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學校環境教育

一、學校的環境教育

全球人口急遽成長,科技文明快速進步,各種生活物資及產品變得便宜。再 加上人類對生活物質滿足的欲望逐漸增加,開始過度追求物質享受,使自然資源 逐漸枯竭,污染物質日益增加,我們的自然生態開始遭受破壞。人為污染是自然 界最大的污染源,因為人的活動是一切污染的起因。例如:林木濫砍濫伐導致雨 林消失、自然生態破壞;汽、機車、工廠大量排放廢氣,嚴重污染空氣,造成全 球暖化及酸雨的產生;家庭、工業、及畜牧業排放大量的廢水,影響農作及人體 健康;求速求新的生活型態,用了即丟的生活消費模式引發各種垃圾問題及資源 耗費問題。上述各種環境問題皆由人為而起,因此如何改善人們對自然資源與環 境態度,而願意去維護環境,做好防治污染的工作,使人類生活環境品質得以改 善,實在是刻不容緩的事。

環境教育的實施,可以經由學校及社會(含家庭)兩大體系而推行。從推行 管道而言,環境教育可區分為學校環境教育及社會環境教育兩大領域(楊冠政,

1997)。

再者環境教育依其實施的管道與對象,可分為「正規的環境教育」與「非正 規的環境教育」,所謂「正規的環境教育」是指透過正規教育的管道,實施環境 教育,例如:小學、中學、大學等學校的課程或活動來進行環境教育,其對象是 學生、老師等。而「非正規的環境教育」是指透過非正規教育的管道來施行環境 教育,列如:國家公園、自然中心、大眾媒體、社會教育、成人教育等其他學校 以外的管道,所實施的環境教育,其對象是指一般的社會大眾。

從上文中,可以發現學校環境教育是屬於「正規的環境教育」,而社會環境 教育是屬於「非正規的環境教育」。

教育教學活動之設計除了可利用正規教育 (Formal education) 方式進行之外,

亦可利用非正規教育 (Nonformal education) 方式來進行。 依據此二位學者的 看法,「正規教育」即是從組織或教育者觀點思考學習者的需求,提供教育者認 為需要的知識;而「非正規教育」的特色卻是在教育者設計教學活動時,完全考 慮學習者的需求與意願,並將學習者先前經驗、態度與信念納入考慮,以激發學 習者潛能,培養學習者產生自發的意願與正向的態度。

利用課堂外的時機施教,一方面可以不增加教師在課堂上之負擔,另一方面 亦可以輕鬆的方式,設計活潑的活動方式,使學童產生自願性親近環境的信念與 愛護環境的行動。而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活動設計,正可以促成階段性 環境教育目標的達成。

由於校外戶外教學有安全、經費、方便性等顧慮,加上為推廣環境教育,有 不少學校已在校園內發展「校園環境步道」,例如台北縣瑞柑國小、台北縣深坑 國小。這是一種將校園資源結合教學活動的作法。如此一來,使得校園成為受關 注的戶外教學場地。雖然,校園內的戶外教學大多以「人」為中心的方式來設計,

但設計的內容已不限於環境教育方面的了,學校可以發展出配合「國語」、「自 然」、「數學」‥.等各科的「戶外教學步道」,或是將校園的範圍延伸到附近 的社區。當然,這並不表示校園的戶外教學必須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才可以,但卻 說明了校園具有戶外教學的功能;現有學科的教學可以戶外教學的形式進行;校 園內的戶外教學功能受到重視;學校行政或老師開始重視各學科教學可以戶外教 學的方式進行。

它除了有助於國內自然科學教育的推廣,對於彌補傳統教育的靜態講述、教 科書與教室外世界脫離等學習上的缺失,也有很大的意義,戶外教學不僅提供學 生多樣的學習經驗,也讓老師在教學方式上有不一樣的選擇。

二、學校校園環境教育的優點

汪靜明等人指出環境教育是一種為了環境保育(環境保護、生態保育)而實 施的教育,以教導人類關愛環境、善用自然資源、維護自然生態與文化、並妥善 處理相關的環境問題(汪靜明等,1990)。所以利用校園環境推動自然保育教育 是最好的地點。校園是學生的另外一個家,是他的生存環境,是他的生活場域(周 儒,2000),具有陶冶身心,培養高尚氣質的功能,而且兒童的可塑性最大,

Wilson(1993)的研究認為,很多人一生中的態度和價值都是在生命的早期開始發 展的,因此宜在學生早期的階段培養出對自然的正確態度、價值和行為。越早給 予自然保育教育的意識觀念,養成正確的、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公共道德,是推展 自然保育教育最好的時機。學校校園擁有大片綠地,在有限綠地之中建立濃縮式 自然生態環境,是現在保育生物資源、推動自然保育教育最有效、可行的方法(杉 山惠一,1987;引自李蕙宇,2001)。校園也是進行戶外教學的良好場所,兼顧 了安全性、便利性與經濟性,為了豐富它的教育功能,校園就應該是大自然的縮 影。

綜合多位學者的研究(林曉雯,1997;丁冰如,1998;范明鐸,1999),認 為運用校園內教學資源實施自然保育教育的優點如下:

(一)活動的範圍及教學資源皆熟悉且易於掌握,活動時的安全性高。

由於活動是在平常就很熟悉的校園內進行,而且校園內教學資源的使用和 維護的情況較容易掌控,故進行教學活動的安全性也提昇。

(二)增加學生認識校園的機會,進而更愛護校園。

藉由校園內戶外環境教育教學活動的進行,提供機會讓學生更進一步認識 校園環境,對學校的認同感以及校園環境的維護有很大的助益。

(三)增加學生學習的動機,進而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園教學資源容易親近,可以提供學生作長期的記錄活動,因而引發學生主動觀 察以及深入的探討。

(四)方便且免費。

校園就在身邊,走出教室就可以進行自然保育教育是方便而且免費的學習 場所,不用擔心交通、門票、經費等問題。

(五)校園新奇、有趣而活潑。

相較於教室,校園新奇、有趣而活潑,小朋友學習的興致較濃厚。

(六)學習效率佳。

學童在熟悉的環境中學習,不會帶著抗拒的心理,學習效率比在新的環 境中學習來得好,而校園是學生相當熟悉的環境之一。

(七)校園中有許多正在進行中的自然現象可讓學生探索。

校園是濃縮的大自然環境,存在許多生命現象彼此相關,所以有許多自然 的現象就在校園內進行、發生,學生可以隨心所欲的探索,直接感受真實的自 然現象。

三、多樣化統整教學的環境教育 (一)生命教育的最佳場所

在生態相良好的校園中進行教學,更能讓學童們體會生命的價值,因為在 校園中的生物都是自由且活生生存在的,比起一般關在籠中供人觀察的生物,

多了一份生命的尊嚴,也由於這樣尊重生命的態度,學童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自 然了解尊重宇宙萬物的生命,並且也導正不正確的生態觀念。

(二)生態教育的最佳校園

在生物棲地的校園中進行戶外的生態教學,其效果遠勝於單純欣賞照片的 教學,因為所見與所觀察的都是自然、隨機發生的生態現象,觀察這些非刻意 安排的生態現象,更能了解生物並非獨立生存於這個世界,生物之間有著許多 連結,只是我們有沒有用心去觀察罷了,環境問題也是如此環環相扣,生生不 息。因此在生物棲地校園中所進行的生態教學給學生的必定是完整的生態觀。

基於上述理由,我們可以發現校園實在是進行戶外環境教育最佳的場所,只 要能建構校園成為一個生物棲地,校園不但可以成為動植物生存生長的地方,並 且可以提供學校師生教學及學習成長的場域,成為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最佳場所

(吳文德、周儒,2001)。

四、學校環境教育的重要性

環境問題的發生多由於人類不當的環境行為所致,人類不當的環境行為起因 於學校環境教育尚未落實。如何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習慣,行為態度,如何養成正 確的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建立正確的環境知識,如何身體力行,貫徹污染防治 的工作,需要每位國民從小進入學校學習時就開始培養。

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蘇俄伯利西(Tbilisi)國際環境教 育會中,強調解決人類當前的環境危機問題,應該革新並充實教育才是根本之道

(郭金水,1992),所以環境問題不斷的發生起因於學校環境教育尚未落實。再 者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發佈了「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及1992年的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提出了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使環境教育成為世界公民必備的通識,也是國際共負的責任。環境教育的 發展理念在於全民能認識環境問題,了解環境資源與生活的關係,進而維護生態 平衡,成為維護環境品質的實踐者(周儒,1992)。

的內容進行學校環境教育,讓學生認識環境相關知識,了解大自然的運行規律,

培養尊重生命的態度,養成正確環境行為的技能。再將正確的環境行為技能與觀 念帶回家裡、帶入社會去維護我們的自然資源環境,讓我們能永續經營我們的環 境,減少環境問題。

學校環境教育除了融入式環境教育課程之實施、環境教育活動的推動及校園 環境的管理維持外,還需要將校園維持在一個適合環境教育情境教學的環境下。

因為學校是除了家裡之外,人類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生活與學習場所,這裡是學

因為學校是除了家裡之外,人類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生活與學習場所,這裡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