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媒體與烙印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分析檢驗媒體報導智能障礙者性侵之相關新聞的訊息內容及呈 現方式,並從內容中尋找新聞的傳播發展特性及偏頗之處,本章即探討與此研 究主題相關的文獻。首先在第一節描述媒體與烙印,接著第二節探討智能障礙 者之烙印,第三節探討智能障礙者的媒體形象,第四節討論性侵事件媒體報導,

第五節則是法律影響新聞報導之效果探討。

第一節 媒體與烙印

壹、烙印

烙印(Stigma)代表一種態度和信念,源自希臘文,原意代表皮膚上割傷或 燙傷的記號,可用於識別人們應避開的罪犯、奴隸或叛徒,Stigma 亦有翻譯成

「烙印」,本研究傾向以烙印作為Stigma 之中譯。後來,烙印更指向的是象徵性 的意義,最早提出「烙印」概念的是社會學家Goffman,「烙印」在《Stigma》書 中被定義為擁有一種使人遭到貶抑的特質,透過該特質與某種社會規範連結的過 程,人們把一個完整的人貶為一個玷汙及被輕視的人(Goffman,1963)。強調烙 印是經由他人的行動(社會互動)將某些特質變成刻板印象,並與負面道德象徵 互相連結而成,並非僅是擁有那些特質才受到歧視。

Goffman 亦認為烙印有其社會行為的目的性且是一般社會既有的功能,在於 它能夠對「負面」的道德實踐,有社會控制的功能及力量々對於相異於己的族群 排除,即是展現對競爭對手的排除,對於求偶決定的限制可從對於身體缺陷的貶 抑看出端倪(Goffman,1963)。這或許與人類進化演繹的過程有些關聯,唯Goffman 的分析確實引導了對於烙印的探討應回歸到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過 程中去觀察,進而瞭解社會身份或是社會角色是如何被塑造的。

Goffman 將個人社會身份分為兩類,一類為理當如此的社會身份,即是被社 會中一般人的認定形象々另一類則為實際如此的社會身份,烙印的產生是當兩者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產生差異,且理當如此的社會認定與負面道德象徵相互連結時(Goffman,1963)。

如社會組織和文化歧視AIDS 病患,抑或是排除區隔情緒障礙者、智能障礙者等,

故透過社會身份的概念可以瞭解一個人在社會當中如何被烙印的過程。

過去在烙印研究上,對於烙印的定義有所偏頗狹隘,其中可歸納成兩個方向。

其一為過去研究沒有回歸到研究對象的語言和認知去研討,而著重在理論與研究 的方式,意味著過去研究常忽略了烙印研究對象內心真正感受及其烙印認知的過 程。另一為過去研究忽略了巨觀層次,意即烙印之人在被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活排 除的根源,反而著重在個人互動的微觀層次。Link 等學者(2004)依據上述缺 失,重新提出烙印構成要素,分別如下所列〆

一、標籤(labeling)〆人類中有很多差異,但有些則會被認為是社會突兀(social salience),有些不會,這與社會文化選擇有很大關係。

二、認知分離(cognitive separating)〆是將「吾人」與被社會標籤的「他們」分 隔,這樣的切割使「他們」會將負面歸因內化到自我認知,導致他們在自我 概念中認為自己異於或劣於一般人。

三、刻板印象(stereotyping)〆這是將負面歸因與被標籤的差異連結,並讓該連 結存在於一般人的概念中或被標籤為差異之人的認知。例如將憂鬱症與自殺 傾向互相連結,或是情緒障礙者與暴力傷害相互連結,媒體即是建構大家的 刻板印象的媒介之一。

四、權力〆被烙印之人常常處於權力不足的地位,在他們身上看到的是一個被權 力運作的對象。

五、情緒反應(emotion reaction)〆在和他人互動中,常有羞恥和尷尬等負面情 緒出現在被烙印之人的心中。

六、地位的喪失與歧視(status loss and discrimination)〆理論上當個人被標籤或 隔離時,他將會遭受不公帄的對待,甚至被社會排除與拒絕。而烙印還有一 個類似的概念即是歧視,根據 Link 等人(2004)的觀點歧視是烙印概念的 一部分。

綜觀以上研究,烙印對於「被視為異己」之人,常會造成負面自我概念的形 成,直接影響到當事人的情緒及社會互動的成長々烙印對於社會而言,更是一種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人與人互動的隔閡,甚至是權力不對等的顯現。在刻板印象形成過程,若能牽引 社會道德與個人道德的力量,相信烙印便會不了了之。

貳、烙印與媒體之關聯

媒體在烙印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可由學者 Stangor 及 Crandall(2000)提 出 的 烙 印 形 成 過 程 之 理 論 框 架 得 知 , 該 理 論 結 合 了 刻 板 印 象 的 功 能 理 論

(Functional theories)、知覺理論(Perceptual theories)以及共識理論

(Consensus theories)。烙印的發展程序出於三個步驟,分別如下所列〆 一、源於避免威脅或危險的動機〆烙印的貣源被認為是在避免個人互動中遭受到

威脅,其因功能理論認為刻板印象形成在於透過簡化他人的印象,以在人際 互動中維持個人利益。

二、對於造成威脅或危險的感知〆此為形成烙印的第二步驟。知覺理論中主要基 本假設是個人被初步歸類的主因來自對社會環境的直接觀察,此乃是當一個 人與某特點的結合來自非正確的感知扭曲或是認知誤差時。

三、對此感知的社會傳導〆共識理論所描述的重點即是社會產生維持錯誤的感知,

透過社會交換以及訊息傳達後才有可能形成烙印。

而媒體在第二和第三步驟扮演著重要角色,媒體某個程度建構了個人對真實 世界的感知。也因此,媒體與烙印有很深的關係。依據邱美珠(2007)所進行的 藥癮愛滋感染問題研究,其參與過程中發現感染者承受了多方面負面與挫敗的經 驗特徵,在心理層面上面對失落與無力,在生理層面上擔憂病症與死亡恐懼々又 因家庭支持性低、社會的負面觀感以及社交生活被隔離,導致藥癮愛滋感染者拒 絕追蹤治療々而在存在層面上,病患常無法感受生活價值,且沈浸在悲觀與絕望 的負面情緒中。因此,除了藉由更完善的醫療與社福體系,去除嚴重的烙印與烙 印,增加社會對藥癮愛滋感染者的認知與理解,也同樣應視為藥癮愛滋宣導的重 點。故該研究在檢視愛滋減害計畫的宣導成效時,亦將藥癮愛滋感染者在社會大 眾心中的刻板印象一併考量在內。是故,保障愛滋病患與感染者不受歧視已不只 是道德的課題,對感染相關社群或個人有系統的歧視或烙印,也對愛滋防疫與醫 療照顧造成了莫大的傷害(徐美苓、陳瑞芸、張皓傑、賴奕帆與林佳韻,200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而關於精神疾患的報導,Blood ,Putnis & Pirkis(2002)研究澳洲的報紙和 廣播對於精神病的報導,發現重點總是聚焦在暴力上,而報導內容多偏向是有偏 差行為的、具有風險的、暴力的、恐怖的、需要提高警覺的、令人懼怕的和充滿 危機的,此類的報導使得精神病患等同於暴力罪犯者,讓負面歸因與被標籤的差 異相互連結,並讓此連結存在於人的概念中,促使大眾對精神病烙印和懼怕。在 報導的主題上,Coverdale 等人(2001)分析紐西蘭全國性報紙與精神病患有關的 報導,發現報導對精神病的描述內容以負面論題為主,「造成危險的」尌佔了 61.3%,「犯罪的」佔 47.3%,而正面的論題如人權、精神病患社教活動的成果只 佔 27%。可想而知,當社會報導面向偏負面為多時,便有可能造成社會大眾的恐 慌,進而隔離、歧視或貶抑精神疾患病人,導致被烙印化之人產生社會適應困難。

此外,台灣報紙對精神病患烙印化之初探研究中(王美珍,2004),以報紙 的文本出發,分析了民國 80 年至民國 92 年共 13 年間中國時報及聯合報對於精 神病患新聞報導呈現的情形,討論當中對精神病患烙印化的情況。該研究發現媒 體於精神病的烙印表現多半於將精神病呈現為一種危險而暴力的形象,多半強調 負面議題、形象,缺少帄衡、正面的報導主題、語氣與態度。而在報導主題上,

則以「暴力犯罪」佔了 32.3%;並發現超過一半以上的報導都只有描述精神病患 的負面特質,共佔了 65.2%,而最常被強調的負面特質是「危險而具攻擊性的」

佔有 59.9%。此外,報導中最常出現的缺失為「不必要的提及精神病的身份」佔 有 35.4%。而觀察十三年間的烙印情形,發現整體來說有逐漸改進的趨勢。

在精神衛生法修訂前後精神障礙新聞報導內容之分析(潘炳光,2010)中,

研究者探討報紙媒體在處理精神障礙之新聞報導方式與呈現內容,在報導呈現性 質中分為純新聞、特寫/特稿/社論/專欄/短評、專訪/專題介紹、讀者投書/民意 論壇、文藝作品,研究顯示報導多以「純新聞」的報導呈現為主,具評論性質的

「特寫/特稿/社論/專欄/短評」和「專訪/專題介紹」之報導呈現佔不到二成,

可見台灣報紙在精神障礙新聞報導方面較偏向敘述事實取向。在報導議題部分涵 蓋標題、報導正文和圖表,其包含暴力/異常/自傷行為、被害事件、權益/倡導、

政策與醫療,和其他等五向度。研究結果顯示以「暴力/異常/自傷行為」將近六 成,符合了不尋常和懸疑之新聞價值而吸引了閱聽人的目光(李茂政,200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在報導語氣部分,類目分為正面、中性/混合,和負面等三項向度,報導語 氣整體而言由「中性/混和」和「負面」即分居一、二名其中「負面」即佔了四 成,且大多是「暴力/異常/自傷行為」議題,但「負面」語氣在百分比的分佈有 呈現遞減的趨勢。在報導品質類目分為報導有缺失〆1.未經查證的精神障礙定義 2.使用聳動、誤導的標題或標題與內文不一致 3.斷章取義的歸因 4.語言/圖表含

在報導語氣部分,類目分為正面、中性/混合,和負面等三項向度,報導語 氣整體而言由「中性/混和」和「負面」即分居一、二名其中「負面」即佔了四 成,且大多是「暴力/異常/自傷行為」議題,但「負面」語氣在百分比的分佈有 呈現遞減的趨勢。在報導品質類目分為報導有缺失〆1.未經查證的精神障礙定義 2.使用聳動、誤導的標題或標題與內文不一致 3.斷章取義的歸因 4.語言/圖表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