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中市公立國民中學以科技為基礎之組織學習模式與學校效能關係。本 章共分五節,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名詞解釋,第四 節研究方法及步驟,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 研究背景

在學校的真實情境中,由於現代社會快速變遷,學校面臨各種多元變化,有正向也有負 面。Senge (1994; 2002)認為在學校系統中有其無法達到學習的因素(learning disabilities),例如科 層體制與強權式的學校管理、學生被塑造成標準化的產品、順應職場需要的人力資源以及用 標準化測驗定義出科層體制的笨小孩與聰明小孩、學校學習與實際生活脫離等。學校教職員、

家長及教育政策制定者面臨上述困難而了解到學校教育需要一個新的模式時,學校就得加速 發展為一個學習型組織(Fullan, 1996; Leithwood & Aitken, 1995)。學習型組織的建構需結合個人 學習與組織學習,使組織成員藉由共同合作而創造更好的成果(Marquardt, 1996; Watkins &

Marsick, 1999)。因此Argyris & Schon (1996) 提到,如何將組織學習的理論有效地應用到真實情 境中是重要的研究目標。

由於社會大眾對教育的期待,使教育品質、學校效能、學校績效日益受到重視,也促使 學校本位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日漸盛行。學校本位管理之目的在於實踐學校自主管 理、改善學校教學環境、促進學生學習成就,以及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這些正是學校效能 所追求的目標。學校效能相關研究雖為數不少,但客觀評量學校效能或建構評量效能的模式 仍有其困難之處(謝金青,1997)。課程發展委員會及各學習領域課程小組在各學校設立,成 為正式組織,以因應九年一貫課程之推動。這些組織成立的目的,不只是在訂定學校課程計 畫,更重要的乃在於提升學校的研究發展風氣,使學校逐漸成為學習型組織。此外,有正式 組織仍嫌不足,學校還要讓組織正常運作推動,才能因應其需求設計學習機制,將學習氣氛 導入學校、建立教育願景、營造學校形象與班級特色。

受到西方國家強調績效責任與學校重整運動的影響,我國在進行教育改革時,學校組織 成為教改的主體。面對革新的需求、教育目標的多元,以及創新理念的引入,學校經營運作

的成敗,已無法單靠校長一人或與行政人員依法行政及教師認真教學即可,而是整個學校透 過組織的學習研究、成員的互動分享、創新的心智模式,來回應內外的改革需求,而且經由 組織學習的歷程,將學校革新轉變為學校組織文化的一部分(吳明烈,2003;李瑞娥,2005)。

同時,知識的迅速更新與外在環境的改變,使得組織所面臨的挑戰充滿不確定性,傳統的思 維方式與運作形態已不能使組織發揮效能,因此,藉由組織學習來提高競爭力乃是組織發展 的最佳策略(林新發、邱國隆、王秀玲,2004)。而且,學校的經營運作應著重於改革願景的 建立,將傳統的思考模式轉變為系統性的思考模式,藉由團隊合作及行動學習來發揮個人潛 能和組織活力,調整僵化的科層體制為靈活的學習型組織,進而達成組織革新的終極目標(張 添洲,2003)。

在這知識經濟的時代裡,「創新」已是組織持續生存下去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創新,就 滅亡(innovate or perish)」(Drucker, 1969)。傳統學校屬於一種養護性組織,其對環境應變的能力 較弱(張明輝,2002),若無法透過「創新」手段改變既有的學校組織思考與運作模式,那將 無法跟上教育改革與達到應有的教育品質,但大多數組織卻不知從何著手(Victor, Fernando &

Nuria, 2008)。然而組織系統理論自 1960 年代之後進行典範轉移,學校組織受到影響也開始重 視回饋機制之運作與外部關係之建立(秦夢群、濮世緯,2006),開始思考如何變革與創新。

學校組織應該具備求新、求變、求生存的特質以進行有意義的變革,並透過組織創新來提升 組織效能,學校的創新經營儼然已是必然的趨勢(吳清山,2005;Beare, 2001; Robbins, 1996)。 近代歐美的教育改革風潮,如「學校效能研究」(school effectiveness)、「追求卓越教育」(search for excellence)、「績效責任運動」(accountability movement)等,均與提升學校教育品質有關,而 國內在教育鬆綁與課程改革衝擊之下,學校為達到預訂的教育目標,「學校效能」已變成重要 的研究課題(吳清山,1998)。

因此,本研究的背景和動機乃在於,學校受到科層體制的影響,是一個較為保守且不易 改變的組織環境,相對於現今真實社會情況的快速變化,學校組織若無法提高效能,則恐怕 難以應付改變如此迅速的外在環境,終將被時代淘汰、被資訊淹沒。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下,

產生了本研究對學校組織進行改革、促進學習,以提升效能的動機。本研究以 Senge 的組織 學習型策略性思考模式為基礎,發展出新的模型,以此模型對學校效能進行探究。

貳、 研究動機

Senge (1994) 在「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一書中指出:組織中各階層若都能致力於學習,才有機會從同 業中脫穎而出。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和資訊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知識是個人和組織中重 要 的 生 產 資 源 和 致 勝 關 鍵 , 擁 有 知 識 即 能 掌 握 一 切 。 由 於 聯 合 國 經 濟 合 作 發 展 組 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歐盟(European Union)及世界銀行 (World Bank)等的倡導,學習型組織、組織學習、終身學習和學習社會已成為社會發展的趨勢

(林保良,2003)。因此,在快速變動的社會環境中,不只個人要學習,組織也要學習,如 此才能順應潮流、掌握資訊。學校是知識傳遞的場所,更需經由不斷學習來因應變化,並透 過組織學習來提高績效,以期能在不斷改變的社會環境和教育生態中永續發展,並在教改的 洪流中立於不敗。

Leithwood、Jantzi & Steinbach (1995) 強調:學校未來的希望有賴於學習型組織,而達到此 目的的有效途徑是組織學習。然而,學校的組織系統包括行政與教學,由於主客觀不同因素 的阻礙,使得個人與組織學習的成效難以顯著提升,而且學校不能與社會發展和改革同步,

因而使得最需要改革的地方缺乏改革的動力,難怪Vos和Dryden在「學習革命」一書中提到:

學校是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始終沒有太大改變的地方(魏惠娟,2002a)。

教育部(1998)在「教育白皮書-邁向學習社會」一書中明確訂立「推展終身教育、建立學 習社會」為國家教育的未來發展方向,並提出國家教育願景的八大發展目標與十四項具體途 徑,其中的第七項具體途徑即為「發展各類的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組織得以發展時,不僅 個人潛能受到充分開發,組織的潛能也將受到激勵。因此,學校藉由組織學習以發展為學習 型組織,進而提升教育品質和效能,已經是教育改革的潮流和學校生存發展的條件。

隨著時代潮流和社會變遷的演進,以及國民教育法和教師法相關條文的施行,學校行政 組織的運作產生很大的改變(蔡進雄,2001)。在教育改革的關鍵時刻,對學校組織和運作 造成很大的衝擊,且進而影響教育效能的提升和組織目標的達成(吳清山,1998),因此學 校組織機制的調整與再造便刻不容緩。亦即,當教育改革的列車開進學校,學校即面臨難以 避免的改革需求與壓力。改革的方式和面向也將依現況和目標的差距而有所變動。

當現況與目標有差距,組織的動能即由此產生,正如位能轉換成動能,差距越大則動力 越大。組織成員為了要達成目標而進行自我調適與充實提升,此即「第五項修練」裡的創造

性張力,亦即自我超越的核心原理(郭進隆譯,1994),使得組織有動力進行改革。

在組織進行改革學習時,Senge (1994)的組織學習型策略思考模式提供很好的方向。此種 思考模式認為組織成員藉由新技能來改變理解與行動力,進而引發新的認知與感覺、產生新 的態度與信念。在持續的深層學習循環中,藉著行動領域的組織架構來支援,此行動領域的 內涵包括(1)指導方針-學校願景認同程度(2)理論、方法、工具-系統思考(3)創新的架 構-Intranet互動平臺的應用。本研究以Senge的組織學習型策略性思考模式為基礎,發展出本研 究之組織學習模式(Organizational Learning Model, OLM)。

英國系統思考學者Dennis Sherwood (2002)將Senge的因果回饋圖(causal loop diagrams)作出 全新的應用。他以組成整體系統之個別分子的觀點出發,從各種角度集合為一個整體,以具 體的方法呈現。運用此項工具,將使問題的來源以及彼此互動的關係,更加快速且清楚地顯 示出來,若再結合創新的技術,或許更能使組織的整體效能提升。

願景是影響組織發展關鍵之所在,也是可建立學校持久發展的運作機制,如果學校有了 願景,就有學校目標、行動方案、課程發展方案甚至中長程發展計劃;

指引學校朝卓越的方向邁進,如果沒有願景,成員欠缺共同奮鬥的目標,就會像一個真空體 而處於離崩、不信任的狀態,對未來毫無憧憬,組織將會人心渙散,難有績效(吳清山,1997b;

謝寶梅,2002;Barth, 1990)。因此,願景是帶動學校教育革新,提昇學校效能的主要動力,

也是學校教育的指導方針,而學校願景更是學校經營成功與否的重要條件之一。

Intranet將網際網路(Internet)開放溝通環境、不分對象、不受時空限制的優點轉換到學校內 部使用,可提供一個以共同標準為基礎的環境來整合並傳播學校內部資訊(Greer, 1998)。在觀 察一些組織的形式後發現,以增加獲取所需正確資訊來減少工作相關的不確定性,進而達成

Intranet將網際網路(Internet)開放溝通環境、不分對象、不受時空限制的優點轉換到學校內 部使用,可提供一個以共同標準為基礎的環境來整合並傳播學校內部資訊(Greer, 1998)。在觀 察一些組織的形式後發現,以增加獲取所需正確資訊來減少工作相關的不確定性,進而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