分析摘要表 ... 101

表 4-16 不同教育程度家長與國中生媒體素養量表之人數、平均數、標準差 ... 103

表 4-17 不同教育程度家長與國中生媒體素養量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03

表 4-18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國中生媒體素養量表之人數、平均數、標準差 ... 105

表 4-19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媒體素養量表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06

表 4-20 不同學業表現之國中生媒體素養量表之人數、平均數與標準差 ... 108

表 4-21 不同學業表現之國中生媒體素養量表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09

表 4-22 不同背景變項之臺東縣國中生媒體素養的差異情形摘要表 ... 111

表 4-23 不同媒體使用類型之國中生媒體素養量表之人數、平均數與標準差 ... 115

表 4-24 使用不同媒體類型與媒體素養量表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16

表 4-25 不同媒體使用目的之媒體素養量表之人數、平均數與標準差 ... 118

表 4-26 不同媒體使用目的之媒體素養量表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19

表 4-27 不同家長管理方式之媒體素養量表之人數、平均數與標準差 ... 121

表 4-28 不同家長管理方式之媒體素養量表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21

表 4-29 不同家長參與程度的媒體素養量表之人數、平均數、標準差 ... 123

表 4-30 不同家長參與程度之媒體素養量表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23

表 4-31 不同平日使用時間的國中生媒體素養量表之人數、平均數與標準差 ... 125

表 4-32 不同平日使用時間的媒體素養量表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26

表 4-33 不同假日使用時間之媒體素養量表之人數、平均數與標準差 ... 127

表 4-34 不同假日使用時間之媒體素養量表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28

表 4-35 不同媒體使用行為之臺東縣國中生媒體素養的差異情形摘要表 ... 130

表 4-36 學生社經地位指數與媒體素養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N=732) ... 133

表 4-37 學生學業表現與媒體素養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N=732) ... 134

表 4-38 媒體使用時間與媒體素養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N=732) ... 135

表 5-1 學生背景與媒體使用行為差異統整表... 138

(1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圖 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51 圖 3-2 研究流程圖 ... 71

(1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一章 緒論

隨著時代的演進,現代生活的人們皆處於一個「資訊爆炸」(information explosion)的時代,人們透過許多不同的途徑取得資訊,但多數人卻沒有逐一過 濾或思辨資訊的習慣。因此本研究針對臺東地區國中生媒體使用行為進行調查,

並以「國中生媒體素養量表」了解學生的媒體素養。本章節分為四小節,第一節 探討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探討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針對需要定義之名詞 進行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一)媒體就是成長的環境

關於媒體的使用與閱聽人之間的互動關係,早期呈現一對一的互動型態,如 電報、電話;報紙、電視的出現,帶來一對多的媒體對話型態;網路、部落格、

通訊軟體讓每個閱聽人化身為一個小電視台,每個人都具有使用、發布、分享的 權利,媒體和閱聽人的關係也更加緊密,呈現多對多的局面。媒體不再只是獲取 資訊的工具,透過人類的使用及依賴,它逐漸成為生活環境的一部分。

根據《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教育部,2002)的說法,臺灣在 2000 年時,

報紙有 445 家,雜誌密度是全世界最高;中華民國國家通訊委員會(NCC)104 年度第二季的通訊傳播事業概況總覽的統計,臺灣人享有頻道最多、收費最低的 電視媒體,總計 200 家以上的電視媒體;在網路方面,3G 行動網路普及率 97.8%;

4G 行動網路普及率 18.64%。由上述數據可看出,臺灣電視、通訊、網路媒體使 用的普及率及便利性。

Google 台灣在 2012 年也發表了一份「多螢世代 (The Multi-Screen World )」 的研究報告,結果顯示高達 90 %的日常娛樂與傳播行為,主要建構在四螢上(包 括:電視、電腦、平板電腦及智慧型手機),且每日平均花費 4.4 小時的休閒時

(1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間在這些螢幕之間(洪聖壹,2012),從報導中,商人們看見新媒體們帶來的商 機,但身為一位國中教師,研究者開始思考,若是連大人都無法擺脫對媒體的使 用及依賴,那學生呢?

2015 年台灣展翅協會進行「國小兒童上網行為調查」,該研究針對我國小 四、六年級的學生進行調查,發現超過八成的兒童有自己專屬的上網工具,有 54.9%的兒童八歲前開始上網,甚至也有四歲便開始用手機上網的個案,65.9%

的兒童看過不良內容,但很少和家人討論,甚至隱瞞家人。家庭教育方面,在此 項調查中,會限制兒童使用網路的家長比例甚至不到一半。

研究者在學校進行教學時,也發現學生的童年記憶中,動畫取代了漫畫書,

偶像劇取代了童話故事,網路遊戲佔據了休閒時光,智慧型手機成為生活中不可 缺少的工具,同儕間聊天的內容被媒體使用的經驗佔據,而當中暴力、色情等不 良訊息也穿插其中。媒體對於現代人而言,不再只是獲取知識、經驗的媒介,而 是生活環境的一部分(吳翠珍、陳世敏,2007)。網路上一夕爆紅的網路紅人、

洗腦般出現的流行歌曲,逐漸形成了一種次文化或者流行趨勢,就如同學者 Thoman 所言,媒體不只是影響人們的生活,其實媒體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引 自許心怡,2013:1)。

面對這樣無所不在、影響無遠弗屆的媒體環境,學校教育有極大的潛力去推 動學生對於媒體的正確認知,除了讓學生瞭解媒體在現代社會扮演的角色與功能 外,而且必須具備分析多樣媒體文本的能力(Fedorov & Levitskaya, 2015)。而這 項能力便包含在「媒體素養」的範疇之中。因此,在社會領域的教學經驗中,開 始讓研究者去省思,何謂媒體素養?媒體素養如何從後天培養等問題。

(二)媒體近用,需要學習

媒體在現代生活中益發重要,媒體是資訊的載體,許多人透過媒體來認識世 界;同時,媒體肩負監督國家政府的「第四權」責任,但同時也是運作輿論、商 業行為的重要媒介(李芝,2010),使用媒體是現代人難以避免的歷程,與其想 方設法的「隔離」兒少接近媒體,更需要的是「學習」接近媒體的能力。

但有越來越多的民眾擔心,隨著接觸頻率越來越高,負面的媒體效應也越來 越多。媒體在報導「事實」的同時,總記得加油添醋吸引社會眼光,卻無法顧慮 到,每一則報導看在不同人眼裡,會有怎樣的解讀?各式聳動的媒體報導也只是

(1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冰山一角,更多霸凌、毒品、傷害、流行、市儈的報導,其實正不知不覺影響了 青少年的價值觀。

政府單位透過法規希望讓媒體經營者自律,替兒童青少年過濾不適宜的媒體 訊息,例如:《電視節目分級處理辦法》、《兒童及少年福利法》、《電視網路分級 處理辦法》皆有相關規定。家長也有媒體近用的權力去要求媒體改變刊載的內 容,以符合青少年的成長需求,只是家長們較少主動出擊去反應。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則認為,把篩選限制級媒體交給媒體經營者或青少年,都 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做法。純粹在網站或資訊關卡標示「18 禁」警示語是沒有用 的,青少年依舊會好奇點閱(臺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2013)。同樣的,

將輔導級、限制級節目挪到深夜時段,也不見得能避免學生收看。這也顯示出,

傳播媒體的擴散性並不是法律制度就能全面禁止的,而是有賴家長把關、學校教 育,讓學生本身具有媒體素養或媒體識讀的能力,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二、研究動機

(一)媒體對學生的影響

著名教育學者 Bandura 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類的學習就是個人和社 會不斷交互作用的歷程,理論中強調,個體的行為會透過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及模仿(modeling)而發生改變(張春興,1994)。故媒體資訊對於學 生而言,也可能會產生模仿、教育等效果,以下從台灣兒少接觸較多的電視和網 路進行討論。

電視媒體部分,兒童福利聯盟(2012)曾進行「兒少收視行為與兒少節目困 境分析」調查,超過五分之一(22.6%)的兒童平日每天花超過三小時收看電視,

接近四分之一(23.9%)的兒童假日每天看 5 小時以上,換言之,兒童或青少年 接觸媒體的時間很長,甚至超過和家人相處的時間。但在收視過程中,臺灣兒少 接觸到媒體中的資訊都富含教育意義嗎?例如卡通《哆啦 A 夢》中,會打人出 氣的胖虎、常常不寫作業就依賴他人的大雄;《航海王》中不定時出現抽菸、打 鬥的場面,從觀察這些角色,兒少們又會學到什麼楷模?

曾有國外學者追蹤研究一群兒童數年,發現暴力的電視節目會導致越多的攻 擊行為,而這種侵略性又會引導兒童去看更暴力的節目,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黃 明明,1994)。Sprafkin與Gadow(1986)、Comstock和Strasburger(1993)綜合

(1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許多研究指出,觀看電視暴力與兒童的偏差行為有顯著相關。換言之,觀看電視 暴力可能會助長兒童的反社會和攻擊行為,或變得對暴力行為較不敏感,甚至使 兒童異常地喜愛暴力,這和前述的社會學習理論不謀而合。

許多家長會對網路上流竄的限制級文字、圖片、廣告或垃圾信件而感到焦慮

(兒童福利聯盟,2012),對現在的E世代或N世代而言,媒體自小就是他們生活 的環境,但有些媒體使用的經驗對於家長而言,其實是陌生的。學生是否會過早 接觸到網路上的色情或暴力訊息?對於家長及教師而言,都是防不勝防的問題。

以研究者的觀察,發現媒體對於學生的「異性」或「性別」概念會產生迷思,例 如對於異性交往的模式或是排斥特定性向特徵的學生;甚至會讓學生對暴力、色 情訊息感到冷漠或習以為常,進而在言行上受到影響。

隨著學生接觸媒體的時間越來越長,媒體儼然成為青少年的第二教育課程,

甚至可能取代學校(教育部,2002)。當遇到問題時,越來越多的學生會直接向 網路求助,媒體以「潛在課程」(hidden curriculum)的角色,逐漸改變台灣的 教育型態。

研究者站在國中階段社會領域的教學者或是以導師的角色來看,因台灣兒少 的媒體使用時間長,受到媒體內容影響的機會更多,故學生必須要學會認識媒體 的產製特性及媒體訊息的真偽,學習辨識媒體建構的真實和現實生活的差異,更 甚者要能學習如何使用媒體來發揮公民權利,但現在的教學中,媒體素養教育比 重其實微乎其微。因此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法,想瞭解臺東地區國中學生的媒體 使用行為及媒體素養,此為本研究之研究動機之一。

(二)台灣媒體素養教育現況

傳播媒體就像是一個蘊含豐富意義與多元訊息的潘朵拉盒子,如果不經適當 的學習與教育,很容易會被媒體訊息所惑而不自知(呂傑華、陳逸雯,2009)。

國內外許多研究也認為「媒體素養教育」課程有助於學生解讀媒體,因此英國最 早在 1980 年代便開始推行相關課程;美國也在 1989 年成立「媒體識讀中心」(The 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此一非營利組織開始關注媒介暴力、兒童收視媒介等 議題,並開始有系統的推廣活動(王錦雀、吳盈萱、黃雅鈴、劉怡婷,2008)。

臺灣則是在 2002 年時,教育部公布亞洲第一部《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並 陸續成立媒體素養教育委員會、修訂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將媒體素養列入社會領

(2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域的學習中。

但這一切的改變都停留在 2011 年,目前主要的媒體素養資訊網站,例如世 新大學的媒體素養教學網等,都停止更新且點閱率頗低;原本積極參與調查的富 邦基金會,其研究也停在 2008 年,官方對於媒體素養教育的停滯不前,影響了 台灣整體媒體素養的推動力度(曾春榮,2014)。

研究者在國中擔任社會科教師,媒體素養教育若以議題融入正式課程的方式 進行,但能真正落實課程的教師有限。正式課程部分,則散布在國中三年的公民 課程中,但媒體素養的認知與情意部分,往往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因此本研究希 望瞭解臺東地區國中生的媒體素養現況以及媒體素養教育推動是否具有成效,此 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三)國內城鄉差異研究缺乏

王世英、王石番及蔣安國(2010)進行一項針對台灣地區國小學童的媒體使 用行為及媒體素養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臺灣地區國小學童的媒體素養得分和 學生年齡成正比。但相對的,臺東地區(不含離島)的媒體素養得分普遍較全國 低,呈現出在媒體素養及認知當中,可能存有城鄉差異,但並未見到後續相關研 究。

研究者身為臺東地區的社會科教師,平日教學會運用許多媒體當作教學素 材,例如時事新聞、電視報導或網路影片,也深感學生除了通訊軟體或遊戲網頁 外,對於時事通常漠不關心。因此,學校成為學生和現實接軌的重要橋樑,本研 究希望透過問卷瞭解臺東區國中生媒體素養現況,是否具有區域、原漢學生之差 異,此為本研究之研究動機之三。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具體目的如下:

(一)了解臺東地區國中學生的媒體使用行為。

(二)調查臺東地區國中學生的媒體素養現況。

(2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三)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對媒體使用行為的差異情形。

(四)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對媒體素養的差異情形。

(五)瞭解不同的媒體使用行為和媒體素養的差異情形。

(六)分析國中生家庭社經地位、學業表現、媒體使用時間和媒體素養之相關 情形。

二、研究問題

依據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將研究問題區分為以下部分:

(一)臺東地區國中生的媒體使用情況為何?

1.臺東地區國中生較常使用的媒體為何?

2.臺東地區國中生使用媒體的目的為何?

3.針對國中生的媒體使用行為,臺東地區的家長態度及參與度為何?

4.臺東地區國中生平日使用媒體的時數約為多久?

5.臺東地區國中生假日使用媒體的時數約為多久?

(二)臺東地區國中生媒體素養現況為何?

(三)不同背景變項對媒體使用行為的影響是否有顯著差異?

1.不同背景變項(性別、所在地區、族群別、年級、家長教育程度、家庭社 經地位)的國中生在常用媒體類型,是否有顯著差異?

2.不同背景變項(性別、所在地區、族群別、年級、家長教育程度、家庭社 經地位)的國中生在媒體使用目的上,是否有顯著差異?

3.不同背景變項(性別、所在地區、族群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的國中 生,家長管理態度和參與程度上,是否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背景變項對國中生的媒體素養是否有顯著差異?

1.不同背景變項(性別、所在地區、族群別、年級、家長教育程度、家庭社 經地位、學業表現)的國中生對認識媒體層面,是否有顯著差異?

2.不同背景變項(性別、所在地區、族群別、年級、家長教育程度、家庭社 經地位、學業表現)的國中生對媒體訊息解析層面,是否具有顯著差異?

3.不同背景變項(性別、所在地區、族群別、年級、家長教育程度、家庭社 經地位、學業表現)的國中生對媒體近用層面,是否有顯著差異?

4.不同背景變項(性別、所在地區、族群別、年級、家長教育程度、家庭社

(2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經地位、學業表現)的國中生在媒體素養總量表得分,是否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的媒體使用行為,對國中生的媒體素養是否有顯著差異?

1.不同的媒體使用行為(工具、目的、家長管理態度、媒體使用時數),對 國中生認識媒體層面,是否有顯著差異?

2.不同的媒體使用行為(工具、目的、家長管理態度、媒體使用時數),對 國中生的媒體訊息解析層面,是否有顯著差異?

3.不同的媒體使用行為(工具、目的、家長管理態度、媒體使用時數),對 國中生的媒體近用層面,是否有顯著差異?

4.不同的媒體使用行為(工具、目的、家長管理態度、媒體使用時數),對 國中生的媒體素養,是否有顯著差異?

(六)國中生的家庭社經地位、學業表現、媒體使用時間是否和媒體素養有顯 著相關?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臺東地區

本研究中臺東地區指的是臺東縣的 16 個行政區。依地理位置、地形條件將 其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山線(海端鄉、關山鎮、池上鄉、鹿野鄉、延平鄉)、海 線(長濱鄉、成功鎮、東河鄉)、南迴線(太麻里、大武鄉、達仁鄉、金峰鄉)、

市區(台東市區、卑南鄉)及離島(綠島、蘭嶼),全區共 21 所縣立中學(不含 附屬中學以及私立學校),本研究將抽樣調查學生的背景資料作為研究的自變項。

二、媒體使用行為

媒體使用行為指的是對媒體的選擇與使用。本研究將調查國中學生常使用的 媒體類型(包含電視、網路、報章雜誌、廣播等);國中生使用媒體目的(娛樂 需求、人際需求、吸收新知、無聊或滿足課業上的需求);父母對於學生使用媒 體的管理態度及參與程度;最後請學生歸納平日與假日使用媒體的時間,作為本 研究的依變項。

三、媒體素養

(2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綜觀國內外的相關文獻,本研究中的「媒體素養」是依照教育部推動的《媒 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教育部,2002)中的定義,係指閱聽人不會盲目聽從 媒體訊息,能具有解讀媒體、接近使用媒體的能力。

本研究改編自「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施測問卷」(郭宜婷,2011),分為三 個層面來建構媒體素養。第一層面為「認識媒體」,代表學生應該知曉媒體類型、

內容及製作技巧;第二層面為「媒體訊息解析」,指學生能思辨媒體的再現、了 解媒體背後的意識形態,分析媒體訊息內容及意義;第三層面為「媒體近用」指 學生能運用媒體表達對公共事務的的主張,並能評估、反思個人的媒體使用行 為。將施測者填答之總分作為指標,平均分數越高,代表學生在認識媒體、訊息 解析及媒體近用的程度越強,反之越弱。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調查臺東地區國中學生媒體素養為主軸,研究範圍如下:

(一)自變項:學生個人背景變項

以性別、學校所在地區、年級、學生族群別、家長教育程度、家庭社經地位、

學生學業表現作為研究變項,希望了解這些背景因素和媒體素養的呈現是否具有 關聯性。

(二)依變項

1.學生媒體使用行為

媒體使用行為部分,調查學生使用的媒體類型、使用目的、家長的管理及參 與度、使用時間(平日、假日)四部分,探討不同背景的學生媒體使用行為有何 差異、媒體使用行為和媒體素養是否有關連性。

2.媒體素養

調查臺東地區國中學生的媒體素養,量表設計分為認識媒體、媒體訊息解析 及媒體近用三層面,透過量表的統計,了解國中生媒體素養現況。

(三)研究地區與對象

(2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以臺東縣 16 個鄉鎮區域為範圍,取樣對象為 104 學年度學籍在縣立國民中 學的七、八、九年級學生,一共 21 所學校(不含附屬中學以及私立學校)。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變項方面

因媒體素養為一抽象概念,其跨越新聞界、資訊界、傳播界、教育界等的特 質,在學術界欠缺跨領域溝通的情況下,即使參照許多國內外文獻,也鮮少能面 面俱到,或完整顯示出媒體素養的具體樣貌。因研究者工作場域在國中,因此本 研究多採用教育相關領域的文獻來界定「媒體素養」。

連帶的,在研究變項方面,本研究也只採用學生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學校 所在地區、年級、學生族群別、家長教育程度、家庭社經地位、學生學業表現),

以及媒體使用行為(使用的媒體類型、使用目的、家長的態度及參與度、使用時 間)來探討,其他變項例如:父母親原生國籍、對媒體的信賴程度等皆未列入研 究範圍。另外,因現代媒體來源相當多,本研究主要探討國中學生的媒體使用偏 好,並未延伸探討學生對個別媒體的使用行為,也是本研究的限制。

(二)研究地區方面

量化研究最大的限制在於樣本的推論性,本研究執行前,國中部分已有研究 者進行過基隆市(吳政峰,2008)、桃園地區(張毓珊,2012)、雙北地區(許心 怡,2013)的國中生媒體識讀能力調查,惟每位研究者關心的變項、衡量的指標 並不一致,加上時空差異,研究結果也不相同,因此無法整合各研究者之成果和 臺東地區國中生的表現比較。也因為研究者人力、物力、財力之限制,無法將研 究範圍擴大至全縣所有國中生,海線區域也只有針對最大校進行抽樣,更無法進 行全臺各縣市的抽樣,這是本研究的限制之二。

(三)研究對象方面

媒體影響無遠弗屆,尤其臺灣各項資訊普及率都相當高,許多學生是從小就 開始接觸媒體,並深受影響。但此項調查研究僅以 104 學年在學的臺東縣國中生 為調查對象,無法做縱貫性的長期追蹤,每個學習階段被預期達到的媒體素養能 力目標也不相同,以同一份問卷施測,並不恰當,因此本研究採用橫斷式的抽樣 方式,以同一學習階段(國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

(2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另外,本研究工具以問卷為主,對於學生填答時的狀態或對題目的解讀是否 正確,也無從得知,對於研究結果的影響需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才能確認,此為 本研究限制之三。

(2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920 年代以來,各種大眾媒體陸續出現,在傳播學界、資訊學界、教育學 界、新聞學界都陸續出現許多研究者進行研究,故累積許多的文獻。因此,研究 者有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透過相關文獻的分析,替本研究打下更完整的理論基 礎。

本章節分為三個小節,第一小節將探討媒體使用行為之內涵與相關研究,第 二小節探討媒體素養之意涵,第三小節探討媒體使用行為行為與媒體素養之相關 研究。

第一節 媒體使用行為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本章節分三部分進行媒體使用行為的文獻探討,第一部分探討媒體之內涵,

第二部分探討媒體使用行為,第三部分探討媒體使用行為之相關研究。

一、媒體的內涵 (一)媒體的定義

有沒有想過,你心中的「媒體」指的是什麼?所謂的媒體是否等同於大眾媒 體?它是一種傳遞訊息的介質或是一種抽象的訊息?是一種信念或是一種技 能?在進行「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的文獻探討前,若無法先將「媒體」

界定清楚,在眾多文獻中大海撈針,會讓研究範圍更加模糊不清,這也是本研究 由「媒體」一詞談起的原因。

媒體一詞由 medium(複數 media)翻譯而來,在電腦尚未出現的 20 年前、

網路普及化的 30 年前,McLuhan(1964)指出媒體是人的身體、感官與精神意 識的延伸,是個人在視、聽、感官與行動的中介(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透過媒體,人類將延伸自己的世界,影響到人類心理和社會的組成(呂傑華、白 亦方,2012)。這也反映出自 18 世紀報紙出現,到後來電報、電話、收音機、電 視等媒體的出現,世界各地的資訊交換、傳遞的速度越來越快,也越來越能達成

(2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的「地球村」境界,人們透過媒體為介質,拓展個 人對周圍環境的認知。

在我國的辭典中,媒體一詞解釋為傳播資料訊息的工具,包括電視、廣播、

電影、報刊、電腦網路等的總稱,又譯為「媒介」(教育部國語小辭典第二版,

2012)。而台灣學者吳翠珍、陳世敏(2007)指出,媒體素養中的「媒體」是指 大眾、小眾與個人化的傳播媒體,若是強調指物體或介質時,用「媒介」;若指 涉的是內容,則用「媒體」,例如:新聞媒體,但用來播新聞的電視,則可稱為 媒介。另一種說法是現在的媒體不再只是傳達想法的工具或中立的載體,而是這 些想法與意義的來源,媒體即為權力的中心(孫憶南譯,2006)。

因此,「媒介」是一種中介物、方法或手段,當人們想進行非直接面對面的 溝通,便需要媒介;而所謂的「媒體」,是經過「干預」、「篩選」、「再現」的訊 息內容,而非通往真實世界的直接途徑(林子斌譯,2006)。由此可見,本研究 著重的便是國中生能否具有辨識、解讀這些由多種媒介提供的資訊,能否從中體 認到所有的訊息皆經由「再現」而來,因此使用「媒體」一詞較為恰當。

(二)媒體的演進與種類

人類文明的進展最早是由口耳相傳,一對一的訊息傳遞開始,之後人類史上 出現壁畫、泥板文字、埃及的紙莎草等。而傳播科技的開始,可由西元 105 年在 中國出現的造紙術談起,紙張提供一種便宜、輕便、容易取得的書寫載體,加速 知識傳播的便利性;加上西元 1450 年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發明活字印 刷、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後量化印刷的報紙,帶動更即時、更普及的訊息互動;十 九世紀陸續出現電報、電話、電晶體收音機;二十世紀初的電視、二十世紀中葉 的電腦、衛星、有線電視、八○年代後的網際網路,到現在結合多種媒體,視聽 覺享受兼有的多媒體(multimedia)(周典芳、陳國明,2005)。越來越多樣的媒 體類型,如何界定與分類,是本部分所討論的重點。

依照國內相關研究,依傳播範圍而言,包括傳統大眾媒體,如廣播、電視、

有線與衛星電視;小眾或新興傳播媒體包括:網路、電腦電視遊戲、手機等(吳 翠珍、陳世敏,2007)。

媒體依性質通常劃分為印刷媒體、電子媒體以及新媒體,印刷媒體指傳統的 平面媒體,歷史悠久,一般指透過機器印刷出版的媒體,包含報紙、書籍、雜誌、

(2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期刊等;電子媒體是指利用電子訊號與電磁波來傳遞資訊的媒體,包含廣播、電 視、電影等;新媒體則指電腦、網路、手機等(許雅玲,2010)。

更甚者,現在民眾對媒體的使用已進入混媒體與多工的時代,每個人同時利 用多種媒體處理很多事情,就像是一邊看電視一邊看報紙,一邊講手機一邊玩遊 戲。而混媒體時代的來臨打破了媒體本身的傳統特質,像是手機擁有通訊的功 能,但也兼具娛樂;QR 碼(Quick Response Code, QR code)的使用,打破了傳 統平面媒體無法即時更新或連線的限制。當我們越來越往「智慧型生活」邁進,

媒體間的疆界被打破,有智慧的使用媒體將會成為當代學生的重要課題。

本研究中,「媒體類型」兼採印刷媒體、電子媒體、新媒體三大類型,再細 分為印刷媒體(報章雜誌)、電子媒體(電視/廣播)、新媒體(網路:手機/電 腦),藉以調查臺東地區國中學生的媒體使用行為,日後在進行媒體素養教學課 程規劃時,便能更聚焦、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

(三)媒體的特質

在我國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教育部,2002)中提到媒體可以帶來新聞、

教育、娛樂的價值,但同時也夾帶偏頗的意識形態、單一的價值觀念或是偏離真 相的社會再現。在許多文獻中也一再提及媒體總是「再現」某些現實,但其所傳 遞的訊息總是建構(constructure)出來的。因此沒有一種媒體是完全價值中立的

(林志忠等人,2003),有鑑於此,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中提出媒體有五大特質:

1.媒體的資訊並不全然地反映真實的世界。

2.媒體訊息都經過複雜的篩選、包裝、選擇與組合。

3.訊息的呈現可能會受到媒體記者、編輯、媒體部門負責人、政府、政黨或 財團的影響。

4.媒體傳播科技特質,塑造了媒體獨特的表現形式或內涵。

5.閱聽人是媒體工業運作下所生產的市場商品,是廣告商想要觸及的目標。

這五大特質說明了媒體再現的特質,過去,許多人將媒體視為認識這個大千 世界的途徑,認為它如同鏡子一般可以反映出真實的世界,但在媒體產製的過程 中,所謂的「新聞」必須經過層層關卡篩選,才會出現在閱聽人面前。它必須具 有新聞性、重要性、娛樂性或爭議性,代表具備了被採訪和報導,然後被議論的 價值,才能吸引媒體的報導(彭之修,2005)。因此,媒體訊息是一連串篩選、

(2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包裝、選擇與組合的成果,而這個成果往往是為了吸引閱聽人的注意,連帶的廣 告商進駐,而這些媒體的「經營者」便能獲利或者利用媒體成為宣傳或塑造價值 觀的工具。

但是,讓真相越來越模糊的因素,絕對不只有媒體本身,閱聽人在使用媒體 時是相當主觀的,也許「說者無心但聽者有意」,也許相反。在這個充滿媒體的 世界中,閱聽人必須同時穿梭在三種不同的真實中,第一種真實是「社會真實」

(social reality),即事件本身的真相,但社會真實往往撲朔迷離,不被報導的真 實不見得不存在;被大肆報導的卻也不見得是真的。第二種是「媒介真實」(media reality),指媒體所呈現的事件情境,在理想的狀態下,它應該能反映社會真實,

但在種種原因及外力介入下,卻沒這麼容易。因此當我們觀看一則報導或新聞,

其傳遞的訊息和現實,還是存在著差距。第三種是「主觀真實」(subjective reality),即個人對事件的主觀認知,無論是報導的立場、個人經驗、成長背景都 有可能對個人的主觀認知形成差異(鍾蔚文,1992)。來自媒介的「主觀」以及 來自閱聽人本身的「主觀」都會使得真正的真實更加模糊不清、難以捉摸,這也 是媒體素養教育之所以重要且必要的原因之一。

(四)媒體的功能

傳播學理論中,大眾媒體的社會功能可總結為五個方向(康照祥,2005;彭 之修,2005):

1.看守功能(surveillance)

媒體應廣泛報導社會環境中的各種現況,發送新聞訊息,例如災害或危 險的報導。如同 McLuhan(1964)所言,媒體將盡可能延伸人類的感官,人類 對環境的警覺性達到前所未有的境界,民眾依訊息內容對現實作出反應或抉擇。

此功能也可以反映出媒體被視為公民社會的第四權,認為媒體具有監督政府 的功能,媒體雖然不能對違規者進行直接的制裁,但就如同看門狗,能對社會各 種現象吠聲吠影或做咬人狀,發揮監督社會現況的功能(陳世敏,2005)。

2.決策功能(decision making)

媒體在看守社會現況的同時,可以從中發現各種議題,各種團體透過媒 體表達不同立場的聲音,然後形成議題討論,提供達成社會共識的契機。也可讓 政府體察民意、了解社會需求,直接或間接影響公共決策。

(3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3.教育功能(education)

媒體和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同,能廣泛地傳播知識訊息,傳承社會主流價值觀 或提供教學內容。

4.娛樂功能(entertaining):媒體提供藝能、音樂、戲劇、綜藝、藝術等娛樂 性質的內容。

5.商業功能(business):媒體提供訊息散布流通的管道,例如:廣告。

但不可否認的,對於媒體功能的批判也越來越多。舉凡商業化媒體妨害公民 的接近使用權、媒體產製內容受到意識形態影響(呂傑華、白亦方,2012)、新 聞娛樂化或氾濫降低了媒體的看守功能,帶來了麻醉效果(康照祥,2005)等。

台灣自解嚴後,陸續開放成立報社、雜誌社、廣播電台、電視台、新聞台等,大 肆開放媒體工業進駐,原本立意良善,希望民眾透過媒體的使用,讓台灣正式邁 入民主的時代。但卻也帶來市場競爭,經營者們為了生存,以追求收視率、利潤 為訴求,進入惡性競爭的循環中,使得媒體素質日益下降(教育部,2002),逐 漸演變為媒體業者越來越多,但民眾對其信賴度越來越低的詭異局面。

面對詭譎多變的媒體環境,家長和教育者產生兩種不同的想法:有些對於媒 體的氾濫感到憂心,故採取限制、禁止或幫助學生選擇成人認為的優良媒體。另 一種觀點則以為,成人對青少年或兒童接觸媒體採取禁止的態度,某種程度上是 對失去控制的恐懼。電子媒體可能會釋放兒少內心無法控制的、傾向暴力的衝動

(楊雅婷譯,2003),尤其像是網路這種媒體,更難受到政府國家的管制,控制 權下放到家長手上,卻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去執行,因此引發憂慮(楊洲松,

2004)。越來越多學者提醒,媒體對於下一代的孩子而言,不是「物件」而是「環 境」,如同生活中的水、空氣一樣自然,完全禁止使用媒體恐怕是天方夜譚,因 此更積極的作為是要培養下一代與媒體相處的能力,這也是媒體素養在近代日益 受到重視的原因。

二、媒體使用行為探討

(一)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調查

如前所述,媒體依其性質可分為印刷媒體、電子媒體與新媒體,我國目前國 內相關研究中,調查媒體使用行為的相關研究,一般期刊論文(王世英、王石番、

蔣安國,2010;吳翠珍,2009)調查對象多為兒童、青少年或教師;而大量普查

(3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的調查研究,則由政治大學委託私人基金會或政府機關進行調查,本研究以富邦 文教基金會 2009 年進行的《全國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調查報告》(吳翠珍,

2009)、科技部 2014 年進行的《台灣傳播調查》1為基礎,先探究青少年媒體使 用行為的特性。

在《2009 全國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調查報告》(吳翠珍,2009)中,超過九 成的青少年會使用電視或網路,其中電視是青少年接觸頻率最高的媒體,而網路 則是使用時間最長的媒體。兩者平日單次使用時間平均為 2.5 小時,假日則是平 日的兩倍,換算後,青少年一週網路使用時數約為十六小時;電視為十五小時二 十分;手機約一週五小時,若是加上報紙、廣播等媒體,青少年一週使用媒體的 時間約為四十四小時,將超過學生在學校上課的時間,這也應證了媒體素養教育 政策白皮書(教育部,2002)中提到的媒體是第二個教育課程,甚至直逼學校,

有取而代之成為正式教育體制的可能。

在台灣家長對青少年媒體使用時間和內容的態度上,調查結果顯示隨著子女 年齡增長,限制越來越少,且無限制的比例也越來越高。網路部分,35.2%的網 路使用者,其父母僅限制使用時間,而有 41.6%的父母對時間與內容完全沒有限 制。電視部分,28.4%的國中家長會限制使用時間,到了高中職則減少為 26.5%。

因此,綜觀而言,台灣家長較注重時間上的限制,較不重視內容的限制。

而《2014台灣傳播調查》(張卿卿,2014),由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張卿卿教授 與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系陶振超副教授組成研究團隊進行,此項調查每年進行,

但在2014年的調查中,將研究對象年齡層將年滿十八歲下修為九歲。此項調查 中,受訪的青少年中有89.3%使用網路。平均每日網路使用時間為171分鐘(相當 於2小時又51分鐘),其中為了學習或作業的使用時間約為41分鐘,為娛樂使用 時間則為130分鐘(相當於2小時又10分鐘)。不同年齡的青少年在網路使用時間 上以14歲的受訪者平均每日使用網路時間最長(211.5分鐘);在此項研究中,

也發現使用時間越長,青少年的網路技能越佳,網路的正向及負向行為也越來越

1 *本文使用的資料部分採自「2014 年第一期第三次調查計畫:「主題 媒體的娛樂與社交功能」

(NSC 100-2420-H-004-049-SS3)。「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TCS) 五年期計畫主持人為國立政 治大學張卿卿教授。詳細資料請參閱 TCS 網頁:

http://www.crctaiwan.nctu.edu.tw/index_che.asp。作者感謝上述機構提供資料協 助,惟本文之內容 概由作者自行負責。

(3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多。

電視依然是最常接觸的媒體,有61%的國中生會每天都看電視,一天至少有 一個小時以上在看電視,若和上述的網路時間加總,國中青少年一日使用媒體的 時數相當可觀。但家長對於學生使用媒體(網路)的態度,僅53.7%的家長會限 制使用時間,38%的家長會限制內容,將近五成的家長不限制使用時間或內容。

陪伴使用網路部分,很少陪伴或不陪伴的家長占了77.3%,不到三成的家長會陪 伴青少年使用。

依據兩項調查結果,研究者將其內容整理為表2-1。另根據兩份調查研究的 成果報告,可以看出台灣青少年的媒體使用行為有以下特徵:

1.電視是接觸頻率最高的媒體,使用時間最長的媒體,其次是網路,再來是 報紙、雜誌、廣播,但使用頻率及時間有逐年漸低的趨勢。

2.網路調查中,2009的調查報告中,青少年使用網路主要功能為通訊(MSN、

即時通等)、下載檔案、搜尋引擎;2014年的調查報告則以玩遊戲、完成作業、

社交網站、聊天室功能為主。

3.家長態度方面,仍有較多家長以限制使用時間來控制青少年,避免使用網 路的負向功能,較少家長會管制學生使用網路的內容;2014年的調查中,將近 快八成的家長對於青少年使用是很少關切或是陪伴的。這是否也表示家庭對青 少年的媒體素養給予的支持不足?這也是一個值得關切的問題。

本研究以臺東縣的國中青少年為調查對象,調查學生最常使用的媒體類型、

使用媒體的目的、、父母親對媒體使用的管教態度或參與程度、媒體使用時間,

並透過統計分析,希望歸納出臺東地區國中生的媒體使用行為現況。

(3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表 2-1

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調查內容比較表

項目 《2009 全國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調查報 告》

《2014 台灣傳播調查》青少年部分

調查對 象

國中、高中職學生 國小、國中、高中職

調查時 間

2008 年 5~6 月 2014 年 5 月~6 月

調查方 法

問卷調查 CAPI 軟體,以平板電腦進行訪談

有效樣 本

國中 1106 份;高中職 874 份;共 1980 份 國小 665 份;國中 661 份;高中職 633 份,共 1959 份

抽樣誤 差

95%信心水準,最大抽樣誤差正負 2.2% 95%信心水準,最大抽樣誤差 2.21%

調查媒 體

手機、網路、電視、報紙、廣播、雜誌 人際溝通傳播工具(手機、網路、電話)、

報紙、雜誌、廣播、電視、電影 調查重

1.青少年對各種媒體的使用時間、地點、有 誰陪同、重要性、評價。

2.特別關切網路、手機兩項新媒體的使用習 慣及延伸之人際互動

瞭解閱聽人的傳播、娛樂行為與其價值觀 之間的關聯,藉以瞭解兒童與青少年的媒 體使用情形與其價值觀的關係

調查結 果

1.青少年一週媒體接觸率依序為:電視

(97.3%)、網路(90.2%)、報紙(72.1%)。

2.電視、網路平日使用時間皆超過一個半小 時,手機一天約為 40 分鐘。

3.電腦、網路假日使用時間約為平日的兩 倍,且網路總時數超過電視。

4.網路部分,54.5%的家長會限制使用時 間,僅 23.1%的家長會限制使用內容,有近 四成的家長不限制使用時間或內容。

5.電視部分,會限制使用時間或觀看內容約 佔 51.9%,也表示有近五成的家長不做限 制。

6.媒體使用動機部分,僅調查使用者的網路 偏好,依序為:通訊、下載檔案、搜尋引擎。

1.一週媒體使用率(每天使用的比例)最 高為電視、其次為網路

2.青少年平均每日使用網路時間為 171 分 鐘。為了學習或作業花了 41 分鐘,娛樂 功能則占了 130 分鐘。

3.網路部分,僅 53.7%的家長會限制使用 時間,38%的家長會限制內容,將近五成 的家長不限制使用時間或內容。

4.家長陪伴使用網路部分,很少陪伴或不 陪伴的家長占了 77.3%,不到三成的家長 會陪伴青少年。

5.媒體使用動機部分,僅調查使用者的網 路偏好,依序為:遊戲、完成作業、通訊

(網站或聊天)、下載影片。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三、媒體使用行為相關研究

媒體使用行為指的是對媒體的選擇與使用,以及使用後獲得的經驗,以個人 角度而言,可視為「閱聽人為滿足需求之尋求、使用、處理和評價的行為」(Schwarz.

G. ,2005)。國內媒體使用行為相關學術論文,大約可分為兩個面向,一是針對特 定的媒體使用行為進行討論,其中較常見的有電視收視行為(伍至亮,2001;高 于喬,2009;陳慶懋,2007;潘恆惕,2007;蔡菁秤,2000;蘇冠如,2009)、

網路使用行為(陳佩佩,2011;許誌宏,2006;羅健豪,2010);另一方向為同 時探討調查對象對不同媒體的使用行為(古雅馨,2010;吳政峰,2008;吳翠珍,

2009;許心怡,2013;許雅玲,2010;張毓珊,2012;郗雯韻,2011)。本研究 目的之一是希望瞭解臺東地區不同背景的國中生在媒體使用上的偏好與習慣,因 此以後者為討論重點。

(一)相關研究成果

吳政峰(2008)調查基隆市國中生的媒體識讀能力,將媒體使用行為列為研 究變項,並得出以下結論:基隆市國中生最常使用的媒體是網路,其次是電視;

目的則以娛樂為主。網路使用時間在1小時以上,使用活動以線上遊戲與聊天最 多,目的也以娛樂為主;以電視媒體而言,國中生一天約接觸1-3小時不等的電 視,喜歡的節目以戲劇/綜藝/動畫/音樂為主,根據調查,基隆市國中生大部 分在廣播、報章雜誌的使用率偏低,即使有,目的也是為了打發時間;報紙的使 用動機是為了獲取資訊;雜誌的閱讀則以娛樂與打發時間為目的。

許心怡(2013)進行雙北地區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調查,根據研究結果也 發現網路(包含電腦、手機上網)是目前國中生最常接觸的媒體,其次是電視,

都有超過九成的學生使用,網路已取代電視成為對國中生最重要的媒體;使用媒 體目的則以娛樂(90.4%)、無聊打發時間(79.7%)、吸收新知(66.6%),可見 得雙北地區國中生的媒體使用目的以休閒娛樂功能為主。使用媒體時的父母陪同 情形,則以總是有父母陪伴最少,顯示出家長對於陪伴國中生使用媒體方面態度 較為消極。而平日使用媒體時間以1.5小時及1.5~3小時比例較高,假日使用媒體 時數則以每次4.5小時以上較多,僅有一成的學生幾乎不使用媒體。

許雅玲(2010)進行花蓮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媒體使用行為調查研究,研究 結果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的電視、網路使用時間過長,放學後的休息時間幾乎都

數據

表 2-3  媒體素養的關鍵概念與核心問題  關鍵概念  核心問題  所有媒體訊息,都經過建構  誰製作了這則訊息?  媒體訊息有一套自成規則的製作語言  訊息中用了哪些技術吸引閱聽人的注意力?  同樣的訊息,但每個人的體認不盡相同  為何其他人的體認與我不同?  媒體包藏著價值和觀點  此訊息再現(represent)了或隱含了那些價 值觀點?  大多數的訊息是用來博取利潤或權力的  媒體傳遞這則訊息的目的為何?          如果每次面對媒體的訊息,閱聽人都會記得停下來問自己這幾個問題,那麼 任何文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math of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 related to their SES and the self-concept in math, but is non-related to their

The study applies Discriminat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asp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djustment Scale and then develops a scale to be the standard of Juni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male students intend to have a negative money attitude.. Students who save money habitually intend to hav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dimensio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ehaviors of a low-carbon diet among with different mother’s occupations.A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gained among knowledge attitudes

teachers and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boys; parents and teacher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gree to use LINE attitude and be guided by real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

The correlation of choosing which style of afterschool classes is significantly dependent upon the parent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occupation, socio-economic sta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