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校經營規模與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校經營規模與相關研究

壹、學校規模經濟的意義

一、規模經濟的意義

基本上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 )係來自經濟學的觀點,其 主張企業體會因規模或設備的擴大而使平均成本下降(蘇永輝,l999)。 規模經濟是指組織或團體由於規模(以產出、勞動或資本等測度)或設 備大小之擴大,而導致平均成本之下降(郭添財,1991)。其基本架構認 為任何一種產業的投資,均可視為一種生產的過程,在生產過程中,經 營者盼望能以最少成本的投入獲得最大的利潤(江亞萍,1998;劉金山,

2003)。

綜上,若經營者已掌握規模經濟值,且在所有條件不變之狀況下,

就能在生產過程中精準掌握投入與產出的比例及最佳產出效果,但由經 驗上得知,投入與產出過中,常因資源浪費或組織體系環節出現閒置情 形,而造成投入資源未能充分發揮效能,亦無法達到最佳經營狀態。

二、教育成本與單位學生成本

學生教育成本已經不等同於學校教育經費支出,必須包含公、私部 門的所有支出經費,「教育成本」是教育經濟學上的概念,源自於經濟學 上成本的概念,根據交易的主體,可分成生產者的生產成本和消費者的 消費成本(陳麗珠,2005)。

若把教育視為一種生產活動,用來生產知識、創造文化及人力資源,

此時教育成本指的是教育生產成本,亦即教育機構的教育經費支出

(educational expenditures),包括人員薪資、設備費、維護費和折舊 費;但若把教育視為一種消費活動,則教育成本指的則是教育消費成本,

也就是指消費者-包括家庭和學生個人-為在學子女支付接受教育的費用 和其所支付的各項有關稅捐等,包括學雜費、書籍費、制服費、交通費 和食宿費等(蓋浙生,1993)。教育成本包括教育機構的教育生產成本和 教育消費成本(羅正忠,1987)。

此外廣義的教育成本還包括無法計量的機會成本,如學生因為上學 接受教育,必須犧牲工作和賺取所得的機會,此種機會成本又稱「所得 放棄(earnings foregone)」(陳麗珠,200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林文達(1984)則認為教育成本為生產教育財所投入資源的價值,

而教育成本的分類又有許多方法,因為涉及不同的考量點,大致分為四 種表示法:一是根據成本支出的時間分成資本成本(capital Costs)及 經常成本(current Costs);二是根據是否為學校目的而支出,分成直 接成本(direct Costs)與間接成本(indirect Costs);三是根據支出 的主體分為私人成本(private Costs)及社會成本(social Costs);

四是根據支出的度量分為非貨幣成本(non-monetary costs)及貨幣成 本(monetary Costs)。

單位學生成本旨在計算興學者投入生產教育財每一學生單位所需資 源,用其可反映生產教育財所需資源的量及所生產教育財的質(袁明 慶,2002);就經濟觀點而言,學生之單位成本不但包括所有為學生直接 支付的直接成本,還應包括與學生有關之間接成本在內。

要計算單位學生成本與學校人數有著密切的關係,葉子超(1996)

的研究指出,以澎湖縣為例,澎湖地區的學生單位經常成本往往高於台 灣省,兩者平均數之間差異達到極顯著,其成本甚至高達 5.3 倍之多,

呈現與學校規模之間存在負相關的現象,故小型學校學生單位成本有偏 高的現象。曾琇雯、蔡清華、張玉山、鄭英耀、蔡正雄(2002)的研究 也發現,經常門的支出在單位學生成本的預測上具有極佳的預測力,其 中又以教師數對學校經常門支出之影響最大,而資本門支出則有許多無 法解釋的因素(例無法攤提折舊),不如以經常門來計算單位學生成本較 能反應真實意義。雖然計算學生的單位成本應該忠實地合計經常門與資 本門支出,然而僅以經常門支出為計算基準的話,對於了解學生單位成 本的相關議題,可以提供另一層面的視野和意義(廖年淼、劉孟珊,

2003)。

按照目前政府對於教育單位經費的編列,可分為兩大類,一為經常 門,另一為資本門。經常門的經費係指用於人事及教學費用為主的經費 支出,而資本門係指用於建築設備的費用。在計算單位學生成本時,對 於資本門經費的成本很難估算,因為涉及教育主管機關每一年的施政重 點不同,每一年投資重點不一,預算所列資本也不同,不易由年度預算 取得真正具有代表性的單位學生成本(林文達,1984);另一個困難點是 資本門的經費成本勢必要涉及折舊的問題,例如一棟建築或設備當其使 用至第二年甚至第三年時,其剩餘成本便很難估算。而經常門的經費在 估算學生成本時,則較為容易,因為其具有一定的項目,而且計算的方 法固定(例如每班編制多少名教師)。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由此可知,由於許多成本不易計算,也難以評估,一般在計算教育 成本時,多半採取直接成本來計算;再者因教育類別、地理環境及時間 上的差異,度量學生單位成本是較為困難的。

三、學校規模經濟的意義

若將規模經濟的概念運用於教育上,即視教育為一種產業,而學校 則為此產業的生產單位。產業的經營需要運用各種資源,然資源各具特 性,因此必須有賴適當的經營規模,才能充分運用以發揮其效能(吳政 達,2005)。在規模經濟研究中,成本則最常用來代表「投入」的值,因 此若是以單位學生成本計算教育資源的投入,而以學生在學人數計算教 育的產出,故當學校規模擴大,學生人數增加比例大於單位學生成本增 加的比例則為「學校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 in school);反 之,當學校規模擴大,學生人數增加的比例小於單位學生成本增加的比 例則為「學校規模不經濟」(diseconomies of scale in school) (林 文達,1984;郭添財,1991)。因此,在學人口數成為影響規模經濟之重 要因素,亦即學生人數必須維持一定比例,才能產生學校規模經濟(吳 政達,2005)。

綜上所述,一所學校的就學學生總人數會直接影響學校規模大小以 及學校單位學生成本之高低,進而間接影響學校規模經濟;是故,若從 經濟層面探討學校最適經營規模時,學生人數確實是影響學校規模經濟 的因素之ㄧ,亦即學校呈現規模經濟狀態時,則表示學校的產出「值」

高於投入「值」,在此狀態下最能充分發揮學校整體效能。

貳、學校規模經濟形成的原因

往昔,多位學者皆針對學校規模經濟進行研究,試圖找出學校最適 經營規模,以充份發揮學校總體校能。而在探討學校最適經營規模之際,

應該要關注學校規模經濟背後的形成因素,以利研究者能更為掌握學校 規模的變化脈動。

國民教育階段學校規模變化之相關因素,包括需求狀況、學校辦學 績效、社區人口和社區經濟狀況(林文達,1984;蓋浙生,1993)。學者 郭添財(1991)曾以三個方面來說明教育規模經濟形成的原因,包括:

學校資源運用的整體性與不可分割性、學校能力的分工與專門化、學校 課程的多樣性等;之後,蘇永輝(1999)彙整多位學者的觀點,指出學 校經營形成規模經濟,具有下列四個因素:學校資源運用的整體性與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可分割性、學校能力的分工與專門化、學校課程的多樣性及師生及其他 成員間交互作用的影響等。而葉雅惠(2001)則認為教育政策也是影響 學校規模變化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另外郭美秀(2006)曾在其研究中將 學校辦學績效及社區人口列入學校規模經濟形成的原因並加以討論。

本研究者綜合上述學者觀點,整理如下:

一、政府部門的財政與教育政策具有直接影響性

不同國家因財政經濟及社會文化等因素各有所異,而制定不同教育 政策規定,針對學校經營規模的看法亦不盡相同,例如:在美國或日本 等地區,雖然學校最適經營規模皆偏於小型規模;但在日本的國小學校 規模大約是 12~24 班,班級人數為 40 人以下,學生總人數為 370~480 人;

而美國國小學校規模為 300~600 人,班級人數為 18 人以下;在臺灣地區,

教育部僅以原則性規範學校規模宜維持在 48 班以下,班級人數為 29 人 以下,是故各縣市政府因為財政情形迥異,也形成各地區不同的學校規 模類型。

二、學校的資源具有整體性與不可分割性

學校資源之狹義的定義為學校內的資源,包含人力資源、軟體與硬 體的資源,上述這些資源皆具有其整體性(integrity)及其不可分割

(indivisibility)。所謂整體性是指興辦學校需籌備事項,包括校地位 置與面積規劃、校園建築及設備、教師員額編制等,教育行政部門都必 須投入一定的資源,例如:新北市新設置的公立國民小學,學校員額編 制雖因學校規模大小有所不同,但每間學校至少要有 1 名校長。另外,

不可分割性則是指學校的經營過程中,某些資源的運用一次至少採用一 個單位,無法因為需求不及一個單位而將其分割使用,例如:教職員每 次至少應聘一人;其他如器材的購買亦同,電腦及相關設備每次至少購 置 1 台。

三、校務行政的分工與教學情形具有差異性

學校人力的運用上在大、小型學校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大型學校 由於人力分工與技術專業的結果,使每個人發揮所長,各司其職,因而 導致規模效益的增加。有關學校人力的行政分工與教學專業皆對學校整 體效益的提昇頗有影響,分述如下:

(一) 行政方面:大學校由於人力眾多,每個所分攤的工作相對減 少,比起小型學校每位老師負責的行政業務量多且雜,要來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較為單純。

(二) 教學方面:以九年一貫課程為例,大型學校同領域內的教師人 數較多,要發展課程時,參與討論及平攤撰寫的人數較多,相 對的工作量也較少;反之,小型學校常有一個人負責數個年級 或領域的課程設計工作,困難度自然相對提高了。

三、學生的教育學習與體驗機會具有個別差異性

學校規模與學校員額編制息息相關,學校規模大,行政人員隨之增

學校規模與學校員額編制息息相關,學校規模大,行政人員隨之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