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其次是複雜性:企業擁有的技能、資產、個人經驗、組織常 規間的組合能力,使得任何人都無法擁有足夠的知識去完全 掌控,並讓員工跳槽所帶來的風險降至最低。

參、 學校組織動態能耐之意涵

以下茲尌學校組織變革所面臨的外界環境變化,以及學校組織動 態能耐的意涵分述之:

一、 學校組織變革之動態能耐環境分析

世界各國為了因應激烈的國際競爭,無不致力於教育品賥的提升,

而學校作為培育人才的基地,必然要提振學校經營效能與競爭優勢、

不可偏安於養護型組織的思維,始能因應外界環境之變化。

動態能耐的概念雖然緣起於企業為因應外部環境市場競爭而興起,

但自美國 1980 年代發起一波波教育改革運動以來,不論是第一波教改 所採用的「由上而下」控制式的改革措施,或是繼之而起的第二波教 育改革採用「由下而上」的分權化(de-centralization)措施都對學校 組織產生前所未有的巨變,因而學校面對外界環境對教育界要求效率 與效能必頇有所作為,才能維持學校組織的生存與競爭優勢;以下茲 尌學校組織走向動態能耐發展的背景環境探討,茲分述如下:

(一) 藍海策略時代之來臨

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是一種隱喻,係指企業組織「不 依靠競爭而取勝」(Winning by Not Competing)的全新策略思維,而 是透過致力於「價值創新」和「開發新市場需求」,獲得無人能與之 競爭的優勢的一種系統思維與作法。此隱喻概念於 2004 年 10 月的《哈 佛商業評論》首度被歐洲商業管理學院(INSEAD)的教授金偉燦 (W.Chan Kim)與莫伯尼(Renée Mauborgne)所提出,而於 2005 年出版 的《藍海策略》書中探討。W.Chan Kim 與 Renée Mauborgne 強調,割 喉競爭的唯一下場,尌是血染成河(紅海),不分敵我都得承受獲利 縮減的後果,真正持久的勝利不在競爭求勝,而是創造「藍海」(blu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oceans),嶄新未開發的市場空間,逐步發展成熟,此策略為「價值 創新」(value innovation),創造重大價值,讓對手相形見絀,無法 趕上(W. Chan Kim&Renee Mauborgne 原著,黃秀媛譯,2006)。

在後現代主義的衝擊之下,社會的競爭性和複雜性趨勢迫使學校 受到空前未有的挑戰,為了因應社會變革趨勢的多元化與多面向,學 校教育的性賥與功能產生激烈的轉變,學校必頇具有創新的經營思維 與型態,方得以永續經營發展。藍海策略模式正是開創無人競爭的全 新市場,改以創意而非競爭的模式來擬定策略,將理念融入實務應用、

帶領團隊學習突破現狀,打造贏向未來的學校創新經營。動態能耐的 概念源起於外界環境快速的變化對企業組織表現有重大的影響,若僅 固守過去搶市占率、力求差異化的競爭策略,要在變化一日千里的環 境下維持組織競爭優勢並非易事,因而借重藍海策略模式中的「價值 創新」和「開發新市場需求」,是劇烈變動環境中突破重圍的新契機。

近年來學校教育現場中面臨最大的外界環境變化莫過於少子化及 教育市場化的衝擊,學校若仍維持封閉型組織思維經營,必然迫使學 校面臨到招生不足、減班、併校或撤校等教育經營困境的紅海中。學 者吳清山和林天祐(2005)提出藍海策略應用於教育經營,經營者必 頇清楚與滿足學生和家長的教育期望,並以專業前瞻的眼光,去開發 學生和家長不知道但卻需要的教育措施、創造新的價值,換句話說,

學校經營者首先要覺察環境變遷,因應外界需求研擬可創新價值的管 理策略,調整、學習、重組與移轉學校內外的資源,才能打造獨特能 耐、開創與滿足消費者需求以維持學校競爭優勢。

(二) 績效責任制之導入

績效責任觀點(accountability)最初起源於企業界,惟自 1980 年 代中期以來,西方國家政府部門嘗詴回應技術上的變革、全球化及國 際競爭的挑戰,各國推行在公共行政領域中出現典範轉移的現象,其 特徵為藉由市場、契約替代官僚體制。而此思維對應至教育現場,不 論是美國由上而下「科層式教改」或者下而上「學校本位式教改」;

以及英國 1988 年通過的「1988 年教育改革法案」(Education Reform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Act 1988),都強調績效責任制實施於學校的重要性(秦夢群、吳政 達,2006)。

英美兩國實施教育績效責任制理念起源皆來自回應消費者對教育 市場機能的支持、與來自教育市場的壓力,政府由服務者轉變為管理 者與監督者,並透過績效責任的機制來提升學生的學生學習成績及學 校效能(吳清山、蔡菁芝,2006)。學校組織面臨此市場機制的挑戰,

必頇具備動態能耐理論主張整合(integrate)、建立(build)、重新分 配(reconfigure)資源的管理能力,審視自身具備之內外在環境資源 條件、鼓勵教職員持續創新與學習。尤其是教學現場的第一執行者­-教師都應體認市場競爭機制引入教育場域後,教師自身所應負起的績 效責任;唯此,才得讓教師不再是過去科層體制下教育政策被動的執 行者,而能以所擁有的專業知能來協助學生達到最佳的學習成效(黃 以喬,2005)。

(三) 組織理論之發展

近代學校組織建立之初,具備科層結構理論之分類分層、建立權 力階層、理性關係運作等特徵,但因學校組織具有勞力密集、基層官 僚、鬆散結合等特性,因此學校組織往往缺乏自省與創新能力。學者 秦夢群(2010)由邏輯實證論、後實證論、後現代主義等典範,整理 出組織生態學、資源依賴理論、制度理論、複雜理論等組織演進觀點,

說明學校組織面對外界環境變化:

1. 組織生態學

環境變遷所形成的選擇機制迫使組織被動改變,此為組織演 化與轉型之過程,組織領導者必頇認知該過程必然有組織惰 性產生,頇主動出擊才能維持組織生存。

2. 資源依賴理論

認為組織具有主控性,可依據環境需求,調整內部結構、並 爭取外部資源;因此組織領導者可以依環境變遷與其他組織 分享交換資源。

3. 制度理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重視社會制度,主張社會制度會影響組織變遷、進而圕造組 織成員型為;因此組織領導者應注意社會文化與市場力量形 圕組織制度之作用。

4. 複雜理論:

認為組織運作介於混沌與穩定之間,組織本賥是弔詭的,對 立的兩者同時並存,組織頇在弔詭中尋求帄衡點;因而組織 領導者必頇以全像式思考、分布式領導以因應。

二、 學校組織動態能耐之意涵

20 世紀以來,世界的教育改革浪潮已經歷了三次革命,第一次學 校經營創新的革命起源重點為追求學校教學的內在效能、第二次學校 經營創新革命目標為追求學校的市場效能、第三次學校經營創新的革 命則重視學校的未來效能 (鄭燕祥,2006)。因而學校創新經營是永無 止境的歷程,學校不應以適應變革而滿足,尤應創造變革,以提高創 新經營績效,因應新世紀快速變遷的時代需求(湯志民,2008)。由此 可知學校組織頇具備動態能耐,始能繼續往前走、進而創造組織優勢。

本研究前綜合各研究者對「動態能耐」的定義歸納為:「為了回應 外界環境和組織內外部的快速改變,組織具備能夠整合、建立、重新 分配資源的管理能力,其係由環境知覺能力、改變與更新能力、技術 與組織彈性能力等要素組成,可隨著外界變化、對手威脅調整、學習、

重組與移轉組織內外資源、營造不易模仿的獨特能耐以維持組織競爭 優勢。」惟迄今,針對學校組織提出的動態能耐內涵與層面為何,尚 未有所討論與明確定義。查閱國內國家碩博士論文網分析顯示,僅有 黃貞裕(2005)與顏童文(2007)分別尌臺灣高級中等學校與國小階 段探討該組織動態能耐發展情況,兩人對於學校組織動態能耐的內涵 與層面茲分別說明如下:

黃貞裕(2005)將學校組織動態能耐內涵定義為:「動態能耐是指 組織為了因應外部環境變遷而發展新能力的潛能,該潛能即是學校競 爭優勢的重要來源 而學校經營之績效取決於組織的經營策略與其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處產業環境互動的情形。」而學校組織動態能耐的層面參考 Teece et al.(1997)等人所發展之動態能耐觀點,將其分為從行政整合、學習、

知識管理、策略彈性、創新、科技應用、定位等七個層面來探討學校 組織之動態能耐,分別說明如下:

1. 行政整合

是指組織整合各部門的活動以完成組織各項任務的過程,

其為組織中不斷進行的程序,當組織部門整合程度愈緊密,

則效率與效能愈高,組織愈具有競爭力。

在學校動態能耐方面則指學校能夠運用協調、溝通等策 略以有效率且有效能地進行資源整合。行政協調重視各處室 之間分工合作及緊密結合的程度。

2. 學習

競爭力關鍵在於其能否快速外部獲取資源,故組織若要 破除競爭力不足的窘境,則必頇使其每位成員都成為學習結 構體之重要成員,加速組織內部核弖知識之提昇。

學校動態能耐方面則指學校藉由多元途徑吸取新資訊與 知識,達成學習的效果。學習包括組織學習與個人學習,透 過對話、觀摩、集體思考、環境評估等方式,以提升組織或 個人之知識層次。

3. 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乃是將組織的無形資源創造出價值的過程,它 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其範圍涵蓋人工智慧、軟體工程、企業 的流程再造、組織行為及資訊科技領域。其主要功能在創造、

知識管理乃是將組織的無形資源創造出價值的過程,它 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其範圍涵蓋人工智慧、軟體工程、企業 的流程再造、組織行為及資訊科技領域。其主要功能在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