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省思

在第一年進入學校輔導工作所遭遇的困境或疑惑,特別是帶著諮商的訓 練進入學校實務現場工作,出現的實務工作與認知的落差,是充滿著衝擊的,

有時會出現「卡關」的現象。特別是在走出晤談的空間,我該扮演何種角色?

而在面對個案及學校的立場,又該如何拿捏平衡點?讓我在初期的時候思索了 好久。

身為兼任輔導老師的我,與導師溝通及合作的過程中體認到,每位導師 對於帶班、輔導、及教育學生有各自見解及獨到的方式,能理解老師期待學 生有所進展的想法,但是身為新手的,面臨不同著的壓力,就像是鋼琴初學 者,視譜的速度不快、彈奏出來的曲子拍子不穩定,不能像演奏家彈奏出悅 耳的曲子,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曲目,有時可能還會彈錯音再重新修正,

有時會懷疑自己是否能將整首曲子彈完。對於擔任輔導教師的我,當轉介學 生到輔導室,也是一種矛盾的心情,難免會有非理性信念跑出來,例如:自 己身為輔導老師,學生還出狀況、管不好;但又會有另一個聲音告訴自己,

輔導自己班級的學生,會有雙重關係的困難度。

做研究收穫最多的是我,在找文獻的過程中,獲得不少共鳴感及普同感,

原來我遇到的狀況不是特殊的,原來是大家有曾有過的共同經驗,而且是正 常的,也因為如此,更需要討論。原來這些是共有卻又獨特的經驗,學習堅 定與有彈性的姿態是我一直要學習的議題。

我在B家中客廳的訪談過程,充分的感受到B對於輔導工作竭盡心力的燃 燒自己,將自己的光芒照耀每一位學生及個案,心中充滿著無限的感動。乘 風破浪,時而看見美好的風景,時而遇到艱難的困境,B都堅定的掌著舵向前

111

划行,目的地只有一個,並努力讓自己抵達,抵達後沿途依舊欣賞著美景,

並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F不論在訪談時的思緒及想法,或是對於工作 的理念皆有很清楚的脈絡,條理分明,蘊含著無比的力量,在隱隱之中醞釀 著無限的生機。F持正向樂觀的態度,把各式各樣的體驗都當成是對自己有幫 助的一種學習。我頗享受於F在受訪過程中的用字遣詞,並在打完逐字稿後反 覆咀嚼的過程中,越顯出其中富有濃純香的美味。

H很真誠的說出自己在環境中的現況,對於實務工作現場的經歷有不少的 感觸,不斷的反思自己在專輔教師的路上可以如何琢磨,讓自己與個案都能 度過困難,將美留下。L很有結構、組織及想法,十分沉穩且充滿能量,是諮 商師與輔導教師思考的融合。L在自身時間排得這麼緊湊的情況下,願意撥空 分享自己豐富的經驗和故事,讓我感到十分的有收穫。我與W相約在餐廳的 包廂裡,W講話徐徐的,給人溫柔中帶有種堅定及踏實感。W在示範及實踐 的就是持續的自我覺察與探索,什麼是自己真正適合的?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 的?當最後抉擇踏入教育界,就是一種踏實的感覺。

我看到專輔老師們所投注的心力及時間,是無法用三言兩語與來形容 的,專輔老師們所擁有的能量及韌性超乎想像,專輔老師們不斷的讓自己用 各種方式精進。而在訪談過程中,每一位專輔老師皆用孩子來稱呼個案及學 生,分享了進入專輔工作以來的點滴,讓我挖到不少寶藏可以帶回去珍藏,

也讓我不禁感動,更充滿感謝。

112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丁興祥、張慈宜、曾寶瑩譯(2006)。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原 作者:Smith J. A.)。臺北:源流。(原著出版年:2003)

中華民國輔導教師協會(2006)。挑戰與願景。取自:http://www.rocgta.org.tw/

牛格正、王智弘(2007)。助人專業倫理的涵義、重要性與實踐。台灣心理諮 商通訊,213,47-53。

王仁宏(2003)。從教訓輔三合一—談學校輔導體系的建立。學生輔導,85,

96–105。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02)。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臺北:師大書苑。

王以仁、吳芝儀、林明傑、黃財尉、陳慧女(譯)(2005)。學校輔導與諮商

(原作者:Schmidt J. J.)。嘉義:濤石。(原著出版年:2003)

王石番(1990)。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幼獅。

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譯)(2005)。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 化途徑(原作者:Neuman, W. L.)。臺北:學富。(原著出版年:2001)

王婉玲(2006)。國中輔導人員角色壓力、輔導自我效能與職業倦怠之關係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淑俐(2012)。情願流汗,不要後悔—學校輔導工作的重點與未來。臺灣教 育,674,8-21。

王淑玲(2003)。家長諮詢及家長抗拒諮詢的處理。諮商與輔導,216,11-14。

王智弘(1995)。個別諮商過程中涉及的倫理問題。輔導學報,18,191-222。

王智弘(2005a)。從全人發展取向、團體輔導與網路資源談國中綜合活動領 域課程的設計與實施。2005 年中國輔導學會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臺 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113

王智弘(2005b)。從全國輔導教師協會的籌設談學校輔導工作的出路與挑戰。

台灣心理諮商通訊電子報,182。取自:

http://www.heart.net.tw/mainarticle/182-1.htm

王智弘(2005c)。助人者的心理健康是當事人福址的保障。台灣心理諮商通 訊電子報,179。取自:http://www.heart.net.tw/mainarticle/179-1.htm 王智弘(2005d)。諮商專業倫理之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32,87-98。

王智弘(2007a)。助人專業人員如何看待媒體。台灣心理諮商通訊電子報,

202。取自:http://www.heart.net.tw/202-1.html

王智弘(2007b)。助人專業如何運用媒體以進行專業行銷。台灣心理諮商通 訊,204。取自: http://www.heart.net.tw/204-1.html

王智弘(2008a)。團體輔導活動設計的理論與實務。台灣心理諮商通訊,219。

取自:http://www.heart.net.tw/epaper/219-1.htm

王智弘(2008b)。諮商未成年當事人涉及的倫理問題。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 導學報,19,287-317。

王智弘、張勻銘(2002)。國小輔導工作的倫理與法律問題(上)。諮商與輔 導,202,47-53。

王雲東(2012)。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臺北:威仕曼。

王麗斐(2002)。建構國小輔導工作的未來。輔導季刊,38(2),1-7。

王麗斐(主編)(2013)。國民中學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取自:

http://140.111.34.88/%e5%9c%8b%e6%b0%91%e4%b8%ad%e5%ad%b8%e 5%ad%b8%e6%a0%a1%e8%bc%94%e5%b0%8e%e5%b7%a5%e4%bd%9c

%e5%8f%83%e8%80%83%e6%89%8b%e5%86%8a%e9%9b%bb%e5%ad%

90%e6%9b%b8/

王麗斐、杜淑芬、趙曉美(2008)。國小駐區諮商師有效諮商策略之探索性研 究。教育心理學報,39(3),413-434。

114

王麗斐、杜淑芬、羅明華、楊國如、卓瑛、謝曜任(2013)。生態合作取向的 學校三級輔導體制:WISER 模式介紹。輔導季刊,49(2),4-11。

王麗斐、趙曉美(2005)。小學輔導專業發展的困境與出路。教育研究月刊,

134,42-53。

朱柔若(譯)(2002)。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原作者:Neuman, W.

L.)。臺北:揚智。(原著出版年:1997)

朱惠英、郭凡琦(譯) (2013)。如何與非自願個案工作(原作者:Trotter, C.)。 臺北: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2001)

江吟梓、蘇文賢(譯)(2010)。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原作者:Lichtman, M.)。 臺北:學富。(原著出版年:2009)

余宗晉(2009)。國中輔導教師之中輟防治角色知覺、困境及其支援需求之調 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余漢儀、畢恆達、嚴祥鸞、周雅容、胡幼慧(2006)。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

臺北:三民。

吳佩芬(2012)。國中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嘉 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玟芷(2007)。從美國 ASCA 全國模式省視國內輔導工作之現況。諮商與輔 導,264,30-33。

吳芝儀 (2006)。他山之石:先進國家學校輔導工作比較和省思。現代教育 論壇,15,36-55。

吳芝儀(2005)。我國中小學校輔導與諮商工作的現況和挑戰。教育研究月刊,

134,23-40。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Patton, M. Q.)。

臺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90)

吳姿瑩(2006)。國民中學輔導教師角色認同與角色實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115

吳昭儀(2013)。國民中學輔導教師之議題。諮商與輔導,329,20-24。

吳英璋、徐堅璽(2003)。校園中輔導專業人員之角色功能—淺談國中輔導老 師、心理師與社工師在教改潮流下之合作基礎。學生輔導,85,8-21。

呂羿慧(2009)。從雙重關係談輔導教師在學校諮商中多重角色的困境。諮商 與輔導,277,11-14。

宋佩禹(2004)。諮商輔導生手之實務經驗淺談。輔導季刊,40(3),69-71。

宋湘玲、林幸台、鄭熙彥、謝麗紅(2008)。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增訂 版。彰化:品高。

巫冠儀(2012)。聽系統說故事─學校諮商員對於青少年憂鬱症之因應。諮商 與輔導,323,38-41。

李孟真、吳怡君、吳怡蓉、倪履冰(譯) (2009)。中小學諮商師生存指南

(原作者:Schmidt, J. J.)。臺北:心理。(原著出版年:2004)

李宛芸(2011)。中學輔導教師個案輔導工作團體督導之經驗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崇建(2013)。對錯批判,軟化刺蝟小孩。親子天下雜誌,48,158-160。

李惠茹(2007)。國民小學輔導工作團隊建立歷程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 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慧賢(2003)。國中輔導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教訓輔三合一與心理師法實 施後的角色與定位。學生輔導,85,52-63。

杜淑芬(2013)。WISER 學校輔導工作模式於關係霸凌輔導之應用。輔導季 刊,49(2),17-26。

周麗玉(2005a)。以學校為中心的臨床個案督導工作(上)─以台北縣某國中 的四年督導經驗為例。諮商與輔導,232,41-44。

周麗玉(2005b)。以學校為中心的臨床個案督導工作(下)─以台北縣某國中 的四年督導經驗為例。諮商與輔導,233,37-41。

尚榮安(譯)(1994)。個案研究法(原作者:Yin, R. K.)。臺北:旭昇。(原

116

著出版年:1997)

林杏足(2003)。青少年諮商的破冰之行─建立關係的方法與策略。輔導季刊,

39(2),1-9。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

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林美珠、蔡憶萍(1997)。我國國小輔導人員對「諮詢」概念認知之初探。中 華輔導學報,5,119-149。

林家興(2002)。中學輔導教師與專業輔導人員工作內容的時間分析。教育心 理學報,33(2),23-40。

林家興(2003)。心理師駐校模式的探討。學生輔導,85,22-33。

林家興(2003)。心理師駐校模式的探討。學生輔導,85,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