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校效能研究,迄今已經有三十多年的歷史,長久以來,一直是教育研究的 重要課題,其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學校對於學生學習的影響及重要性,亦即,學生 經過適當的學校教育之後,是否在學習成就或行為上有良好的表現(吳清山,

2005)。

效能(effectiveness)是指達成目標的程度,但非客觀的實體,它是一個抽象 的構念(construct),不易直接加以觀察。效能一詞在經濟學上意指生產過程中輸 入資源到輸出成果的轉換過程,而運用在組織理論上,效能通常是指組織目標達 成的程度,包括目標的達成、顧客滿意度及資源獲得的程度等。若聚焦在學校效 能的討論,係因學校組織本身為一個開放且複雜的組織,學校教育目標與一般企 業目標相對而言較為抽象及籠統,因此對於「學校效能」之界定,至今仍無一套 放諸四海皆準的定義。

以下列舉國內、外學者對學校效能的看法:

Purkey 與 Smith(1983)認為:有效能的學校不單是有較高的智育成績之單 一特徵,而是具有普遍而共同的多元特性,學校效能應是由多元因素形成的,如 校長的領導、學校組織氣氛、課程與教學、學校文化與價值等方面。

Levine 與 Lezotte(1990)認為:學校效能是指學校在生產性的學校氣氛和 文化、學生重要學習技巧的獲得、適切的督促學生的進步、實用取向的教職員發 展、傑出的領導、家長的積極參與、有效教學的安排與實施、學生高度的期望與 要求、及其他相關因素等各方面都能達成目標。

Hackman 與 Walton(1996)認為學校效能有下列三種面向的意義:1.學校 產出之程度能適時因應輸入之品質與數量基準。2.執行歷程能增進成員未來相互 依賴之程度。3.學校經驗能增進學校成員福祉之程度。

吳清山(1992)認為:學校效能是指一所學校在各方面都有良好的績效,它

沈翠蓮(1994)認為:學校效能是指學校中校長、老師、學生都能夠為完成 目標及為達到學校所預定的目標而努力,使學校獲致良好績效。

吳培源(1994)認為:學校效能是指學校為達成其教育目標所進行的方法、

步驟或程度,以及學校目標與其實際成效符合的程度而言。

張慶勳(1996)認為:學校組織效能是學校領導者運用領導策略及各種有效 途徑,從學校外在環境中獲取必要的資源,並整合學校組織靜態、心態、動態、

生態的層面,再經由學校組織的運作,俾達成學校目標與滿足教職員需求,以及 增進學校組織發展。

張奕華(1997)認為:學校效能是學校經由計畫性、目標性、系統性的過 程,達成高品質的行政、教師及學生效能。

謝金青(1997) 認為:學校效能係對學校教育實施效能表現的客觀測量結 果, 以明瞭學校教育的實施狀況、達成程度或標準,以及與預期教育或學校目 標的符合程度,同時也考察教育過程中投入、計畫歷程是否健全、合理與周密。

高義展(1998)認為:所謂學校效能是指學校行政人員與教師均能盡忠職 守,為完成教育目標及達到學校所預定的計畫而努力,使學校在行政和教學的表 現上,能獲致和諧良好的成效。

李佳霓(1999)認為:學校效能涵蓋範疇廣大,舉凡牽涉到學校運作的內外 部因素,可測及不可測的學校表現,都是學校效能討論的範圍。簡言之,「學校 效能」是學校為達成其教育目標所進行的方法、過程、手段及結果。

潘慧玲(1999)認為:學校效能係指學校教育在校長領導、行政管理、學校文 化、課程與教學、學校環境、與社區家長的關係,以及學生學習表現上均具良好 之績效。

江志正(2000)認為:「學校效能」是指學校在各方面均有良好的績效。即

「有效能的學校」。

李幸(2001)認為:學校效能可界定為:學校內、外部之經營、運作結果與 績效,所達成學校教育目標的程度。

王慧秋(2001)認為:學校效能為學校綜合表現結果,包含學校各種層面的 表現,有校長的領導、教學的成效、學習的成果、學校的氣氛與文化、教師工作 的滿足、學校因應外界的適應力與應變力、學校成員的工作發展與對學校的認同 等。

鄭燕祥(2001)認為:學校效能為校內、外部經營、運作之結果與績效,及 其所達成學校目標之程度,且同時具有普遍且共同的特性,或學校能夠適應內在 與外在的限制,並於最後能夠達成不同群體所要求的重要目標的程度,程度高者 則稱為學校效能高;相對來說,則學校效能低。

吳清山(2003)認為:一所學校在各方面均有良好的績效,包括:學生學習 成就、校長領導、學校氣氛、學校文化和價值、教學技巧和策略、教師事業成 長,以及社區家長支持等,因而能達成學校所預定的目標。

紀有田(2003)認為:學校效能可以定義為學校在教育目標達成的程度,包 括:學校領導與行政管理、學校課程與教師教學、學生行為與學習表現、學校氣 氛與學校文化、家長社區與學校關係等方面。

陳香(2003)認為:學校效能為學校在教育目標達成的程度,包括學校領導 與行政管理、學校課程與教師教學、學生行為與學習表現、學校氣氛與學校文 化、家長社區與學校關係等方面。

江澈(2007)認為:學校效能是學校事業實體在有形財務的控管,無形智慧的 累積;親、師、生對學校的支持認同;學校內部的有效運作及整體學校的學習改 進等各方面的綜合提升表現。

內外環境的變遷,綜合而成的整體績效程度。

柯嚴賀(2007)認為:學校效能係指學校在各方面均有的績效表現。這是透過 學校有效整合人力及物力資源,表現在包括校長領導、學校組織氣氛、課程與教 學、學校文化和價值等層面。並能將成果展現在學校行政服務績效、教師教學服 務品質、學生成就表現及社區認同支持及滿意等方面。

丁文祺(2008)認為:學校效能是學校能達成教育目標,並兼顧學生、教師、

家長等成員需求,透過民主對待同仁,適確的組織自主調適等領導策略,建構井 然有序的學校氣氛,營造優質永續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快樂學習,教師尊嚴教 學,家長信任參與,社區共生共榮。

徐易男(2008)認為:學校效能指學校在教育目標的達成程度,其在靜態、動 態、生態與心態各層面均有所顧及,內涵包括校長領導、學習成效、教師素質、

社區支援、環境規劃、溝通協調與工作滿足等方面的表現與達成程度。

王昭明(2009)認為:學校效能係指學校領導者運用其領導策略,規劃安排合 理有效的教學設備與環境,以增進教師教學品質,提升學校組織氣氛,促進學生 有效學習,達成學校目標與滿足親師生需求,爭取社區認同與協助,以促進學校 組織的永續發展。

陳如明(2010)認為:學校效能是學校教育透過行政效能、教師教學效能、學 生學習效、能家長及社區的任同與支持等,獲得有利的資源,使學校在這樣氛圍 下,在各方面的表現,均有良好績效,以達成整體教育目標的過程。

綜合以上觀點,研究者認為學校效能是指學校組織成員包括校長、教師、學 生達成組織目標的程度,以及學校內外部成員包括教師、學生、社區家長等人員 的滿意程度。

研究者將學校效能分以下幾點分析歸納:

學、學生學習之結果與績效,乃至學校整體表現與運作的情形,是重視教育目標 及組織成員需求的達成。

二、就人員與範圍而言:

學校效能是指學校內校長、行政組織成員、老師、學生都能夠為達到學校的 目標而努力,使學校獲致良好績效。在知覺學校效能層面,除了學校領導者外,

亦包含學校教師、學生、學區家長等成員的滿意程度。此即學校效能的範圍,涵 蓋學校內、外部的整體運作及組織成員與顧客的滿意程度等,整體而言是能兼顧 組織的各層面。

三、就內涵而言:

學校效能是指學校在各種方面實質表現,包括校長的領導與行政管理、學校 的課程與教學、學生學業成就、學校組織氣氛、學校文化和價值、學習策略及教 師的專業發展、家長社區與學校關係等,期能於各層面達成學校所預定的目標。

綜合上述所言,學校效能係指學校在教育目標的達成程度,其在學校教育之 靜態、動態、生態與心態各層面均有所顧及,內涵包括校長領導、學習成效、教 師素質、社區支援、環境規劃、溝通協調與工作滿足等方面的表現與達成程度。

本研究係將學校效能定義為:在學校組織運作過程中,學校組織成員在領導 者的管理整合下,強化行政服務的績效,並提昇教師專業品質與學生成就的表 現,使各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現,進而達成組織的教育目標之程度。研究者參考相 關文獻,具體的將學校效能建構成三個層面,分別是「行政領導」、「教師教 學」、「公共關係」為其重要的依據,進行作深入的探究。

明璋(1988)提出目標研究途徑、系統研究途徑、參與者滿足研究途徑、制宜—

結構研究途徑、評估研究途徑;另張笠雲(1986)提出目標模型、自然系統模型 與參與滿意模型;Rowan(1985)則認為社會科學中有關效能的理論可統括於兩 大觀點中:目標中心觀點( goal-centered view)與自然系統觀點( natural systems view)。運用這些觀點在學校效能的評鑑上,參看相關文獻論述(吳清山,

1992;李咏吟、張新仁、潘慧玲與許殷宏,1998;劉春榮,1993;蔡進雄,

2000;謝金青,1997;Hoy and Ferguson,1985;Hoy and Miskel,2005),所提出學 校效能的理論模式,綜合研究結果,彙整學校效能的理論模式,以目標中心模

2000;謝金青,1997;Hoy and Ferguson,1985;Hoy and Miskel,2005),所提出學 校效能的理論模式,綜合研究結果,彙整學校效能的理論模式,以目標中心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