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設計與執行體驗教育活動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教師設計與執行體驗教育活動之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教師設計與執行體驗教育活動之相關研究

關於設計與執行體驗教育活動,杜威的經驗哲學提供了我們一個明確的方 向,他強調教學必須從兒童的經驗出發,重視兒童學習的主動性,主張在兒童 的學習過程中,應該避免大人們過多的干預,將教學的重心從教師的身上轉移 到學生身上,如此一來,學習是學生自行建構意義的歷程,透過反思

(reflective think)的歷程,學生將初始的未經反思的經驗(primary, unreflective experience)提升為更深一層的次級的、反省的經驗(secondary, reflective

experience);換句話說,由學生自己建構的學習歷程更易內化,是故教師教的 少,而學生卻能夠學得多,並培養出帶著走的能力,這樣的學習意義是更深刻 而久遠的(吳木崑,2009)。

據此,本節將依序討論體驗教育活動的設計、執行,以及過往設計與執行 體驗教育之教師的進行方式。

壹、體驗教育活動的設計

體驗教育活動之所以受到重視,甚至蔚為風潮,其教學方式是以學習者為 中心進行動態的教學活動,力求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與傳統講述式的教學帶 來的感受大相逕庭。臺灣的探索教育中心認為體驗教育活動設計應包含四項精 神(陳建成,2013a):

一、以行動學習為主(learning by doing):強調親身參與並體驗活動的完整歷 程。做中學即是體驗教育最重要的指標,同時也是現今民主教育的時代背 景所提倡的。

二、寓教於樂(for fun):學習應是充滿樂趣的,學習者從活動的情境引導 中、從經驗反思的自我覺察中、從團體生活的群我關係中進行學習,強調 放鬆的身心靈能導引至深層的學習。

三、開放空間(open space):學習的空間不侷限於有形的教室之中,自然環境 和生活情境都有值得學習、效法的對象,體驗教育活動中更應保持開放的 態度,不需執著於完成計畫中的教學活動,應懷有隨時接受變化的心態。

四、主體性的關係(master):以參與成員的意願為主體,不以教學者為中 心,彼此應相互尊重。

而國外學者 Kimball(1980)認為設計體驗學習活動時必須秉持五個重要的 原則:

一、開頭(opening):由教學者說明課程進行方式及活動主軸的精神與涵義。

二、活動(action):實作階段是體驗教育活動的主體,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在 不同的情境下操作不同的單元活動,此階段中需要教學者適時進行引導

(facilitation),幫助學習者在體驗教育中有所收穫。

三、結束(ending):此階段的重點在於統整經驗,協助學習者將活動中的具

(transition),避免突兀而達不到破冰效果。

觀念並產生新的思考面向,強調體驗教育活動帶來的學習意義(So What);應 用面向代表實際行為,應用新觀念於具體經驗中,積極融入日常生活中,並進 而規劃進入新的學習循環,強調未來將如何運用所學(Now What),而教學者 的責任即是引導學習者在體驗學習循環中找到上述問題的解答。

(reflection on action)、行動中反思(reflection in action)和行動前反思

(reflection for action),行動後的反思是要思考行動的結果,作為下次行動的 經驗與知識;行動中反思是要立即為行動做出判斷並調整;行動前的反思是依 據先前的經驗與知識,在行動之前進行評估並擬定計畫(Schon,1987)。

在實際執行上,鄭秀琴(2012)以其經驗指出國內從九年一貫課程中的綜 合活動領域,就已開始應用體驗學習之方法教學,但是由於引導員或教師之專 業知識及專業訓練不足,致使引導員或老師大多僅能模仿活動帶領及活動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享;但因學習者之差異及對象之不同,往往難以掌握經驗之處理、反思之過程 及產生之新意義和概念。因此,為了不失去體驗教育之精神及效果,有以下建 議:

一、良好的課程設計:在設計活動課程時,必須嚴加考量其教育性與多元化,

使活動富有意義,並且適合參與者個人的需求,以激勵學習者參與學習。

二、經驗分享的加強:在活動結束後加強「經驗分享」,以鑑定個人的成長過 程,並設計「活動提問流程與提問內容」,建立基本的提問模式,以檢視 引導員在活動後之分享回饋。

三、活動引導員能力的強化:活動實施過程與活動後的經驗分享,是達成活動 目標的重要因素,活動引導者的引導技巧、能力、理念等和活動實施的成 效與結果密切相關,建議加強引導員在活動的帶領技巧、引導用語及經驗 分享上的能力。

四、培養民主、尊重、自由及批判之態度及胸襟:體驗活動中常有信任、溝 通、問題解決及決策之設計,且反思的過程與結果,學員間亦常有不同看 法,甚至有衝突之處;因此引領者或教師更應具包容之胸襟,充分實踐體 驗學習民主與尊重之精神。

參、教師設計與執行體驗教育之實徵研究

不少國小教師運用體驗學習的方式進行環境教育的教學,教師們首先鎖定 議題,接著設計一系列的活動,輔以訂定執行課程的引導原則加以實施,如:

陳坤松老師以生態教育出發,設計八個體驗活動,帶領學生在恆春半島的各個 自然生態景點進行學習,每次的活動都引導學生運用某種感官進行觀察,而後 再綜合使用各個感官同步進行觀察;童安妮老師鎖定綠色生活為主題,設計三 個單元的活動,引導學生擬定適合自身的行動策略,再讓學生實際執行;曾勤 樺老師以環境保育為議題,設計兩個單元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求知、尋 找答案,內化所學並付諸行動。整體來說,教師配合情境設計活動,搭配相關 配套,讓學習轉為具體行動,確實建立後續的行動力,並透過角色扮演、實 作、競賽等各種活潑的體驗活動,激起學生參與的意願,對於自然生態環境認 知、情意與技能都有顯著提升,對比未採用體驗學習方式的學習者也有更佳之 學習成效;體驗學習活動的經驗也幫助學生學習控制情緒、培養同理心、增進

2019;童安妮,2019;陳坤松,2011;曾勤樺,2015)。

至於人際關係、品格培養、生命關懷等較為情意而廣泛層面,不少老師都 級中學童的人際互動(王怡婷,2012;劉易婷,2012)。

不過這些相關研究也提到,因體驗活動需與實際情境互動,故花費時間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發寫作動機、以小組討論豐富構思內容、以同儕互評提升寫作品質等,並善用 體驗教育的回饋機制,著墨於師生對話及學生反思內省,輔以程序性協助,指 導學生完成文章寫作;劉鴻蘭老師以「前導活動→實地體驗→反思活動→整理歸 納→遷移應用」的模式串聯戶外體驗與教室學習,植基於社會課本上的知識,

但因課本內容多為其他縣市的特色,與學童生活經驗距離遙遠,故欲以貼近學 童生活中的素材進行教學,因此讓學生規劃家鄉一日遊的行程,實際走訪當地 名勝,並完成擔任導遊的任務,過程中教師帶領學生以五官體驗的方式,進行 社會科的學習;魏玉鳳老師認為視覺藝術體驗課程應讓學生勇於嘗試、解決問 題、與他人互動並發展自信、關懷的人格特質,採取主題式教學設計,發展出 單車快樂遊、種子奇幻樂園、爸媽夢想起飛、小雨滴愛跳舞四個主題教學活 動,並鼓勵學生以各自己的經驗和觀察作為素材進行創作。以體驗教育的方式 進行學科教學,除了提起學習興趣之外,在認知、情意、技能三個層面都能有 效幫助學生學習,以社會科教學為例,認知面有學習成就的提升,情意面有對 家鄉認同的提高,技能面有透過實地體驗引領學生在新情境中應用所學(陳雅 俐,2012;劉鴻蘭,2012;魏玉鳳,2014)。

不只是諸多小學老師採用體驗教育的方式進行授課,在其他教學場域也有 體驗教育正在發生,也都收穫不錯的成效。黃宏嶈(2018)探究體驗教育課程 對大學社團幹部人際能力的發展歷程,研究發現大學社團幹部在實施體驗教育 課程之後,在「負向決斷」、「情緒支持」、「主動/表露」、「衝突處理」四 項人際能力構面的平均分數皆有所提升,呈現正向成長。彭雅惠(2018)則在 大學教學中將體驗學習融入旅遊類課程並探討其成效,發現學生對課程規劃與 體驗學習旅遊活動設計認同度高,對課程的投入程度及主動學習意願提升,同 儕的情感與溝通亦有所增進,且對自身學習成效感到滿意;將體驗學習融入課 程,增加了課程的豐富度並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體驗學習的過程中,學生 主要學習並實踐遊憩資源問卷調查分析及旅遊行程規劃技巧,也增進對遊憩資 源的認識與了解、旅遊行程成本分析;其次則為完成學習任務而提升的文字撰 寫能力、口頭簡報能力、投影片製作技術等。

肆、小結

綜上所述,國內外的學者、教師皆圍繞著 Kolb 的體驗學習理論討論與進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體驗教育活動設計,由於體驗學習可從體驗學習圈中任何一個階段開展,並強 調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以學習者的背景和需求為依歸,學習取決於學習者本身 起而行、做而省,透過在情境中實踐、反思及分享來學習,意即學習者藉由直 接的、有目的的、具體的學習體驗促進學習,包含了身體的投入、認知的發 展、情意的涉入和學習者的反思等,都在體驗教育學習歷程中皆扮演重要的角 色,同時意謂學習者必須學習為自己的體驗負起學習的責任。

因此,教學者須先分析學生的背景,再設計適切的教學活動並進行引導反 思,才能評量學生學習效果,使學習者藉此獲得認知、情意、技能三個面向的

因此,教學者須先分析學生的背景,再設計適切的教學活動並進行引導反 思,才能評量學生學習效果,使學習者藉此獲得認知、情意、技能三個面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