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依據教學的資料分析及上節的研究結論,提出下列建議:

壹、 在教學實務上的建議

針對教學實務上的建議,研究者提出以下三部分:

一、 課前的準備

學思達教學法中「以問答題為導向」的講義相當重要,教師必須於事前熟讀各 項材料,並篩選希望補充給學生的資料後,再設計問題;唯仍須考量學生的先備知 識以及授課時數,控制好討論的題數。但倘若課程不只是學思達教學法,而是結合 了創思技法時,教師準備教材必須考量學生同時學習學思達教學法以及創思技法 的認知負荷,以免一次給予太多訊息讓學生覺得負擔過重,而造成反效果。

由於學思達教學法「先學後教」的方式有別於傳統講述法,也不如傳統講述法 具有經濟效益、可在短時間教授大量知識,因此在選擇討論題目時,教師必須先調 整心態,要思考課程中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麼部分,挑選重要的內容供學生討論,而 不能期盼將全部內容都教給學生。欲使用學思達融入創思技法,在課程設計及教材 選擇時,建議可以課文文本為主要閱讀材料,設計討論題目時減少記憶性的問題,

以免學生討論流於空泛。若有延伸討論,建議以課程內容進行延伸,且題目在設計 時應有一些範圍限制,以免題目過廣,討論時間會過久。

此外,建議在學生分組合作學習前,可安排團體動力的活動,以減少學生學習 歷程中的摩擦與碰撞,也能使課程分組過程更加順暢。

167

二、 課堂中的操作

在課堂中操作時,學生一開始對上臺發表可能不太習慣,也不太知道要說些什 麼,建議可在黑板上寫下發表的句型,例如「大家好,我是第○組的 XXX,我們 這組認為……」,讓學生在發表時有所依循,可以提升學生發表的意願及內容。

其次,習慣講述教學法的教師往往習慣由自己口中說出答案,在學思達融入創 思技法的課程中,強調學生自學、思考及表達,因此課程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生在 自學、討論、發表,教師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忍住不教」,學生提出問題時 可以盡量引導他們,但千萬不要直接告訴他們答案,以免失去解答與討論的樂趣,

且可能會養成一種「等答案」的被動態度。

第三,建議教學者在課堂中應備有實物投影機。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提供海 報或是小白板供學生記錄討論結果,但學生可能對於在海報上該寫多大字沒有什 麼概念也沒什麼經驗,需要教學者不斷提醒,又或者部分作業只有A4 大小不易分 享。建議教學者可準備實物投影機,或利用手機、平板中的 APP 與電腦軟體配對 變成實物投影設備,可將學生作品(如字太小的海報、學生心智圖作業等)投影放 大,在學生上臺分享時更能讓聆聽的人專注細節。

第四,研究者發現學生在行動方案後並不具有獨立運用創思技法的能力,究其 原因應該是練習的次數與時間不足,一項技法從認識到練習,最後到熟悉、能獨立 運用需要經過不斷的重複練習與修正,才可能達成。建議教學者可考慮減少課程中 要融入的創思技法種類,並拉長每個技法可練習的時間與次數,將可使學生學習得 更細緻、更深入一些。

三、 課後的調整修正

教學者在課程實施後,應該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成效。可以透過課堂中學生的 學習反應或在課後非正式晤談中了解學生學習的情形與意見。在分組討論時有部

168

分組別可能會發生只有少數人投入討論或者小組成員之間不合而不願意討論的情 形;因此,教學者可以考慮經常變換小組成員,讓學生學習與不同的人合作,在學 思達融入創思技法的課程討論中,有機會迸發出不同的火花。

貳、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針對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研究者歸納以下兩點:

一、 探究學思達教學法融入其他創思技法於其他領域課程

本研究設計為學思達教學法融入心智圖法、腦力激盪法及屬性列舉法三種創 思技法,實施於國小國語課程之中。研究者建議未來研究可考慮在學思達教學法的 架構中融入其他創思技法,除了在國語課程實施外,亦可以考慮在其他學習領域中 實施,以期了解學思達融入不同創思技法、實施於不同領域中是否會有不同的結果。

二、 探究創思技法融入各類文體的教學

本研究採用三種創思技法進行教學,課文文體與創思技法的搭配,為教學者針 對課文內容與技法特色進行初步構思評估,並未特別針對特定文體搭配特定創思 技法。建議未來研究可採單一創思技法融入各類文體,探究該創思技法搭配何種文 體教學時會有較佳學習效果。

16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政忠(2014 年 11 月 19 日)。翻轉老實說:王政忠老師【講者簡報資料】。天 下雜誌教育基金會 2014 國際閱讀教育論壇(台北場專題演講)。取自 http://reading.cw.com.tw/upload/alex_tp.pdf

王閔瑤(2002)。應用資訊科技於國小課程統整專題導向式學習之行動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

王嘉慧(2014)。心智繪圖法運用在國語文領域對提昇國小五年級閱讀理解能力 和創造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建國科技大學,彰化縣。

田于軒(2015)。國小六年級學童心智圖學習對國語文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影響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江宜(2014)。心智圖教學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江淇(2018)。心智圖對國小二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何琦瑜、賓靜蓀、陳雅慧、《親子天下》編輯部等(2013)。翻轉教育:未來的 學習‧未來的學校‧未來的孩子。臺北:親子天下。

何琦瑜、賓靜蓀、陳雅慧、林韋萱、李宜蓁、張益勤等(2014)。翻轉教育 2.0:動手做,啟動真實的學習。臺北:親子天下。

余千玉(2014)。運用心智繪圖於讀報教育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 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余香青(2007)。創造力融入作文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余肇傑(2014)。淺談佐藤學「學習共同體」。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5),

122-125。

吳勇宏(2015)。可以說話的國文課-學思達教學法的操作與應用。中等教育,

66(2),16-29。doi:10.6249/SE.2015.66.2.02

170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高等教育。

吳慧瑛(2015)。心智繪圖在國小學生寫作表現上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台灣首府大學,台南市。

呂宜親(2000)。視覺創意思考應用於國小音樂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呂清秀(2014)。心智圖法閱讀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學習成就之影 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巫素萍(2016)。從「均一」到「學思達」國小高年級數學教學實踐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李乙明、李淑貞(譯)(2008)。多元智能(Gardner, H 著)。臺北:五南。

李依庭(2016)。學思達教學法於國中國文科教學之應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李依蓉(2015)。我手寫我心-創造思考寫作方案對國中八年級學生寫作表現之行 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李咏吟、單文經(1995)。教學原理(二版)。臺北:遠流。

周天賜(譯)(2003)。問題引導學習 PBL(Robert Delisle 著)。臺北:心理。

林文生(2013 年 6 月)。學習共同體的實踐密碼-有效教學、評量的教室風景。

新竹市教育電子報。取自 http://www.hceb.edu.tw/epaper/201306/tendency.asp 林沛恩(2017)。學思達教學法對於國小高年級學生批判思考傾向影響之行動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

林家頡(2016)。心智繪圖運用於六年級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進財(1999)。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

林曉慧(2017)。運用學思達教學模式提升偏鄉原住民學校四年級學童數學能力 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臺北:五南。

171

紀伯賢(2014)。翻轉課堂教學系統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嘉義。

胡峻毓(無日期)。學習共同體經驗分享。2016 年 7 月 26 日取自 http://www.jwsh.tp.edu.tw/ezfiles/0/1000/img/76/1-2.docx

胡翠茵(譯)(2011)。教育的創造力(Smith, J. K. & Smith, L. F.著)。載於潘 裕豐(總校閱)、黃曉嵐、蔡淑君、胡翠茵、張芝萱(譯):創造力理論與 當代議題面面觀(第 13 章)(J. C. Kaufman & R. J. Sternberg 著)。臺北:

華騰。

原來(2004)。腦力激盪術徹底應用。臺北:新潮社。

孫易新(2009)。心智圖法基礎應用。臺北:浩域。

孫易新(2013)。台灣心智圖法學位論文研究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孫易新(2014)。心智圖法。載於潘裕豐(總校閱),潘裕豐、原來、孫易新、

黃惇勝、游健弘、蕭詠今、張雨霖、邱發忠、陳學志、許和捷著:創造力關 鍵思考技法(第 3 章)。臺北:華騰。

高琦玲、黃明月、陳學志(2007)。後設認知的監測判斷。德霖學報,21,425-434。

國立編譯館(主編)(2001)。教育大辭書。臺北:文景。

張世彗(2007)。創造力:理論、技法與教學。臺北:五南。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詠晴(2015 年 06 月)。未來 12 種人才超夯,要失業很難(web only)。天下 雜誌。取自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8349

張輝誠(2015)。(自)學‧思(考)‧(表)達:張輝誠的翻轉實踐。臺北:

天下。

張簡鈺靜(2015)。國小社會領域教學應用習共同體策略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172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取自 http://www.k12ea.gov.tw/97_sid17/%E5%9C%8B%E8%AA%9E%E6%96%87%

E8%AA%B2%E7%B6%B11000406.pdf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教育部。取自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教育部。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