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校推動體驗教育之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學校推動體驗教育之相關研究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強調教學應採用素養教學模式,學習將 不再只是學生在教室中聽講、記憶、考試,而是多元的從生活中體驗、實踐的 跨領域模式。藉由完善的體驗教育課程設計或藉由實際的體驗活動,讓知識得 以實際操作並驗證,正與十二年國教的素養教學理念不謀而合(王豪華,

2019)。

根據前章所述,規劃體驗教育之前必須先進行整體性的分析,才能妥善的 進行設計,故後續將學校推動體驗教育的歷程分為學校層級與教師層級兩個層 面進行探討,本節將首先討論學校行政常用的品管循環圈,探討規畫體驗教育 活動時需考慮的因素,再探究在學校層級,過往推動體驗教育之學校是如何進 行的,在下一節接著探討教師層級的推動經驗,並同樣以品管循環圈的模式進 行核對與歸納。

壹、品管循環圈

品管循環圈又稱「PDCA 循環」、「戴明環」等,是美國學者戴明

(Edwards Deming)於 1950 年代開始推廣的品質管理模式,並廣為如日本豐田 汽車公司(Toyota)等公司採用,作為強化品質管理之方法,是指透過規劃

(Plan)、執行(Do)、檢核(Check)及行動(Action)等四個步驟交互運 作,以確保程序、標準、品質等的一致性與持續性,並有效的改善產品,同時 提升執行者的知能,以達成長遠經營與績效目標,也就是透過 PDCA 的反覆循 環持續的修正與改進,除了維持應有之品質與達成既定目標外,進一步協助組 織整體運作更臻完美(黃信維,2020)。

郭全育(2005)指出 PDCA 可以解釋為把某件事情計畫好之後予以執行,

進一步檢討實行結果,並根據結果擬定下一個計劃,即按照 P、D、C、A 的順 序進行品質管理,並且循環不止的進行,不管是要改善品質或是解決問題,都 可以採用此模式。而 PDCA 四個步驟可再分別劃分為兩個部分,形成八個段落 的執行循環,首先訂定目標,接著研擬可行的策略,再從眾多策略中選擇可行 之解方;決定方法後,準備實施所需,如提供實施者適當的教育訓練,進而實 行解決方案;實施後以結果進行考核,並經由檢核找出問題的影響因素;最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根據前述分析擬定下一步對策,若確認其影響關係,更可訂定成未來執行之標 準且將之制度化,如圖所示。

圖 2-7 PDCA 循環

資料來源:郭全育(2005)

郭全育(2005)進一步談到 PDCA 循環具有四個明顯的特點:第一,周而 復始,一個循環結束,可能解決了一部份的問題,但仍有其他問題尚未被解 決,或者在執行的過程中出現新的問題,因此再進入下一個循環;第二,一個 組織的所有工作作為一個大的 PDCA 循環,組織中的各個部門也會形成各自 的、小的 PDCA 循環,大小循環相互牽動,共構成一個有機的、動態的運轉體 系,如圖 2-8 所示;第三,PDCA 循環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不斷改進的過 程,也就表示是組織運作水準逐漸提升的過程,由於每一次循環就解決部分問 題、獲得部分成果,組織整體運行亦前進一步,進入下一個循環亦如是,故為 一階梯式向上的過程,如圖 2-9 所示;第四,PDCA 循環應用了科學的統計理 念和處理方法,因此在使用 PDCA 循環進行品質管理的過程中,常應用直方 圖、因果圖、相關圖、分層法和各式統計分析表等圖表進行分析和統整,以發 揮 PDCA 循環之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2-8 大環帶小環

資料來源:郭全育(2005)

圖 2-9 PDCA 階梯式上升過程 資料來源:郭全育(2005)

除此之外,品管循環圈也在教育領域中廣為採用,吳清山、林天祐

(2005a)指出 PDCA 循環圈是由多用於行政機關或教育改革改進過程或系 統,並建議不管是行政機關或學校從事各項革新工作時,若善用 PDCA 循環 圈,更能發揮其效率並達到效益。而在教育場域應用時,應於計畫階段分析欲 改進之標的,確認組織遭遇的問題,尋找變革的機會,可採用統計圖表或魚骨 圖等方式進行分析,目標在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在執行階段,以小規模或小 範圍來從事問題的解決或執行變革,不管採用的問題解決之道或變革是否管 用,以不干擾例行活動與既有績效為前提,進行試做。進入檢核階段,檢核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決方案或變革是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同時確認影響的因素以及伴隨革新所產生 的新問題,也必須持續考核變革活動。在最後的行動階段,若執行實驗成功之 後,可逐步擴大變革規模,若是失敗或有缺失,則回到下一個循環的計畫階段 重新規劃與嘗試。整體而言,PDCA 循環圈是一個動態的循環過程模式,是對 總體成果進行處理,對成功的經驗加以肯定與推廣,或從失敗的教訓中加以學 習,並在下一個 PDCA 循環圈裡持續解決待解決之問題(吳清山、林天祐,

2007)。

貳、影響體驗教育活動之因素

杜威認為體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並不是一個圈,而是一個 螺旋,每一個環節的經驗都成為持續前進的動力來源,讓盲目衝動的生活充滿 目的性及選擇,意即學習是發展發生的過程(Learning is thus the process whereby development occurs.);用勒溫的話來說,學習是由對於「此時此刻」

(here-and-now)的好奇心以及對未來的期望所驅動的,這樣的觀點與皮亞傑認 為學習是發展的從屬過程有些不同,在皮亞傑的理論中,發展被視為學習的先 決條件,兒童的認知能力必須成熟,才能學習更複雜的主題,即認知發展多仰 賴內在的改變和邏輯能力的提升,較少受到環境的影響(Kolb,1984)。

而 Kolb(1984)統整的體驗學習圈,說明學習和發展是人與環境之間互動 的結果,但並不否定生理成熟及發展的貢獻,只是體驗教育側重於個人內部特 徵與外部環境之間、個人知識與社會知識之間的互動,從經驗中學習的過程可 以塑造並實踐發展的潛力,這樣的學習也是一個社會過程,也就是說,個人發 展會受到文化體系與社會知識的影響。

據此,學者多將可能影響體驗教育活動的因素分成學習者的因素與環境因 素兩類進行討論。在學習者的因素方面,學習動機是首要考量,在英國學者 R.S.Peters 提出的合價值性、合認知姓、合自願性的三大教育規準中,合自願性 談到學習者的覺知意識必須清醒而且有學習意願,如此,學習效果較佳;反 之,較差。甚或,即為反教育(林清山,2004)。由此可知,學習動機是有效 教學最重要的成分之一,這是大家已建立之共識,在教學的歷程中,教師為了 增進學習的效果,必須了解學生的動機並利用之,如:設計難易度適中之活 動、配合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安排適當的學習環境、教學方式宜活潑多樣化

等(張文哲,2005;黃光雄,1988)。

而體驗教育的基本原理源自於杜威的「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觀

側發展區(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概念,近側發展區是通過模仿他 人、與他人的溝通及與物理環境互動的經驗使學習發生,因此,學習是藉由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支持、氛圍、關係等都會影響學習者的學習及發展;而引導員則在體驗教育 活動中帶領活動操作、學員反思等關鍵工作,因此,引導員的人格特質、專業 技能也會直接影響體驗教育的效益。同時,黃宏嶈(2018)也提到實體環境的 重要性,透過提供學習者不熟悉的環境,學習者易產生焦慮、不安,進而產生 失衡的狀態,這樣的學習環境,更能使學習者在參與體驗教育活動的過程中產 生改變。

Mckenzie(2003)透過實證研究的發現,修改 Walsh 和 Golins 在 1976 年 提出的戶外冒險歷程模型,較為全面的整理出影響體驗教育活動學習效益的因 素:以學習者本身作為起點,物理環境、社會環境、課程活動、服務和引導者 等是體驗教育活動主要的組成(Course Component),組成之間亦會相互影 響;其中,「服務」雖與其他項目可能有重疊的部分,但其具有一定的影響效 果,故特地增加至模型中,一同列為影響活動效益的主要因素。學習者經由與 這五類影響要素的互動,進入失衡狀態,再透過精熟進入穩定狀態,並透過反 思,統整學習。以下針對 Mckenzie 提出的模型中的要素進行說明:

一、學習者(Learner):學習者本身的動機、特質、過往經驗、先備知識、年 齡、性別、對活動的熟悉度及課前準備等,皆會影響學習者在活動過程及 反思中得到的感受、意義。

二、物理環境(Physical Environment):包含學員對環境的不熟悉、進入自然 或野外環境、刺激感、不確定性、直接面對環境、天氣等;

三、社會環境(Social Environment):包含團體大小、團體中的互助、衝突及 其解決方案,還有參與者在團體中扮演的角色;

四、課程活動(Course Activities):體驗教育課程活動將使學習者面對具挑戰 性的狀況,而課程活動本身是經過設計、具體可行的、全面的,同時要求 學習者練習新的技巧,並對自我負責,並享受學習的樂趣;教學者則負責 引導,並協助學習者處理經驗和學習遷移;

五、服務(Service):在戶外進行的體驗教育活動,多有冒險性存在,也因此 特別強調同理心(Compassion),透過服務能直接的培養同理心;

六、引導員(Instructors):引導員的特質、對學習者的期望都會影響學習效 益,引導員同時也是學習者的模範,並維持反饋機制及課程運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Mckenzie 的模型以學習者作為出發點思考,這也是整個體驗學習的核心價 值之一,學習者的背景、動機、特質等都是影響體驗學習的關鍵;而 Mckenzie 將五項要素歸納為課程組成,但體驗教育取自於真實生活,也期望用之於生 活,使用「課程組成」一詞是針對單一的體驗教育活動進行討論,但在體驗活

Mckenzie 的模型以學習者作為出發點思考,這也是整個體驗學習的核心價 值之一,學習者的背景、動機、特質等都是影響體驗學習的關鍵;而 Mckenzie 將五項要素歸納為課程組成,但體驗教育取自於真實生活,也期望用之於生 活,使用「課程組成」一詞是針對單一的體驗教育活動進行討論,但在體驗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