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永續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標適切性及現況之調查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永續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標適切性及現況之調查研究"

Copied!
18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永續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標適切性及現況 之調查研究. 指導教授:劉惠元. 博士. 研 究 生:陳聰志. 撰.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一月.

(2) 謝 誌 很高興能考上環境教育研究所,當了五年的老師現在轉換角色成為學生,再 度重拾書本讀起書做起研究來,這種感覺真好,在所上不管是教授們的指導或是 與同學們的相處,都讓人非常的愉快,這是一段美好的記憶。 首先要感謝的是任職學校的陳素梅校長,在我考上研究所後將我的職務調整 為科任老師,再加上鍾義豐主任與鄭善福主任的幫助,使我在進修時,不必再煩 惱學校的事情,可以專心我的研究。 碩士論文能通過,最感謝的是我最敬愛的指導教授劉惠元博士,在我就學期 間,老師對我的耐心督促與細心指導,適時的引導研究方向讓我獲益良多。我也 要謝謝林明瑞老師,在我的研究過程中,對於本論文的研究架構、問卷以及各種 統計分析方法提供了許多的建議與想法。還有吳勝斌學長與巫麗雯學姊的不吝指 教。有了大家的幫助,讓我學習到如何思考、組織及寫作屬於自己的論文,在此 再一次致上我最誠摯的謝意。 論文口試期間承蒙口試委員劉儒淵博士與薛怡珍博士的悉心審閱與指正,並 提供很多寶貴的意見,充實了論文的內涵;還有易正明老師在統計方法上的指 導、以及林素華所長、吳忠宏老師與劉思岑老師的教導、所辦的品詩在行政作業 上的幫助,在此一併表達我的謝意。 謝謝接受訪問與現地踏勘的學校與主任、老師們,有您們的實際經驗與寶貴 意見,在我做論文的撰寫時可以考慮的更周詳,也謝謝動筆協助填答問卷的教育 夥伴們,讓我在資料的收集上更加完備詳盡。 還要謝謝我們環教所第七屆的所有同學:碧方、文雄、禎家、家妤、婉菁、 柏淇、家鈺、螢穗、瑜青、惠雯、世昌、雅鳳、欣瑜、琦雯、許暉與智鉉,兩年 多來不管是在所上一同討論做研究,或是一起去做戶外教學,還是一起吃飯嬉 鬧,都是讓人可以咀嚼再三的美好回億。 最後,要感謝我的爸爸、媽媽幫我照顧凱凱與珊珊,更要感謝我的太太璟芬, 從寫論文計畫到正式論文的歸納整理,不僅家事一把抓,還幫我分擔了資料的繕 打之工作,讓我無後顧之憂,感激您的包容與支持,謝謝! 希望此一論文的研究成果,能提供給學校在營造生物棲地環境時,有多一點 幫助。 陳聰志 謹誌 2007.1.16.

(3)

(4) 永續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標適切性及現況之調查研究 摘 要 本研究藉本研究團隊第一年所依專家德懷術建立之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 標,編製一份「永續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標適切性及現況之調查問卷」,以問卷 調查之方式針對台灣地區國中小校園進行分層隨機抽樣,共發出690份問卷,回 收率為51.2%,有效回收率為50.7%,Cronbach α=0.952。希望藉此指標之問卷 調查,以此指標群的適用情況了解台灣地區各國中小生物棲地環境之營造現況, 以提供日後其他學校校園生物棲地環境營造之參考。 根據本研究的調查結果發現:填答問卷的老師大多認同本研究團隊所列的指 標重要(總平均數為3.97),而在執行的難易度方面則接近中立意見(總平均數 為3.22) ,最後在校園生物棲地之現況符合度上則介於中立意見與不符合之間(總 平均數為2.82),而各項指標中專家普遍認為指標應執行程度高於教師認為指標 應執行程度,再高於學校的執行現況。而各面向指標以草地面向在校園現況、指 標重要性、執行難易度與指標應執行程度皆為最高;而荒野觀察區面向在指標重 要性、執行難易度與指標應執行程度皆為最低,現況以溪流(含溝渠)面向為最 低。再根據問卷現況分數從高分組與低分組中選出訪談與現地踏勘的學校各三 所,結果顯示要有效維護校園生物棲地首重校長或主任有環教的理念,重視校園 環境的整體規劃與管理。最後再依研究之結果修正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標,希望 能讓指標更適切於校園之實際情況。 校園是兒童學習的重要場所,學校的設施與環境攸關教學的品質;因此若能 幫助學校營造出一個讓生物自主生存的空間,符合自然的生態系統、有正常食物 鏈的關係、展現出生物多樣化的面貌,這樣營造出來的生物棲地,不僅綠美化校 園,更可以提供生態教育所需的教材,並作為學校師生的環境教育場域。 關鍵字:永續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教育、環境指標、適切性 I.

(5) II.

(6) A Survey Study on Suitability of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for Campus Biotope Sustainable and it’s Current Status Abstract This study relied on the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campus biotope developed first year by Delphi technique for this research team to compile the "Environmental Indicator of Sustainable Campus Biotope Suitability and Current Status Questionnaire," and then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wan employing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A total of 69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the recovery rate was 51.2%, and the effective recovery rate was 50.7%. Cronbach α=0.952. We use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assess the suitability of the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and gain an understanding when they were being used to know the biotope of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campuses throughout Taiwan. We hop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other schools' campus biotope and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in the future. This study discovered that while the majority of responding teachers felt that all the indicators listed by the research team were very important (overall mean value of 3.97), the teachers' views concerning ease of implementation were close to neutral (overall mean value of 3.22). Teachers also expressed views between neutral and unsatisfactory concern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ir campuses' biotope (overall mean value of 2.82).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specialists universally felt that the necessity of implementation for each indicator was higher than that felt by the teachers, and that the necessity of implementation was even higher than that currently occurred at schools. The grass lawn item elicited the highest response values in terms of situation at school, importance, ease of implementation, and necessity of implementation. In contrast, the wild observation land item elicited the lowest response values. III.

(7) in terms of importance, ease of implementation, and necessity of implementation. The responses for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stream (and ditch) indicator were lowest. We selected 3 schools for interviews and on-site visi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scores revealed in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higher or low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aintaining the campus biotope strongly requires principals or directors who understoo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emphasized overal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school environment. The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campus biotope were revised on the basis of the survey's results. We hope to fine-tune the indicators so as to make them more suitable for the actual situation at schools. Campus is an important learning place for children, and a school's facilities and environment will affect teaching quality. As a consequence, if we can help schools create spaces where living things can live undisturbed, in harmony with their natural ecosystems, with normal food chain relationships, and displaying biodiversity, this kind of fostered biotope will beautify school campuses, while also provid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s needed for ecological education and serving as a place in which students and teachers can engage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Keywords: Sustainable campus, Biotop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suitability. IV.

(8) 目錄 摘要……………………………………………………………………………………I Abstract……………………………………………………………………………III 目錄……………………………………………………………………………………V 附件目錄……………………………………………………………………………VII 圖目錄……………………………………………………………………………VIII 表目錄………………………………………………………………………………I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永續校園………………………………………………………………7. 第二節. 學校環境教育…………………………………………………………12. 第三節. 生物棲地………………………………………………………………19. 第四節. 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標與適切性……………………………………27. V.

(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35. 第二節. 研究流程………………………………………………………………36. 第三節. 問卷調查法……………………………………………………………39. 第四節. 訪談調查法……………………………………………………………44. 第五節. 現地踏勘………………………………………………………………4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基本資料統計分析……………………………………………………47. 第二節. 各面向細項指標統計分析……………………………………………51. 第三節. 各項指標分數專家、教師與實際情況之比較………………………62. 第四節. 不同學校背景條件對各項指標現況分數之影響……………………72. 第五節. 訪談與現地踏勘之結果分析…………………………………………82. 第六節. 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標問卷之修正…………………………………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99. 第二節. 建議…………………………………………………………………102.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104 二、英文文獻……………………………………………………………………107. VI.

(10) 附件目錄 附錄一. 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標………………………………………………109. 附錄二. 永續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標適切性及現況之調查問卷(初稿)……112. 附錄三. 問卷審查之專家名單…………………………………………………120. 附錄四. 問卷專家審查意見……………………………………………………121. 附錄五. 永續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標適切性及現況之調查研究問卷………127. 附錄六. 訪談台南市某國小謝老師重要敘述句………………………………135. 附錄七. 台南市某國小校園生物棲地調查表…………………………………139. 附錄八. 訪談南投縣某國小蘇老師重要敘述句………………………………142. 附錄九. 南投縣某國小校園生物棲地調查表…………………………………145. 附錄十. 訪談新竹縣某國中黃老師重要敘述句………………………………148. 附錄十一. 新竹縣某國中校園生物棲地調查表…………………………………151. 附錄十二. 訪談彰化縣某國小陳老師重要敘述句………………………………154. 附錄十三. 彰化縣某國小校園生物棲地調查表…………………………………157. 附錄十四. 訪談嘉義市某國中湯老師重要敘述句………………………………159. 附錄十五. 嘉義市某國中校園生物棲地調查表…………………………………161. 附錄十六. 訪談台中縣某國小鄭老師重要敘述句………………………………164. 附錄十七. 台中縣某國小校園生物棲地調查表…………………………………167. 附錄十八. 現地踏勘校園生物棲地環境之現況…………………………………170. VII.

(11) 圖目錄 圖 3-1. 研究架構圖………………………………………………………………36. 圖 3-2. 研究流程圖………………………………………………………………38. 圖 4-1. 以指標重要性與執行難易度為 XY 軸之散佈圖………………………90. 圖 4-2. 以指標應執行程度與現況符合度為 XY 軸之散佈圖…………………91. VIII.

(12) 表目錄 表 2-1.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檢索結果………………………………………31. 表 2-2. 國內從事指標建構之相關論文及方法………………………………32. 表 3-1. 九十四學年度台灣地區國中小學校總數及本研究之抽樣數…………40. 表 3-2. 訪談大綱審查名單………………………………………………………45. 表 4-1. 受測者基本資料分析……………………………………………………48. 表 4-2. 各指標面向分數平均值與順序…………………………………………51. 表 4-3. 永續校園政策與實施面向各項指標分數平均值……………………54. 表 4-4. 荒野觀察區面向各項指標分數平均值…………………………………56. 表 4-5. 草地面向各項指標分數平均值…………………………………………57. 表 4-6. 花圃面向各項指標分數平均值…………………………………………58. 表 4-7. 喬灌木樹叢面向各項指標分數平均值…………………………………59. 表 4-8 水池(缸)面向各項指標分數平均值……………………………………60 表 4-9 溪流(含溝渠)面向各項指標分數平均值………………………………61 表 4-10 專家、教師各項指標應執行程度(D)與現況分數差異情形……………62 表 4-11 各項指標現況符合度(W)在學校所在地區分數之差異情形…………72 表 4-12 學校所在地區各指標面向現況符合度分數平均值……………………74 表 4-13 各項指標現況符合度(W)在學校所在區域分數之差異情形…………74 表 4-14 學校所在區域各指標面向現況符合度分數平均值……………………76 表 4-15 各項指標現況符合度(W)國中小分數差異情形………………………76 表 4-16 國中與國小各指標面向現況符合度分數平均值………………………78 表 4-17 各項指標現況符合度(W)在不同學校規模分數之差異情形…………79 表 4-18 學校規模各指標面向現況符合度分數平均值…………………………81 表 4-19 訪談與現地踏勘學校及訪談者…………………………………………82 表 4-20 需修正之指標現況分數累積百分比……………………………………95 表 4-21 修正之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標…………………………………………95. IX.

(13) 第一章 第一節. 緒 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近年來,台灣地區因為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如山坡地的過度開 發、地下水的超抽、工業發展所產生空氣與水的污染…等;這些都已嚴重危及我 們的生存空間與生活品質;而這些環境問題之所以發生,大多是因為社會大眾環 境教育不足所導致。 環境教育是要使人能尊重環境,愛護環境,透過對環境困境的了解,進而產 生積極的行動力來保護環境,如此環境的問題才能有一個根本的解決,而要達成 如此的功效,便非得靠教育不可。因此聯合國於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 (Stockholm)召開「人類環境會議」(Human Environment Conference),期望藉 由相關公約之規範來改善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會中代表並認為解決世界環境危機 的最好方法便是發展環境教育(引自楊冠政,1997)。也因此,環境教育的推動 成為各國解決環境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 學生在學校所學不足會導致日後到社會對環境做的決定有所偏差,因此必須 從小就要給予環境教育來引導對環境的正確態度。但是教師們還是常存有環境教 育之迷思,以為環境教育就是到校外的戶外教育或戶外教學,以為進行環境教育 就必須編寫學習活動單(周儒,1992)。其實最簡單的是利用學生日常學習與生活 場域-校園與週遭社區環境,做為連結學生生活與學習起點,進行教學活動(周 儒,1992;周儒,1993)。九年一貫課程於民國90年正式實施,其中環境教育已 被列為六大重要議題之一,並融入七大學習領域中,其目標也涵括了人與自己、 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因此,環境教育之內涵將不僅囿陷於自然生態保育教 育,人文社會層面以及人與自然環境的互動,更屬於環境教育之範疇(張子超, 2000;張子超,2001)。 而實施環境教育最好的場域就是在學校校園,學校校園如果經營的好,可以. 1.

(14) 是「永續校園」、「綠色學校」、及「生態校園」,因為其中有各種教學及自然 資源,如:動植物之間的自然演替、自然環境的四季變化、動物間的弱肉強食、 生物的生老病死…等;若經營得好,就是很好的「全校師生的學習棲地」,校園 內可以進行生命教育、情境教育、機會較育、安全教育,並學著與自然和平共處; 只要老師願意在學校就可以利用學校的自然環境而達到教師想要達成的教學目 標,並發揮「境教」之功能,但目前「學習棲地」仍是以人為中心的學習,很多 教學情境是人為的,例如:水泥化的水生植物池、鐵絲網所圍起的蝴蝶園、小小 動物園和鳥園…等;為了教學方便只好限制動物們的行動,以致生物的狀況總是 一副病厭厭的樣子,不能真正呈現生物在自然生態環境中真正的面貌,有其缺 憾! 因為學校校園生物棲地環境不佳,動物並不會不請自來,所以各種校園常見 物種因而銷聲匿跡,原先學生可以從環境中獲取的相關經驗,也因此而減少,只 能藉助照片及影片的方法來學習。但教學是要在環境中教學(teaching in the environment)、教導有關環境的(teaching about the environment),以及為了 環境而教學(teaching for the environment)。所有的教學活動均讓學生能夠動 手做、親身看、實際體驗,所以若學生無法從生活中體會自然,又如何能關愛自 然環境,保護自然生態。 省思國內校園的環境現況是:園藝外來植物充斥、水泥化與PU化,以及環境 衛生工作僵化,以致於為了保持環境衛生而破壞了校園生物棲地。此外,也目睹 生態教材園一窩蜂的設置所衍生的許多問題,雖是模仿自然棲地,但畢竟非自然 棲地。換言之,並非自然演替所形成,且通常是封閉之生態系統,食物鏈、食物 網平衡難以掌控,要維護實屬困難,許多學校的生態園開工之後不久,就常因維 護不易而逐漸式微,甚至任其荒蕪。 校園生物棲地的營造是一種以生物為中心的做法,盡量使校園中各種生物的 棲地環境處於良好狀況,使各種生物可以盡量自由自在生活於其中,而能呈現這. 2.

(15) 些生物在較接近自然生態環境中生存的原貌,例如:物競天擇、弱肉強食、大魚 吃小魚、…等的生態現象,如此可以維持校園環境的生物多樣性,使校園呈現出 自然的風貌。 而學校師生在盡量不驚擾這些生物的情況下,可以看到及學到自然生態保 育、平衡的觀念,及其他生物和我們人類一樣擁有平等、生存的權利,並培養其 尊重生命的觀念。 本研究就是希望能藉第一年所建立之生物棲地環境指標來了解各國中小生 物棲地的現況,並將指標的適切性做一個檢視,以提供日後校園生物棲地環境營 造之參考,幫助學校能真正營造出一個生物有自主生存的空間,符合自然的生態 系統、有正常食物鏈的關係、展現出生物多樣化的狀況並能呈現出各種生態的面 貌,營造出來的是真正的生物棲地,並作為學校師生的環境教育場域! 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應該如何來維持及營造呢?校園生物棲地中的物種應如 何來保育呢?在前一年的研究經過十二位的專家(分別有校園生物棲地環境領域 專家五人、環境教育領域專家三人和生物與生態領域專家四人)進行專家德懷術 已建立永續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標(附錄一),共分七個指標面向及六十個細項 指標(吳勝斌,2005);但是國中、小校園在指標的符合度為多少?指標會不會 定得太高而顯得曲高和寡?因此本研究就第一年所建立的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 標,探討指標的適切性與各校這些指標環境之現況調查,以生物棲地環境指標來 發展問卷,針對台灣地區各中小學校內自然科資深教師或具有校園生物棲地經營 經驗者進行問卷調查;然後為能實際了解現況符合度高或低的學校原因,針對填 答問卷的教師進行訪談;然後為能了解該學校生物棲地環境現況,針對學校校園 進行現地踏勘來進行本研究,最後再就這些問卷調查結果與分析、訪談紀錄與棲 地調查資料進行綜合整理與結論,以調整出目前最適合學校使用的校園生物棲地 環境指標。. 3.

(16)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檢視「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標」的適切性,以作為規劃及 配合學校進行環境教育教學之參考並了解台灣地區國中小校園生物棲地之現 況,茲條列研究目的如後: 一、為能了解台灣地區國中小的校園生物棲地之現況。 二、為能了解本研究團隊第一年已建立之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標是否適合各校之 使用。 三、為能了解指標在專家看法、教師看法與實際現況之差異性。 四、為能了解問卷調查結果之學校在指標現況符合度表現較佳與較差之原因。. 4.

(1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所使用的名詞意義明確,將重要的名詞界定如下: 一、生物棲地(Biotope) 具備某種特定環境條件,可讓某些生物群集賴以生存的區域。即一種特定形 式的地區或生境,被其棲居的生物體(植物、動物、微生物)所建成並反應其特 性,或為規模尺度較小的一個小生境(Microhabitat)。所謂的Biotope是由表 示「生命」的「Bio」和希臘語中表示「場所」之意的「topes」組合而成的合成 語(賴明洲,2003)。 二、校園生物棲地(Campus Biotope) 利用生態的原理或方法盡力維護及營造校園棲地環境,讓生物能自由自在的 生活在其中,以增強校園生物的多樣性。 三、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標 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標就是指校園中生物棲地的棲地多樣性部分,也就是為 了解校園生物棲地環境的內涵,而訂定的一套標準來評量校園內的生物棲地環境 與指引營造生物棲地環境的方向(吳勝斌,2005)。 四、指標適切性 專家學者根據理想所訂定的指標與基層教師根據現實的狀況,所認為的重要 性及執行難易度做一個檢視,即是「指標與執行度之間的差異性」,若差異性小 即為指標適切性。. 5.

(18)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訪談調查法與校園現地踏勘為主要研究方法,希望透 過問卷來檢視指標的適切性,期能真正的幫助學校建構出校園中生物及其棲地應 有的環境,並希望可運用於或配合學校之環境教育。但限於時間與人力因素,本 研究之範圍為台灣地區(不含金馬地區)國中小之校園生物棲地環境之調查;而 問卷的填寫則以校內自然領域資深教師、對校園自然生態有興趣者或是對校園生 物棲地有經營經驗者為對象。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目的在了解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標之適切性,建構符合永續校園與 環境教育需求的生物棲地之棲地環境指標,因此本指標系統僅適用於國中小校園 之中,未必能廣泛推論到其他環境。. 6.

(19) 第二章 第一節. 文獻回顧 永續校園. 一、永續發展 (一)永續發展的意義 自從1980年世界自然保育方略報告書,提出永續發展概念以來,許多專家 學者從不同的觀點對永續發展提出不同的定義,但依據近年來建立的全球共 識,永續發展是指滿足當代的需求,同時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其本身需要的發 展。當然永續發展更要以保護自然環境為基礎,要求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相協 調,在追求發展的同時必須以環保為前提,以確保生態的完整性,並在自然生 態及其開發程度間維持平衡,在地球承載能力之內追求人類的永續發展。然 而 , 一 旦 破 壞 生 態 的 涵 容 能 力 , 超 越 自 然 生 態 環 境 的 承 載 量 ( Carrying capacity),則生態的結構難以恢復,生物將不能永續生存(Common,2000)。 在科技運用上,更應轉向更清潔、更有效的技術,儘可能使用達到「零排放」、 「密閉式」的製程方法,減少能源和其他資源的消耗,以永續發展的方式使用 資源,保護和加強環境系統的生產及再生能力,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確保生態 系統的完整性(王鑫,1999;楊冠政,1999;王俊秀,2000;陳文尚,1999; 蘇宏仁,2000)。 人類的社會和經濟的活動,對環境會有潛在的損害,而這些損害將直接或 間接衝擊人類目前和未來的利益(Nebel & Wright,2000),不管是要達到持 續不斷的經濟發展,或是使後代子孫生存能持續,都必須先確保生態環境的永 續性,透過環境與經濟的有效結合去消滅可能導致的環境惡化(黃朝恩,1993; 黃書禮,1999)。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已是新世紀環境教 育的重要概念,它已廣為世界各國政府、企業界和社會大眾接受,逐漸成為一. 7.

(20) 種新價值觀和信念,並公認為達成社會進步、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三者兼具而 不可或缺的目標(陳文尚,1999;蘇育任,2000)。 永續發展的內涵隨著時間與著重領域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然而其基本精神 是不變的,也就是「一個滿足目前的需要,而不危害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之能 力的發展」,在瞭解上述學者對永續發展的看法後,基於本研究所考量之永續 發展與校園內的環境教育與生物棲地環境相關設施有關,本研究永續發展之定 義為:「校園之永續發展,是維持在當地自然生態體系的容受範圍內,並能滿 足在校園內師生所需生態、教育等方面的需求,以改善環境教育的品質與成 效,並能有效維持當地的生態系,以維持整體的生物多樣性。」 (二)永續發展與環境教育 永續發展是一個「綜合的和動態的概念」,它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科 技、自然生態不同面向的綜合,並呈現於三個環節之上:「一是以自然資源永 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基礎;二是以經濟永續發展為前提;三是以謀求社 會的全面進步為目標。只要社會在每一個時段內都能保持資源、經濟、社會同 環境的協調,那麼,這個社會的發展就符合永續發展的要求。」 (李公哲,1998) 聯合國於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會議,認為解決世 界環境危機的最好方法便是發展環境教育(引自楊冠政,1997)。可知環境教 育才是達成永續發展最重要的方法,唯有透過教育,才能改變個人的態度與行 為,從根本處改造人類,使每個人都能擁有適切的環境素養和正確的環境行為 (王鑫,1994;葉茂森,2003)。近年來,隨著「永續發展」一詞的廣泛使用, 演變出「永續發展教育(Education of Sustainability)」一詞。永續發展 教育是指經由教育過程,達到環境、社會及經濟的永續發展(王鑫,1999)。 因此,王鑫認為,「永續發展」應當明列在課程總綱之內,成為各科課程 的共同目標。環境教育比較容易切入中小學課程中,因此具體的內容應當融入. 8.

(21) 適當的課程。若能將國內校園率先永續化,則學生們在求學的過程中,自然接 受了永續校園的示範,未來離開學校,當然也能為追求永續台灣而努力。. 二、永續校園 (一)永續校園的定義 永續校園(Sustainable campus)是國際上永續發展思潮下的產物(王鑫, 2000a),其原始意涵是指學校行政人員、師生及相關人員等,透過適當的經營、 管理及教育方式,使得校園得以持續經營,其內容包括: 1.如何使學校經濟條件得以永續經營。 2.如何經營校園環境,使其在衛生、環保、安全、方便性及情境教育等方 面,適合全校師生長期生活在其中。 3.校園內進行環境永續教育教學等三部分。 而一般環保及環境教育學者主要關注是後二項,即「校園環境之永續」及 「環境永續教育」二部分(林明瑞,1999)。 (二)永續校園的內容範疇 永續校園的內容範疇可以從四個大方向界定(王鑫,2000a): 1.學校空間、建築規劃及學校環境管理:學校空間利用及硬體建築物規 劃、建材使用、設施的維護與管理。 2.學校環境政策:藉由校園環境稽核和環境資源調查可以協助全校師生暸 解學校的環境現況,並據以擬定學校環境政策,列為長期環境改善目標。 3.校園教學利用(校園教材化):校園處處是良好的環境資源,應利用校園 作為正規課程的教學資源,進行戶外教學,讓學生在自然中獲得最自然 的生活體驗,培養學生關懷環境、愛護環境的情操。. 9.

(22) 4.永續校園生活:讓師生身體力行環保的生活,將環保活動融入校園生 活,學校成員要有參與規劃改善校園的環境行動,養成其負責的環保行 為。 (三)永續校園的自然生態觀 綜上所述,生態學校、綠色學校和永續校園在內容上並無多大差異:生態 學校(Eco-School)是一個從英國開始逐步推廣到歐洲的全校性環境行動方案 (王鑫,2000b),而綠色學校則是參考生態學校等國外環境教育計畫而在國內 推廣的新環境教育行動,兩者的作法皆是以校園環境為改善的主體,藉由推廣 綠色學校(或生態學校)的機制,讓學生從學校內學得環境教育所注重的是人與 環境的關係、了解學校發生或製造的環境問題、也能學習如何改善環境問題。 透過老師的引導,逐漸培養環境的覺知,覺知自然之美、環境汙染,增加自然 及環境的知識,建立及澄清環境價值觀,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技能,並 參與改善及共創校園環境,達成永續校園的目標(吳文德、周儒,2001;梁明 煌、王順美,2001)。 以自然生態為中心的原則,就學校推動環境教育的重要內容加以規劃,學 校環境就能成為推動環境教育顯著課程設計之有效場所(黃文煜,1997)。校園 環境以自然生態為基礎,重視環境共生、低負荷、本土、多樣性的原則,建立 永續生態校園。因此永續生態校園是一個擁有健康生態的校園,與自然環境和 平共存,提昇自然度,減少能源及資源的消耗,減少廢棄物的產生量,並有與 自然親近的學習環境。而要達到永續生態校園,在環境規劃、環境管理及環境 教學上應重視下列事項(林明瑞,1999;歐陽嶠暉,1999): 1.保育及恢復必要的生態系統及生物的多樣性。 2.最適當的土地有效利用、地域環境的調和及自然環境的融合。 3.省能源、省資源和回收利用,以達最低的環境負荷。. 10.

(23) 4.課程上能在不同季節不同角落提供不同的學習。 5.教學方式上重視在真實生活情境中體驗與學習。 6.校園環境管理應符合自然生態的原則。 有永續發展觀念的師生,才能產生永續校園(王俊秀,2001)。校園應提供真 實的自然環境讓老師教學利用、讓學生體驗學習,從中提高生態素養,提高永續 觀念,藉以達成永續校園;有了永續的校園,學校的動植物資源可以源源不絕的 循環,讓校園更顯得生氣與活潑;教師可利用的自然環境素材垂手可得,讓老師 教學可以有實物欣賞而非圖片;學生也可徜徉在環境中,感受環境的美,培養對 環境的珍惜,達到環境教育的目標。. 11.

(24) 第二節. 學校環境教育. 一、學校的環境教育 全球人口急遽成長,科技文明快速進步,各種生活物資及產品變得便宜。再 加上人類對生活物質滿足的欲望逐漸增加,開始過度追求物質享受,使自然資源 逐漸枯竭,污染物質日益增加,我們的自然生態開始遭受破壞。人為污染是自然 界最大的污染源,因為人的活動是一切污染的起因。例如:林木濫砍濫伐導致雨 林消失、自然生態破壞;汽、機車、工廠大量排放廢氣,嚴重污染空氣,造成全 球暖化及酸雨的產生;家庭、工業、及畜牧業排放大量的廢水,影響農作及人體 健康;求速求新的生活型態,用了即丟的生活消費模式引發各種垃圾問題及資源 耗費問題。上述各種環境問題皆由人為而起,因此如何改善人們對自然資源與環 境態度,而願意去維護環境,做好防治污染的工作,使人類生活環境品質得以改 善,實在是刻不容緩的事。 環境教育的實施,可以經由學校及社會(含家庭)兩大體系而推行。從推行 管道而言,環境教育可區分為學校環境教育及社會環境教育兩大領域(楊冠政, 1997)。 再者環境教育依其實施的管道與對象,可分為「正規的環境教育」與「非正 規的環境教育」,所謂「正規的環境教育」是指透過正規教育的管道,實施環境 教育,例如:小學、中學、大學等學校的課程或活動來進行環境教育,其對象是 學生、老師等。而「非正規的環境教育」是指透過非正規教育的管道來施行環境 教育,列如:國家公園、自然中心、大眾媒體、社會教育、成人教育等其他學校 以外的管道,所實施的環境教育,其對象是指一般的社會大眾。 從上文中,可以發現學校環境教育是屬於「正規的環境教育」,而社會環境 教育是屬於「非正規的環境教育」。 劉潔心(1998)的研究中指出 Mocker & Spean 兩位學者於 1982 年提出環境. 12.

(25) 教育教學活動之設計除了可利用正規教育 (Formal education) 方式進行之外, 亦可利用非正規教育 (Nonformal education) 方式來進行。 依據此二位學者的 看法,「正規教育」即是從組織或教育者觀點思考學習者的需求,提供教育者認 為需要的知識;而「非正規教育」的特色卻是在教育者設計教學活動時,完全考 慮學習者的需求與意願,並將學習者先前經驗、態度與信念納入考慮,以激發學 習者潛能,培養學習者產生自發的意願與正向的態度。 利用課堂外的時機施教,一方面可以不增加教師在課堂上之負擔,另一方面 亦可以輕鬆的方式,設計活潑的活動方式,使學童產生自願性親近環境的信念與 愛護環境的行動。而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活動設計,正可以促成階段性 環境教育目標的達成。 由於校外戶外教學有安全、經費、方便性等顧慮,加上為推廣環境教育,有 不少學校已在校園內發展「校園環境步道」,例如台北縣瑞柑國小、台北縣深坑 國小。這是一種將校園資源結合教學活動的作法。如此一來,使得校園成為受關 注的戶外教學場地。雖然,校園內的戶外教學大多以「人」為中心的方式來設計, 但設計的內容已不限於環境教育方面的了,學校可以發展出配合「國語」、「自 然」、「數學」‥.等各科的「戶外教學步道」,或是將校園的範圍延伸到附近 的社區。當然,這並不表示校園的戶外教學必須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才可以,但卻 說明了校園具有戶外教學的功能;現有學科的教學可以戶外教學的形式進行;校 園內的戶外教學功能受到重視;學校行政或老師開始重視各學科教學可以戶外教 學的方式進行。 它除了有助於國內自然科學教育的推廣,對於彌補傳統教育的靜態講述、教 科書與教室外世界脫離等學習上的缺失,也有很大的意義,戶外教學不僅提供學 生多樣的學習經驗,也讓老師在教學方式上有不一樣的選擇。. 13.

(26) 二、學校校園環境教育的優點 汪靜明等人指出環境教育是一種為了環境保育(環境保護、生態保育)而實 施的教育,以教導人類關愛環境、善用自然資源、維護自然生態與文化、並妥善 處理相關的環境問題(汪靜明等,1990)。所以利用校園環境推動自然保育教育 是最好的地點。校園是學生的另外一個家,是他的生存環境,是他的生活場域(周 儒,2000),具有陶冶身心,培養高尚氣質的功能,而且兒童的可塑性最大, Wilson(1993)的研究認為,很多人一生中的態度和價值都是在生命的早期開始發 展的,因此宜在學生早期的階段培養出對自然的正確態度、價值和行為。越早給 予自然保育教育的意識觀念,養成正確的、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公共道德,是推展 自然保育教育最好的時機。學校校園擁有大片綠地,在有限綠地之中建立濃縮式 自然生態環境,是現在保育生物資源、推動自然保育教育最有效、可行的方法(杉 山惠一,1987;引自李蕙宇,2001)。校園也是進行戶外教學的良好場所,兼顧 了安全性、便利性與經濟性,為了豐富它的教育功能,校園就應該是大自然的縮 影。 綜合多位學者的研究(林曉雯,1997;丁冰如,1998;范明鐸,1999),認 為運用校園內教學資源實施自然保育教育的優點如下: (一)活動的範圍及教學資源皆熟悉且易於掌握,活動時的安全性高。 由於活動是在平常就很熟悉的校園內進行,而且校園內教學資源的使用和 維護的情況較容易掌控,故進行教學活動的安全性也提昇。 (二)增加學生認識校園的機會,進而更愛護校園。 藉由校園內戶外環境教育教學活動的進行,提供機會讓學生更進一步認識 校園環境,對學校的認同感以及校園環境的維護有很大的助益。 (三)增加學生學習的動機,進而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真實的教材,可以吸引學生對它的注意力,提高學習的興趣。此外由於校. 14.

(27) 園教學資源容易親近,可以提供學生作長期的記錄活動,因而引發學生主動觀 察以及深入的探討。 (四)方便且免費。 校園就在身邊,走出教室就可以進行自然保育教育是方便而且免費的學習 場所,不用擔心交通、門票、經費等問題。 (五)校園新奇、有趣而活潑。 相較於教室,校園新奇、有趣而活潑,小朋友學習的興致較濃厚。 (六)學習效率佳。 學童在熟悉的環境中學習,不會帶著抗拒的心理,學習效率比在新的環 境中學習來得好,而校園是學生相當熟悉的環境之一。 (七)校園中有許多正在進行中的自然現象可讓學生探索。 校園是濃縮的大自然環境,存在許多生命現象彼此相關,所以有許多自然 的現象就在校園內進行、發生,學生可以隨心所欲的探索,直接感受真實的自 然現象。. 三、多樣化統整教學的環境教育 (一)生命教育的最佳場所 在生態相良好的校園中進行教學,更能讓學童們體會生命的價值,因為在 校園中的生物都是自由且活生生存在的,比起一般關在籠中供人觀察的生物, 多了一份生命的尊嚴,也由於這樣尊重生命的態度,學童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自 然了解尊重宇宙萬物的生命,並且也導正不正確的生態觀念。. 15.

(28) (二)生態教育的最佳校園 在生物棲地的校園中進行戶外的生態教學,其效果遠勝於單純欣賞照片的 教學,因為所見與所觀察的都是自然、隨機發生的生態現象,觀察這些非刻意 安排的生態現象,更能了解生物並非獨立生存於這個世界,生物之間有著許多 連結,只是我們有沒有用心去觀察罷了,環境問題也是如此環環相扣,生生不 息。因此在生物棲地校園中所進行的生態教學給學生的必定是完整的生態觀。 基於上述理由,我們可以發現校園實在是進行戶外環境教育最佳的場所,只 要能建構校園成為一個生物棲地,校園不但可以成為動植物生存生長的地方,並 且可以提供學校師生教學及學習成長的場域,成為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最佳場所 (吳文德、周儒,2001)。 四、學校環境教育的重要性 環境問題的發生多由於人類不當的環境行為所致,人類不當的環境行為起因 於學校環境教育尚未落實。如何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習慣,行為態度,如何養成正 確的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建立正確的環境知識,如何身體力行,貫徹污染防治 的工作,需要每位國民從小進入學校學習時就開始培養。 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蘇俄伯利西(Tbilisi)國際環境教 育會中,強調解決人類當前的環境危機問題,應該革新並充實教育才是根本之道 (郭金水,1992),所以環境問題不斷的發生起因於學校環境教育尚未落實。再 者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發佈了「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及1992年的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提出了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使環境教育成為世界公民必備的通識,也是國際共負的責任。環境教育的 發展理念在於全民能認識環境問題,了解環境資源與生活的關係,進而維護生態 平衡,成為維護環境品質的實踐者(周儒,1992)。 所以環境教育是一個過程,透過學校的校園環境、老師的教學方式與教科書. 16.

(29) 的內容進行學校環境教育,讓學生認識環境相關知識,了解大自然的運行規律, 培養尊重生命的態度,養成正確環境行為的技能。再將正確的環境行為技能與觀 念帶回家裡、帶入社會去維護我們的自然資源環境,讓我們能永續經營我們的環 境,減少環境問題。 學校環境教育除了融入式環境教育課程之實施、環境教育活動的推動及校園 環境的管理維持外,還需要將校園維持在一個適合環境教育情境教學的環境下。 因為學校是除了家裡之外,人類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生活與學習場所,這裡是學 童一天中待次長的時間,也是最能安全接觸、探索自然環境的地方。提供學生一 個良好的環境教育之情境教育場域相當重要。張俊彥與張蓉真(1999)指出校園 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它提供的各種環境,會直接間接的影響到學生學習的效 果和行為表現。 Sebba(1986)則認為學習的方法建構於探索與發現上,必須提供他環境探 索的價值,豐富它的刺激與機會。Carol & Boulton(1995)曾透過實証研究的 方式,驗證校園環境對學生行為的影響,結果證明學校環境對於學生的成就、行 為、情緒與效率方面,有相當大的影響。林明瑞(1996)指出校園是全校師生共 同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園地,其環境的好壞,不僅關係著全體師生的健康,也直接 影響到教學活動的品質和成效。專於戶外解說的學者Heimlick曾提到學習過程不 代表學習者一定可以接受到教師所要傳達的訊息,營造好的學習環境或具有教育 功能的環境相對上更為重要。「環境」是「教」與「學」互動的媒介,這「環境」 就包括自然環境、人為環境、以及教育者與學習者營造的學習氣氛(Heimlick, 1998;引自王順美,2004)。 再者,一個生物棲地經營良好的校園中,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接觸到美麗的 大自然,觀察到生物之間彼此相生相剋的現象,直接體驗到動、植物成長的喜悅, 死亡與枯萎的悲傷。由於長期沉浸在自然的環境下學習,尊重生命的態度與觀念 即順應而生,學校環境教育達到內化的效果。. 17.

(30) 這種經由環境影響而內化的學生,他的行為並不是受到教師的制約,他的行 為是因為接觸到學校環境的一切,看到動、植物的生長更替,由心的喜歡這個環 境、愛這個環境,其行為是出自於自發性的,沒有人要求他要做什麼,這種真心 的行為才是我們真正要的。. 18.

(31) 第三節. 生物棲地. 一 、生物棲地的定義 棲地是指一個讓動植物生存、生長的地方,而校園棲地不但可以成為動植物 生存生長的地方,並且可以提供學校師生教學及學習成長的場域,成為進行戶外 環境教育的最佳場所(吳文德、周儒,2001)。 為了使校園能夠成為生物棲地,以提供學生最佳學習機會與成效,便須透過 生物多樣性指標加以檢視校園是否合乎生物多樣性,是否適合成為進行環境教育 的場域,生物多樣性指標可概分為物種多樣性指標與棲地多樣性指標,物種多樣 性指的是:除了校園內美化綠化的植栽及生物教材園已有的生物外,主要指在自 然校園環境下,可以有的物種,包括:昆蟲、小鳥、節肢動物、魚、螢火蟲,及 引來這些生物的植栽、花草…等;棲地環境多樣性指的是:除了校園內可用於環 境教學之人為設施及環境資源外,便於不同生物棲息之不同高度的樹叢、花叢、 草叢,便於生物進出之透空樹籬,便於穴居生物生存的透水草皮及土壤,未使用 農藥便於螢火蟲生長之水陸環境、誘蝶、誘蜂、誘鳥的環境,及便於這些學校師 生觀察這些生物的活動,而不會干擾這些生物生活的環境…等(吳勝斌,2005)。. 二、生物棲地營造的原則 「民以食為天」,動物當然也是如此,因此設計生物的棲地最重要的應該就 是能提供多樣化生物充足的覓食環境,以維持生物的種類數量。所謂良好的覓食 環境除了食物鏈之間的相生相剋之外,也應該有多樣化的植物食物來源引誘更多 樣的生物棲息(林憲德,1999)。 而為了達到生物多樣化的程度,棲地設計時,應該依據生態設計的原則,盡 可能製造複雜多樣的環境,包括多種不同特性空間的塑造、地形地貌的起伏變 化、水文環境的溼度、深淺、池岸坡度和流速的變化、植栽配置時不同植物群落. 19.

(32) 的組合、土壤鬆實與質地的改變以及生物微棲息地的創造(吳宗憲,2002)。 為了促進植物族群的穩定性,綠化一定要力求「物種多樣性綠化」,也就是 要求植栽的高岐異度(High diversity)才行。更清楚的說,「物種多樣性綠化」 不單指品種的多樣性而已,也包括樹齡的多樣性。一個健康的綠化政策應有老 年、中年、幼年的植物組成,以便持續的提供穩定化管理與維護的效益(林憲德, 1999)。 當棲地設計完成之後,雖然校園主要的功能為教育,但仍不應忽略校園在生 態上的意義,也就是在生態與人類休閒的觀點上,人類的活動範圍必須與生物的 棲息空間有所區隔。理想的水岸生態設計,亦需保有植生豐富的水陸交接環境。 人類於水岸溼地的活動常以最小的棧道或小徑來通過,其實人類的活動應以謙虛 的方式來觀察、感受自然(林憲德,1999)。 為了創造濃縮自然,營造小生物棲息的空間,並為台灣保留一線生機,劉炯 錫(1996)在東師校園自然化的歷程中,提出校園自然化之指導原則如下: (一)適合生物生存的土面或底質比水泥、柏油路面等底質為自然。 (二)有生物生活的的地方比裸露地等缺乏生命跡象的地方為自然。 (三)當地原生的種類比外來種為自然。 (四)自然來的生物比被栽植或引進者為自然。 (五)該地區的生態愈接近原來狀態者為愈自然。 綜合上述棲地營造與設計的原則,我們可以發現為了營造生物棲息的空間, 最好的方式就是讓校園回歸自然的狀態,並且在觀察生態現象時觀察者應該以不 干擾生物為原則。. 三、校園生物棲地的發展及其重要性 生物棲地的校園環境為教學提供了第一手的實際景象,讓學生在自然環境中. 20.

(33) 學習,對學習者知識的增進與態度的改變有極大的助益。校園環境處處充滿了變 化與生機,本身就是一座學習的寶庫,它不但提供了生物的棲息地,更成為環境 教育的最好場所,透過在校園棲地所進行的體驗式戶外教育,能提供學生更多的 學習動機,讓學生在校園學習棲地中產生有意義的學習,建構新的知識和技能, 拓展更大的視野(吳文德,2001)。 生物棲地豐富的校園也會是一個生物多樣性的校園,也是一個最能發揮環境 教育中情境教育的地方。多孔隙的綠籬、多層次的植栽、大片的綠地容易引來豐 富的生物物種,經營棲地有成的校園,由於生態自然豐富,在校園的各個角落自 然而然上演著一齣齣的生態大戲,值得學生與教師共同觀察學習,並配合教學需 要,如此,則校園內自然處處是生態教室,在觀察生態現象的同時,也就完成了 在環境中教育與為環境而教育等環境教育的目標,所以說生物棲地的校園就是進 行自然保育教育的最佳場所。老師們隨時隨地可利用周邊環境當作教學教材進行 教學,讓教學更彈性、更開放、更生活化、環境化。愈是自然的校園愈是良好的 自然保育教育場所,在這樣自然的環境中,學生能培養對環境的興趣,學習欣賞 環境,理解周邊的環境,關愛校園內的生物及其棲息環境。也藉由觀察動物的生 活、植物的成長學會了愛惜動、植物,尊重生命,更體驗如何與自然和平共處。 在校園裡推動,不僅自然保育教育可以達成,環境教育、尊重生命教育也可以達 成。. 四、校園生物棲地的營造 為能有效實施自然保育教學、推動自然保育教育,在校園內營造生物棲地環 境,讓生物物種在最接近自然狀況下生活,全校師生所觀察到的生態知識、自然 保育狀況才是最接近真實的狀況,師生才能充分了解自然保育的真諦。1986 年 英國就開始推動「從地景中學習」(Learning through Landscape)計畫,將學. 21.

(34) 校看成是一個大教室來規畫學習場地,在校園內進行各種不同科目之融入式自然 保育教學。 校園生物棲地的營造,首重生物棲地環境的營造與維持,例如:不常除草的 大片草地、具有穿透性的綠籬、透水性高的土壤鋪面、多樣化地形、多樣化的環 境、多層次植栽、盡量不噴灑農藥、連續性的生物棲地、落葉堆肥等做法,目的 就是為達到生物不受干擾、有足夠隱蔽的空間、提供食物營養來源、植被物種避 免趨向單純化及物種可以自由進出各種棲地環境不受阻隔,可以達到自然繁殖、 基因互相交流、物種豐富、生態平衡,達到生物物種多樣性的目的。 校園生物棲地若經營得當其中的物種相當豐富,以下就樹林生態環境(喬灌 木樹叢指標面向)、草地生態環境(草地與花圃指標面向)、水生生態環境(水 池或溪流、溝渠指標面向)等三部分,分別說明其物種與棲地的環境條件。 (一)樹林生態環境 可種植各種不同樹種,以營造一個小小的森林生態系,關於樹林區的設計 原則如下(楊平世、李蕙宇,1998): 1.種植多種原生樹木,需有落葉堆、碎石堆、枯木堆,以提供小動物藏匿、 居住。 2.步道以碎石步道為宜,但為殘障人士設計,可在適當路段設置柏油路。 3.枯死的樹木或風倒木,可略加修剪,放置在圍牆邊或步道內側,讓其自 然腐化。 4.可在樹林間選擇適合場所挖掘洞穴掩埋過多的落葉、雜草,製作有機堆 肥。 樹林生態環境生物物種中動物物種有:馬陸、蟬、鍬形蟲、椿象、金龜子、 天牛、大捲尾、白頭翁、綠繡眼、斑鳩。植物物種有:榕樹、果樹、台灣欒樹、 黑板樹、金龜樹、苦楝、光蠟樹、黃槿、刺桐、雀榕、樟樹、茄苳、大葉桉等。. 22.

(35) 樹林生態環境的生物棲地設計原則以「多層次雜生混種」仿自最合乎生態 原則的天然林為主。最生態的天然林通常是多層次、多樣化物種所構成,常綠 林中混有落葉林,落葉林中混有常綠林。由高喬木、亞喬木、灌木、草叢、落 葉層等組合構成的多層次、多樣化的環境,如此才是適於多樣性生物棲息的林 相。有些鳥類生活於樹冠層,有些則喜歡築巢於枝幹部,有些則游走於灌木間。 對生物而言,樹林區與林緣部的林相都是重要的,林緣部的樹林提供鳥類、昆 蟲多樣的花蜜、果實,因而容易聚集大量樹林性的鳥類與蝶類(林憲德,1999)。 (二)草地生態環境 理想的草原區原則是能栽植多樣化的草種,可棲息各種不同小生物,是一 塊活潑充滿生機的地方。校園內則可在不同區塊栽植不同種類耐旱、耐踐踏之 草種(楊平世、李蕙宇,1998)。 關於草原區的設計原則如下(楊平世、李蕙宇,1998): 1.分為高草區與低草區,近步道處為低草區,遠處為高草區及易割傷、刺 傷人的植物。 2.草原中之草種應多樣化,且要適時加以修剪。 3.高草區可種植林投、芒草等高莖植物。 4.低草區種植禾本科、莎草科及菊科等低矮草本植物。 草地生態環境生物物種中動物物種有:蚯蚓、蟻類、螳螂、蚱蜢、竹節蟲、 蝗蟲、蝴蝶、蜜蜂、螽斯、蟋蟀、蜻蜓、瓢蟲、螻蛄、糞金龜等。植物物種有: 兩耳草、大花咸豐草、昭和草、含羞草、飛揚草、台北草、豆科植物、金午時 花、倒地鈴、車前草、蛇苺、黃鹌菜、倒地蜈蚣等。 草地生態環境除了要有大片不常除草噴藥的綠地之外,要考慮到地面排水 及透水功能,並視學校所在區域的氣候設計,以免造成積水或缺水現象。種植 植物時也要考慮到光照時間長短問題,選擇適當的植物。. 23.

(36) (三)水生生態環境 楊平世、李蕙宇(1998)的研究中指出水生生物棲地的設計原則如下: 1.水岸邊需種植遮蔭植物、苔蘚、草本植物,用以保持濕度,並防止水溫 變化過大。 2.為安全計,水池水深以不超過 50 公分為宜,種植水邊植物,並放置枯 木、石塊,水質需保持清潔。 3.燈光高度以 50 公分為上限,且需對夜行性動物干擾度低之紅色燈。 4.岸邊種植草本植物、小灌木,除美觀及營造多樣性環境外,如欲復育螢 火蟲,則此環境可提供螢火蟲成蟲停棲,但遮蔽度不可過高,需有空間 讓螢火蟲飛翔。 5.小溪水深 5-15 公分,底質為泥土、碎石、小卵石,種植水生植物。 6.水岸需高於水面且有苔蘚、草本植物覆蓋之鬆軟泥土;以利於螢火蟲化 蛹;而且土質水域較會發生優養化問題。 7.需有小土丘,植被茂密、遮蔽度高,濕度高且泥土鬆軟,有落葉及碎石 堆;可飼養陸生螢火蟲及吸引其他小動物棲息。 此外,在池塘設計上,以扭曲線作為池岸,並以富含有機質的泥碳土為底 質(張文賢,2002),透過設計在水體中製造不同的坡度及水深以增加微棲地 型態,池沼水量的控制,盡可能在進水量與蒸發量、入滲量中取得平衡,避免 水源流出基地,而溝渠設計上,以卵石作為水量及流速控制的材料,以堆石方 式製造不同流速的區域,並製造水花增加溶氧量(吳宗憲,2002)。 林憲德(1999)的研究也提出,生態水池一定要盡量作成多樣化的水岸環 境,也要有豐富的水岸植物。生態水池之一部分可作成水深20-30公分淺而大 面的濕性草地,其他部分可作成較大的開放水面,水深由40-80公分不等,池 中混種浮葉水生植物及挺水植物。池邊主要種植落葉喬木,部分配常綠喬木。. 24.

(37) 部分水岸最好以漸變的緩坡作成,池底應作成深度變化不一的型態,水池中最 好設一植生豐富的小島,以保護鳥類生物不受干擾,池底再以RC防水層打 底,其上再鋪以黏土20-30公分。 彭國棟(2003)說明水生生態環境規劃設計原則有以下十點: 1.水深:考慮學生的安全與池中動植物的成長,大部分池深不要高於 80 公分為原則,一般可在 10-60 公分間以不同的比例進行配置。 2.形狀:應求彎彎曲曲多變化,以延伸池岸長度,增加水、植物及陸地之 交界面,提供生物良好的隱蔽水岸;盡量避免平直、整齊之形狀。 3.池底:以黏土成分佔 40﹪以上之黏土堆置 30-60 公分壓實即可防漏, 上面再舖 30 公分之沙質土壤,以利植物生長,不要舖水泥或砌磁磚。 酌予挖溝、堆石、堆木塊、放置多孔隙材料,做成深淺不一具多變化之 地形,以利各類水生生物生長及活動。池邊 1-2 公尺斜坡預留為潮間帶 及透水區。 4.池岸:水岸之邊坡應平緩,以自然之土壤、木材或天然石塊仿自然條件 砌成,營造動物喜歡之緩和邊緣。要維持多孔隙及多變化性,以利動物 上下及棲息隱蔽。一般坡度以 1:3 到 1:4 最適當。 5.池中堆置物:可放置枯木、根株、石堆、枯竹,並讓部分沉入水中,部 分為直立之棲木,部分自岸上自然倒入池中,便於水棲昆蟲及魚蝦生 存,形成水陸兩棲動物之天然通路及水鳥、蜻蜓、烏龜駐足或曬太陽的 地方。 6.生態島:池中盡量預設 2-3 個緩坡且彎曲的生態小島,並混合密植多樣 化植物以供各種生物安全而隱蔽之隔離空間。水池空間不夠大,可以植 生竹筏取代。小島之沿岸長度若有 20 公尺以上,浮出水面 1.5 公尺高 度,具有不錯的效果。 7.植栽:依不同水深,植栽濕生、挺水、沉水及浮葉植物,周邊植栽親水. 25.

(38) 地被、灌木及喬木,使植物、枯枝落葉和水體有最多接觸面及適當的遮 蔽。多樣化的植物是水池食物網、動物避敵及活動基礎。 8.流動水:流動之水聲及噴霧對某些動物具有吸引力。 9.日照:池面大部分之面積每天應維持至少 5 小時之光照,以利各種動植 物繁殖生長,所以應避開高大建築物或太近之大樹。 10.動物之引入:水池與外界有平緩而自然的進水溝渠或排水溝渠連通, 此自然廊道可供野生物種自然進入之途徑,自然的建立其族群。 水生生態環境生物物種中的動物物種有:水黽、水蠆、紅娘華、蜻蜓、蝌 蚪、青蛙、蟾蜍、蝸牛、魚、螢火蟲等。植物物種有:荷花、睡蓮、浮萍、莎 草、水蘊草、金魚藻、大安水蓑衣、香蒲、菱角、水丁香、青萍、慈菇、滿江 紅、槐葉蘋、田字草……等。 學校的各種生物棲地如果營造的好,自然而然就會有喜歡該種棲地的小動 物和昆蟲不請自來,有的學校可能為了教學從他處引入,但是如果環境不好根 本留不住,因此不需引入,我們需要的是從根本做起,改善環境讓環境更好, 自然而成生物的棲地,更可欣賞到動物們的生老病死、弱肉強食呢!. 26.

(39) 第四節 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標與適切性 指標(indicator)一詞源自於拉丁文indicare,其含義是揭示、指明、宣 布或使人了解等,可簡單定義為:指標是對更基本的數據的集成或綜合,但它所 具有的含義已經超越這些基本數據本身。指標是一種定量化的訊息,可幫助人們 理解事物隨時間變化的狀況(曹風中等,1999)。黃政傑(1997)和李隆盛(1998) 則認為指標的選擇應符合效率、效能、一致、具體、涵蓋、簡易、適用、參與、 適配、重點、比較、客觀、系統、可測、相互獨立等條件。 一個評估的工具雖然重要,但要將評估結果量化的過程卻是另一課題。可被 量測的政策,才具有改善的空間,更具有進步的驅動力。而指標可簡化複雜的問 題,也可量化問題,更可提供關於系統表徵或系統中重要事件的摘要資訊、度量 系統之一般狀態,並協助評估與瞭解系統品質的事實真相,因此具有量化 (quantify)與簡化(simplify)二大功能(李公哲,1998)。因此選擇適當的指標, 便可正確的評估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永續性及政策的正確性。 營造一校園環境,使得生物可以在不受干擾、接近自然環境狀況下,生活在 其中,稱為「生物棲地」。其中具有指標性的物種生物就稱為「生物棲地物種指 標」,包括食物網結點、環境教育、污染程度等三方面的物種指標;另外所經營 或維護出來的環境,若能達到讓生物自然生活在其中之環境經營條件指標,就稱 為「生物棲地環境指標」。. 一、生物棲地物種指標 由於物種對於棲地有特定的需求(Gibbons et al.,2002),指標生物的選 擇標準之一,便是對於棲地的需求有著高度的專一性(Schiemer et al.,1991; Chovanec & Waringer,2001)。 國際社會目前大多採用「物種指標」來表示生物多樣性變化,而物種指標需. 27.

(40) 要具備下列特徵(The World Banks,1995) (一)具有足夠的敏感性來指示早期的環境變化,它具有環境變遷的預警作用。 (二)具有較廣的地理分佈範圍。當環境改變時,此類生物的分佈範圍也會改 變,而容易被監測出來。 (三)比較容易收集資料及量度者。 (四)能夠用來指示因人類干擾而產生的變化。 為滿足以上標準來看,鳥類、兩棲類、蝶類與魚類可以作為很好的生物多樣 性指標。因為它們廣泛分佈在地球上,而且對環境變化較敏感,資源容易蒐集 (林 曜松,1999)。. 二、生物棲地環境指標 根據吳勝斌(2005)的研究:校園生物棲地之棲地環境指標大致上可分為校 園棲地環境管理與校園生物棲地狀態評估這兩大面向,各面向中又可依棲地類型 或全區性的特色擬定出出許多指標細項。 (一)永續校園政策與實施面向指標 校園之棲地環境管理政策與實施面向指標乃指校園環境的規劃與建設完 成後的管理方法,符合自然環境狀態的程度為何。 就校園棲地環境管理面向而言其指標細項有:校園內是否有荒野教材園、 大片草地、綠覆率、透水鋪面、有孔隙綠籬圍牆、草地維護方式…等。 (二)生物棲地環境指標面向 生物棲地環境狀態面向是指,校園內生物的棲息環境是否接近自然生物棲 地的狀態。 就生物棲地環境狀態面向而言又依棲地類型可分出各指標細項,其棲地分. 28.

(41) 為荒野觀察區、草地、花圃、喬灌木樹叢、水池(缸)和溪流(含溝渠)等類 型。 1.荒野觀察區:荒野觀察區指標細項有校園內是否有一塊荒野觀察區,為 生物保留不受干擾,自然演替的空間;校園內的荒野觀察區不使用農 藥、不割草,避免人為的干擾;學校有專人觀察記錄荒野觀察區的生態 消長等。 2.草地:草地棲地之指標細項有草地面積、草的種類及高度、土壤成分、 有無蚯蚓、誘蝶食草等。 3.花圃:花圃指標細項有校園內蜜源植物所佔面積、校園內蜜源植物的種 類、學校花圃或喬灌木樹叢中可以觀察到生物的交互作用、校園內見到 蝴蝶的頻率、花圃植栽能選各種不同季節會開花的植物物種來栽植等。 4.喬灌木樹叢:喬灌木樹叢棲地之指標細項有誘鳥食草存在與否、有無枯 木、以多層次植栽規劃設計、周邊無高大建物等。 5.水池(缸):水池(缸)棲地之指標細項有水深、面積大小、形狀、使 用石材、周邊有無草地、植物、水池底部土質、厚度及施作、水體是否 循環流動、水生植物種類數量、有無生態島、水池邊緣有無斜坡、日照 時間、水深是否一樣等。 6.溪流(含溝渠):溪流(含溝渠)棲地之指標細項有河道是否水泥化、 一天中水位之高低是否差異過大、各河段是否流速不同、河底有無石 塊、泥坑等多孔隙材料、底泥厚度是否適當……。 本研究主要著重在生物棲地環境指標適切性的研究。吳勝斌(2005)的研 究結果已將永續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標歸納為七大面向,即永續校園政策與實 施、荒野觀察區、草地、花圃、喬灌木樹叢、水池(缸)和溪流(含溝渠), 其中含括60個指標細項。再經由本研究文獻探討與回顧,同時參照台灣地區的. 29.

(42) 獨特性,針對指標的意義與內容進行預試問卷的設計,以利對於校園生物棲地 的現況做調查。. 三、指標適切性 高翠霞和高慧芬(2004)在建立台灣地區國小環境教育指標系統時提到:該 研究是以四種策略與歷程來獲得指標,包括: (一)學者專家訪談。 (二)透過田野調查方法。 (三)分析環保有功學校特質。 (四)以結構問卷進行指標重要性大樣本的調查。 而張美蓮(1996)亦指出:問卷調查法是量化指標建構中較為簡單的方法, 國內亦有相關研究採用此一方法進行指標建構之研究,問卷調查之指標研訂發展 步驟可歸納如下: (一)瞭解並分析評鑑客體:研究者在研擬指標之前,必須瞭解評鑑客體內容 及其脈絡,並參酌過去相關研究。因此,應詳實閱讀、整理相關文獻, 並確實瞭解與分析評鑑客體及其所在脈絡,使擬訂的指標具有效性。 (二)研擬評鑑指標問卷:由研究者依文獻探討與所瞭解評鑑客體資訊,探討 適宜指標項目並予以分類,擬訂評鑑指標問卷;為求周延,可經專家的 問卷意見表達或座談,使問卷更具效度。 (三)問卷調查:將評鑑指標問卷交由專家、學者、教育行政、學校行政、教 師、家長和社區人士等利害關係人進行抽樣問卷調查各指標之重要性、 適切性及實際試用狀況。 (四)問卷調查分析:依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各指標重要性之平均分數,及其 重要性比例,依各指標之平均數與重要性比例,分類依序排列。. 30.

(43) (五)指標篩選:依實際評鑑需求與可行性,依序選擇適當的指標數量,以為 實際進行評鑑之指標。 指標的發展通常是採「由上而下(top-down method)」的方式來建立,專 家學者多以理想為標準,但通常令實務運作的人難以達成,所以預期再以「由下 而上(down-top method)」的方式聚結共識並與前述「由上而下」的演繹方式 取得適當的平衡,並由不同研究對象的意見比較、歸納及統合後而得以聚斂出較 具適切性的指標(高翠霞;高慧芬,2004)。. 四、指標適切性相關論文之研究方法探討 研究者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以「棲地」、「指標」與「適切性」為關鍵 字進行搜尋,並分別以「不限欄位」(編號1-4)與「摘要『.ab』」(編號5- 7)兩種條件進行檢索,所得結果如表2-1。 表2-1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檢索結果 編號. 檢. 索. 策. 略. 篇數. 7. (棲地).ab and (適切性).ab. 0. 6. (指標).ab and (適切性).ab. 66. 5. (指標).ab and (棲地).ab. 46. 4. 棲地 and 適切性. 0. 3. 指標 and 適切性. 160. 2. 指標 and 棲地. 120. 1. 棲地 and 指標 and 適切性. 0. 並經研究者篩選出與本研究較為相關的論文(例如:環境教育或棲地),將 其研究方法整理如表2-2。.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一線性規劃問題的可行解區域為坐標平面上的正 八邊形 ABCDEFGH

如是乃至無明望行。答由此言教道理。顯從自相續緣。即自相續餘

使用校園環境及設施 (發光簾)..

• 史記在文中加入此小段文字,很有用意﹕以見秦 兩面欺凌,既以武力侵奪土地及殺人,表面上又

校園環境品質除是永續校園 重要的指標之一,其優劣與否更 是攸關教職員生的身體安全與健

損傷 機械操作 運作中或破爛機器或器材 割傷、撞傷、刺透皮膚、壓 碎肢體、切斷手足,或死亡 外在環境

本研究以取自石門水庫地區之低塑性黏土為研究對象,以浸水直

而隨著道路之持續開發,隨之而來的大量環境破壞則成為促進道路生 態學發展的推手。歐美國家自 1920 年開始積極推動有關道路生態之 研究,藉以保護自然環境中之大型哺乳動物。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