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校社區化

近年來,學校革新與社區終身學習的理念逐漸受到全民重視,「學校社區化、

社區學校化」亦是當前教育革新的一項目標,而學校積極辦理社會教育,可說是 達成此項目標的具體作為。學校辦理社會教育具有多元的作用,除了提供民眾終 身學習的機會,帶動社會繼續進步外,也有助於爭取社區對學校提供資源,加強 教師與家長的互動,延續學生的學習效果(林勝義,1995a)。Chapman 與 Aspin

(1997)也指出學校在社區中對個人終身學習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提供學校資 源幫助社區民眾學習。然而,何謂學校社區化?學校社區化如何實施?及實行學 校社區化將面臨何種困難?以下將一一說明。

一、學校社區化的意涵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園地,亦是社區居民學習活動的場所;而社區不僅是居民 居住的地方,更是學校師生學習重要的資源。因此,學校與社區一直具有密不可 分的關係(吳清山、蔡菁芝,2002)。學校的各項活動若有民眾的支持與參與,

內容將更為豐富。相對地,社區的活動若有學校的指導與協助,其成效將更為顯 著。湯梅英(1997)認為,學校社區化係指學校向社區開放,將學校教育的觸角 深入社區。也就是說,舉凡學校經營理念、教育內容、活動設施和人力資源等,

都容許社區人士的參與;並將教育的對象擴及社區居民;另外,則延伸學校教育 的內容活動,重視所在社區本土化及生活化的學習。所謂「學校社區化」,係指 學校教育能結合社區,重視社區參與,瞭解學校所傳遞價值與社區文化的差異,

並能尋求其間的平衡點,充分利用社區各項資源,使教育符合學校、社區及受教 學生的共同需求。

基於心理與經濟的實際因素,人們需要依賴社區(Berns,1997)。今日的學校 已成為學生從家庭到社會之間的橋樑(Lutz and Merz,1992),學校已取代部分

的社區功能,因此學校社區化的一種可能意涵是,學校可以適度地發揮社區的功 能。

劉仲成(2000)指出學校社區化的意涵包括:

(一)以社區為建構學校、家庭、社會三合一教育的基本單位,推展終身教育,

建立學習社會。

(二)讓學校成為社區生活學習的中心,發揮學校最大的功能,促使「學校社會 化,教育生活化」。

(三)為保障人民受教育及學習的權利,學校教育對象除學生外,應擴及社區民 眾。

(四)學校辦學尊重社區家長參與權,以整合社區資源(人力、物力、財力),

促使學校教育多元化、活潑化、生活化。

學校社區化簡單來說就是指學校向社區開放,其一切教育目標、課程內容、

組織運作以及教學行為等,都允許社區人士的參與,以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張 德永,1995;吳宗立,1999,柯正峰,2002)。張德永(1995)更指出學校社區 化包括下列四點涵義:

(一)學校在不影響正常教學下,提供場地、設備及相關設施供社區民眾使用。

(二)學校的目標、教學實施及相關活動都允許社區人士的參與。

(三)學校教育的對象以學生為主體,並逐步擴及社區的成人及婦幼。

(四)學校有計畫的運用社區人力、物力、財力及組織等資源,以促進教育之活 潑化與多樣化。

Holliday(1988)將學校社區化定義為:一種包含學校系統各層級的系統化 運作,旨在建立一些計畫,諸如改進及維持學生學習成就的最佳水準、以及建立 公眾的支持。

Paine(2003)提出新的學校概念,應是一個向外發展且是社區的終身學習中 心,學校不管是白天或是晚上都應該是開放的,白天開放給年輕學生,晚上則開

放給成人學習。學校需重新定義為一社區學習中心而不只是服務那些短時間在學 的學生。

陳其南(1996)認為學校社區化的意涵是:學校成為社區所擁有的學校,成 為帶動文化和社會學習的中心。同時透過社區學習體系,讓學校、文化活動中心 和社區的環境空間及其社群成員彼此之間形成一個互相開放、交流、整合的體系。

陳國明(2006)指出「學校社區化」的意涵乃在使學校向社區開放,學校教 育跨入社區,學校成為社區的中心、社區文化的精神堡壘,與社區密切連結,使 學校成為「社區」的教育資源中心,營造學校社區成為一個終身學習社區。

Pushor(2007)認為對每個學校而言,社區參與均有其獨特意涵。例如社區 參與在一間學校可能是提供家庭與學校成員、社區組織交流的機會;在其他學校 可能代表開放學校建物供社區居民使用、學校工作人員與社區人員共同解決社區 問題,或是學校邀集社區企業與學生及其家庭針對工作實習及就業資訊進行交 流。Preston(2011)則將學校內的社區參與定義為任何介於學校、社區成員、

組織與企業間,直接或間接支持學生身心、社交與學習需求的相關活動。

綜合上述,本研究認為學校社區化是以學校為主體,向社區開放,讓社區民 眾共享學校的資源並可以參與校內事務,學校亦將教育對象擴及社區民眾,成為 社區的教育資源中心。此外,學校也可充分利用社區各項資源,與社區緊密結合,

改善學校教育,打造終身學習社會。

二、學校社區化的實施

對於推行學校社區化的工作,有許多學者提出實施方式及策略,茲整理為以 下六點:

(一)學校有計畫的開放學校場地:學校既然是社區文教中心,校內的建築物就 可視為公共財產,是社區大眾所持有。因此,建築設計方面應顧及推廣教 育的要求,校舍的布置、場地的規畫及各項設備的放置,都要考慮到教學 需要與社區方便,並且開放各項設備給民眾使用(林清達,2003)。學校的

開放場地與設施,由學校與社區共同來策劃與維護,而校園開放後所衍生 出的相關問題,應由學校與社區合力解決(蔡祈賢,1997)。

(二)學校與社區相互善用彼此之資源:對社區而言,學校校長、教師與學生能 提供社區建設是最好的人力資源,學校的場地與設施也是社區活動的最佳 場所,而學校所提供之知識也是達成社區發展增益的工具之一(蔡祈賢,

1997)。對學校經營而言,結合社區的校友會、家長會,開放更活潑多樣的 家長老師互動形式,吸納整合更多的社區人力和財力資源,協助學校解決 設施、經營、管理和教學問題(王命安,2005;引自陳國明,2006)。若是 學校與社區兩方相互交流運用,則可互蒙其利、相輔相成。

(三)學校加強自身公共關係,建立與社區良好互動:學校公共關係是增進學校 與社區良好發展的正式活動,其目標在使學校與其所在社區互信、互賴,

並獲得社區的認同(蔡祈賢,1997)。為建構雙方和諧的關係,其有效的策 略為:學校與社區共組「學校社區化」促進委員會,包括學校老師和社區 代表成員,合力推動「學校社區化」的相關工作和活動。此外,學校應提 倡親師合作,發展親職教育,增加學生、家長、教師之互動(引自陳國明,

2006)。再者,學校應設立公關部門,有計畫的透過開放參觀、宣導及短期 研習等方式,讓家長或社區民眾瞭解學校教育的過程與目標(張德永,

1995),鼓勵全校師生了解並關心社區,再善用公關媒介—校刊、聯絡簿等,

加強與外界溝通,爭取民眾的信心,學校公關要積極主動持續為之,如此 不僅可以減緩社區中對教育的負面影響力,更爭取社區對學校的支持與向 心力(蔡祈賢,1997)。

(四)學校與社區對相關事務積極參與,共同促進雙方的發展:學校與社區的關 係不應僅限於資源的利用,雙方更應以積極的投入參與,謀求彼此的共存 共榮。以學校的立場來分析,應鼓勵民眾參與學校活動,例如:成立家長 交通導護隊、辦理休閒活動讓親子參加、請家長認養校園花木以綠化校園、

請家長參與學校各項活動規劃、請社區人士擔任學校社團指導老師等,讓 社區民眾與教師一起分擔學子的教養責任。另一方面,學校宜將社區當成 服務的對象與工作的夥伴,導引全校師生關懷社區問題,舉辦社區活動與 福利服務,例如各級學校建立透過服務社區來學習的機制,成立各式學生 社團,規定必須從事一項社區服務工作及最少服務時數(林振春,2000);

或舉辦各式民族舞蹈表演及地方戲曲演唱,邀請民眾一同參與;以及辦理 貧民子女助學貸金,協辦就業、職業訓練等項目,激勵貧困民眾奮發自強

(林清達,2003)。此外,學校應共同參與社區建設工作,尤其在社區營造 的過程中,學校具有專業的角色,不僅不應該置身事外,更應該全力投入,

在積極參與、頻繁的互動中,學校與社區自然形成一個生命共同體(蔡祈 賢,1997)。

(五)學校推展鄉土教學,注入社區文化:學校應與社區結合,共同推展母語教 學、鄉土教育,以培養學生熱愛斯土的情懷,並凝聚社區精神。其可行的 措施為:學校會同社區人士編輯出版當地社區和鄉土文化教材,包括地方 自然、人文、歷史、傳統、人物、產物、生態等專書(引自陳國明,2006),

並且聘請社區中具有專長的熱心人士擔任教學,配合社區民俗活動實施隨 機教學;或是安排學生參觀節慶表演及史蹟文物;教師亦可在各領域科目 教學時,盡量與社區鄉土人文風俗及自然環境結合,拉進學校課程發展與 社區在地文化之間的關係(蔡明錡,2006)社區則協助學校成立鄉土教育 中心或文物館,使學生在生動、趣味而多樣化的學習中,尋根溯源涵養情

並且聘請社區中具有專長的熱心人士擔任教學,配合社區民俗活動實施隨 機教學;或是安排學生參觀節慶表演及史蹟文物;教師亦可在各領域科目 教學時,盡量與社區鄉土人文風俗及自然環境結合,拉進學校課程發展與 社區在地文化之間的關係(蔡明錡,2006)社區則協助學校成立鄉土教育 中心或文物館,使學生在生動、趣味而多樣化的學習中,尋根溯源涵養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