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學校效能

研究組織行為會影響個人、團體與結構的組織內部行為,以期能應用知識來提升組織效 能。而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的重要價值在於協助決策者提升組織效能(Robbins, 2001),且學校 效能為學校研究領域的重要議題與最終目標,藉由學校效能的檢視,可觀察組織學習與組織 創新所產生的影響與意義。學校效能與學校改革的議題,自 1980 年中以來,一直廣受教育研 究者與實務工作者的重視,並針對此二者的關聯進行探究(江志正,2000),因此學校效能是 當前重要教育議題。

壹、效能的意義

Mondy、Sharplin、Holmes 與 Flippo (1986)認為效能是過程產出所要結果的程度。吳清山(1998) 則指出效能是組織目標的達成。效能(Effectiveness)與效率(Efficiency)常被相提並論,Walker 等 人(1987)認為效能是企業計畫與產品相對於市場競爭者之優越與成功;效率則是有效利用資源 的成果,以促使企業之永續經營(引自王裕強,2001)。在學術界,效能的定義是「做對事情 (do the right thing)」;而效率則是「把事情做對(do the thing right)」。實際上,為達組織之永續經 營,效能與效率二者不可偏廢(李再長譯,1999)。

貳、學校效能的意義

要進行學校效能的研究就得先釐清其概念與定義(潘慧玲,1999),Frederick (1987)就質 和量的兩個層面來探討學校組織效能,質的方面包括教師教學品質、學校領導效能、學校氣 氛、高度期望;量的層面包含學生學習效果以及成就測驗。

吳清山(1989)認為,學校效能的意義是學校在各方面均有良好績效,包括學生學業成就、學習 技巧策略、教職員發展、校長領導、學校氣氛、文化和價值,以及學校預訂目標的達成。吳 建鋒(2000)也認為,學校效能是學校在各項事務及活動的運作均有良好成效,兼顧全體教職人 員的個人目標及學校目標為一整體。江志正(2000)則認為學校效能是學校辦學的核心。方德隆 (1986)認為學校效能是指學校為達成教師或學校之預定目標所產生的結果。沈翠蓮(1994)認為 學校效能是指學校中校長、教師、學生、家長為達到國家教育目標與學校訂定之目標所做的 努力。張添洲(2003)則認為學校效能是指學校在適應內在與外在的條件限制下,達成不同 群體訂定的多重目標之程度。也有許多學者專家認為學校效能是在學生學習成就、教師教學

知能與專業成長、校長領導、學校氣氛文化和價值,以及社區家長等方面均有良好績效(吳 清山,2007;Madaus, Airasian, & Kellaghan, 1980; Newell & Van-Ryzin, 2007)。施玉霞(2008)認為 學校組織效能的定義是學校達成教育目標的程度,包括教與學的品質、環境規劃、行政運作、

領導、社區家長互動、促進學校永續發展等方面。林金穗(2008)也提到學校組織效能的定義是 學校在各方面均有良好績效以及達成目標的狀況。邱侶文(2008)也認為學校組織效能是指各方 面均有良好的績效,亦即透過學校行政的計畫和運作,有效整合人力物力資源,實行在課程 與教學、價值觀、行政整合、校長領導、學校文化等向度,最後將成果展現在學校行政服務、

教師教學品質、學生學習成就,以及社區滿意支持等層面。Lejeune 與 Vas(2009)發現學校組 織效能取決於組織的社群互動(community interaction)、資源取得能力(ability to acquire resources) 和社會開放性(social opennes)。

然而,學校是個複雜的組織,目標比一般企業抽象。由於組織效能的多面與複雜,且型 態和利益關係人各異,因而對組織效能的觀點定義各有不同(黃建銘,1999)。雖然歷經各國 教育學者多年研究努力,但仍未有一套普遍接受認同的理論架構,主因在於概念解釋與方法 理論上仍有爭議(吳清山,1998);在不斷的研究中,對學校效能的評量可謂見仁見智,雖有 部分共識,但仍有許多歧見(鄭彩鳳,1996)。學校本身是個較為複雜的組織,故其目標較難 具體化與數量化,而學校效能不易賦予一個明確的定義(吳清山,2004;Brookover & Lezotte, 1979),而學校效能的爭論仍未有大幅降低的跡象(Hoy & Miskel, 2000)。

總之,所謂學校效能,意指學校為滿足內部成員需求、因應外在環境變化、有效運用教 育資源、積極進行經營管理,使得學生學習效果、教師專業發展、課程教學品質、校長領導 統御,及學校行政管理、環境規劃、文化價值、氣氛營造、公共關係、家長認同、社區支持 等各方面,均有良好成效,進而達成學校教育目標的程度。

參、學校效能與組織學習之關係

Fiol & Lyles (1985)與 Popper & Lipshitz (2000)都認為組織學習能從個人對知識的增加和了 解轉化為組織改善的程序,進一步提高組織產能與競爭優勢。組織行為的轉變即是團隊學習 的過程,此一學習過程也是成員之間互動的過程(Swiering & Wierdsma, 1992)。Dodgson (1993) 認為組織學習能力的提升可增加組織活動的效能。Slater & Narver (1995)指出,組織學習不僅 有助於組織的知識開發和流通,更能改善成員行為與學習,並提高組織效能。歐用生(1998)

則強調,教育改革是動態、複雜、價值導向的,而教師改革是合作、諮商、妥協與適應的過 程。所以教師要透過合作的方式進行教學實務的互動與學習,才能在教育革新上有所成就 (Slick, 2002)。

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的實證研究方面,張奕華(1997)以學習型組織的理念研究國小組織學 習與學校效能的關係,結果顯示國小教師在系統思考方面表現不錯,但資訊科技的應用層面 則顯不足。此外在組織學習對學校效能的預測方面,以系統思考最有預測力,團隊學習居次。

彭淑珍(1998)研究國中學習型組織理論在行政上的應用,結果發現僵化的學校科層結構會 限制教育革新,而系統思考能力則有待加強。教師共同討論有助於形成共同願景。

江志正(2000)強調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密切。組織學習較佳的學校有較高的學校效 能。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以系統思維來重新建構已知的世界,突破以往片段思考、固著僵 化、各自為政的窘境,以資訊蒐集、分享、應用和團隊學習來促進學校發展策略的推行,再 發揮個人與組織之所能,促使組織適應變化、創新成長、提高績效。

張簡天瑞(2001)對高屏地區國小教師進行研究,結果發現當學習型環境營造得越好,就越 有助於學校建構知識管理系統與發展課程統整,而且,對於校內課程知識的分享、流通和創 新,以學習型環境最具有預測力,並且建議學校積極發展學習型組織,以促進九年一貫新課 程政策的落實。

柯嚴賀(2007)以高雄市公立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在國小學校效能的知覺上,資 深教師顯著高於資淺教師、兼行政教師顯著高於級任教師、學歷高低未產生顯著差異。國小 教師在學校效能知覺的得分方面,歷史久遠的學校得分較低、規模較大的學校得分較高。最 後,國民小學以「三十至五十年」、「小型學校」具有良好適配度的學校效能模式。

劉樟煥(2011)以高雄縣市高中職教師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教師組織學習接受度愈高,則 學校效能愈佳;教師的溝通對話、系統思考、科技運用愈佳,學校效能愈高。

綜合以上學者的研究,可以明顯看出學校效能與組織學習有密切且正向的關聯,組織學 習可以提升學校效能,同時有助於知識的交流和創造。再者,系統思考對於學校效能具有預 測力,而且,系統思考的能力還可以持續提升。此外,資訊科技的應用在今日的組織學習中 扮演重要的角色,且仍有發展的空間。因此,本研究將以資訊科技的應用為基礎,加上系統 思考,進行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聯性的探究。

肆、學校效能的評量指標

學校效能指標的建立需要先對學校效能的定義取得共識,不同的學者會有不同的觀點,

因此採用的指標也有相異之處(吳清山,1992)。研究變項的不同會使學校效能指標呈現多元 化的效標面向,整理條列如下:

1. Cameron (1978)對高等學校效能研究的效標包括學生學術的發展、學生學習的滿意度、

學生個人發展、學生生涯發展、教職員素質及專業發展、教職員及行政人員的滿意度、

系統獲取資源的能力和開放程度及與社區的互動,和組織的健康情況。

2. Reid, Hopkins & Holly (1987)以研究方法為基礎,將學校效能指標歸納為學生學習、閱 讀、照顧、教師和教學、課程、紀律、學校氣氛、管理、領導,以及學校建築和規模。

3. Hoy & Miskel (1987)將整體組織效能與社會系統層面列為指標,包括工作滿意度、成 就、適應力、主要生活興趣,以及整體組織效能。

4. 李佳霓(1999)對國中學校效能研究所提出之效標有學生表現、教學品質、學校氣氛,以 及工作滿足。

5. 吳育綺(2006)在國中學校效能與組織創新和校長轉型領導的關聯研究中提出學校效能 效標包含教師專業發展、課程教學發展、行政績效表現,以及社區認同支持。

6. 柯嚴賀(2007)、陳春蓮(2007)、謝勝宇(2007)與林金穗(2008)等研究國小學校效能,認為 其效標包括教師教學品質、學生行為表現、行政規劃管理,以及社區家長支持。

7. 吳清山(1991)認為學校的效能應包括學校的氣氛、文化、價值、校長的領導、教職員的 發展、學習技巧與策略,以及學生的學業成就。

8. 陳木金(1997)認為有效能的學校應具備下列特點:良好的學校氣氛與文化、適當的組織 結構、卓越的領導、教師專業自主、良好的課程規劃與組織、有效的教學安排與實施,

並且對學生高度關懷與期望。

9. Reynolds 與 Teddlie (2000)對許多研究成果加以分析後指出,有效能的學校應該具備的 特性包括:對各層面的管控、教職員發展、創造正向的學校文化、有效的領導與教學、

學習上的專注、強調學生的權力和責任、對學業與行為的高度期待等等。

10. 顏弘欽(2009)認為學校效能可分為課程教學品質、行政管理服務、教師工作表現、學生 學習表現、家長社區支持等五個層面來進行探討。

10. 顏弘欽(2009)認為學校效能可分為課程教學品質、行政管理服務、教師工作表現、學生 學習表現、家長社區支持等五個層面來進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