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校輔導人員與系統工作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學校輔導人員與系統工作之相關研究

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家庭、學校、社區、社會等都可能影響學生身心發 展,因此與青少年工作需要整合資源,而非單打獨鬥。透過以學生為中心,

運用團隊形式相互支援並提供協助,建立網絡系統,將校內外資源連結(翁 麗淑,2010;張嘉琪,2010;連廷嘉,2005)。然而,學校輔導員經常會發現 自己在缺乏支持系統的情況下工作,往往僅與學生工作,如果有學生的家長

35

和老師的合作,變化將是更持久的(John & Marijane, 1995;White & Mullis, 1998)。因此以系統生態觀全面審視問題,將外在環境和潛在文化皆納入考 量,可讓困境有較妥善的處理策略,協助輔導教師了解問題所在進行有效介 入(洪莉竹,2005;張嘉琪,2010;連廷嘉,2005;黃之盈,2011)。以下就 生態系統觀、及生態合作取向分述之:

壹、 生態系統觀

美國心理學家 Bronfenbrenner(1979)的生態系統理論,從社會學及發展 心理學角度切入,提出人受到環境彼此雙向互動並影響發展;個人是成長中 且動態的實體,並重新建構其所在的世界;不限於單一直接環境,是可延伸的 同心圓結構之內涵。此一層層環繞的環境系統(圖 2-2),由內而外分別是微 觀系統、又稱小系統(microsystem),中間系統(mesosystem)、外圍系統、

又稱外系統(exosystem),巨觀系統、又稱大系統(macrosystem),紀元系統

(chronosystem)(王雪貞、林翠湄、連廷嘉、黃俊豪譯,2009;林萬億、黃 韻如,2012;曾淑賢、劉凱、陳淑芳,2010)。

圖 2- 2 Bronfenbrenner(1979)的生態模型

(資料來源:引自謝香美,2006)

一、 微觀系統之學校輔導工作

Bronfenbrenner(1979)所定義的微觀系統(microsystem),指發展中的 個體在所處的環境中,最直接經驗到的人、事、物。如:配偶、父母,還包

36

括家庭、學校、鄰里社區、同儕團體、工作環境等,與生活經驗貼近的場域,

因此微觀系統對個體的影響最大、最深遠(張慧芝譯,2002;梁藝陵,2010;

曾淑賢、劉凱、陳淑芳,2010;謝香美,2006)。

家庭是個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最早接觸的外在環境,功能的發揮與否,

影響兒童與青少年的生活適應、人格形成及行為發展,因此不容忽視。隨著 學生進入國中求學階段,微觀系統將逐漸增大及複雜,加入的同儕群體影響 力甚深,例如:幫派。因此,在微觀系統的輔導工作,可從強化親職教育著 手,建立正向的同儕支持網絡,強化青少年自我概念等方面著手(林萬億、

黃韻如,2012;梁藝陵,2010)。

二、 中間系統與學校輔導工作

中間系統(mesosystem) 是由發展中的個人活躍參與其中的兩個或更多 個環境之間的連結,為兩個或更多個微觀系統間的交互作用,指家庭、工作 及社交生活間的連結,例如家庭與學校之間的聯繫、家庭與工作場所之間的 連結、家庭與醫院的互動(曾淑賢、劉凱、陳淑芳,2010;謝香美,2006)。

Bronfenbrenner(1979)認為中間系統間強烈的支援關係,會使個體發展更為 完整,若不具支援的關係是會產生問題的(王雪貞、林翠湄、連廷嘉、黃俊 豪譯,2009)。

小系統之間的協調與否,可能對青少年生活造成影響,進一步影響身心 的健康,家庭與外界互動的影響力亦不容小覷。國民中學基本上皆屬於社區 型學校,學生、家庭、學校、社區是密不可分的,而各所學校的條件不一,

社區文化亦不全然相同,進而形成當地的特殊性,也可能塑造出特殊的學生 問題類型,學校如何善用社區資源整合,就顯得重要(陳幸宜,2012;陳採 卿,2007)。因此,中間系統的輔導工作需加強學校與家庭的溝通管道,家庭 與社區的連結程度,建立家庭、學校、社區之間的網絡(梁藝陵,2010)。

三、 外圍系統之學校輔導工作

外圍系統(exosystem) 是指個體未直接參與的系統,但其中所發生的事

37

件卻會影響到個體所在的環境,或被其所影響,為社會正式與非正式的結構,

如:大眾傳媒、運輸系統、政府機構與政府政策、教育系統、父母的職業場 所、居住社區環境品質等(王雪貞、林翠湄、連廷嘉、黃俊豪譯,2009;曾 淑賢、劉凱、陳淑芳,2010;梁藝陵,2010)。

現代社會中,媒體具有高度影響力,甚至會影響人的行為與態度,因此 可能對群體產生漣漪或模仿效應。隨著媒體的快速發展,不乏擔任廣播或者 節目的專家,針對主題進行評論或提供意見,印象是深植人心的,助人專業 人員若能適切使用媒體的力量,提供心理健康訊息,將讓社會有更清楚的心 理衛生概念,對專業人員也有正面的印象(王智弘,2005a & 2007a & 2007b;

梁藝陵,2010)。另外,法令與制度對個體身心健康有其影響性,建立合適的 教育制度,對個體可能帶來助力,而在外圍系統的輔導工作,若能落實兒童 及少年福利法,性別平等法等法案,對個體可帶來保護效果。

四、 巨觀系統之學校輔導工作

巨觀系統(macrosystem)指的是存在於次文化或文化整體的層次,包括 多樣性的意識型態與信念,對個人發展和行為的直接和間接衝擊,包括社會 風氣、文化、經濟政治制度。巨觀系統較為抽象,是對個體、家庭、學校與 社會均有相當影響的價值體系(王雪貞、林翠湄、連廷嘉、黃俊豪譯,2009)。

人是在特殊的文化、社會制度下成長的,用此思考脈絡理解行為背後的 深層意義,則可更貼近個體(楊中芳,2001)。社會的價值觀會左右著青少年 的自我認同,而青少年群體間的次文化影響更甚,青少年會呈現出不同於成 人體系的語言及價值觀(黃俊豪、連廷嘉,2011)。在快速變化及增長的青春 發展期,青少年本身也面臨著多樣化的挑戰,輔導教師要試著對青少年的次 文化有所接納,越是急躁越可能將個案推向更遠的地方(林杏足,2003;

ASCA,2013)。

五、 紀元系統之學校輔導工作

在紀元(chronosystem)系統中,增加了時間的向度,及個人之世界中穩

38

定或變化的程度,包括家庭成員的改變、居住地的改變、職業的改變,以及 較大的事件,如經濟景氣循環、移民潮等,一個人在一生的經歷的過程(王 雪貞、林翠湄、連廷嘉、黃俊豪譯,2009)。

不同的歷史世代的重大事件,例如:經濟蕭條、戰爭等重大事件,皆可 能造成生活世界的變異(楊中芳,2008)。以婚姻與教養方式的改變為例,父 母離婚一事,對於孩子而言影響甚深,被視為成長過程的重大變故,而帶來 不少的情緒反應,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適,甚至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黃 俊豪、連廷嘉,2011)。而經濟不景氣所帶來的影響更甚,家庭主要的經濟支 柱被裁員後,對於家庭所產生的變化不容小覷。以台灣社會變遷而言,經濟 的衰退造成的裁員潮,形成家庭經濟的改變,對學校輔導工作亦有所影響。

貳、 生態合作取向

由於學校心理學家所服務的對象包含了個案、父母、教師和行政人員。

因此所受的訓練必須具備學校系統和家庭系統觀點,方能將輔導工作從與個 案單一的「點」,開拓與資源之間連結的「線」,並將家庭、社會與學校形成

「面」的拓展,也就是一個整合學校輔導網絡的合作模式(李慧賢,2003;

陳採卿,2007;楊雅惠,2004)。

以下就王麗斐等人(2013)的 WISER 理論為主要架構,以學生為本的 輔導人力資源生態內涵整理如下列內容:

一、 WISER理論內涵

WISER強調系統合作,資源整合(王麗斐主編,2013)。W(Whole School)

為全校性、雙方得利(Workable & mutual benefit)和智慧性(Wisdom)原則,

指全校教職員工的投入,亦即全面的初級發展性輔導工作。I(Individualized intervention)指個別化介入,亦即個別化的輔導。S(System intervention)是 系統介入,與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他人共同合作。E(Evaluation)為成效評估,

評估是否達成預期的成效,或者思考是否需要調整策略。以上三項為二級的

39

介入性輔導。R(Resources integration)則是資源連結,整合校內外資源,為 三級的處遇性輔導(王麗斐等人,2013;杜淑芬,2013;楊國如,2013)。

二、 學生

在青少年這個過渡期,會經歷身心的劇烈變化,因此必須特別關注學生 的重要發展任務,協助學生適切的發展。青少年獨立思考的批判能力、及自 主性,可能讓成人認為是個挑戰。縱然如此,青少年的可塑性是很高的,如 何協助學生在資訊爆炸、價值觀多元的現代社會中適應及成長,輔導員本身 必須變得主動,也應有多元文化的技能(洪莉竹,2005;穆佩芬等人譯,2012;

Evans, et al., 2011)。

與青少年工作,輔導教師經常被期待改善其外顯的偏差行為,而忽視了 問題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及渴望(楊欣翰,2010;蘇益志,2011)。輔導工作 特性有時是隱性的、不被彰顯的,不能只是看表象,必須長遠來觀察,輔導 的成效可能默默的在校園中或學生內心發酵,而產生契機。輔導有其功能及 限制,但萬能論、輔導無用論皆確實存在於教育現場的思維模式中(宋湘玲 等人,2008)。部分老師認為輔導老師可協助處理學生各種問題,當老師願意 將輔導老師納入協助學生的位置裡,輔導老師勢必也期望能盡一份心力。然 而輔導需要時間建立關係,難以立即看到顯著的療效及變化(楊欣翰,2010;

劉芳綺,2011),有時心力交瘁,卻還是達不到他人的要求,往往阻遏了助人 工作者的自我肯定、限制了專業的發揮(陳益綜,1997)。而晤談之初急切的 使用技巧,可能會把個案推得更遠,因此建立關係重要性不可忽視。

部分教師及家長認為輔導教師應該什麼都懂(翁麗淑,2010),期待談話 後立即見效,就像開了一劑處方籤,服了萬靈丹後,馬上就變成大人眼中想 要的樣子,只想看到成果。當然,看到學生能有所成長與進步,是大家所樂 見的,也是輔導教師最感到欣慰的事,然而要讓大家知道輔導並非一蹴可及。

家長也需更積極的負起責任,並與學校共同合作,才能更有成效(許雅凱,

2008;劉焜輝,2009)。

40

與青少年工作,除了晤談的問題種類多元,不能單就議題來做處理,必

與青少年工作,除了晤談的問題種類多元,不能單就議題來做處理,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