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思達教學法

本節主要討論學思達教學法,首先陳述學思達教學法的內涵,接著將學思達教 學法及其他有相似概念的教學法進行比較;最後討論目前與學思達相關的研究。

壹、 學思達教學法的內涵

學思達教學法(Share Start Teaching Method)為 2013 年新興起的教學法,由張 輝誠老師所提出,目的是訓練學生自「學」、閱讀、「思」考、討論、分析、歸納、

表「達」、寫作等能力,因著重在「自學、思考、表達」,故命名為「學思達」教學 法(張輝誠,2015)。學思達教學架構圖見圖 2-1。

2-1 學思達教學架構圖

資料來源:吳勇宏(2015)。可以說話的國文課-學思達教學法的操作與應用。中

13

等教育,66(2),16-29。

學思達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先學後教方式,促進學生看課本自學,

激發學生對學習單上問題的思考,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回答教師提問,提升表達,

培育學生自學、思考、表達能力的翻轉教學法(藍志東,2016)。

一、 發想緣起

張輝誠曾說學思達教學法會有具體操作流程出現,主要是受到了五個刺激(張 輝誠,2015):

(一) 北京的完全開放教室:可以任選全校課表中任一堂課聽課。

(二) 佐藤學教學主張的激盪:佐藤學提到只有讓學生自主,擁有高效率、充 滿思考性、體驗式、討論式的學習,才能把學生拉回樂意學習的行列。

(三) 〈中國好聲音〉的競合形式:兩人一組互相合作卻只有一人能勝出的模 式,存在著合作與競爭,合作讓力量更加強大,競爭讓彼此突飛猛進。

(四) 學生當評審,學習位階變高:學生當評審的同時可以看到作品的好壞,

不善於寫作的同學便有效法與學習的對象,同時也能降低教師的負擔。

(五) 學生專注聽講與做筆記的神情:期許學生在每堂課都能專注學習。

雖然張輝誠認同佐藤學的觀念,但他認為並不能完全複製佐藤學「學習共同體」

的具體操作內容,畢竟日本與臺灣的環境與文化有所差異,各校素質和特質也大不 相同,因此必須因地制宜,發展不同的方法;而因為學校、學科、學生的不同,教 師也有差異化,需要由教師自己去找出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因此,自學思達教學 法提出後,陸續有許多教師將學思達精神加以延伸,發展出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

張輝誠也提到「開放教室」和「觀課」這兩件事情很重要,只有把教室打開,

才能讓那些在教學遭遇瓶頸、想要突破,卻苦無方法、受困教學現場的老師,有學 習對象,以及改善的可能;也唯有進入他人的班級觀課或他人進入自己班級觀課,

方能知道自己不足之處,並見賢思齊、學習他人的優點。

14

也因此,本研究在實施過程中除了有批判諍友入班觀課之外,也會對全校教師 開放課堂,邀請有空的教師到我的教室來觀課,以提供我更多學習與改進的機會;

同時,我也會找機會到諍友的教學現場向他觀摩學習。

二、 兩大核心概念

學思達教學法有兩大核心概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論如何延伸教學活動,都 要緊扣這兩個概念:

(一) 讓學生成為學習主角,學生在課堂上才真正擁有學習主動權。

(二) 想辦法不斷誘發和維持住學生的好奇心與思考。

張輝誠認為教學現場應該要像猜燈謎會場,教師如同主持人一般,著重事前準 備工作、製作出一題又一題的題目,想辦法誘發學生好奇心,再提供足夠資料,讓 學生像猜燈謎者一樣,自行去閱讀、分析、思考、整理、判斷,然後上臺發表;即 使答錯了也無妨,透過主持人不斷引導或追問,直到引導出答案為止。

三、 具體教學流程

上課前,教師需針對授課內容設計以問題為導向的講義;上課時,教師的角色 為主持人、引導者,將講台還給學生的同時,一併也將學習權交還學生,小組之間 的學習模式「既合作又競爭」,能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外,亦能增進他們在閱讀、

思考、表達、寫作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張輝誠,2015)。

學思達教學法具體操作流程(見圖2-2)說明如下:

1. 學生自學:學生個人自學、自行研讀,可訓練閱讀能力。

2. 思考問題:閱讀後自行思考問題,可訓練思考能力。

3. 組內討論:針對問題進行分組討論,共同分析、整理、歸納;分組時以四人 為佳,併排座位、前後四人即可,無須大費周章改成ㄇ字型。

4. 上臺表達:教師抽籤,請學生上臺發表,發表後由同學互評,發表者代表小

15

組分數,沒有個人成績;此部分可訓練表達能力。

5. 老師補充:最後由教師補充精華與最重要的部分。

2-2 學思達教學法教學流程

資料來源:研究者繪製,整理自張輝誠(2015)。(自)學‧思(考)‧(表)達:

張輝誠的翻轉實踐(頁100)。臺北:天下。

這五個步驟為動態循環過程,據張輝誠所述,每堂課約可討論三至四個問題,

教師只要控制問題數,便可以控制上課進度。

四、 三個重要關鍵

針對學思達教學法,張輝誠(2015)提出三個影響教學成敗的重要關鍵:

(一) 製作以「問答題為導向」的講義

張輝誠認為設計講義時需以問題為主軸,將資料切成許多小片段,以利學生在 短時間(20 分鐘內)閱讀完畢,並集中焦點討論。設計問答題時,必須要不斷思 考想要透過此題訓練學生什麼能力;較低層次的認知內容,可以直接提供完整資料

16

給學生,老師只要講高層次的理解、思考與表達。最重要的,製作講義時要讓課本 的知識與學生的生命、處境與現實發生關聯,學生學習起來才會覺得對自己有用。

(二) 學生分組

透過學生分組合作、分數綁在一起、組間競爭的「既競爭又合作」的方式,讓 學生投入其中,彼此間能互相學習、成長。

(三) 老師引導

教師引導問答時最重要原則就是要「藏住答案」,像猜燈謎、懸疑小說一樣賣 關子,更能夠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此外,教師不要輕易告訴學生答案,因為由學生 自行思考、討論、發表後,將更能記住內容。

小結

「學思達教學法」為翻轉浪潮中的一部分,其目的在訓練學生自學、思考與表 達的能力。有別於傳統講述教學法為「先教後學」方式,學思達採「先學後教」方 式,並以「讓學生擁有學習主動權」及「誘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思考」為核心概念。

學思達教學法主要教學步驟為:學生自學、思考問題、組內討論、上臺表達及老師 補充,這些步驟為動態循環歷程。而三個實施時的重要關鍵在於:要製作以問答題 為導向的講義、採既競爭又合作的異質分組,以及老師引導時不要輕易將答案告訴 學生。

不過,張輝誠也認為教學方式無法一體適用,教師間因擁有的條件不同也有差 異化的情形,故仍需因地制宜,由教師自己去尋找適合自己班級特質與科目的教學 模式。基於此,本研究將參考學思達教學法的步驟及要點,同時考量實施班級的學 生年紀、科目與特質,調整修正並研擬一套適合的學思達融入創思技法之教學方案。

17

貳、 學思達與其他教學法之異同比較

學思達教學法中其實融合了許多不同的教學技巧與概念,與目前已知的數種 教學法相似,但又略有不同。以下將先介紹與學思達教學法有相似概念的教學法,

再針對其中的異同進行比較。

一、 學習共同體

佐藤學提出學習共同體,他認為教師的責任不在於追趕教科書內容,而在於實 現每位學生的學習,過去追求量(分數)的教育應轉變為重視質(思考)的教育。

教育目的不是彼此相互競爭,應該將競爭的教育轉型成共生教育,透過主題課程、

單元學習和小組協同學習,保障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權,同時也維持高品質的學習內 容。為了實現學校教育中「對品質及平等的同時追求」,其主張應構築教室的「協 同學習」、教師間的「同僚性」建構,和家長、地區居民的「參與學習」(余肇傑,

2014;黃郁倫、鐘啟泉譯,2012;賓靜蓀,2012)。

佐藤學以Vygotsky「近側發展區」觀點,將學習定義為與認知對話、與人對話、

與自己內在對話的實踐,藉由「透過媒介的活動」與嶄新世界相遇,並在與教師及 同學的對話中「伸展跳躍」(黃郁倫、鐘啟泉譯,2012)。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步驟依 序為hop、step、jump:(余肇傑,2014)

(一) hop 階段:旨在喚起學生學習動機與複習舊經驗;

(二) step 階段:呈現課本教材並進行協同學習(類似發展和綜合活動);

(三) jump 階段:教師應該安排比教科書更難一點的內容,使所有孩子在課 程中透過「協同學習」,得以有「伸展跳躍」與追求卓越的機會。

不過,佐藤學在學習共同體中所強調之「協同學習」並不等於一般的合作學習,

若教師將原來一排一排的座位,改成兩個人並排,或者是五到六個人的合作學習,

18

根據韓國孫于正教授的研究,這種空間安排是無效的,因為學習共同體的核心概念 是深度對話,不是形式上的合作學習(林文生,2013)。此外,佐藤學認為教師彼 此之間要構成一個學習圈,並做許多調整,包含(賓靜蓀,2012):

少寫板書,不再單向教學。

(一) 掌握課程重點,不再填塞知識。

(二) 改變評量方式,重視學生筆記本、口語表達。

(三) 提問式教學,學習設計活動引起討論、掌握結束討論時機。

佐藤學亦強調學習共同體必須「打開教室」的核心理念,他認為每位教師一年 應該至少一次公開自己的教學,因為無論怎樣出色的教師,只要關上教室大門,孩 子、教室及學校就被私有化了。而佐藤學所強調的「打開教室」概念,影響了張輝 誠在提倡「學思達教學法」時大方地將教室打開、隨時歡迎別人進入課堂觀課的做 法,使得更多人能進入教學現場觀摩學習。

二、 合作教學法

合作教學是一種系統化、結構化的教學方法,教學的進行是以學生的能力或性

合作教學是一種系統化、結構化的教學方法,教學的進行是以學生的能力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