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2 學生常見之迷思概念

2.2 學生常見之迷思概念

【迷思概念之特色】

謝青龍(1995)認為所謂的迷思概念就是學生的想法或所持有的概念,和目前 學者們公認的概念不一,而迷思概念通常是在教師教學前或是教師教學過程中,

學生對某一種概念,因為一些因素而形成。所以迷思概念是指觀念、見解或是想 法有誤解,在數學上的迷思概念通常是由學生自行建構而成,將自己的經驗給予 合理化的一種解釋。但學生可能因心智未成熟或是學習基礎不夠扎實,於是忽略 許多必須列入考慮的因素,所以迷思概念為一種不完整的解釋。(陳鉪逸等人,

2010)

戴政吉(2001)提出學生迷思概念的來源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五種:

一、經驗:日常生活經驗或是直接的實驗經驗。

二、用語:平日的用語或是隱喻使用。

三、教學:非正式或正式教學。

四、同儕:同儕之間的信念及文化。

五、學校:敎師的教學過程以及敎科書內容。

由此可知學生的平日經驗,或是師長們有意無意的口語表達都深深影響著學 生學習,我們習慣的觀念或是說法,都是讓孩童建構知識的一個來源,若是沒和 孩童深入談話了解他們對這些觀念或說法的解讀,迷思概念可能就在無形中日積

月累漸漸成形。迷思概念有何特性?對學齡孩童學習的影響為何呢?鍾勝校

(1994)提出迷思概念的八大特性:

一、過程性:迷思概念通常是在概念發展或概念學習的過程中產生。

二、不完備性:迷思概念會影響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周全性,使得學生呈現出來的 知識可能是片面性或不完整的概念。

三、非正統性:迷思概念有別於專家學者的、正統的觀念。

四、思考性:迷思概念會造成直覺、錯誤類比的思考方式,因而產生不正確推理 或不成熟的思考結果,但迷思概念都含有概念思考的成分。

五、個別性:很多迷思概念是學習者將資訊內化,以自己的經驗解釋、建構出屬 於自己的意義,成為個人特有的迷思概念。

六、普遍性:有些迷思概念會出現在某些年齡層或是某些特定文化族群。

七、不穩定性:有些缺乏正確概念的學習者,概念學習無依據可循,所以其所產 生的迷思概念具有相當不穩定性,容易產生也容易消失。

八、頑固性:有些學習者對特定的迷思概念根深蒂固,難以改變。

由以上可知有些迷思概念通常根深蒂固在學習者心中,未必能輕易改變,所 以對學生影響甚大,學生在前一階段學習過程產生的迷思概念常會影響現階段學 習或是影響其他領域的學習,造成負向學習遷移,而且不容易消除;當學生在面 對日常生活問題,也習慣使用自己過去錯誤的方法或憑直覺處理,在處理過程可 能會遭遇許多挫折。

【數學中的迷思概念】

Marilyn Nickson(2000)發現對於數學運算的正確性,多數學生通常就是 以自己所計算的結果作為判斷依據,而非以符號運算法則或是數字法則來判斷。

判斷依據的建立主要是在學生之前學習整數和小數概念時所形成的,整數是學生 在學習數學時最先學到的基本概念,當學生學習整數運算時常見的迷思概念如

下:(陳鉪逸等人,2010)。

一、忽視進位、退位,學生在加法、乘法中忘記進位,在除法和減法中忘記退位,

除了是學生的粗心造成,也可能是學生的位值概念需要再加強。

二、減法中不考慮被減數、減數的意義,習慣以大數減小數的方式處理每個位值 的計算,例如:236-199=163,學生用 2 減 1,9 減 3,9 減 6。

三、判斷數值大小受整數概念影響,只比較數碼多寡卻忽略位值的意義,例如:

328>27,在整數中,三個數碼的數一定比二個數碼的數大;但,3.28<27,

在小數中,未必數碼多就比較大。

四、乘以 10 的運算受整數計算影響,造成日後學習迷思,例如:16×10=160,整 數乘以 10,即是在原數字後多一個 0;但 1.6×10=16,學生可能會認為 1.6

×10=1.60。

五、文字題中的關鍵字對學生造成誤導,例如:「和」是加法、「差」是減法、「倍」

是乘法、「平分」是除法,以上關鍵字皆需配合文字題的前後意義,才知是 何種運算法。

六、除法中不考慮被除數、除數的意義,認為被除數一定比除數大,於是直接大 數除以小數,例如:6÷30=5,學生算成 30÷6。此迷思概念會對日後的分數、

小數除法學習形成嚴重的負向學習遷移。

七、「乘法越乘越大,除法越除越小」的觀念只適用於整數範圍,小數、分數及 負數領域未必符合此現象。

以上概念可能是學生在學習正整數運算時,因練習、經驗或是教師課堂上表 達的語意而自行歸納的特性,若學生沒有釐清這些概念的適用範圍,便會對日後 的分數、小數及負數的學習形成迷思概念,影響新觀念的學習。

研究者在平日教課的觀察中發現,多數的學生看到除法的計算有小數數值,

會選擇直接放棄作答,學生表示因為不懂小數,對小數基本加法、減法感到困惑,

從學生的練習中,也可發現學生在小數加法和減法的直式運算,就已經沒有對齊

的觀念,或是忽略小數點,直接將小數當做整數處理,小數對學生而言是一門困 難的學習課程,主要是因為受之前學習整數概念的影響,學生對小數產生太多迷 思。陳鉪逸等(2010)將學生常見的小數迷思概念整理如下:

一、小數意義迷思:這部分的迷思主要是受整數概念的影響,而產生混淆。

(一)小數點之後的數字當成整數而造成讀法錯誤,例如:0.21 讀成「零 點二十一」(劉曼麗,1998)。

(二)不考慮最小的位值而認為小數點後任何位值的零,都可省略,例如二 十點零二寫成「20.2」(劉曼麗,2002)。

(三)沒有釐清 1 與純小數之間的大小關係,例如:0.999999>1。

(四)小數當成整數(劉曼麗,1998)。

(五)小數和整數的位名混淆,例如:將 0.31 中的 3 當作十位數(陳永峰,

1998;劉曼麗,2002)。

二、小數位值迷思:對小數位值基本概念的缺乏,以至於忽視小數點存在,例如:

27.6 寫成 276,小數位值的迷思概念將會造成在小數加減法的直式運算中對 齊不正確,導致於錯誤的運算結果(潘耀圭,1982)。

三、小數化聚迷思:對整數和小數的關係不清楚的學生,會直接將個數與單位值 合成,例如:62 個 0.1=0.62(劉曼麗,1998)。

四、小數比較大小迷思:在純小數的部分,部分學生受整數法則影響,認為小數 點後的數字越多值越大,例如:0.567>0.65;也有部分學生受分數法則影 響,以為小數點後的數字越多值越小,例如:0.231<0.21(吳昭容,1996;

郭孟儒,2002;劉曼麗,2002)。

五、單複名數轉換迷思:部分學生在單位換算時,直接將單位小的部分當作小數 部分,例如:6 公斤 20 克=6.20 公斤,將 20 克視為小數部分(陳永峰,1998)。 六、小數和分數關係迷思:當分數轉換為小數時,將分子、分母其一視為整數部

分,另一項則視為小數部分,例如:1

4=1.4 或 4.1(劉曼麗,2002)。而當

兩位小數轉換為分數時,會直接將分母寫成 10,例如:0.12=12

10 (艾如昀,

1994;劉曼麗,1998)。

加法、減法、乘法是最基本的運算方式,其中除法更是半數學生的夢魘,學 生最熟練的是加法,乘法則是加法的累積,在熟記九九乘法的情況下,學生對於 乘法運算也相當有把握;對於減法,少數有退位的困擾,各個位數的運算總是習 慣以大減小,對於退位借十並沒有牢記在心;除法是這四種運算最困難的運算 法。除法是減法和乘法的結合,學生常常不知如何取適當的商數,而且其他三種 運算法都是從位數小的個位數、十位數往位數大的百位數、千位數開始計算,獨 獨除法與這三種運算法的運算順序相反,除法是從位數大往位數小進行運算,還 必須根據商數的位數來決定每一次的運算位數,對於初學者而言,是頗有難度的 運算法。

以下是學習者在學習數學除法時所遭遇的困難(吳信輝,2005):

一、將橫式算則改寫為直式算則時,容易將數字寫在錯誤的位置,將除數和被除 數混淆。

二、當有連續的 0 數值運算,會有借錯位的現象。

三、面對大數值的運算會感到恐懼。

四、對於需要退位的除法直式算則,感到困擾。

在小數的運算中,基本的加法、減法中,有部分學生不知應該以小數點位置 為對齊點,而乘法運算結果的乘積又搞不清楚小數點所該放置的位置,若是學生 沒將整數除法學習好,便會影響小數除法的學習,無法進行良好的學習遷移,多 了一個小數點的存在,無疑就是雪上加霜,學生原本已感混亂的整數除法運算更 難以抽絲剝繭、破除迷思、解決困境。舊的迷思概念無法澄清,反而還衍生出新 的迷思概念,陳鉪逸等(2010)綜合艾如昀(1994)、吳昭容(1996)、陳永峰(1998)、 劉曼麗(2002)、劉曼麗和侯淑芬(2007,2008)的文獻,將學童在小數乘除過

程中常見的迷思整理如下:

一、乘會變大,除會變小,例如:認為 30×0.9>30。

二、乘法運算時,積數的小數點位置放錯,例如:認為 12.3×3=3.69,事實上,

小數點應從低位數往左取。

三、乘法運算時,忽視小數點,例如:認為 3.2×2.2=704,事實上,此運算結 果的積之小數位數應有兩位,即被乘數和乘數小數位數的和。

四、乘法運算時,直式算則使用不當,例如:

五、乘法運算時,將 0 省略後才取小數點,例如:認為 2.2×0.5=0.110,事實 上應為 1.10,將小數點位數取好後,才將小數點後最後一位的 0 省略。

六、任一數和純小數(0 點幾)相乘,答案總是小於 1,例如:認為 0.27×30=

0.81<1。

七、除法運算時,習慣「大數值」÷「小數值」,例如:認為 0.2÷0.4=0.4÷0.2。

八、除法運算時,餘數小數點位置放錯,例如:2.19÷1.3,認為餘數是 11。

所以身為教師需掌握學生的迷思概念,才能針對這些迷思概念進行即刻澄清並給 予加強,以此作為教學依據,使其不成為學生延伸學習的絆腳石。對於被迷思概

所以身為教師需掌握學生的迷思概念,才能針對這些迷思概念進行即刻澄清並給 予加強,以此作為教學依據,使其不成為學生延伸學習的絆腳石。對於被迷思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