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整理和分析資料」指的是根據研究目的對所獲得的原始資料進行系統 化、條理化的整理,然後用逐步集中和濃縮的方式將資料反映出來,最終目的 是對資料進行意義解釋。而且整理及分析資料要及時進行,兩者之間也是一個 相互交叉、重疊發生、同步進行的過程,對資料及時進行整理和分析不僅可以 對已經蒐集到的資料獲得比較系統的把握,也可以為下一步的資料蒐集提供方 向和聚焦的依據,這是將質的研究的資料分析視為一個圓圈,圈中各部分相互 關聯、循環往返的資料分析方式(陳向明,2002)。

陳向明(2002)接著指出以紮根理論作為範式的研究取向,紮根理論是一 種以資料作為基礎,建立理論的研究方法,研究者自身並沒有預設的理論,而 是從資料中歸納出概念,並在概念之間建立連結,整合成理論;換言之,理論 一定要有原始資料可以追溯,以其事實經驗作為依歸。此外,研究者不論在研 究過程中的哪個階段,都須對整理中的理論、前人的理論以及資料中呈現的理 論保持敏銳,才能不斷的修正、建構新理論;因此,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會不 斷地進行比對,包括資料之間、理論之間、資料與理論之間,每一步的分析、

比較都是下一步研究的指引。接著,採取情境分析的方式進行資料分析:情境 分析是將資料至於研究現象所處的情境之中,按照故事發生的時序對有關事件 和人物進行描述性的分析,情境分析強調整體的、動態的呈現事物,並專注於 尋找將資料連接成一個敘事結構的關鍵線索。

本研究探究之體驗教育活動本身即為一串連不斷的學習過程,且因時因地 有所不同,而研究問題包含了行政層面的規劃與推行、教學層面的設計與執 行,各個環節息息相關,故採取紮根理論的範式並選擇情境分析的方式,首先 觀看資料的整理情形,進而將之分解,再將打散的資料重新組織、連結,力求 有效的回答研究問題。

據此,在進入場域之前所進行的文件分析即圍繞著「蓬萊原鄉故事多」主 題課程來建立,該課程以稻作為主軸,配合春、夏、秋、冬四季與學生階段而 有對應之體驗教育課程及活動,故將該課程分成四季及年級兩個維度並整理成 表格,填入該主題課程之執行內容;透過統整,讓研究者能夠了解竹夢實小在 一整年間推動「蓬萊原鄉故事多」主題課程的歷程。

其流程是否依循 Kolb(1984)之經驗學習圈及其他學者所述體驗教育應具備之 元素,並用以作為訪談之楔子與佐證訪談內容;研究者從研究場域回來以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示,代表對應的觀察紀錄的編號,例:(P-一-C-77~79),表示校長針對第 一個研究問題,提出規劃理念上的想法,且該內容出現在訪談逐字稿的第 77 到 第 79 行;(TN-五-I-(2)),表示某年級導師針對的五個研究問題提出體驗活動 執行上的看法,且該內容出自第二份觀察紀錄。受訪者代號、碼號與意義的對 應如表 3-1、3-2 所示,其中,本研究共訪談了兩位教師,但為了隱匿受訪者的 身份,以 N 年級表示來自不同年級之教師,亦不標明教師的性別及在校年資。

表 3- 1

受訪者基本資料

代號 職務 性別 在校年資

P 校長 男 2.5

D1 主任 男 1.5

D2 主任 女 13

M 負責老師(設備組長) 男 4.5 TN 教師(N 年級) 男/女 n

表 3- 2 編碼表

意義 碼號

時空背景 B

規劃理念 C

制度與配套 S

推動情形 P

體驗活動設計 D

體驗活動執行 I

學習者因素 L

環境因素 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