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4 學習金字塔

目前大部分國中教師都是採用直接講述法進行多數課程,對教師而言,這是 一種最方便而且有效率的教學方法,可以如期完成課程進度,當有趕進度壓力 時,這是最快速的教學法。而我們的學生是否能在此種快速教學法獲得最佳的學 習效率呢?

雖然學生可能從師長的教導獲取知識及技能,但學生常常是在教導同儕的過

程中真正弄懂一個新技巧或是新的概念。所以十九世紀的英國教育學家 Joseph Lancaster 建立了一種「導生模式」的制度,鼓勵較年長或較優秀的學長去教導 年紀較小的學弟,嘗試「以孩子敎孩子」的方式同時教導一千多名學生。這種導 生模式的教學法,減少了師生之間代溝的問題(Armstrong, Thomas,1987)。當 大人教導小孩子,常常是以自己的觀點出發去看事情而有盲點,大人最常對還沒 學會的孩子說:「怎麼連這個也不懂?」「這種問題很簡單,怎麼都學不會!」「題

目很簡單怎麼也要算那麼久?」,最後的結果就是大人敎得很生氣,小孩因不被 了解而感到很挫折,面對大人的質疑便心生自卑;而同儕之間的敎與學,因年齡、

學習經驗接近、較容易互相了解,可能就會減少彼此之間的鴻溝。哈佛大學教授 Mazur(1997)以「青少年幫助青少年成功」(youth helping youth succeed)

為理念中心提出同儕教學法,就是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確實參與教學 中的「敎」與「學」。

美國教育學家 Edgar Dale 所研究發展出學習金字塔的論點,這是依據不同 學習法,學習者在學習一段時間之後所記得的學習內容比率繪製而成的金字塔圖 表,如圖 1,金字塔可分為兩大部分,金字塔的上半部屬於被動學習,學習保存 率低於 50%;金字塔的底部屬於主動學習,學習保存高於 50%,越往金字塔底 部發展,兩星期之後的學習保存率越高。若是學生能學以致用,會的學生指導學 習落後的同學,便是將上課內容立即應用的最佳機會,這種學習效果,高達百分 之九十,在課程進度緊迫的情況之下,教師往往忽略了這個部分,其實當學生試 著以教師的身分指導其他同儕學習時,首先教導者會自然而然地要求自己對內容 要相當熟悉,而在教導的過程中,就像是再做一次知識統整,因為學生之間的溝 通主要是以語言呈現為主,教導者必須把自己所想的、所知道的轉化成其他人能 理解的表達方式。從此學習金字塔可知,學生的親自參與度高就是一種高效能的 主動學習(梁彩玲,2002)。

圖 1、學習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 資料來源:

取自 E. Dale,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1969, NY: Dryden Press.

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學家 Dewey 倡導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觀念,

他主張:「做(doing)本身性質就是思考或是在事務間進行有意義的連結,學習 效果就此達成,所以要讓孩童有事可做(something to do),便是讓孩童有事可 學(something to learn)。」傳統教學上因為有趕進度的壓力,時間有限的情 況之下,教師授課未必有機會讓學生親自做,即使讓學生動手做,可能只是照著 步驟進行,未必有時間導引學生在過程當中思考,積極嘗試,少了思考的「做」

是不具備學習意義的。Dewey「做中學」之學習精義是依循「情境─思考─學習

─知識」的模式,而學習和知識的形成是學生主動建構內化意義的結果(吳木崑,

2009)。合作教學倡導的是小組討論、激盪腦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種精神 符合了杜威的「做中學」理念,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親自參與度,組員帶領組員間 的討論就是屬於學習金字塔底端「有目的的主導體驗」,將可提高學生的學習保

存率。