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研究建議

綜合文獻、本研究之結論與研究者自身之經驗,以下將針對未來小學教師 或行政團隊推動體驗教育之實務操作與相關學術研究之建議。

壹、未來小學教師或行政團隊推動體驗教育之實務建議

一、以 PDCA 模型結合經驗學習圈作為學校推動體驗教育之規劃基礎

結合圖 2-5、PDCA 模型、圖 4-1 和圖 4-2,整理出以教師及學校的角度的 推動體驗教育循環模型,如下圖,以供未來欲推動體驗教育者之參考:首先,

體驗教育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從竹夢實小的例子中也發現確立理念 是第一要務。其實,在學校中應有不少教師採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點,但 由於不是所有的教師皆是如此,可能在不同科目、年級面對到相對傳統的教 師,學生往往得花費時間試探每位老師的想法和互動模式,久而久之,為了避 免責罰,還是退回了接受教師指令、被動的學習模式。因此,在整體規劃 P 階 段,除了背景分析,學校還可以透過共識營、共備、研習等機會,讓體驗學習 的理念成為學校教職員之間的共識,並分享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的實際案 例,讓教職員了解其可行性,並能夠有所依循,進而跟進推動的腳步。

接著,於實際推行 D 階段,教師實際執行藉由共備設計出的體驗教育課 程,在執行的過程中毋忘體驗教育的執行原則和精神,當然也能依學校凝聚之 共識進行調整,重點在確保教學過程中,時間與空間是屬於學生的,應重視學 生發表、操作的機會,同時,教師作為引導者,仍要保有教學目標,進行據方 向性之引導,使年紀尚小的小學生收穫學習內容,避免縱容帶來負面的行為表 現。

隨後,以課程進行的實際情形作為檢核機制 C,包含從外部邀請學者專 家、媒體、家長等進行評鑑,與教師的教學評量、同儕自評與互評等方式進行 內部評核,藉以檢視推行的現況;最後,在調整修正 A 的環節,可採用議課會 議的形式,以檢核結果回扣一開始之設計理念與目標,並讓教師分享其經驗的 累積和對學生的觀察,是否有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養成關注感官刺激、解決問 題、反思歸納等能力,讓學生習慣自發、自主的學習,培養良好的互動,得到 共好的結果,以此討論如何修正後續教學計畫。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上述之 PDCA 循環,建議在推動前兩年,最少以一個月為單位進行一 次,並在每次月考後進行具體之修正,也避免過度快速的修正,使得良好之教 學方式在成效尚未彰顯之前即遭刪改;而後,每個學期、學年進行課程盤點,

訂定次學期、學年之教學計畫。整體而言,教師推動體驗學習可以一個學年為 基準,若是從學校層級推動體驗教育,可作五年期之計畫,前兩年首重核心成 員的專業能力與課程架構,三、四年推廣至全校教師及教學,並全面提升教師 專業知能,必要時進行教職員的調動,然後能期待在第五年開始收穫成效,且 發揮體驗教育的價值,使之不只是一個教學方法,而是整體教育理念於教學現 場的實踐。

圖 5-2 國民小學推動體驗教育之建議模型

二、教師的熱忱與素養是推動的關鍵,可先從核心團隊做起,再推廣至全校 一所學校開始推動教育創新有很多可能的原因,其中,上級的力促是大 宗,包含了中央政策的頒布、學校領導人員的理念、學校型態的轉變等,由上 至下、要求全校一同變革的情況屢見不鮮,作為學校的教職員,跟著學校經營 的方向或是政策執行,也十分合乎情理。但是改變,代表著需要投入更多的勇 氣、時間、心力以突破舒適圈,取得號稱「鐵飯碗」的正式教師資格後,確實 沒有義務煞費心力尋求改變,在沒有實質獎勵的情況下,也很難要求正式教師 們投入額外的心神,往往流於完成作業、應付了事的情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作為教育人員,應具有意義感,不斷的創新以成就學子,竹夢實小江主任 的談話中提及,教育場域中一定有充滿熱情的人跟想安穩度日的人,有熱情的 人可以從身邊的人開始影響,從自身做起,夥同志同道合的同儕,讓場域中其 他教職員慢慢地改變態度,從抗拒轉為接納,再借助行政團隊的統整,提供教 師相關之專業發展研習,才能讓推動的火炬蔓延;從雙溪國小的例子也可以發 現,學校在推動初期也是先徵求具有意願及相關專業知識的教師作為核心團隊 成員,而後才陸續邀請學校教職員加入推動的行列。竹夢實小為小班小校的實 驗教育學校,尚且需要以此方式進行,而仍有教師無力或是不願參與其中,由 此可見,不論推動之教育創新內容為何、由主管單位指派與否,在推動時從核 心團隊作起,應為較為可行之方法。

另外,教師在第一線進行教學,教學前的評估、教學執行、教學後的評量 與回饋都是最直接、具體的,在行政端尚未將評鑑方式完善的系統化之前,教 師應藉由觀察學生的需求和學習狀況,反思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的方法;而推行 體驗教育之教師,需具備設計與操作課程的能力,包含室內團體活動、室外冒 險活動等專業課程,還有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完整參與體驗活動等素養,以 及體驗過程中的引導技術等,若教師缺乏推行體驗教育所需之內涵,行政團隊 應盡可能安排專業發展之進修機會,教師提出的創新想法和概念,也需行政團 隊有力、及時的支持,才能夠使推動長久的發展下去,避免改變淪為口號,在 成形的過程中即胎死腹中。

三、行政與教學需要持續的進行線上工具與面對面的溝通

上情下達一直是學校行政的追求,美國學者韋克(K.E. Weick)提出鬆散 結合系統,指出學校教學系統中,彼此的關係雖然互相聯結,但卻保持各自的 獨立性,各教師之教學自主情形十分普遍,即使有少數教師未能盡責,教學活 動仍可繼續進行並且有一定的成效,亦即各教師的教學活動保有其高度的獨立 性,形成一種較為鬆散的關係(劉真,2000)。所以許多教學和行政未能有效 溝通,卻也無傷大雅,畢竟已經「有溝通」了。

在推動新的教育模式時,此鬆散結構就會顯出問題,因為缺少足夠的溝 通,導致教師不知如何是好,教學因而出現瑕疵,或是各自發展心中的想法,

以致於行政端難以統整;即便已有初步基礎,在追求精緻化的教學時就會發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研究者攀談、詢問是否需要協助等等,故建議未來以教學現場作為場域進行研 究的研究人員,務必拉長進入研究場域的時間,若是時間允許,可至研究場域 進行志工服務、參與社區活動等,待與場域中的人員有了情感鏈結並建立信任 關係後,再開始進行研究。

二、清楚界定研究方法與研究範疇,並尊重研究對象之需求調整研究方向 在研究之初,研究者會釐清問題意識,參考過去相關文獻,並研擬研究與 資料分析方法,這都是研究者能獨立完成的部分。與研究對象接觸並進入研究 場域之後,首先需要與對方說明研究目的及往後應用場域,並清楚說明研究方 法與需要對方配合之項目,若無法達成共識,研究者則必須調整研究目的或研 究方法,假使研究者希望保留研究計畫的內容,則需考慮更換研究場域或研究 對象。

起初,研究者在與研究場域洽談研究相關事宜時,認為這些細項都是理所 當然,因此諸多細節並未詳細與研究對象討論,如:研究者欲以「非參與式觀 察」和「訪談」進行研究,也取得同意,但實際執行時,卻發現研究者的「非 參與」是不打擾教學活動,而對方的「非參與」卻是連與一旁協助的教師交談 都不行;雖說同意進行訪談,但實際進行時,僅行政人員與部份教師能夠參 與,學生及其他教師則不便配合,導致研究過程中研究對象有所擔心,研究者 也無法順利按照計畫進行研究。

因此,建議未來進行相似研究時,需先做詳細說明,經過協調後修正研究 計畫,避免研究對象擔憂或研究者無法蒐集資料,因而重複修改研究計畫,耗 時費力,且難臻完善;但即使如此,研究者仍需做好心理準備,若在說明過後 或是研究進行中,研究場域或對象希望調整內容或是中止研究,研究者也必須 配合,才能符合研究倫理。

三、挑選一般國民小學作為研究場域,或是發展行動研究

本研究即是希望透過細究竹夢實小推動體驗教育的歷程,讓其他也想進行 教育創新或是推廣體驗教育的學校有所參考,在大環境仍以一般國民小學居多 的現況下,往後的研究可至一般國民小學探討其如何推行教育創新或是體驗教 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另外,了解體驗教育的精神和執行原則後,教師可以自行在班級上、課堂 中嘗試使用體驗學習的方法進行教學,研究者亦可以本研究歸納之體驗教育結 合 PDCA 循環的架構發展行動研究,驗證此架構是否能有效運作,或是提出修 正之因素,並以準實驗設計探討採用體驗教育的方法後,教與學的氛圍是否改 變?是否促進教學成效等等,以此作為研究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