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欲了解竹夢實小推動體驗教育活動─「蓬萊原鄉故事多」主題課程 之規劃、推行的歷程為何,及竹夢實小教師如何設計與執行體驗教育活動,此 外,體驗教育強調應用學習於生活之中,學習與現實生活情境本就密不可分,

故除了體驗教育活動本身之外,該校整體脈絡及背景也是本研究需釐清的部 分。

因此,透過理解該校內部之背景、文化等脈絡及其與外部環境的互動,進 而了解其規劃與執行體驗教育活動之整體的觀點,本研究主要採用質性研究的 三種資料蒐集技術:文件分析、觀察與訪談,藉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三角檢 證,以求全面、深入的了解研究場域及研究對象。

壹、文件分析(Documentary Research)

黃彥國(2000)所謂文件分析法是利用文件或檔案資料來了解人類思想、

活動和社會現象,由於文件和檔案資料的應用,可使研究的範圍突破時空的限 制,是一種應用價值相當高的研究方法。文件分析法可用於探討先前的人類思 想、活動和社會現象的發展與變遷等。

值得注意的,就是文件分析法所採用的文件或檔案資料具有先天上的缺 點,如記載偏差、保存不全、缺乏代表性、內容不完整、取得不易以及整理困 難等。因此,在蒐集與應用文件和檔案資料時,研究者宜特別注意並努力做好 下列三點事項,以確保研究的信效度:第一,依據資料本身的內在邏輯結構和 外在的參照證據,確定所蒐集的文件和檔案資料可靠而適用,鑑定資料的真實 性和精確性;第二,運用適當的人際關係和正當管道,取得較完整的資料,以 免偏差不全;第三,依據研究目的,有系統的整理資料以利分析。

貳、觀察(Observation)

郭生玉(1981)說明觀察法是指在自然的情境或控制的情境下,根據研究 目的,有計畫與有系統的關注現象或個體的行為,並依觀察記錄對現象或個體 的行為做客觀的解釋,一般而言,有不少心理與教育的問題採用觀察法來蒐集 資料,尤其是自然觀察法,因其具有較佳之外在效度,亦即研究結果能推論到 日常生活情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研究為了蒐集全面性的資料,且避免被理論箝制而遺漏其他可能的影響 因素,採取在自然情境下進行非參與(non-participant observation)、半結構性 觀察(semi-structured observation):與參與觀察研究比較,非參與觀察者完全 扮演觀察的角色,不參與任何活動並觀察所欲觀察的活動或行為,可以較為專 注、全面的觀察研究對象;此外,一般而言,觀察法分為有結構的及無結構的 觀察兩種,結構性觀察法是一種比較有系統、有計畫的觀察方法,在觀察之 前,研究者依照所要研究的問題界定所要觀察的現象或行為,並計畫觀察的時 間和進行程序,並詳細計畫觀察所需的紀錄工具;相對的,無結構的觀察較具 彈性,不但沒有嚴格界定所要觀察的現象、過程和情境,觀察進行中也可以隨 時修正對問題的定義,以獲得豐富的資料及提供較直接而完整的敘述或解釋,

不適用於考驗假設,但可作為提出可考驗的假設之良好來源,故此方法常用於 探索的研究(郭生玉,1981)。結構性觀察法廣為心理與教育學者所採用,但 本研究為了探討所有可能影響的因素,避免受限於框架,因此當出現觀察計畫 和工具中未羅列之項目,仍舊將其紀錄之,並藉以修正後續之研究操作,故採 用半結構式的觀察,以符合本研究之取向。

此外,本研究的紀錄方式為連續的紀錄(continnous recording),觀察者將 被觀察者在觀察時間內的所有行為記錄下來,並依時間順序敘述所出現的行 為,於此同時,觀察者必須確定重要的行為為何,這樣的方式常作為探索的研 究方法,以提供日後使用其他觀察記錄方式的指標。需要注意的是,由於被觀 察者知道有觀察員在旁,因此其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常會異於正常情況下的表 現,較缺乏真實性,但若觀察對象為兒童,較沒有此項影響;為了避免觀察者 出現霍桑效應,研究者在觀察開始之初,先不做記錄,俟被觀察者的行為恢復 到自然時才記錄資料,必要時可向被觀察者說明觀察的理由,期以減少被觀察 者的防衛和焦慮(郭生玉,1981)。

參、訪談(Interview)

訪談是一種具有目的的談話,在訪談過程中經由直接的語言互動收集資 料。若受訪者的反應過於簡短、不清楚,訪談者可以追問加以細究

(probes),以獲得澄清和額外的資料;訪談者與受訪者間具有信任與親密的 關係,更可能增強受訪者的動機。因此,使用訪談法往往可以提供更有深度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豐富的資料,且具有許多優點,如:訪談法具有彈性和適應性,可用於收集不 同問題或不同類型對象的資料;在訪談中可以收集到語言資料與非語言資料;

可得到比問卷法更高的反應比率;透過追問能夠詳細探究或是釐清資料的正確 性;可以探討更複雜的信念、思考與經驗等(郭生玉,1981)。

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先設計訪談指引

(interview guide),確保研究者有系統和有重點的收集資料,同時研究者可使 用開放式問題細究受訪者的反應,並依訪談時的情況調整問題順序或內容,以 澄清其反應或得到更深入、豐富的資料。

肆、研究流程

體驗教育活動強調學習內容與實際生活情境的重要,才能全面的涵育學習 者,培養其多方能力,故進行體驗教育活動成果分析之前,對於學習背景的瞭 解相當重要。

因此,再確立研究目的後,於研究之初將先進行文件分析,蒐集分析的文 獻主要為竹夢實小設計、執行和評鑑「蓬萊原鄉故事多」主題課程相關檔案,

也包含竹夢實小之背景資訊、日常運作、特定事件等相關資料,前者如課程總 體計畫、教案等等,後者如學校之發展歷程、課表等,佐以網路資料、在地檔 案來確保其真實性或補足缺漏,以助於研究者進入研究場域時,對於研究場域 背景知識與學生的起點行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隨著研究的進行,進到研究場域以非參與式的觀察以及半結構式的訪談進 行研究,為的是掌握脈絡並易於事後的檢核及分析,但保有跳脫現有的體驗學 習理論框架之彈性,避免囿於理論框架,陷入吳兆田(2015)所言「為了快速 跟上國際發展的腳步而大量複製國外之操作方法,而忽略了東西方文化差異,

缺少了理解和在地化就進行體驗學習」的擔憂;首先,採用非參與式觀察是為 了不干擾竹夢實小原先設計好的活動內容,讓活動能夠如實呈現,且研究者能 夠專注於觀察與記錄的工作;觀察的過程中經取得同意後,將以錄音、錄影、

文字紀錄等方式記錄觀察內容,同時書寫研究者的觀察札記,紀錄除了觀察到 的客觀事實之外,研究者當下的洞見和聯想。預計觀察竹夢實小推動「蓬萊原 鄉故事多」主題課程於 108 學年度下學期施行的全校性體驗教育活動,包含 3 月 27 日的翻土、4 月 22 日世界地球日舉行的插秧等課程,上述活動皆為學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指標性的活動,且配合稻作時節進行之,藉由觀察法所得之資料將用以調整後 續訪談的方向,觀察內容也可作為與訪談對象的共同畫面及出發點,並佐證文 件和訪談內容。

至於訪談,研究者在撰寫研究計畫之初已數次到訪竹夢實小,透過與校長 主任的會面和實際探訪,對該校背景和狀況進行基本了解,並預計訪談校長、

教務主任及學輔主任、「蓬萊原鄉故事多」主題課程負責教師和實際教學之教 師,校長是學校推動課程的核心,雖然執行者多為其他教職員,但校長猶如掌 舵的船長,確立教學的理念作為航向,倘若航行中偏離預定航道,則扮演督 導、修正的角色;主任在校多年,對學校整體脈絡及運作最為了解,不只是推 動實驗教育的最大推手,並協助處理相關行政業務,使主題課程及體驗學習活 動運作順利;在與主任的會面過程中,主任力薦該主題課程負責老師,認為負 責老師對該領域最為專業和熟稔,也對於蓬萊原鄉故事多課程有全面的理解,

然而各年級老師都有分別參與設計與執行適合該年級學生的主題課程活動,此 外,教學者帶著教學目標直接執行體驗學習活動,且是最直接評估學生參與體 驗學習活動狀況之人士。訪談前將提供訪談指引予受訪者,訪談指引如附錄,

預計訪談校長、兩位主任、負責與執行課程之教師,訪談的過程中經取得同意 後,將以錄音及筆記記錄訪談內容。

雖說文件分析法、觀察法及訪談法大致歸類於研究初期及中後期進行,但 每一個方法所獲得的資料都會與文獻及另一方法進行比對,除了釐清內容與正 確性之外,同時作為三角檢證的方式。是故,三種研究方法將會交叉使用,例 如:在進行文件分析時有不詳盡或是不明白之處,此時便可採用訪談的方式了 解其內涵;又如觀察所得之資料,可對比文件分析時教學計劃之目標、流程 等,了解是否有異同,或是彈性變化之處為何。如圖 3-2 所示,非參與式觀察 中所列之活動僅舉二例作為說明之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3- 2 資料蒐集流程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