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將根據研究目的,對照前述資料分析所勾勒出之竹夢實小推動體驗教 育實務之全貌,首節的研究結論將統整竹夢實小學校層級推動體驗教育與其教 師層級設計及執行體驗教育活動的歷程,再將前述之分析對照體驗教育相關之 文獻與研究,與學理的內容互動,闡述竹夢實小執行體驗教育的結論;次節則 分別從實務面以及學術面,針對想要推動體驗教育之學校或教師,以及期待進 行相關研究之學者提出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竹夢實小因為學校存廢問題,自 108 學年度起改制為實驗小學,以「自然 情境中自導學習」、「田園環境中實作體驗」、「智能教育中整合學習」這三 個理念創發出「竹夢 i Campus 實踐家」的實驗教育計畫,形成 5 大主軸、10 大向度、20 大主題課程的結構。其中,尤以「蓬萊原鄉故事多」主題課程最受 矚目,參照 108 課綱、搭配小田園和綠屋頂,並與社區合作,成為串聯五大主 軸、結合在地歷史淵源的體驗教育課程。

蓬萊原鄉故事多主題課程立基於在地歷史脈絡和自然環境,與社區合作,

帶著學生配合稻作在各個季節中的生長,進行選種、育種、插秧、灌溉、除 蟲、收割、加工製作、慶豐收等活動,且為年復一年的螺旋式課程,但會依照 學生的年段給予不同的細節任務,使學生隨著年級提升對於農事越發精熟。除 了培養稻作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也從務農過程中得到的經驗刺激延伸至自然、

社會、語文等科目學習,並由情意感受出發,串接尊重各行各業、珍惜食物、

領導、社交、自我要求等素養。

壹、竹夢實小推動體驗教育的歷程

本研究雖分為行政及教師兩個層級,但由於兩者猶如研究架構圖所呈現,

符合 PDCA 的模式,且在推行體驗教育上有重疊之處,故於下述一併進行說 明,而以下的第一點對應到 PDCA 模式中的 P,二、三點對應到 D,第四點則 為 C,第五點為 A:

一、行政規劃與課程設計都需先確立「以生為本」的核心價值

在推動之初,首先形塑「以生為本」的中心思想,進而衍伸出依據個體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異訂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配合個別需求進行個性化教學、相互尊重且平等溝通 的師生主體、提供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探索。

個體差異不單只是對於不同年段,由於竹夢實小為小班小校,追求精緻化 的教學,雖以實作體驗為主要教學活動,教師仍能夠針對每個學生的需求擬定 對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過程中全校師生共耕共作,一同體驗、一同學 習,並依據學生的學習成效調整課程結構,必要時透過課程盤點和比對、邀請 校內外專業教授、團隊、教師給予指導,以提供適性之體驗教育活動。

二、行政、教學二者的運作模型交疊,形成竹夢的體驗學習模式

行政端安排大量的共備會議,邀請教職員共同規劃課程架構並設計課程內 容,實際執行後再進行議課,並將結果導入下一個備課會議,形成行政的備課 模型;教學端則首先思考「Why」為何而教,再來「What」教什麼,再次才是

「How」如何教,並在教學過後,進入下一個循環的 why。

上述二者的運作模型交疊後,形成了竹夢實小的體驗學習模式,也是學生 的學習模型,學生透過體驗,引發學習動機和感官刺激,進而產生好奇、聯想 並提出疑問或看法,同儕、師生經探究、討論後,使學生獲致學習,再將學習 成果應用至下一個體驗循環之中,成為學生「體驗→有感→提問→學習」的竹夢 體驗學習模式,體現「唯有快樂,才會投入;唯有投入,才會有效」的教育理 念。

圖 5- 1 行政備課模型、教學設計模型與統整之竹夢體驗學習模式

三、教師設計螺旋式體驗活動給學生並進行引導,使學習產生螺旋向上之效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竹夢的體驗教育課程提倡學生透過實作,學習如何操作及進行探索,更勝 於追求亮麗的結果,故規劃出讓學生能夠完整體驗的教學結構,大至稻作成長 的選種到收割及後續加工製作,小至單一課程活動所需器具的事前準備與善 後,都要求學生全程參與,不論範疇的大與小,每個體驗成果都將影響下一階 段的實作,不只能作為實作評量,亦鏈結生活、體現真實性,呈現出當下的行 動都將牽動未來的每一步;在此設計之下,學生也自然而然的獲得跨科目、多 主軸、各素養的學習內容,這也是整個竹夢團隊希望學生經由體驗課程獲得 的。

另外,透過教師言語上、行為上等多樣的引導方式,以及環境氛圍、自然 資源、同儕影響、活動內容及挑戰性等因素,使得課程要傳遞的知識、情意、

技能因為實際操作皆具體化,「懂」與「不懂」不再是「坐而言」或是用分數 斷定,而是「起而行」的結果。

隨著每一年的操作體驗,師生皆累積經驗和信任,透過記錄使知識和經驗 得以傳承,讓教師在執行時能夠參考過去經驗,並逐步調整活動內容和活動強 度,或是改動、創新課程,避免多次的循環讓學生失去新鮮感和樂趣,也讓學 生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探索,得到螺旋向上的成果。

四、行政層面主要進行外部評鑑,教師層級則以內部評鑑為主並施行多元評量 行政層面在體驗學習活動施行後,接受包含家長、媒體、遊學生等外部顧 客的觀點,且已有具體的機制和時間點蒐集回饋;不過,可能因為時程較難配 合、資料未臻完整、剛起步以致信心不足,在外部評鑑的部分尚未邀請學者專 家到校進行評核。

而內部回饋主要仰賴教師在課間對學生的觀察、學生展現的學習成效,以 及轉學生的心得感想等。教師會在教學前根據學習目標衍生出評量規準,再設 計評量方式與工具,教師也會在教學中依據規準要求學生,以維持教學的品 質,不因主打體驗而讓學生失去規矩,而能引導學生達到學習目標;在教學中 和教學後以多元的評量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如實作評量、口語評量、檔案評 量、紙筆測驗等,評量呈現的方式多以質性的文字進行說明,點出學生在學習 上的亮點和待改進之處,讓學生和家長都能了解學習狀況。但竹夢認為內部評 鑑若能蒐集學生的回饋更佳,但目前缺少整理學生觀點的工具,是目前努力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方向。

五、轉制實驗小學後獲得即時調整的權限,使得整體運作更富彈性

在自然的場域中進行實作體驗,本就必須保持彈性,以配合大自然的變化 和時節更替,故竹夢實小將主題課與彈性課接續安排在課表上,並開放整個校 園讓學生進行活動,讓體驗活動可以有充足的彈性時間和活動空間;若是為了 配合國際節日、天氣狀況而調整課程執行的日程,行政處室也都透過調課、協 調挪出時間,倘若缺乏經費,也願意增加業務、申請專案以獲得專案補助。

設計主題課程時雖以操作為主,但相關的延伸都尊重教師本身的專業,在 各自擅長的領域作延伸;執行上也採用半結構甚至無結構的設計,根據活動性 質調整操作順序,並加入趣味元素,同時增權賦能給學生,使之得以盡情探 索,教師也把握受教時刻,進行機會教育。

事實上,保持教學的彈性本就是教育現場的基本概念之一,但一般國小常 受限於體制規範限縮了彈性空間,而竹夢實小由於轉制實驗小學,因而獲得了 彈性調整的權限,當執行遭遇阻礙或困難時能夠及時改正,教職員也在意會到 透過共備會議、雲端共作表達的改動意見都會被接受,且能再下次執行時看見 行政端嘗試作出的改變,進而更願意提出想法,持續精進課程,並在進入下一 個體驗循環時納入規劃之中。

貳、以體驗教育理論對比竹夢實小之教學實務

從杜威、勒溫、皮亞傑一直到 Kolb,以及吳兆田等近代臺灣體驗教育學 者,在這四十年間,從杜威的連續性原則和交互作用原則、勒溫的反饋機制即 開始強調學生個體與同儕、教師、環境等的互動、引導,在過程中也如皮亞傑 所言,應從內在動機出發,讓學生主動進行知識的探索,不只是學習知識,也 是學習探索知識的方法,在此前提下進入 Kolb 所謂的循環的經驗學習圈之中,

使學習者內化及深化學習內容,養成核心素養(孔慶珩,2016;吳木崑,

2009;Kolb,1984)。由此可以看出,以學生為中心的哲學思維以及接續不斷 的體驗活動設計的重要性。

個體的內在狀態與外在的環境變化會相互影響,兩者的相互作用才構成情 境,而體驗學習本身強調的是知識理論與實務經驗的交融與對話,所以在互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過程中,需要引導者幫助學習者產生目標導向的行動,並和行動的後果鏈 結,協助學習者養成統整知識與應用的能力,若是體驗沒有產生學習的效果,

往往是因為缺乏適切的回饋(吳兆田,2015;Kolb,1984)。由於當前經驗的 感觸與學習會影響未來經驗的詮釋,也可能修正對過去經驗的解讀,顯示體驗 學習動態的特性,貼近瞬息萬變的真實生活情形,因此,教學者不應執著於控 制學習環境,這可能反倒使學生無法在生活中應用,應把握體驗帶來的不確定 性,進行機會教育,不僅善用當下的深刻感受,也提高未來學習者面對生活中 的挑戰時的遷移能力。

最後,體驗教育的特點是讓學生涉入真實的經驗,從身體的感受及與舊經

最後,體驗教育的特點是讓學生涉入真實的經驗,從身體的感受及與舊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