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思達融入創思技法應用於國小四年級國語課程之實施情形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學思達融入創思技法應用於國小四年級國語課程之實施情形

本研究課程於104 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成績評量後開始實施,為期約兩個月,

每週實施一課國語課程教學,每課進行四至五節次不等。教學實施前,研究者先將 學生依照期中成績評量的國語分數進行排序,並依照「大聯盟選秀法」的方式將學 生分成四個等級:高(A 教練)、中高(B 高手)、中低(C 師兄)、低(D 徒弟)。

選組時,由低分組學生(D 徒弟)挑選高分組異性同學(A 教練)當學習夥伴,再 由 A 教練進行第二輪選組員,最後沒被選上人則可自行選擇加入的組別。本課程 分成六組,分組情形如下(箭頭方向表示選擇組員的意向):

第一組:S22(D,女)→S1(A,男)→S16(B,女)←S13(C,男)

第二組:S17(D,女)→S7(A,男)→S19(B,女)←S8(C,男)

第三組:S9(D,男)→S14(A,女)→S10(B,男)←S5(C,男)

第四組:S11(D,男)→S21(A,女)→S4(B,男)

第五組:S12(D,男)→S20(A,女)→S3(B,男)←S18(C,女)

第六組:S15(D,女)→S2(A,男)→S23(B,女)←S6(C,男)

本研究主要運用學思達教學法融入三種創思技法實施於國語課程教學,為能 清楚呈現本行動研究之循環,將研究區分為階段一和階段二加以說明:階段一為學 思達及各創思技法的初識與學習,階段二則為各技法的再練習。

74

75

76

77

為使本研究討論內容更聚焦在學思達教學法及創思技法上,課程中部分較細 節的國語教學及對話將簡略帶過,若欲知較詳細之教學與對話內容可參閱附錄六。

任務一:語詞理解監控

1. 初識學思達模式

研究課程最開始,研究者準備好相關資料,向學生說明何謂學思達、學思達的 運作方式、大聯盟選秀法分組考量、對各組學生的期許。

研:「學思達」其實是「自學、思考、表達」的簡稱,之後在課堂中老師會增 加很多讓大家試著自己先學習、想一想的機會,透過和組員討論分享後,

希望你們多多練習上臺發表。(課影_1050426_L8)

研究者期許各組內的教練、高手、師兄、徒弟能夠互相幫助,會的人教不會的、

不會的人請教會的,共同合作、分享想法,能幫助彼此學得更多。

2. 學生自學、閱讀文本 [學]

本課課文為葉雅琪改寫自林良的〈我愛看〉,原文為二千多字的散文,經葉雅 琪改寫後文章濃縮為五百多字。文章描寫林良從小處著眼、用心觀察、發揮想像,

便能讓看似簡單的事物都顯得生動有趣。

研究者請學生先朗讀葉雅琪所改寫的課文內容後,再自行閱讀一次,閱讀的過 程若遇到不懂的語詞,便在語詞旁用鉛筆畫線並做記號(標示「Q」)表示疑問。

3. 思考問題,嘗試回答 [思]

在閱讀後,研究者請學生試著理解語詞的意思。為了使學生知道如何解決文章 中不懂的語詞,研究者示範如何使用「重讀」策略,同時利用「自言自語」、「把想 的內容說出來,一邊說一邊引導自己思考」(課影_1050426_L8)的「放聲思考」方 式邊讀邊引導自己思考,以試著理解不懂的語詞;而後又陸續介紹「析詞釋義」、

「部件辨識」、「上下文找線索」等方式。

78

接著,請學生先試著用前述的方法理解自己畫線標Q 的語詞,倘若讀第二次、

第三次已經懂了,就可以在語詞旁打勾()做記號,如果還是不懂便將生難詞標 記三角形(),留待與組員討論。

4. 分組討論,上臺發表 [達]

接下來進行分組討論。小組中每個成員輪流提出自己標記三角形()的生難 詞,如果同組有人剛好理解該語詞的意思,便可協助組員解決不懂的語詞。討論後 小組將全組成員都不理解的生難詞寫在小白板上,並嘗試推論該語詞的解釋,接著 上臺發表討論結果。

生:老師,是各組自己推派人上臺報告嗎?

研:老師會用抽籤的方式,所以你們要確認組內每個人都有參與討論,這樣抽 到他時,他才能夠代表小組上臺回答。(課影_1050426_L8)

為了確保每位成員皆有參與討論,研究者使用抽籤的方式抽各組學生上臺發 表。由各組學生提出的生難詞可發現,大部分較難語詞都集中在作家與作品簡介欄 位,如「聲望、詼諧、散文、獨樹一格……」等語詞(見圖4-1)。

圖4-1 學生分組討論文本中的生難詞

79

5. 教師補充,統整重點

研究者在學生發表後,針對學生未能解決的生難詞加以補充,和全班一起討論、

解釋並舉例說明,以便讓學生更理解生難詞的意思和用法。

任務二:內容深究

1. 學生自學、閱讀文本 [學]

在完成生難詞的理解後,進入文章內容深究。林良〈我愛看〉原文二千多字,

文中提到他愛看的事物包含了母親的臉、彩色紙、三輪小腳踏車、大水牛、學校、

操場、牛車、人、樹、兔子、白鵝、天、樓房、螞蟻、老先生的白鬍子……等,經 改寫已刪去許多原文中描寫的「愛看」的事物,僅保留操場、樹、天、高樓大廈(樓 房)、螞蟻幾項,並且將原文中最末兩段的結語放到課文的首兩段。

研究者請學生先自學,共同朗讀林良所寫的原文。原文的文章篇幅雖長,但文 字淺顯,學生不懂的詞彙較少,研究者確認學生理解原文內容後,請學生再讀一讀 改寫後的課文,試著將兩篇文章放在一起思考並回答問題。

2. 思考問題,嘗試回答 [思]

研究者依序針對原文及改寫後的文章提出了一些問題,題目包含:(1)作者最 喜歡做什麼事?(2)課文中依序舉了哪些例子說明?圈出關鍵字。(3)原文中舉 了哪些例子說明?圈出關鍵字。(4)如果是你,你會從原文中挑選哪些例子作為改 寫文章的內容?為什麼?(5)試著分析比較原文及課文的相同與不同處。(6)試 著將課文中自然段畫分為意義段。

研究者請學生先試著自己想想看問題的答案後,再與組員討論。考量許多問題 學生可能難以獨自完成,且個別提筆回答較為耗時,故以分組討論、發表為主。

80

3. 分組討論,上臺發表 [達]

研究者將題目投影在白板上,再請各組進行分組討論。每次討論一至二題後各 組派員上臺發表。接著繼續討論其他題目,再上臺發表,依此循環。

在學生討論及發表的內容中,有些答案頗有意思。例如在針對第四題「會從原 文中挑選哪些例子作為改寫文章的內容」一題,第三組學生表示「我們會選擇用大 水牛、牛車、兔子、白鵝和螞蟻來改寫,因為用動物描寫感覺比較生動可愛,用操 場和高樓大廈感覺硬梆梆的比較不有趣(課影_1050429_L8)」。

在分析比較原文及課文時,各組都提出了他們的分析與觀察,包含:

生:原文是從林良爺爺還是嬰兒時開始說起,但改寫的課文是從小學開始寫。

生:改寫的課文用了 5 個例子,但是原文有 15 個作者的例子、1 個朋友的例 子和 1 個作者女兒的例子。

生:原文裡寫樹的那段,原本是講「樹好像一隻大手掌,替一座小房子遮住太 熱的陽光」,但是課文改寫成「替一座小房子遮蔽酷熱的陽光」,課文感覺 比較難懂。

生:原文裡林良爺爺和兩位老人一起看螞蟻,但課文裡是和孩子一起看。

(課影_1050429_L8)

學生發表過後,研究者發現學生普遍比較喜歡原文的內容,多數學生認為原文 讀起來比改寫過的課文更有趣,而且也比較詳細完整。不過也有學生表示喜歡課文,

因為課文的字數較少,不用花很多時間閱讀。此外,學生一致認為改寫者將原文最 後兩段的問句移到課文開頭,應該是想要一開始就引發大家的好奇心,讓人想繼續 讀下去。

研究者也請各組練習將運用之前學習的方法將課文中的自然段畫分為意義段,

並上臺發表(見圖4-2)。過去學生曾有過一、二次的意義段畫分練習,因此學生對 於該如何操作並不陌生。各組畫分意義段時,除了第一、二段的一問一答略有不同 外,都能夠將三至七段舉例說明畫分為同一個意義段,第八段則獨立畫分為一個結

81

尾段,顯然本課的課文結構對學生來說算是很清楚的。

4-2 第八課意義段畫分成果 4. 教師補充,統整重點

在所有問題都經過分組討論以及上臺發表後,研究者再針對學生發表不足之 處進行補充說明。並針對學生在進行學思達模式時,陸陸續續遇到的問題給予整體 性建議,提供各組改善討論與發表時的品質,其中包含各組討論時可以「仔細思考 題目要問的重點是什麼,以免離題」、「討論時輪流發表意見,遇到不同的想法時用 心思考,不要急著否定別人的答案」、「上臺發表時要注意音量要大聲別人才聽得見,

身體不要晃來晃去」(課影_1050429_L8)等等。

(二)

課後省思與修正

研究者於課程結束後進行自我的省思,並和批判諍友討論,總結心得後提出修 正的策略,分述如下。

82

1. 加快教學節奏

教學過程研究者教學節奏偏慢,可能是朗讀時間太長,或是為了讓學生有更 充裕的時間發表而延長時間,或是為了確認其他同學有認真聽課而轉問其他學 生,亦可能是重述問題導致。諍友建議研究者「有時候要快刀斬亂麻(諍討 _1050428_L8)」,尤其在討論時,若為了給學生更多機會發表而增加發表及討論 時間,會壓縮到後面的活動時間,因此要設定一個時間,發表時間一到不論學生 還有多少人想發言,都建議要停止並進入下一個教學活動,如此也較能掌握教學 節奏與時間。

2. 教學較偏「聽覺型」,應增加「視覺型」的板書與示範

諍友認為研究者在教學時的示範操作與板書偏少,多數時候都採用說明的方 式,整體而言似乎較側重「聽覺型」學習,若有些學生是「視覺型」學習者,可能 會較無法吸收與思考,故諍友建議研究者可以將學生討論的課文印出來展示在黑 板,或將學生提出的想法寫在黑板,讓學生能將耳朵聽到的和眼睛看到的結合。

3. 可多運用加分板

教學過程中研究者加分板的運用較少,諍友認為有點可惜,建議研究者「可以 適時地加分會更有效」,因為加分板可以有效的吸引學生學習。不過研究者也提出

教學過程中研究者加分板的運用較少,諍友認為有點可惜,建議研究者「可以 適時地加分會更有效」,因為加分板可以有效的吸引學生學習。不過研究者也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